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就会变好吗?》的原文摘录

  • 爱情是由一个个瞬间构成的,并非说明它是无常的、不可控的,相反,恰恰说明它是我们所能干预和控制的。 迷恋(infatuation):感性层面的,它是缺乏亲密感和忠诚度,但有着强烈激情的一种感觉,经常出现在爱情刚刚发生的时候。 依恋(attachment):包含了比迷恋更少的激情,更高的亲密感、依赖感、忠诚度。它会随着关系的进展而渐渐加深。 从迷恋到依恋,再到更深的承诺,爱情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意志行动,它的增强、减弱、消失不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你们双方的管理和控制,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经营”,在影响和左右着你们的爱情。 管理的一些建议: 1.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关系信念,警惕“宿命信念”: (1)彼此相爱的人不应该争吵。争吵是破坏性的,它表示爱得不够深。 (2)如果我们相爱,就应该有“读心术”。我们凭直觉就能够心心相印,而不需要沟通所思所想。如果还需要明确沟通想法,说明爱得不够深。 (3)你永远无法改变对方。如果对方伤害过你,那么一定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你。 (4)被破坏和伤害过的关系是无法修复的。 (5)我们既然是天生一对,那么每一次性生活都应该非常完美。 (6)美好的爱情是命中注定的,你们如果是“对的那个人”,那么就能够美满地相处,而无需努力维护。 这些信念过度概括、绝对化、理想化。它们最大的危害就是,会使我们在爱情中遇到困难时,不自觉地放弃努力。 2.你可以通过身体来改变感觉 多见面、多交谈、增加相处时间、增加性接触,都是增进爱的感觉的好办法——如果能够更多地见面,就不要选择电话沟通;如果能够语音沟通,就不要选择发微信。 3.进行一些“亲密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是以性为直接目的的亲吻、爱抚; (2)给彼此设置一些只属于你们的空间和时间,比如在某一个晚上不看手机,一起看电影、综艺节目或者仅仅是宅在家聊天,分享当天的趣事; (3)给彼此相互展示脆弱的机会,比如,... (查看原文)
    零下50度🌈 8赞 2019-11-03 00:45:22
    —— 引自第7页
  • 有趣的是,我们常常会发现,在世界上不同的语言中都有对于情绪的独特表述,这些情绪的语词存在于不同的语言中。Dahl,M。(2016)曾经整理了在各种语言中不为常人所知的“十种精准描述的情绪词汇”,比如: 甘X(日语,Amae):“依赖一个人的好意”,或者“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他人的爱”。尽管现代社会里的我们经常感到自己足够独立,但我们依然会感知到这种情绪,它源于一种对他人的深刻的信任感,无论是对搭档、父母还是你自己。 L'appeldu vide(法语):“虚无的召唤”。它指的是,你在某一刻,突然被无法被解释的思绪控制了大脑。比如,在等待地铁开来的时候,你会突然有“跳下站台”的冲动,但却不知道这种冲动从何而来。它可能会使你产生丧失力气、摇摇欲坠的感觉。 Awumbuk(巴布亚新几内亚拜宁人的语言):“访客离开之后的落寞”。我们总是厌倦访客将自己家里弄得一团糟,但当他们的开,你又可能会绝得家里空荡荡。对,就是这种感觉。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拜宁人甚至发明了一种方式来消除这种落寞的情绪,当客人离开后,他们就会装满一碗水在家里过夜,让它吸收令人苦恼的空气,第二天早起再郑重其事地将那碗水泼到树从里,开始新的一天。 Brabant(英语):“非常想知道你能将别人逼到什么程度”。有一些人总能在戏弄他人当中找到乐趣,并且他们很想看看别人崩溃之前能够被戏弄到什么程度。 Depaysement(法语):“作为异乡人的喜忧参半感”。陌生的环境总是会刺激我们变成另一个自己,当我们外出旅行时,也非常有可能会做出在熟悉的场合不会做的事情。这种情绪是喜参半的,可能有欣喜的成分,也可能包含迷失、困惑。 Linx(法语):“在肆无忌惮的破坏中产生的奇怪快感”。有时,你可能并非出于痛苦、烦躁或发泄,但就是想要制造一些混乱,比如在深夜踢翻一只路边的垃圾桶,或者将桌子上的西都推下去,并对此感到名的开心。 Kaukok... (查看原文)
    xi-xia 2赞 2021-12-20 10:47:57
    —— 引自章节:你识别情绪的能力怎么样 123
