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
一座拥有三个名字的城市,见证拜占庭、奥斯曼两大帝国的兴衰变幻。
本书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讲起,直到20世纪,前后贯穿近八千年,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的故事融会贯通,写于一书,以平易生动的叙事、翔实严 谨的实地考察和优美的笔调,探索这座“世界之都”,如何能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光阴中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探究它如何在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的交融影响下,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质。正如法国将军拿破仑所说,“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的话,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经由这一本书,我们将重新理解,什么是“世界性”,以及,作为世界公民的我们自己。
【编辑推荐】
★ 《耶路撒冷三千年》出版社重磅推出,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一段被折叠的世界史。一座拥有三个名字的城市,见证了拜占庭、奥斯曼两大帝国的崛起与陨落。它横跨欧...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
一座拥有三个名字的城市,见证拜占庭、奥斯曼两大帝国的兴衰变幻。
本书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讲起,直到20世纪,前后贯穿近八千年,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的故事融会贯通,写于一书,以平易生动的叙事、翔实严 谨的实地考察和优美的笔调,探索这座“世界之都”,如何能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光阴中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探究它如何在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的交融影响下,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质。正如法国将军拿破仑所说,“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的话,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经由这一本书,我们将重新理解,什么是“世界性”,以及,作为世界公民的我们自己。
【编辑推荐】
★ 《耶路撒冷三千年》出版社重磅推出,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一段被折叠的世界史。一座拥有三个名字的城市,见证了拜占庭、奥斯曼两大帝国的崛起与陨落。它横跨欧亚大陆,以其绝佳的地理位置,占据世界的“十字路口”,成为世人眼中的“举世倾羡之城”,亦成为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发源与交汇之地。六千年来,人们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以及伊斯坦布尔。本书以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书写六千年来东西方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包容多元的视角,展开一段被折叠的世界史。正如拿破仑曾所形容的那样:“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
★ 一部流动的世界史,讲述土耳其如今缘何变成世界“新火药桶”。地处交通要道,横跨亚欧两大洲,在成为如今的土耳其共和国之前,这片土地就已经成为众人争抢的对象。从拜占庭、罗马时期的世界权力核心,再到奥斯曼帝国时期的由盛转衰,一战时期的群雄割据,最后到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这片军事要塞的动态影响到世界格局的变动,点燃的地缘政治烽火延续至今。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全局性的视野,从史前时代开始,讲述土耳其与希腊、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纠葛与渊源,为理解当今时代的世界权力格局提供参照。让我们从地理、信仰、文化和军事的多重维度,重新领略伊斯坦布尔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 BBC 最会讲故事的历史学家,用纪录片的手法穿越八千年时空岁月,带你漫游神秘的伊斯坦布尔。牛津、剑桥教授,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BBC主持人贝塔妮•休斯花费十年,实地走访写成。以纪录片的手法,打破时空界限,回到故事的发生现场。书里描述的人物,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平民百姓。从平民到皇帝的查士丁尼大帝,由妓女扶摇而上成为皇后的狄奥多拉,竞技场的狂热群众,奴隶市场被贩卖的白奴,参加一战的英法士兵……不论你生活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都能从本书窥到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巧妙联系。历史的风云变幻,而人们则在其中共享同样的际遇,分享共同的情感。了解伊斯坦布尔,就能了解四海一家的意义。伊斯坦布尔居民的故事,就是这个时代“世界公民”的故事。
