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的句子里 短评

热门 最新
  • 186 恶鸟 2019-09-04 08:31:28

    自序讲到黄庭坚的「雾豹」,南山雾雨中,躲在深山的豹子,必须长出自己的豹纹来,这是淋雨滋养毛皮这件事的辛苦所在。作者阅书译书不少,文笔优美,见解清奇。尤其在前几篇谈纳博科夫、麦卡锡、翁达杰的时候,以为詹姆斯·伍德出世,到专栏那里时,扣了一星,想到作者说的,评判一个作家的好坏,不要看他长篇,而去看他怎么聊阅读,而在聊塞林格时,露馅了(这是我的试金石,屡试不爽,看一个人对西方文学的了解,就看九故事上过不过关,否则只是落在语言和情节上),于是想到书名,陈的自嘲,居住在别人的句子里,而背后的底色,并没触及,容易有金句无名篇。《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但终不如,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豹之纹如文章之词藻语言,华丽而迷惑人,但重要的是豹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127 pityOxygen 2019-09-17 13:11:22

    翻了幾章,比比目魚和黃昱寧還差,豆瓣現在評分真被混圈子的那堆人毀了

  • 96 zezezex 2019-07-26 11:45:55

    写评论在陈以侃面前是无力的,做不到他的精准知心。8.24谈话我稍微记得的:文学评论/传记以文学手笔写就时,与被书写的一方相比可以毫不逊色。他说他只是把自己阅读而得的喜悦和热爱捕捉下来。“所谓文学就发生在你允许自己信以为真的那一纵身中。” ps:任何书顾自己的喜好就行,何必指责别人。

  • 66 57 2019-08-26 05:20:31

    陈老师对待别人的句子和自己的有一样兴奋和慎重,这话正说反说都是了不得。根本上是他喜欢语言这回事,包括英文和中文,所以当他把英文语法化用到中文的时候非但不讨厌,甚至有点激动人心,就像是客场作战结果把主队的风头都抢光了。而且他示范了真正的喜欢是一种接近信仰的事物。你不仅热衷于满世界寻找那些动人的文学看法,而且自己随时可以跃入这个游戏,这种冲动虽然也有痛苦但本质上喜不自胜,因为你对语言本身是人力范围之内不多的几种捕获世界的方式深信不疑。

  • 56 风挑一点灯 2019-09-22 18:18:03

    一翻开就飘散出鸣鸣得意和夸夸其谈。想起读过这位仁兄译的毛姆,不知有何再译的必要,更毋论一片赞誉从何而来。

  • 43 欢乐分裂 2019-09-27 17:13:22

    很遗憾,好译者并非一定是好作者(大噶不要黑我,我是陈老师的翻译粉~~~求生欲),演而优则导、译而优则评都不是一个好习惯。“我的文学相亲里,看能否和对方共度余生,也有个终极问题—你喜不喜欢纳博科夫?” “如果他写过纳博科夫,这就是很好的石蕊试纸了。因为纳博科夫的艺术立场太极端,如果聊他都讲不出几句有意思的话,那就暴露了你还是把文学评论先当兼职来干比较好。”这一段送给陈老师也是相当贴切的,纳粉如我竟然未从第一篇中感受到共情共鸣,以漂亮辞藻云山雾罩地空谈,的确只能“在别人的句子里”。推荐书单不错,但大多流于掉书袋式的报菜名,建议陈老师投放给文学类的「毒舌」公号更合适。

  • 35 Palimpsest 2019-09-28 21:25:30

    读毛姆时便被这种故作老成又卖弄的文字膈应了。一篇空洞无物的序读得无比厌烦。若行此文者终有造化,若干年后回看应该觉得可笑吧

  • 28 来不及了快闭嘴 2019-09-09 20:10:30

    感兴趣作者提到的这些作者便去读原著 看这本书 不过就是饭局谈资罢了 另有迷思:当然有的口语足有用文字记下的精彩大多数人把下笔随意破碎当口语化的风格趣味 🤷♀️

  • 27 🌸曾兔园🌟 2019-09-28 17:43:16

    啊就没看过这位的翻译,但文学评论绝对不是这么写的。太可怕了这个浮夸和散乱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很抓马。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本书最易理解的部分是引用他人的原文或评论,而作者本身“充满感情”的个人想法真的要看完句子之后要很认真地揣摩:这到底是绕了多少圈去表达什么意思吗……(后面安利书的部分还不错!加一星)