  • 18-25岁既不是青春期,也不是成年早期,而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开始摆脱完全的依附状态,但又还没有完全承担起成年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人生许多未知都还在发生,几乎没有什么是确定的,而对于自己人生独立探索的程度之广阔,是其他任何阶段都无法企及的。 心理学家 Keniston这样描述这段时间:这个阶段的年轻人身上,始终存在一种“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以及“对于被完全社会化的拒绝”。 研究发现,个体主义相关的特质,尤其是以下三个特质对“我们认为自己是否成年”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1.接受自己对自己该负起的责任(have been accepting responsibility for one’s self) 2.独立地做出决定(making independent decisions) 3.实现经济独立(becoming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这几个特质的重要性,反映出在成年初显期,个人发展的重点是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人(a self-sufficient person)。 只有在这一点实现之后,我们オ会发生主观感受上的改变。 在成年初显期,我们主要应在三个方面完成自我身份的探索:爱、工作和世界观。自我身份的形成涉及在这三个方面尝试各种可能,然后逐步做出那些影响会持续更久的决定(比如选定事业发展的道路,选定更长期的伴侣等)。 不过,不管是爱还是工作,在成年初显期,人们对于它们的探素都不会是,也不该只是为未来做准备。更多时候,人们也是为了在自己受到“成年人的责任”的束缚之前,获得更广阔的人生经历。此时,长期固定的角色身份和承诺还没有出现,年轻人还有机会实验一些很难有机会的事。 需要指出的是,成年初显期的自我探索,并不总是偷快的。此外,这也... (查看原文)
    🎐上昇気流 2赞 2020-08-10 01:04:07
    —— 引自章节:序
  • 一个首要的原因,是很多人把自己痛苦的时刻,错误理解为“这说明我真的很爱TA”。所以,在喜欢上不喜欢自己的人时,他们频频感受到自己被对方刺痛,而他们不断把这解释为“自己真的在乎对方”“即便这样我仍然被对方吸引,TA一定是特别的那个人”。 精神分析大师Charles Brenner曾经指出,我们心灵运作最基本的机制就是“趋乐避痛”。但在这些人身上却不是如此。这就是“认知”对我们的心灵施加的欺骗。影视剧、言情小说,告诉我们虐恋才是爱得深。我们的头脑在痛苦和深爱中划上错误的关联。 然而,痛苦固然是爱的一部分,但不要忘了,快乐也是的。你并不喜欢那些给你带来很多痛苦的人,你的本能原本会这样告诉你。你只需要反复告诉自己,你因为一个人感到快乐,才更能说明你喜欢那个人。 除此之外,总是喜欢不喜欢自己的人,或是甘愿待在这样一个人身边,有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低自尊。低自尊者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相信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和人。 因此,当这群人面对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时,他们才会感到真实:这就是世界该有的样子,TA看到的是真实的那个“不够好”的我。而那些很喜欢他们的人,让他们感到不适,他们在这些人面前找不到真真切切的自我感。我们会首先追求真实的存在,然后才追求幸福的存在。当我们认为“不被喜欢”才是应有的真实,我们永远也走不进一种快乐的人生。 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只喜欢(至少在一开始)不喜欢自己的人,并且沉迷于努力让这样的人喜欢上自己。而在对方终于喜欢了自己之后,就又没有了兴趣。 这看似和上面那种愿意妥协的情况十分不同,但其实本质上也与低自尊有关。这类人因为无法从心底认可自我的价值,所以不断通过“让不喜欢自己的人喜欢上自己”这件事来证明自已是有魅力、有价值的,是值得被爱的。而对方喜欢上自己以后,一切又变得不真实了(而令自己厌恶了)起来。潜意识在说,“这不是我应得的”。同时,他们也不再能从这种方式中... (查看原文)
    GoTill 3赞 2023-06-24 13:33:46
    —— 引自章节:如何停止喜欢不喜欢你的人 080
  • 经历痛楚后,如何能减轻我们的煎熬? 1.学着注意和表达想法和情绪:给它们“贴标签” 2.记录“去混淆日记”,避免混淆想法与现实 3.去除自我概念化 4.为自己的受苦找到意义 (查看原文)
    十七呀 1赞 2019-08-10 18:38:04
    —— 引自第137页
