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凶手没有胜利,但是遇害者和幸存者同样没有胜利,面对这个世界让人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的那部分,谁也无法言胜。
花一天读完了,阅读前部分的时候很平静,在看到开始行动后,我深刻的感受着他们的痛苦,但又要告诉自己坚持读下去,这是他们的故事,克服创伤是一件很难的事。
或许是因为作者是个记者的缘故,加入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
格局颇大,背景也不少,但写得完全像个青春小说,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10年过去了 里面有太多熟悉的事物。。
"挪威终将战胜邪恶"、"收复于特岛"、"现在已经不那么痛苦了",在挪威工党、AUF组织负责人们喊出这些荒诞的口号,试图假装一切重建正在顺利进行,所有创痛已经逐渐弥散时,这本书为于特岛惨案的当事者、受害者们发出了声音。毕竟77人在这恐怖的一天死去了,其中绝大多数是14到18岁的青少年,他们在期盼了一年的夏令营中遭到身着制服佯装警察的凶犯枪击。本书以全景视角记录了这次灾厄的前前后后,除了叙写惨案当天的那场噩梦,还有凶犯布雷维克的成长履历,反多元文化主义和反伊斯兰化逐渐占据起思维的历程,有死难者亲友们真实的、具体的痛苦,有挪威应急机制的整体瘫痪,有庭审上各路专家详实的心理分析。一位受害者的哥哥说,“只要还少了一个弟弟,我就谁也不会战胜。”在一片废墟中重建生活没那么容易,战胜悲伤,还有漫长的路。
看完喀布尔书商后买的,想看这同一个作者能否超越她自己。一切皆有因果,看下来只觉得挪威警察太拉垮了,岛上那么多的青少年,悲剧原本可以避免的
在几乎任何一个国家这种事情都是骇人听闻的:一个身负八十多条人命的恐怖分子,毫无悔意,洋洋得意,自命不凡地在法庭上夸夸其谈,最终也没有被完全制裁。在惨案前,ABB就是我们中的一个,平凡,不起眼,有一点无关痛痒的激进思想,但却犯下如此罪行,不禁让人恐惧。本书写作得很繁琐,着墨点无疑是ABB反复无常的性格和经历,但是支线家庭的插入,让全书后30%的内容变得无比揪心和恼怒,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果放任这些危险的偏见滋长,那么种族主义、极右势力会不会也在世界掀起一场血腥的“圣战”?
很感慨
如果说这是一部犯罪纪实,未免窄了些。它更像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在“残忍的杀戮”中心周围,有孤独的童年,热血的青春和革命,关于世界平等的斗争……这个反社会人格的杀手,“我们中的一个”,如果我们不警醒,丧钟便会为你我而鸣。
简读~
事无巨细的信息太多,读到中间有点烦躁,倍速过。整个经过用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就怕流氓有文化”,用爸妈一代人的话说就是“饭吃太饱”。印象深刻的,除了当年新闻里得知的杀人犯被判独自在超美牢房监禁,就是书里写到的受害人家属被邀请到首相家里做客接受宽慰
这是发生在大陆另一端,我们中的一个决意退出的故事。十一年前,罪犯决意以数十人的鲜血挽救和守护他眼中正在不断多元化、伊斯兰化的欧洲与挪威,以至于十公顷的小岛沦为人间炼狱,无数十几岁的孩子奔逃呼喊,那些曾努力成为我们中的一个的孩子们自此安眠,而罪魁祸首获判挪威最高刑罚——二十一年监禁。 作者奥斯娜·塞厄斯塔身为记者谨慎而又竭尽全力地审视和尝试调用她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有关材料,不仅从凶手布雷维克的视角出发再现他的成长与所思所想,同时也巨细靡遗地以三线并进的方法同时描绘另两位受害者:一位中产阶级男孩和一位移民女孩。虽然对帮助了解事件不无裨益,但也实在缺少一些对材料的精准把握,多少让前半段的阅读过程有些疲惫。 但当一切命运交会在七月的星期五,罪人挥刀,无辜者倒下,不知还来不来得及对十一年前的人说:快跑。
于特岛7.22电影是聚焦于岛上的杀戮,本书则铺陈了三个家庭历史。受害者两家:移民和本地中产,凶手则是坠落阶层。前半段凶手的思路和计划发展让人有点昏昏欲睡。但到了三线汇聚的七月,一切都充满了不详而痛心的暗示。Simon和JFK,巴诺的发烧,血腥实录。难以置信的是警方缺乏沟通而丧失的时间:首都爆炸过后不止一个目击者报案,但无人拦住凶手的车。每分钟在岛上杀一人但特警部队把时间浪费在找错码头和小船,对大船熟视无睹。庭审过程和凶手的精神分析非常详细,也是作者真正亲历的部份。受害家庭的余波:极光小屋、劳拉重振精神、维利亚尔的脑子。政党、政客的冷漠:AUF第二年纪念日竟不许被害者家属上岛悼念,只允许政党年轻人上岛活动,首相只寄了打印卡片,警方未被问责。牺牲者的政治热忱错付了吗?