★ 一部有图、有文、有脉络、可靠好读的历史书,附珍贵插图和大事年表。全书共七十八个章节,条分缕析地讲述了从公元前6000年至20世纪,这座城市的兴衰际遇。书内另有三十余幅彩插、二十二幅地图、五十余幅黑白图片,包括约在公元300年到500年完成《普丁格地图》副本,世界上第一副伊斯坦布尔全景画,查士丁尼皇帝镶嵌肖像,《君士坦丁堡奴隶市场》、1922年试图搭船离开伊斯坦布尔的希腊难民……全景展现“昨日的世界”。书后另附二十余页大事年表,七十余页参考文献,帮助读者理清全书脉络,编织出关于伊斯坦布尔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全景图像。
【媒体评论】
本书极富生命力,也极为浪漫。了解伊斯坦布尔,就能了解什么叫“世界性”。这座城市提醒我们,我们的确是世界公民。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
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调度时间与空间的手法不落俗套。作者细数年代相隔久远的地点和事件,通过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结,将传奇的漫漫年岁诉说得波澜壮阔。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从书名《伊斯坦布尔三城记》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探讨了这座城市不停变化的特质。千年以来,伊斯坦布尔一直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本书的一大优势,在于休斯关注到了这个城市所有居民的生活,而不仅仅着眼于权贵阶层。她向读者介绍帝王和苏丹,也介绍奴隶和难民。休斯将目光投向这座城市的过往,以这样的方式引导读者了解这座城市的演变,并巧妙地指出持续地定义了这座城市的世界主义倾向。
本书的许多章节都从伊斯坦布尔一个任意地点发生的轶事展开,在详尽的描述后,同这座城市过去的辉煌岁月联系在一起。休斯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相当平易近人,不论读者在此之前是否熟悉伊斯坦布尔,她剥开层层的时间与幻想,向我们展示伊斯坦布尔为何是人类故事中如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华盛顿独立书评》(Washington Independent Book of Review)
本书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的故事集于一册,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说起,直到20世纪。虽然前后贯穿八千年,但本书有如一幅熠熠生辉的镶嵌画,分割成短小精美的章节,生动地描绘了这座城市各种面貌的历史,并证明其影响力无远弗届。
──《书商杂志》(The Bookseller)
贝塔妮·休斯这本热情洋溢的书是对这座城市三个化身的颂歌:古代时期的拜占庭,基督教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如今被称作伊斯坦布尔。休斯带领我们环绕了一座雄伟,神奇而神秘的城市,只有极少数的石头没有被她翻转过来。这是一部充满爱意的城市传记,描述了一座永不停滞、永不沉睡的城市。贝塔妮·休斯书写了一本重要的书,为这座光辉之城的过往赋予了生命。里面充满了迷人的小插曲,行文活泼生动。章节简短而充满趣味,大致上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但作者偶尔也会突然迈出一步,去关注那些形形色色的话题。对于那些对这座城市已经有所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会为他们带来很多乐趣,而对于那些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则更为迷人
——《卫报》(The Guardian)
作者对久远历史的复杂性有很好的把握,她的文字兼具学术造诣和生动的细节刻画。本书展现了伊斯坦布尔奇异而又错综复杂的历史。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作者简介 · · · · · ·
贝塔妮•休斯(Bettany Hughes)
屡获殊荣的历史学家、作家,英国ZUI具影响力的媒体BBC主持人,专长是古代及中世纪历史与文化。贝塔妮长年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任教,还曾在康奈尔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地开设讲座,曾获颁萨金德教育奖、英国历史学会的梅德利科历史奖。她目前也在伦敦国王学院担任研究员和伦敦新人文学院的客座教授。贝塔妮的首部著作《特洛伊的海伦》(Helen Of Troy: Goddess, Princess, Whore)被译为十国语言,广受好评;第二部作品《毒堇之杯》(The Hemlock Cup: Socrates, Athens and the Search for the Good Life)不但是《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英国作家协会奖。此外,她也为英国广播公司、国家地理频道、Discovery、历史...