  • 大多数人认为,比起其他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是最值得自己亲近、信任和依赖的,人们也因此更想要在其中暴露真实,也对对方能够完全接纳完全真实的自己抱有更高的期待。 倘若一个人愿意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表现真实的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已经对双方的信任和亲密关怀很高的期待。 “真实的自我”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状态,我们也并不会因为某一些举动就变得“虚伪”。另外,尽管我们有在亲密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的需求,但同时我们也有保护好这段感情的需求,而考虑对方感受就是我们为经营这段感情而付出的努力,并不是虚假的套路。 “语言好坏都是一时的,行动才是你需要关注的“。真的喜欢你的人会在行动中把你的利益看得很重,甚至为了你妥协自己的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很多人在关系中会把言语看得太重。我们记得对方一句诺言或是恶语,通过这些言语判断对方对自己的情感。因为一句诺言快乐,因为一句恶语痛苦。但其实语言永远是瞬间的,它是情绪性的,它什么都不能担保也什么都无法说明。 真正的喜欢和爱,是去尊重对方的需要和感受,是去考虑什么是对对方好的,去了解什么是对方想要的,尊重对方的意愿和自主的选择。把自己强烈的情绪宣泄给对方,仍然爱是自己的一种需要而已。 每个人都会自私,但因为喜欢,我们会努力寻求一种共赢的方式,而喜欢的的程度越多,我们会在越多的时候,选择把对方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所有的关系中,都一定存在需要妥协的时刻。那些心甘情愿妥协的时刻,就是你们双方确认喜欢存在的时刻。 双方平等,互相尊重,肯定对方的价值,重视对方的意愿,这些都是建立一段好的亲密关系的基础。在这样的关系里,两个人就好似两颗相互依偎着彼此的树,即使亲密得将枝叶都缠绕在一起,也始终是相互独立的两棵树。它们不会让身边的树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模样生长,它们爱着对方本来的样子。 他还太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 (查看原文)
    啃不动的肯 1赞 2019-09-29 09:32:05
    —— 引自第1页
  • 依赖无能者并不是从不会有依赖别人的冲动。在一些波动的瞬间里,他们会明确地感受到自己想要亲近、依赖他人的愿望。但他们却会对人际交往中各种微小信号的过度解读,极其容易将他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理解成对他们的拒绝,从而一瞬间就打消自己的念头,并从此用更加严实的“外壳”武装起自己。 (查看原文)
    浮翷 1赞 2020-04-09 09:06:47
    —— 引自章节:他们为什么在情感中如此疏离 053
  • 限于无价值感中的人还可能通过取悦他人、获得他人的认可来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但这种完全建立在他人评价和反馈之上的脆弱的价值感,着实不堪一击。讨好型人格就与这种无价值感息息相关。 (查看原文)
    萤夏 1赞 2021-05-29 17:08:27
  • 立刻却只是暂时缓解焦虑的动作会阻挡我们去面对自己真是的情绪。而我们如果无法意识到焦虑背后到底是什么,这种焦虑就永远得不到解决。也就是说,你只要一旦触发了那个情景就会感到焦虑。 因此,焦虑是富有深意的。如果反复为同一件事物焦虑,或是经常产生不明不白的焦虑,那么,焦虑是在提示你还有未完成的愿望或是没解决的问题。而克服焦虑的第一步,就是去弄明白焦虑背后的东西。 (查看原文)
    萤夏 1赞 2021-05-29 17:08:27
  • 有病理性羞耻的人,更容易陷入这样一种想法:“只要我变得够好、够强大,一切不好的事情都会消失。”(警惕那些贩卖这一类鸡汤的人。“只要你变强大一切不幸就会消失”这句话不过是“你所经历的不幸都是你自己的错”的反面表述,其核心逻辑没有什么不同。) (查看原文)
    萤夏 1赞 2021-05-29 17:08:27
  • 怀念过去能够帮助那些感到空虚的人给人生经历赋予意义。 因此,有一群喜爱怀旧的人,是那些在当下的生活中找不到意义的人。 (查看原文)
    萤夏 1赞 2021-05-29 17:08:27
  • “今天鼓起勇气向领导提了意见”——我真是个勇敢的人。 “今天自己做的便当很美味”——我做饭可真好吃。 “今天回答了一个特别难的问题”——我怎么这么聪明啊。 (查看原文)
    萤夏 1赞 2021-05-29 17:08:27