  • 19 把噗 2019-09-16 10:20:29

    读着很怪,平易洒脱的口语腔调搭配字正腔圆的英美句式。和译笔有距离。

  • 21 K. 2019-10-02 05:20:54

    读了陈老师翻译的《海风》后就关注起来 看到出书一片好评也急急买了 但看了1/3就进行不下去了………左右调侃还是撑不起一本书的

  • 17 KaiY 2019-09-01 12:12:39

    没有看完,单独看了几篇关于作家作品的评论,感觉讲的有些浅显了,特别是塞林格那篇,作为看了好多遍塞林格作品的的人来说,讲的不知所云,不敢认同其所说。个人觉得与同是译者范晔的随笔《诗人的迟缓》差了点。

  • 15 momo 2019-09-12 10:32:05

    对其中涉及的作者大部分都有了解,没有真正的小众作家,纳博科夫那篇很认真以及真诚还挺喜欢的,但塞林格那篇充满了傲慢以及草率还有妄断,想问一句怎么写着写着忽然恼羞成怒了

  • 15 台风天 2019-09-25 05:33:04

    hmmm个人偏好太强烈了,写作风格也有点浮夸卖弄的意思,感觉就是长微博集锦。不可否认作者真的是爱读书的人,情感充沛得有些吓人。

  • 15 Я 2019-10-22 07:30:53

    看了四分之一提前结束。其中一星其实是给陈老师的译作。恕我直言,文学评论写成这样真的很令人失望,偏颇而且卖弄腔调,对读者不友好。作者不能要求本书读者读过里面所有的书,但始终像是跟读过这些书的人讲话一样,造出一个“啊只有我和你读过这些书,所以只有我和你配得上看这本书”的圈子,实在让人不悦。

  • 12 琴酒 2019-11-04 14:01:41

    会想要关注作者的微博,听他说艾略特夸拉金“often make words do what he wants”的often有绕梁之效。是好看的蜻蜓点水和穿花峡蝶。但是出成书的话,评论家还是要比穿花峡蝶做得更多一点,要站到前面来,显示出其强大的偏见可以穿透作品的程度。

  • 10 shininglove 2019-09-09 15:53:38

    如果说《海边失落的血色馈赠》让人第一次领略到译者的不凡之处,那么这一次作为书评人身份,则传递着凡胎肉眼难以企及的绝望。

  • 13 Iris 2019-10-30 19:34:01

    果然作家和译者还是有差距的,频频掉书袋和引用显得有些做作。读了一些后更加觉得矫揉造作,根本读不下去。弃之可惜,书里引用的大师们的话还是很好的。也可能是我读书太少了。

  • 10 Shirleysays 2019-10-22 08:58:05

    1. 同意一位豆友说的,写文学评论,还得数比目鱼和黄昱宁。2. 如果通篇的翻译腔不改,真的很难读得下去。就像总有个人往你饭碗里掺沙子。3. 关于阅读感受,我仿佛看见小学生课堂上,每当提问,总有个小孩把手举到老师面前说:老师,叫我,叫我。我们小时都有过这样的同学吧。4. 我觉得这些稿件就是写给同行看的,不是写给普通读者的。因此,同行帮忙点赞,我觉得也OK~

  • 9 成知默 2019-09-23 14:14:04

    2019113:正文第一篇即谈纳博科夫,似乎也奠定这本书的基调:融合了作为一个资深读者灵光乍现、逸兴横飞、与作者会通或者背离作者的时刻,但并不是正襟危坐式的文学评论,而是有着个人的甚至太过私人、显得有些“偏见”的口味,如他引用了麦克尤恩谈《百年孤独》所说:“真实与现实是这样丰富、苛求,魔幻现实主义实际上是对艺术责任的一种无趣的逃避”,我则无法认同,熟悉老马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魔幻即现实。何况还收入了几篇为自己译著所写的译后记,总体推介大于评论。像是还算有趣的为作者与作品所作的脚注,但是否像他自己所期许的长出了属于自己的豹纹,可能尚需时日。被安利了马丁·艾米斯和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