贝塔妮•休斯(Bettany Hughes)
屡获殊荣的历史学家、作家,英国ZUI具影响力的媒体BBC主持人,专长是古代及中世纪历史与文化。贝塔妮长年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任教,还曾在康奈尔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地开设讲座,曾获颁萨金德教育奖、英国历史学会的梅德利科历史奖。她目前也在伦敦国王学院担任研究员和伦敦新人文学院的客座教授。贝塔妮的首部著作《特洛伊的海伦》(Helen Of Troy: Goddess, Princess, Whore)被译为十国语言,广受好评;第二部作品《毒堇之杯》(The Hemlock Cup: Socrates, Athens and the Search for the Good Life)不但是《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英国作家协会奖。此外,她也为英国广播公司、国家地理频道、Discovery、历史频道和美国广播公司制作超过50部纪实影片和纪录片,收看人次已超2.5亿。
目录 · · · · · ·
关于本书地名及专有名词的说明 vii
导论 001
第一部分 拜占庭
公元前80万年—公元311年
第一章 骸骨、石块与泥土 014
第二章 盲者之城 018
第三章 光明之城 024
第四章 波斯火 029
第五章 围城 037
第六章 葡萄酒与女巫 044
第七章 条条大路来自罗马:埃格那提亚大道 053
第八章 内敌 065
第九章 迫害 069
第十章 温柔的人必承受地土 073
第二部分 君士坦丁堡:上帝之城
公元311年—475年
第十一章 米尔维安大桥战役 086
第十二章 黄金之城 090
第十三章 以基督之血的名义 097
第十四章 诸城之首 102
第十五章 信仰、希望、慈悲与《尼西亚信经》 107
第十六章 海伦娜 114
第十七章 生与死 119
第十八章 异教徒与王位觊觎者 123
第十九章 哥特人的入侵 130
第二十章 狄奥多西:和平鸽还是铁拳 135
第二十一章 天国之战与人间之战:加萨与亚历山大 142
第二十二章 异教空气中的基督教尘埃:新罗马 149
第二十三章 天上的雕像:苦行者 155
第二十四章 性与城市:宦官 159
第二十五章 旧罗马被劫掠:哥特人的入侵,第二部分 163
第二十六章 汪达尔人、智慧与匈人阿提拉 168
第三部分 新罗马
公元476年—565年
第二十七章 圣母之城 182
第二十八章 黄金时代 190
第二十九章 地震与大火 200
第三十章 凤凰之城 206
第三十一章 奇观,奇观 213
第三十二章 法律与秩序 217
第三十三章 犹太人的城市 222
第三十四章 古典的城市 226
第三十五章 凡事都是虚空 230
第四部分 举世倾羡之城
公元565年—1050年
第三十六章 蚕的旅程 246
第三十七章 君士坦丁堡 253
第三十八章 卡在安拉喉咙里的骨头 257
第三十九章 晚上是僧侣,白天是狮子 264
第四十章 拜占庭与不列颠尼亚 267
第四十一章 圣像与圣像破坏运动 273
第四十二章 亦敌亦友的维京人,俄罗斯的诞生 280
第四十三章 城墙之内 288
第四十四章 瓦兰吉卫队 294
第五部分 战争之城
公元1050年—1320年
第四十五章 大分裂? 310
第四十六章 1071年、1081年的大小事 314
第四十七章 十字军之城 320
第四十八章 协商的僧侣与杀人的篡位者 326
第四十九章 威尼斯的危险,骑士王国 332
第六部分 真主之城
公元1320年—1575年(伊斯兰历720年—983年)
第五十章 伊尔迪里姆:雷霆 348
第五十一章 那不是老年人的国度 357
第五十二章 暮光之城 363
第五十三章 极乐的居所 368
第五十四章 天上一神,地上一国 375
第五十五章 文艺复兴之城 383
第五十六章 生长着各种水果的花园 390
第五十七章 一枚钻石镶嵌在两颗蓝宝石之间 398
第五十八章 穆斯林的千禧年 406
第七部分 帝国之城
公元1550年—1800年(伊斯兰历957年—1215年)
第五十九章 火药帝国与枪手:通事与宦官 418
第六十章 女苏丹当家 424
第六十一章 耶尼切里 431
第六十二章 维也纳大围城 436
第六十三章 白奴贸易与结核病 443
第六十四章 白高加索人 449
第六十五章 肥皂与天花 454
第六十六章 郁金香与纺织品 460
第八部分 叛乱与机遇之城
公元1800年(伊斯兰历1215年)以降
第六十七章 噢,爱!年少的爱!474
第六十八章 大屠杀 479
第六十九章 革命 485
第七十章 沙皇格勒 491
第七十一章 斯库塔里 496
第七十二章 单向沟通 503
第七十三章 玫瑰园里的病人 509
第七十四章 加里波利:帝国末日 515
第七十五章 红苹果 529
第七十六章 大灾难 534
第七十七章 最后的哈里发 538
第七十八章 全球的未来 542
尾声 550
致谢 553
大事年表 555
附录:其他的罗马帝国 579