  • 若在“共生”期,母亲的爱过于有侵犯性或让孩子觉得“喘不过气”时,TA便会比其他孩子更早地与母亲保持距离。而TA也更有可能在成年之后,对他人的亲近感到不适甚至抗拒。 (查看原文)
    萤夏 1赞 2021-05-29 17:08:27
  • 另外,研究还发现,自我欺骗分为两种:夸大性自我欺骗(个体将积极特征归到自己身上,放大自己的积极特征)和否认性自我欺骗(个体不切实际的否认自己有消极特征),而只有前者是心理健康的一个要素。也就是说,否认自己的问题是不会让我们更快乐的。 因此,我们鼓励大家对自己保持一定的积极错觉,一定不是建立在刻意否认自身问题的基础上的。在大力肯定、适当放大自己闪光点的同时,你也需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是在面对时,可以抱着一种“我在可预期的未来里一定可以改善它”的、带着积极错觉色彩的信心。 (查看原文)
    奔跑的Ooolaf 1赞 2022-06-09 14:37:26
    —— 引自章节:但快乐需要一些自我欺骗 187
  • 真正的喜欢和爱,是去尊重对方的需要和感受,是去考虑什么是对对方好的,去了解什么是对方想要的,尊重对方的意愿和自主选择。把自己强烈的情绪宣泄给对方,仍然是自己的一种需要而已。 (查看原文)
    十七呀 2019-08-09 16:42:19
    —— 引自第83页
  • 情绪粒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管理和应对情绪的能力。那些情绪粒度高的人,更能够分辨并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做朋友。情绪粒度高的人不容易被情绪控制。而提高情绪粒度,就能直接提高人们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 (查看原文)
    十七呀 2019-08-10 18:07:16
    —— 引自第123页
  • 情绪粒度指的是一个人区分并识别自己具体感受的能力。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感受,高情绪粒度的人,对情绪的体验更丰富、更细致入微,能更好地感受自己的情绪;二是表述,高情绪粒度的人在拥有某种感受的时候,无论它是新的还是在记忆里的,他们能够用准确的词汇和良好的表达技巧来形容这个情绪。 (查看原文)
    十七呀 2019-08-10 18:17:42
    —— 引自第125页
  • 如何提升情绪粒度? 1.当情绪出现时,找到它在坐标轴里的位置。 我们可以用两个维度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简单、初步的分析。一个是“唤起程度”,这是一种让你“有感觉”或是“没感觉”的情绪;另一个是“愉悦程度”,即面对刺激时产生的情绪是愉悦的,还是不愉悦的。 2.学习更多的情绪概念 《人类情绪手册》列举了156种不同的情绪概念。 (查看原文)
    十七呀 2019-08-10 18:21:05
    —— 引自第127页
  • 诚然,我们体验过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多,但我们从未做过的事却也数不胜数。只是你需要稍稍踏出舒适区一点,而不是永远躺在自己最熟悉的地带。像个孩子一样永远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保持着好奇心,勇敢地去探索和尝试的人,也许也真的能直像孩子一般快乐。 最后,愿过去成为令你变得温柔的理由,而不是束缚你前行的牢笼。 (查看原文)
    黄橙子 2019-12-31 00:01:47
    —— 引自章节:放不下过去怎么办 177
  • 在所有不同类型的情绪/情感中,最负面的一种会是什么呢?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无法压抑的怒火,而是羞耻感( Shame)。 罗彻斯特大学临床心理学家 Gershen Kaufman在他的著作The Psychology of Shame中写道:“羞耻是灵魂的疾病。它是自我体会到的、关于自我的一种最令人心碎的体验。羞耻是我们体内感受到的伤口,它把我们和自己分开,同时也把我们与他人分开。” 绝大部分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不适都和羞耻感有关;它和愤怒、内疚有着密切的关系;破坏性的完美主义思维也与差耻感的驱动有关。它渗透了我们,要理解我们自身的人格表现,我们必须认识羞耻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一聊Shame。 (查看原文)
    黄橙子 2019-12-31 00:03:23
    —— 引自章节:“我为我的存在感到深深的羞耻”
<前页 1 2 3 4 5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