竟然是真事 令人毛骨悚然
7.9 直击内心的纪实,手法又是冷静而细致。前半本看似冗长,但比后半本好,以点带面地描绘出挪威及以其为代表的西欧的民族纠葛和政坛日常。
【2011年7月22日,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挪威奥斯陆中心的首相办公室外引爆了一颗汽车炸弹,接着又前往附近的于特岛大肆开枪射击,受害人大部分是挪威工党青年营的参与者。】 作者在后记中说,这是“一本关于归属感的书,一本关于团体的书”,这是讲书中的几位事件受害者经历;“也是一本关于想方设法寻求成为集体当中的一分子,却求而不得的书”,这是指凶手的经历。全书三部分,重头即是第一部,交错着写这些事件相关人的生活状况和行动片断;第二部分讲审判,第三部分讲创伤修复。全书篇幅不短,聚焦事件本身,也关注到家庭、心理、政党、社会背景。进步党及其青年组织AUF是交汇点之一。 本书引发我思考:难民的生存权和边界?文化独特性要刻意保持吗?包容多元文化的政治正确性?天然和本能的民族意识要如何自处?
布雷维克认为自己不是杀人,而是在执行政治处决,惩罚不抵抗挪威乃至欧洲伊斯兰化的人。这样想法的人能够自制炸弹并且拿到枪,难保不会引发类似的悲剧。
整体3.5🌟,非常typical西方记者访谈式报道,从多角度去探讨爆炸枪击事件的成因。另外没有目录这一点也让回阅非常不便,尤其是此书篇幅长达550多页(33万字)的情况下……
> 我们中的一个
8 有用 浪花一朵 2019-11-04 16:34:17
凶手没有胜利,但是遇害者和幸存者同样没有胜利,面对这个世界让人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的那部分,谁也无法言胜。
4 有用 电姜球 2019-12-26 16:45:06
花一天读完了,阅读前部分的时候很平静,在看到开始行动后,我深刻的感受着他们的痛苦,但又要告诉自己坚持读下去,这是他们的故事,克服创伤是一件很难的事。
2 有用 薰 2019-11-08 00:17:16
或许是因为作者是个记者的缘故,加入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
0 有用 匕匕七 2020-04-07 21:01:12
2 有用 凱特根斯坦 2020-01-10 01:14:10
格局颇大,背景也不少,但写得完全像个青春小说,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0 有用 サー 2021-01-19 06:44:20
10年过去了 里面有太多熟悉的事物。。
2 有用 fabio耸耸肩 2022-01-11 11:14:52
"挪威终将战胜邪恶"、"收复于特岛"、"现在已经不那么痛苦了",在挪威工党、AUF组织负责人们喊出这些荒诞的口号,试图假装一切重建正在顺利进行,所有创痛已经逐渐弥散时,这本书为于特岛惨案的当事者、受害者们发出了声音。毕竟77人在这恐怖的一天死去了,其中绝大多数是14到18岁的青少年,他们在期盼了一年的夏令营中遭到身着制服佯装警察的凶犯枪击。本书以全景视角记录了这次灾厄的前前后后,除了叙写惨案当天的那场噩梦,还有凶犯布雷维克的成长履历,反多元文化主义和反伊斯兰化逐渐占据起思维的历程,有死难者亲友们真实的、具体的痛苦,有挪威应急机制的整体瘫痪,有庭审上各路专家详实的心理分析。一位受害者的哥哥说,“只要还少了一个弟弟,我就谁也不会战胜。”在一片废墟中重建生活没那么容易,战胜悲伤,还有漫长的路。
0 有用 天问 2022-04-23 22:35:59
看完喀布尔书商后买的,想看这同一个作者能否超越她自己。一切皆有因果,看下来只觉得挪威警察太拉垮了,岛上那么多的青少年,悲剧原本可以避免的
0 有用 我的名字叫做W 2022-10-24 20:02:36 浙江
在几乎任何一个国家这种事情都是骇人听闻的:一个身负八十多条人命的恐怖分子,毫无悔意,洋洋得意,自命不凡地在法庭上夸夸其谈,最终也没有被完全制裁。在惨案前,ABB就是我们中的一个,平凡,不起眼,有一点无关痛痒的激进思想,但却犯下如此罪行,不禁让人恐惧。本书写作得很繁琐,着墨点无疑是ABB反复无常的性格和经历,但是支线家庭的插入,让全书后30%的内容变得无比揪心和恼怒,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果放任这些危险的偏见滋长,那么种族主义、极右势力会不会也在世界掀起一场血腥的“圣战”?
