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封面奇丑无比,纸质是擦屁股的那种纸,出版社做个好人吧!
封面的月亮在张爱玲的文章中是极重要的意象,但实物不如图片好看。《爱憎表》中有不少内容在《雷峰塔》中已经拜读过了,“人们往往排着长队去买他们不需要的东西”。
不比《流言》一本,但《对照记》一篇就够好看。书末的残稿太残忍了,像看作家脱光衣服,不忍看。
《爱憎表》应添在《对照记》后,是为对照。上一集张爱玲写过,真事有人生味,往往比小说意蕴悠长,所以她最后期的文章通篇都是这种冲淡的人生味。现实像洪流,有空位就钻进来——是她层出不穷的对意象的白描。冲进来,把流光溢彩都冲散了,不能再褪色的时候,就有了人生味。这种平淡而近自然,我现在学到做不到。
对照12版和新版《重访边城》,供重温张散文取舍不定合集版本时参考。12版多出14篇,不乏《忆胡适之》《谈看书》等重要散文,其中《谈看书》主要谈及史前白种人在远东的踪迹。19版新编入残缺手稿整理《爱憎表》,第203页似有漏印。老版内容较为详尽,新版封面亏凸月颇别致新颖。
与上一版相比,此一版本将谈看书的几篇移至《华丽缘》,除了《对照记》和《重访边城》,此集中另外收录了遗稿《爱憎表》,虽然未完,但是那种不断回到那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回到生命最初、回望家族历史的写法与内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经历了愉快地度日如年的童年,经过崎岖、看不见尽头的成长期,转而至急管哀弦的残损凋年,她的一再回溯,就像她在《对照记》中说自己从没见过的祖父母:“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是无数次活着的明证。张爱玲说:“我是实在向往传统的白描手法”,她写重访的台湾与香港便有这种冲淡自然的意味,看她写搭满了晾衣杆的窄巷、家常味十足的庙宇与神像,以及重游香港时看中的玫瑰红花布,不复热烈与艳异,却仍有着“张看”的独特纹路,结尾与香港那种仿若诀别的心情令读者也不由得心下戚然。
几年前读流言,现在回过头来看热情渐却,文字很聪明,年轻的气息,我反倒因此不大想读了。重访边城,就是后来的文字了,大概是乡愁,是惘然记,恍悟往日的情境、词语,有一种重新发现的喜悦,我在这找寻的文字里感到一种兴致勃勃。不过,记得前不久翻郑张尚芳《胭脂与焉支》,提到张爱玲探讨词源的几篇,结论都不稳妥,虽不减一篇散文的美感,却究竟为可探讨之处,编者或者不妨在文后引录郑文,以“对照”。
张爱玲后期的散文倒又醇厚有味,尤其是她的文字发展出一种新路数,脑洞小剧场特别多,仅看一些标题:《"嗄?"?》,《一九八八至----?》,如果用电脑来检索,她后期散文标点符号里头肯定问号用的特别多,有疑有猜,有问有答,虽然是自己思考也没法取证的答案。这在她的《红楼梦魇》里要更明显,大概也是要考证,锻炼出一种思维能力和笔法,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玛波尔小姐,在另一个领域里断案,虽然只限于自娱自乐。//像《私语》《对照记》《爱憎表》都是她对自己身世的官方表达,更私隐(比如对母亲的恨)的她本来也没打算发表,《对照记》里头很多简单的句子都出乎意料的感动人(比如"她总是说湖南人最勇敢。",比如张爱玲祖母待字闺中时写的那首可能并不存在的诗。)
“对照记”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爱憎表》大部分都在其他散文跟雷峰塔易经里看到过。人生往往是排长龙去买不怎么想要的东西。
为了“对照记”也值得五星。“个性强的人没有语言天才。”这一句里似乎有好多低回。“小说是两点间最短的距离。”“祖父母只静静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爱玲可能没想到她“永生”了,连带着她见过的风景说过的故事,都一直一直活了下去。
爱憎表
她的散文都是她自己。
还行,还是有些年轻时的纠结味道。
重看重访边城,还是觉得震撼,说好婆的两只玻璃罐子很大绿惨惨的,久看像走近细雨黄昏的花园,踩着湿草走很远的路——做人真的慧极必伤;另外封面和纸张都挺好,不懂前面友邻为什么这样评价。
《对照记》从张爱玲的祖辈开始,到她的晚年,一生似乎在这些照片里讲完了。《重访边城》写的是作者六十年代到港台两地的短期旅行,在黑夜中找店的段落令人印象深刻,不过解放后登户口和当年离开大陆的情景,看了五味杂陈。
读完《对照记》,仿佛读完了张爱玲的一生岁月,不禁流泪,是感动,是敬仰,还是稍有遗憾?