注释 58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伊斯坦布尔文艺复兴的天际线上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地方。搭乘渡轮横越 博斯普鲁斯海峡,向两边张望,你会发现相当部分的伊斯兰时期的历史剪影是 由女性出资完成的。16 世纪,伊斯坦布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宗教建筑基础由 女性兴建。依照惯例,奥斯曼上层阶级妇女在日出与日落之间是不许外出的, 但她们却能保证自己享受到创造性的都市生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十五章 文艺复兴之城 383 -
君士坦丁堡的创建者是一群以城市为据点的军人;伊斯坦布尔的创建者则 是游牧商人与战士。奥斯曼人了解道路法则,深谙保持沟通路线畅通与开放的 绝对重要性。奥斯曼人的统治被形容为“速度政治”(dromocracy)— 一个 道路强权,以道路为基础的帝国。在这里,贸易、运兵和信息交互的速度乃是 关键。居住在萨拉伊博努“宫殿岬”(英文称为塞拉格里欧[Seraglio])愈加 华丽的宫室里的苏丹、维齐尔与帕夏,他们当然需要引进人才,让这座国际大 都市欣欣向荣。于是,许多人被召唤前来。穆罕默德二世提供一些优惠条件,特别是免 税,吸引人们重新到君士坦丁堡定居。有些难民是被迫遣返,但许多强宗大 族显然乐于回到君士坦丁堡。奥斯曼人未曾犯下若干现代大国试图重构东地中海与中东的错误;他们知道,“清白”、从零开始的历史无疑是痴心妄想。他们 将帝国新实验多种族、多信仰的本质视为既有的现实而非天外飞来之物,并 依此明智地立法。穆罕默德二世大力推动古老的中东米利特(millet)制度, 让伊斯坦布尔每个族群都能依据自己的宗教律法进行审理和判决。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十六章 生长着各种水果的花园 390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伊斯坦布尔三城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伊斯坦布尔三城记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伊斯坦布尔三城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 更多书评 24篇
-
晓林子悦 (读书,悦纳自我)
查士丁尼一世与狄奥多拉王后的故事: 查士丁尼于482年出生于伊利里亚一户农民家庭。他的舅舅查士丁认为养猪没有出息,离开家庭参军,一路飞黄腾达,七旬之龄被拥立为帝。舅舅对查士丁尼很好,很早就把他接到身边抚养,接受好的教育,查士丁尼在求学与战争期间得到了禁卫军的支持,后继任为帝。 狄奥多拉的母亲是一名“歌舞女郎”(娼妓的委婉说法),父亲是个驯熊师,狄奥多拉从小就与父母和妹妹一起出场,演出的节目不乏情色,... (1回应)2019-11-19 16:23 3人喜欢
查士丁尼一世与狄奥多拉王后的故事:
查士丁尼于482年出生于伊利里亚一户农民家庭。他的舅舅查士丁认为养猪没有出息,离开家庭参军,一路飞黄腾达,七旬之龄被拥立为帝。舅舅对查士丁尼很好,很早就把他接到身边抚养,接受好的教育,查士丁尼在求学与战争期间得到了禁卫军的支持,后继任为帝。
狄奥多拉的母亲是一名“歌舞女郎”(娼妓的委婉说法),父亲是个驯熊师,狄奥多拉从小就与父母和妹妹一起出场,演出的节目不乏情色,少女时期她生下了一个女婴,并多次堕胎,后成为利比亚五城总督的情人,期间经常被虐待,四年后被抛弃。20岁的狄奥多拉只能一路卖淫返回家乡。然后她结识了一名女密探,开始从事这项极具“生产力”的枕边细语工作,以陪睡的方式一路打通到最高层,赢得了“最敏锐的情报贩子”的名声,并成功引起查士丁尼的注意。
524年,查士丁尼修改了法律,迎娶狄奥多拉。526年,狄奥多拉封后。查士丁尼一生尊重狄奥多拉,两人共同执政,查士丁尼还有意以宗教信仰的方式把狄奥多拉神圣化。他们的政绩,其中之一就是收留大量难民,君士坦丁堡因此闻名于世;另一个就是提升女性地位,广建修道院收容妇女。
书中归纳,查士丁尼与狄奥多拉的关系是“极具肉欲与精神性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对君士坦丁堡也带来了切实的影响。(图,中间女子就是狄奥多拉)他们统治的时期是君士坦丁堡的黄金时代。
1回应 2019-11-19 16:23 -
伊斯坦布尔文艺复兴的天际线上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地方。搭乘渡轮横越 博斯普鲁斯海峡,向两边张望,你会发现相当部分的伊斯兰时期的历史剪影是 由女性出资完成的。16 世纪,伊斯坦布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宗教建筑基础由 女性兴建。依照惯例,奥斯曼上层阶级妇女在日出与日落之间是不许外出的, 但她们却能保证自己享受到创造性的都市生活。
2019-11-12 11:00 2人喜欢
-
伊斯坦布尔的设计使得暴动的发生极为容易。罗马广场与广阔的公共空间方便民众集会游行;如果当局打算镇压,中世纪街道系统也能让抗议者迅速撤离。2013年,我在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盖齐公园(Gezi Park)和塔克西姆广场亲眼看到了抗议运动,民众确实可以迅速四散逃离。抗议者蜂拥而入——运气好的人可以在震暴水枪与催泪瓦斯到达时一下子隐身到后巷里。倾覆的车辆触目惊心,明确表达对这个“颠倒混乱的世界”的抗议。夜间的冲突过...
