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动力取向心理治疗》的原文摘录
-
对于刚刚行的治疗师来说,跟来访者在现实中的接触往往会引发巨大的担忧和焦虑:如果在电梯里遇到了来访者该怎么办?如果在吃饭时见到了来访者该怎么办?如果春节长假孤身一人境外旅游,夜半三更遭遇劫匪,钱财尽失、饱受毒打、手机停机、信用卡透支、大雨瓢泼、饥寒交、大病将至、投宿方圆百里唯一家青年旅社,推门一看,猛然发现躺在下铺睡眼迷离、举头观望的二人间室友鬼使神差地恰恰就是目前正在接受自己治疗的来访者,然后别的房间全部客满,这可到底该怎么办啊! (查看原文)
-
镜映、理想化、双生子是Koht提出的三种经典自恋性移情。其中的双生子移情( twinship transference)也叫另我移情( alter ego transference),指的是个体希望有人像他的双胞胎一样跟他相似,认可并拥有跟他一样的想法、感受、行为、观点等等,这样个体就会感觉到强大和乐观。或许有人会觉得镜映和双生子移情有些类似,但前者突出的是人懂自己,而后者是别人像自己。以上三种自恋移情对于个体在幼年的心理发展是必须且关键的,如果这三种对于自体客体的需求无法在幼年得到充分满足,则个体就会在成年后变得自恋,极度渴望从身边的关系中获得这些需求的满足。虽然即使是正常的个体也会在成年后始终有这些需求,但在需求的强度上远没有低自尊个体来得迫切和强烈。因此在跟低自尊来访者的工作中, Kohut认为,治疗师需要行使来访者在幼年时没有得到的自体客体功能,满足来访者对于镜映、理想化和双生子移情的需要。然而,在精神分析的理论界, Kohut和 Kernberg在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解读和治疗技术上存在着对立,前者认为治疗师应重点保持母性姿态,即 maternal style,重在为来访者提供支持;而后者认为治疗师应更多保持在父性姿态上,即 ternal style,重在对来访者的防御进行释义。也有许多理论家认为 Kohut和 Kernberg所研究和关注的其实是自恋的两种亚型一一前者是更为空虚耗竭,且十分脆弱的“薄脸皮”自恋,即 hypervigilant subtype;而后者则是防御坚固,更为慢,更有特权感的“厚脸皮”自恋,即 oblivious subtype。本书的作者偏向且关注的是 Kohut的理论。一译者注 (查看原文)
-
我们认为,存在着六种能够被心理动力学疗法有效治疗的核心问题:抑郁、强迫、抛弃恐惧、低自尊、惊恐焦虑、创伤 (查看原文)
-
在刚来接受治疗的那段时间,她看起来同3年前的那位风生水起年轻有为的律师判若两人,我甚至觉得她就像是一个林黛玉版的“土肥圆”一一从山顶上摔倒又滚到了山脚然后就再也站不起来了。离职、车祸、康复,现在的她似乎已经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了。 (查看原文)
-
Shear Cooper, Klerman, Busch和 Shapiro(1993)观察到,有惊恐问题的来访者的依赖性有两种表现,一方面是“分离敏感( separation- sensitive)”,即对于他人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是“室息敏感( suffocation- sensitive)”,即对于他人的依赖需求会很不舒服。 (查看原文)
-
不幸的是,那些关于治疗效果的研究都是聚焦在诊断之上的,而非聚焦在那些促使人们前来接受治疗的问题之上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