0 有用 peter不明白🌈 2024-01-07 19:15:00 湖北
很感慨
1 有用 君子不喜 2023-08-27 21:55:15 重庆
如果说这是一部犯罪纪实,未免窄了些。它更像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在“残忍的杀戮”中心周围,有孤独的童年,热血的青春和革命,关于世界平等的斗争……这个反社会人格的杀手,“我们中的一个”,如果我们不警醒,丧钟便会为你我而鸣。
0 有用 细嗅蔷薇🌈 2022-08-28 18:26:20 北京
简读~
0 有用 原账号登不上 2022-08-01 15:01:02
事无巨细的信息太多,读到中间有点烦躁,倍速过。整个经过用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就怕流氓有文化”,用爸妈一代人的话说就是“饭吃太饱”。印象深刻的,除了当年新闻里得知的杀人犯被判独自在超美牢房监禁,就是书里写到的受害人家属被邀请到首相家里做客接受宽慰
0 有用 棠棣之华 2022-07-13 22:28:52
这是发生在大陆另一端,我们中的一个决意退出的故事。十一年前,罪犯决意以数十人的鲜血挽救和守护他眼中正在不断多元化、伊斯兰化的欧洲与挪威,以至于十公顷的小岛沦为人间炼狱,无数十几岁的孩子奔逃呼喊,那些曾努力成为我们中的一个的孩子们自此安眠,而罪魁祸首获判挪威最高刑罚——二十一年监禁。 作者奥斯娜·塞厄斯塔身为记者谨慎而又竭尽全力地审视和尝试调用她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有关材料,不仅从凶手布雷维克的视角出发再现他的成长与所思所想,同时也巨细靡遗地以三线并进的方法同时描绘另两位受害者:一位中产阶级男孩和一位移民女孩。虽然对帮助了解事件不无裨益,但也实在缺少一些对材料的精准把握,多少让前半段的阅读过程有些疲惫。 但当一切命运交会在七月的星期五,罪人挥刀,无辜者倒下,不知还来不来得及对十一年前的人说:快跑。
0 有用 Charlotte'sWeb 2022-06-05 20:04:59
于特岛7.22电影是聚焦于岛上的杀戮,本书则铺陈了三个家庭历史。受害者两家:移民和本地中产,凶手则是坠落阶层。前半段凶手的思路和计划发展让人有点昏昏欲睡。但到了三线汇聚的七月,一切都充满了不详而痛心的暗示。Simon和JFK,巴诺的发烧,血腥实录。难以置信的是警方缺乏沟通而丧失的时间:首都爆炸过后不止一个目击者报案,但无人拦住凶手的车。每分钟在岛上杀一人但特警部队把时间浪费在找错码头和小船,对大船熟视无睹。庭审过程和凶手的精神分析非常详细,也是作者真正亲历的部份。受害家庭的余波:极光小屋、劳拉重振精神、维利亚尔的脑子。政党、政客的冷漠:AUF第二年纪念日竟不许被害者家属上岛悼念,只允许政党年轻人上岛活动,首相只寄了打印卡片,警方未被问责。牺牲者的政治热忱错付了吗?
0 有用 co 2019-11-23 00:56:17
竟然是真事 令人毛骨悚然
0 有用 -turéta- 2023-02-12 02:16:57 江苏
7.9 直击内心的纪实,手法又是冷静而细致。前半本看似冗长,但比后半本好,以点带面地描绘出挪威及以其为代表的西欧的民族纠葛和政坛日常。
0 有用 慎习斋 2023-10-30 11:16:51 广东
【2011年7月22日,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挪威奥斯陆中心的首相办公室外引爆了一颗汽车炸弹,接着又前往附近的于特岛大肆开枪射击,受害人大部分是挪威工党青年营的参与者。】 作者在后记中说,这是“一本关于归属感的书,一本关于团体的书”,这是讲书中的几位事件受害者经历;“也是一本关于想方设法寻求成为集体当中的一分子,却求而不得的书”,这是指凶手的经历。全书三部分,重头即是第一部,交错着写这些事件相关人的生活状况和行动片断;第二部分讲审判,第三部分讲创伤修复。全书篇幅不短,聚焦事件本身,也关注到家庭、心理、政党、社会背景。进步党及其青年组织AUF是交汇点之一。 本书引发我思考:难民的生存权和边界?文化独特性要刻意保持吗?包容多元文化的政治正确性?天然和本能的民族意识要如何自处?
0 有用 苹果大桃子 2023-12-03 17:20:09 上海
布雷维克认为自己不是杀人,而是在执行政治处决,惩罚不抵抗挪威乃至欧洲伊斯兰化的人。这样想法的人能够自制炸弹并且拿到枪,难保不会引发类似的悲剧。
0 有用 鱼皮 2023-10-26 15:26:57 广东
整体3.5🌟,非常typical西方记者访谈式报道,从多角度去探讨爆炸枪击事件的成因。另外没有目录这一点也让回阅非常不便,尤其是此书篇幅长达550多页(33万字)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