2021-01-05 16:19 1人喜欢
伊斯坦布尔的设计使得暴动的发生极为容易。罗马广场与广阔的公共空间方便民众集会游行;如果当局打算镇压,中世纪街道系统也能让抗议者迅速撤离。2013年,我在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盖齐公园(Gezi Park)和塔克西姆广场亲眼看到了抗议运动,民众确实可以迅速四散逃离。抗议者蜂拥而入——运气好的人可以在震暴水枪与催泪瓦斯到达时一下子隐身到后巷里。倾覆的车辆触目惊心,明确表达对这个“颠倒混乱的世界”的抗议。夜间的冲突过后,每日清晨,顽固的抗议群众与适时出现的吸毒者围绕着翻覆烧毁的残骸;而在残骸上方,有人在破碎的商店窗户上涂鸦:“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是我们的!”政府发动镇压,2013年的破坏与掠夺留下的不只是呛鼻的烧焦味,还有悬而未决的社会秩序与言论自由问题。 引自 第二十九章 地震与大火 200 回应 2021-01-05 16:19 -
这个协定以参与协商的英法外交人员命名,主张奥斯曼位于中东、安纳托利亚、北非与欧洲的领土在战后应如同生日蛋様般予以分割。 分割协定的详细规定在1916年5月9日康邦写给格雷的信中具体载明。5月16日,格雷在给康邦的回信中表示英法双方已批准协定条款。1916年5月23日,经三大协约国彼此换文后该协定已具有官方效力,虽然没有公开宣布。 这些协商与1915年3月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协定》,决定将伊斯坦布尔交给俄罗斯。曾经在奥斯...
2020-02-01 13:13
这个协定以参与协商的英法外交人员命名,主张奥斯曼位于中东、安纳托利亚、北非与欧洲的领土在战后应如同生日蛋様般予以分割。 分割协定的详细规定在1916年5月9日康邦写给格雷的信中具体载明。5月16日,格雷在给康邦的回信中表示英法双方已批准协定条款。1916年5月23日,经三大协约国彼此换文后该协定已具有官方效力,虽然没有公开宣布。 这些协商与1915年3月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协定》,决定将伊斯坦布尔交给俄罗斯。曾经在奥斯曼统治下由科斯坦丁尼耶掌控的土地,以及在此之前由拜占庭人统治的土地,还有更早之前由罗马人统治的土地,以及夹在这些领土之间独立的土地,被一连串令人忧心的直线分割。《赛克斯一皮科协定》从未真正生效,它更像幽灵般的历史推动者。今日中东许多地区的领土划分其实可以追溯到上述这些对话与讨论。然而,参与这些对话的人根本无权声索原属于拜占斯大城的土地。 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爆发,使得伊斯坦布尔沦为彼得格勒一圣彼得堡殖民地的计划胎死腹中。1917年的事件不仅致使俄罗斯退出战局,俄罗斯的停滞也让这个拙劣的秘密协定曝光。许多西方人也许已经忘了《赛克斯一皮科协定》,但这项协定的影响却在持续发挥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后,ISIS于2014年发布的宣传影片便以《赛克斯一皮科协定》作为核心内容,除了要求废除协定(即便《赛克斯一皮科协定》从未实施),也主张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土地都应统一成一个乌玛。为了去除殖民影响,《赛克斯一皮科协定》现在已成为ISIS成员及其支持者在推特上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ISIS的领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 Abu Bakr al-baghdadi)最早从伊拉克中部的萨迈拉发迹,这座伊斯兰城市曾经生产了精雕细琢的门扉,但这些门后来改变了用途,被用于基督教僧侣的坟基中。