对照记和重访边城是第一次看,其他的一些发在报上的不长的文章在有些别的集子里看过。最后一篇爱憎表,什么最爱爱德华八世的副标题加得牵强附会,我觉得应该把根据手稿身整理等背景信息放个编前语什么的,否则这种收录就没什么意义了,就是草稿,还有大纲;看得太没头没脑了,我第一次读觉得很吃惊,后来看到庄信正书信集才明白是手稿的收录。看过小团圆的一定也看得出这是小团圆一部分内容的初稿了,包括对照记里也有小团圆里童年回忆部分的雏形。即使相同内容,小团圆成稿也看得出几经修改。重访边城里有些讲当年张爱玲如何出境,六几年的大逃港等,现在看来也是五味杂陈,世事难料啊
新版多了最后一篇,也算有意思。
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这两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们明白了一件事的内情,与一个人内心的曲折,我们也都“哀矜而勿喜”吧
倒是不必所有张的文字都出版
> 重访边城
33 有用 JustSophie 2020-01-26 22:04:52
封面奇丑无比,纸质是擦屁股的那种纸,出版社做个好人吧!
20 有用 cczsz 2019-08-09 21:35:47
封面的月亮在张爱玲的文章中是极重要的意象,但实物不如图片好看。《爱憎表》中有不少内容在《雷峰塔》中已经拜读过了,“人们往往排着长队去买他们不需要的东西”。
19 有用 mumudancing 2020-06-15 19:43:20
不比《流言》一本,但《对照记》一篇就够好看。书末的残稿太残忍了,像看作家脱光衣服,不忍看。
8 有用 沈深深 2019-10-21 00:07:01
《爱憎表》应添在《对照记》后,是为对照。上一集张爱玲写过,真事有人生味,往往比小说意蕴悠长,所以她最后期的文章通篇都是这种冲淡的人生味。现实像洪流,有空位就钻进来——是她层出不穷的对意象的白描。冲进来,把流光溢彩都冲散了,不能再褪色的时候,就有了人生味。这种平淡而近自然,我现在学到做不到。
3 有用 徐颂 2019-10-22 23:22:18
对照12版和新版《重访边城》,供重温张散文取舍不定合集版本时参考。12版多出14篇,不乏《忆胡适之》《谈看书》等重要散文,其中《谈看书》主要谈及史前白种人在远东的踪迹。19版新编入残缺手稿整理《爱憎表》,第203页似有漏印。老版内容较为详尽,新版封面亏凸月颇别致新颖。
3 有用 成知默 2020-10-20 23:25:01
与上一版相比,此一版本将谈看书的几篇移至《华丽缘》,除了《对照记》和《重访边城》,此集中另外收录了遗稿《爱憎表》,虽然未完,但是那种不断回到那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回到生命最初、回望家族历史的写法与内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经历了愉快地度日如年的童年,经过崎岖、看不见尽头的成长期,转而至急管哀弦的残损凋年,她的一再回溯,就像她在《对照记》中说自己从没见过的祖父母:“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是无数次活着的明证。张爱玲说:“我是实在向往传统的白描手法”,她写重访的台湾与香港便有这种冲淡自然的意味,看她写搭满了晾衣杆的窄巷、家常味十足的庙宇与神像,以及重游香港时看中的玫瑰红花布,不复热烈与艳异,却仍有着“张看”的独特纹路,结尾与香港那种仿若诀别的心情令读者也不由得心下戚然。
3 有用 滔滔孟夏 2019-08-21 21:56:10
几年前读流言,现在回过头来看热情渐却,文字很聪明,年轻的气息,我反倒因此不大想读了。重访边城,就是后来的文字了,大概是乡愁,是惘然记,恍悟往日的情境、词语,有一种重新发现的喜悦,我在这找寻的文字里感到一种兴致勃勃。不过,记得前不久翻郑张尚芳《胭脂与焉支》,提到张爱玲探讨词源的几篇,结论都不稳妥,虽不减一篇散文的美感,却究竟为可探讨之处,编者或者不妨在文后引录郑文,以“对照”。
