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外国人的中国纪事(三) (維舟)
- 北京 (小欢欢)
- 北京史 (·)
- 亲历中国丛书 (維舟)
- 书单|北京风貌·民风民俗 (豆瓣读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北京与北京人(1861)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慕容家的阿碧 2019-12-04 00:13:16
可能因为医生身份的缘故,日记作者对中国人民和国家抱有非同一般的温情和好感,对太平军则全无同情。作为驻华使馆人员一分子,他在旁听和观察里经历了祺祥政变,也算是很珍贵了。他的记述里,这前后几十天里的恭亲王真是有处变不惊的模样
0 有用 Nise 2016-04-21 15:29:10
可以读
0 有用 Dionysus 2022-07-01 20:45:37
医者仁心,西方人中少有的同情与怜悯视角。
0 有用 我是喵叔 2024-04-21 08:46:32 云南
史料备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在北京设立使馆,军医芮尼(David Field Rennie)随使团驻扎京津地区,后将此时期的观察日记Peking and the Pekingese: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the British Embassy at Peking出版。芮尼对于其时英国颇为时髦的“卫生科学”不以为然,认为英国在天津引入卫生改革这种“意图大规模地干涉人... 史料备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在北京设立使馆,军医芮尼(David Field Rennie)随使团驻扎京津地区,后将此时期的观察日记Peking and the Pekingese: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the British Embassy at Peking出版。芮尼对于其时英国颇为时髦的“卫生科学”不以为然,认为英国在天津引入卫生改革这种“意图大规模地干涉人口挤迫的东方城市的卫生情况是错误的”(页243-4);“那些有助于压制社会贫穷和罪恶的措施(如食物的定量供应)”,而非空气(环境因素),才应是公共卫生科学“所赖以建立的合理基础”(页365)。 (展开)
0 有用 旁观者 2018-11-15 23:50:50
作者笔下的老北京,上城墙遛弯,围观斩首,都可以当民俗学材料来看。至于作者为何与马戛尔尼、明恩溥等人不同,对中国人更抱有同情的理解呢?除了个人性格外,我觉得一是标准不同,马戛尔尼当时力求建立对等外交关系,以西方文明标准要求中国,看到与西方幻想和美化中不同的中国时自然会批判,而芮医生时刚打仗,他其实是以居高临下的征服者和战胜者的眼光来看东方落后民族,标准降低了观感就不同,比如他对于守墙兵的家庭赤贫几个... 作者笔下的老北京,上城墙遛弯,围观斩首,都可以当民俗学材料来看。至于作者为何与马戛尔尼、明恩溥等人不同,对中国人更抱有同情的理解呢?除了个人性格外,我觉得一是标准不同,马戛尔尼当时力求建立对等外交关系,以西方文明标准要求中国,看到与西方幻想和美化中不同的中国时自然会批判,而芮医生时刚打仗,他其实是以居高临下的征服者和战胜者的眼光来看东方落后民族,标准降低了观感就不同,比如他对于守墙兵的家庭赤贫几个孩子裤子都穿不起并没有表现和评论太多。二是接触到阶层不同,他主要还是在北京,等他到了天津就发现连干净的街道都找不到,而作为使馆医生,接触的也多是中上阶层,和穷人接触相对明恩溥较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