巴格达迪利用社交媒体激化与宣扬他对于在历史的混乱时刻制定的《赛克斯一皮科协定)的责。SS宣称已经“粉了这项协定。在伊斯坦布尔的皇宫里,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视为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反击,但时至今日,这场战争却被当成未章的事业大肆宣传。 《赛克斯-皮科协定》简直是恃强凌弱的代名词,可是,在我被阿拉伯的T.S.劳伦斯那动人心魄的冒险打动的时候,我并没有这么想。在这些影响世界的重大决策的问题上,个人受限于狭隘的视角,几乎毫无立场可言。只能想当然地认为,如果这个邪恶的协定彻底得到贯彻实施,也许现在的阿拉伯世界就不会是这个样子,ISIS也不会存在。在牵涉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问题上,善与恶的二元论是无法立足的。最后,还是庆幸我们中国从未被殖民! 引自 第七十四章 加里波利:帝国末日 515 回应 2020-02-01 13:13
-
苦行( ascetic)这个词源自希腊文“ askesis”,也就是锻炼的意思。而在我们意料之中的是,苦行者也被称为“ athletes”(参加运动竞赛之人),他们通过表现最顽强的肉体活力,承受最大的肉体压力,来争取“ athlon”,也就是不朽之神的奖赏。
2021-02-14 09:08
-
伊斯坦布尔的设计使得暴动的发生极为容易。罗马广场与广阔的公共空间方便民众集会游行;如果当局打算镇压,中世纪街道系统也能让抗议者迅速撤离。2013年,我在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盖齐公园(Gezi Park)和塔克西姆广场亲眼看到了抗议运动,民众确实可以迅速四散逃离。抗议者蜂拥而入——运气好的人可以在震暴水枪与催泪瓦斯到达时一下子隐身到后巷里。倾覆的车辆触目惊心,明确表达对这个“颠倒混乱的世界”的抗议。夜间的冲突过...
2021-01-05 16:19 1人喜欢
伊斯坦布尔的设计使得暴动的发生极为容易。罗马广场与广阔的公共空间方便民众集会游行;如果当局打算镇压,中世纪街道系统也能让抗议者迅速撤离。2013年,我在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盖齐公园(Gezi Park)和塔克西姆广场亲眼看到了抗议运动,民众确实可以迅速四散逃离。抗议者蜂拥而入——运气好的人可以在震暴水枪与催泪瓦斯到达时一下子隐身到后巷里。倾覆的车辆触目惊心,明确表达对这个“颠倒混乱的世界”的抗议。夜间的冲突过后,每日清晨,顽固的抗议群众与适时出现的吸毒者围绕着翻覆烧毁的残骸;而在残骸上方,有人在破碎的商店窗户上涂鸦:“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是我们的!”政府发动镇压,2013年的破坏与掠夺留下的不只是呛鼻的烧焦味,还有悬而未决的社会秩序与言论自由问题。 引自 第二十九章 地震与大火 200 回应 2021-01-05 16:19
-
苦行( ascetic)这个词源自希腊文“ askesis”,也就是锻炼的意思。而在我们意料之中的是,苦行者也被称为“ athletes”(参加运动竞赛之人),他们通过表现最顽强的肉体活力,承受最大的肉体压力,来争取“ athlon”,也就是不朽之神的奖赏。
2021-02-14 09:08
-
伊斯坦布尔的设计使得暴动的发生极为容易。罗马广场与广阔的公共空间方便民众集会游行;如果当局打算镇压,中世纪街道系统也能让抗议者迅速撤离。2013年,我在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盖齐公园(Gezi Park)和塔克西姆广场亲眼看到了抗议运动,民众确实可以迅速四散逃离。抗议者蜂拥而入——运气好的人可以在震暴水枪与催泪瓦斯到达时一下子隐身到后巷里。倾覆的车辆触目惊心,明确表达对这个“颠倒混乱的世界”的抗议。夜间的冲突过...