2 有用 拉维克 2019-12-14 01:29:28
张爱玲后期的散文倒又醇厚有味,尤其是她的文字发展出一种新路数,脑洞小剧场特别多,仅看一些标题:《"嗄?"?》,《一九八八至----?》,如果用电脑来检索,她后期散文标点符号里头肯定问号用的特别多,有疑有猜,有问有答,虽然是自己思考也没法取证的答案。这在她的《红楼梦魇》里要更明显,大概也是要考证,锻炼出一种思维能力和笔法,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玛波尔小姐,在另一个领域里断案,虽然只限于自娱自乐。//像《私语》《对照记》《爱憎表》都是她对自己身世的官方表达,更私隐(比如对母亲的恨)的她本来也没打算发表,《对照记》里头很多简单的句子都出乎意料的感动人(比如"她总是说湖南人最勇敢。",比如张爱玲祖母待字闺中时写的那首可能并不存在的诗。)
2 有用 粟冰箱 2020-05-09 19:46:33
“对照记”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爱憎表》大部分都在其他散文跟雷峰塔易经里看到过。人生往往是排长龙去买不怎么想要的东西。
1 有用 伊夏 2020-12-22 18:42:34
为了“对照记”也值得五星。“个性强的人没有语言天才。”这一句里似乎有好多低回。“小说是两点间最短的距离。”“祖父母只静静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爱玲可能没想到她“永生”了,连带着她见过的风景说过的故事,都一直一直活了下去。
0 有用 Lino 2020-11-12 14:21:19
爱憎表
1 有用 Violet、 2020-08-26 15:33:18
她的散文都是她自己。
0 有用 atopos 2019-12-03 15:11:37
还行,还是有些年轻时的纠结味道。
2 有用 sleepy Mia 2021-03-27 17:09:50
重看重访边城,还是觉得震撼,说好婆的两只玻璃罐子很大绿惨惨的,久看像走近细雨黄昏的花园,踩着湿草走很远的路——做人真的慧极必伤;另外封面和纸张都挺好,不懂前面友邻为什么这样评价。
1 有用 赤楚 2020-03-01 22:13:28
《对照记》从张爱玲的祖辈开始,到她的晚年,一生似乎在这些照片里讲完了。《重访边城》写的是作者六十年代到港台两地的短期旅行,在黑夜中找店的段落令人印象深刻,不过解放后登户口和当年离开大陆的情景,看了五味杂陈。
1 有用 風露清愁🌿 2021-04-01 19:20:56
读完《对照记》,仿佛读完了张爱玲的一生岁月,不禁流泪,是感动,是敬仰,还是稍有遗憾?
1 有用 没胡子猫 2021-04-02 03:14:56
对照记和重访边城是第一次看,其他的一些发在报上的不长的文章在有些别的集子里看过。最后一篇爱憎表,什么最爱爱德华八世的副标题加得牵强附会,我觉得应该把根据手稿身整理等背景信息放个编前语什么的,否则这种收录就没什么意义了,就是草稿,还有大纲;看得太没头没脑了,我第一次读觉得很吃惊,后来看到庄信正书信集才明白是手稿的收录。看过小团圆的一定也看得出这是小团圆一部分内容的初稿了,包括对照记里也有小团圆里童年回忆部分的雏形。即使相同内容,小团圆成稿也看得出几经修改。重访边城里有些讲当年张爱玲如何出境,六几年的大逃港等,现在看来也是五味杂陈,世事难料啊
0 有用 Canme 2020-09-17 00:08:50
新版多了最后一篇,也算有意思。
0 有用 KHKF 2022-03-08 10:59:20
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这两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们明白了一件事的内情,与一个人内心的曲折,我们也都“哀矜而勿喜”吧
2 有用 牛顿不洗澡 2022-03-12 15:20:23
倒是不必所有张的文字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