2021-01-05 16:19 1人喜欢
伊斯坦布尔的设计使得暴动的发生极为容易。罗马广场与广阔的公共空间方便民众集会游行;如果当局打算镇压,中世纪街道系统也能让抗议者迅速撤离。2013年,我在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盖齐公园(Gezi Park)和塔克西姆广场亲眼看到了抗议运动,民众确实可以迅速四散逃离。抗议者蜂拥而入——运气好的人可以在震暴水枪与催泪瓦斯到达时一下子隐身到后巷里。倾覆的车辆触目惊心,明确表达对这个“颠倒混乱的世界”的抗议。夜间的冲突过后,每日清晨,顽固的抗议群众与适时出现的吸毒者围绕着翻覆烧毁的残骸;而在残骸上方,有人在破碎的商店窗户上涂鸦:“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是我们的!”政府发动镇压,2013年的破坏与掠夺留下的不只是呛鼻的烧焦味,还有悬而未决的社会秩序与言论自由问题。 引自 第二十九章 地震与大火 200 回应 2021-01-05 16:19 -
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到中世纪,文字和阅读能力在普罗大众中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出现倒退甚至消逝。 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成为极少数人的财产。使得儿童与成人的概念划分模糊不清,成人儿童化,儿童成为成人的缩影。 这一切与罗马帝国皇帝的独裁专治和思想禁锢不无关系,单一宗教体质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宗教对于个人的益处是可见的,但是对于群众、国家甚至世界确是toxic毒瘤。
2020-06-29 13:2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W&N (2017)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
Weidenfeld & Nicolson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W&N (2017)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伊斯坦布尔三城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mumu 2020-02-09
一半时间靠百度但仍值得全情投入的一本历史千层酥。
2 有用 雾凇 2019-12-08
先天的地理位置,后天的海纳百川的气度,形塑了这座“跨越历史的存在”。 很喜欢导论里的这段话,“来自印欧语系的‘ghosti’,这个词衍生出了客人(guest)、主人(host)与鬼魂(ghost)这三个词,暗含了一种礼俗:在地平线上看到陌生人的身影时,我们不该用长矛或弓箭攻击他们,而应该冒险欢迎他们走进我们的家门——因为他们可能会带来新的理念、物件和‘新鲜血液’”。
4 有用 未读 2019-12-02
序言里有一句话写的很有意思,伊斯坦布尔就像一个历史千层酥。
2 有用 璃人泪@2011 2019-11-21
帕慕克带给我太多幻想了,如长卷里先声夺人的一景,本书却拉着我去看城市的全貌。纵使它体量不算小,仍只得个印象,叹其神妙,欲得其他细节之美,恐还要多读专注其他时期故事的“帕慕克”们、“休斯”们
6 有用 浦东老男孩 2019-11-05
这是一本巨著,前后670多页汇成千年历史。它讲述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故事。基督教的堡垒,奇妙的教堂和宫殿的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这座亚欧桥梁让人着迷。
0 有用 drcz 2021-02-26
一本大书,内容好丰富。不错。
0 有用 silentcape 2021-02-25
讲述了伊斯坦布尔,或者说君士坦丁堡,康斯坦丁尼耶,拜占庭这座城市的八千年历史。在这里你能看到东方和西方,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的碰撞和融合。读懂这座城市,可能会更好地读懂“世界”
0 有用 𝚢𝚘𝚞𝚗𝚐 2021-02-20
伊斯坦布尔的内涵是那么丰富,以至于这样厚度的书至多也只能像间隔摄影般浮光掠影地快速呈现以它为背景而上演的一幕幕剧作。以历来到访此城者留下的文字、近来考古新发现和作者亲身游历作为切入点回溯历史呈现风貌是本书一大看点。
0 有用 Monte-Cristo 2021-02-20
就是要阉人(被视为神圣的人)都不要女性当神职人员… 印象最深的是对于希帕提亚的处决和亚历山大城市图书馆的焚烧,文字对于希腊的继承者有着绝对的神奇力量,感谢手抄书的人
0 有用 木六 2021-02-15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亦或新罗马/新耶路撒冷/安拉之永恒之城(Allah's Eternal City)/Queen of Cities. 传说墨伽拉希腊人发现了她 大流士带领波斯铁骑占领过她 埃格那提亚大道将她贯通罗马 君士坦丁征服营建并重新命名她 476-1543年称君士坦丁堡为世界之都 奥斯曼与伊斯兰赋予其第三重面貌 镶嵌于两颗蓝宝石与两颗祖母绿之间璀璨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