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轉化之前的必要條件/宋文里
推薦序二 在世情懷之書:作為一種手藝的贈禮/林耀盛
推眷序三 哀傷之書,生命之歌/蔡怡佳
推薦序四 一個不可能的對話/黃冠閔
編者序 一種對「轉化書」的後設閱讀/吳明鴻
導論 課堂讀本介紹
生命的契機/《遠離悲傷》/《最後的演講》/《生命告別之旅》/《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雪洞》/《當生命陷落時》/《亞當:神的愛子》/《一朵小白花》/《當下,繁花盛開》/《流浪者之歌》/《靜靜的生活》/《一片花海的聲音》/《口袋裡的鑽石》
第一講 驟變中的轉化:《遠離悲傷》
「人文臨床療癒」與文學家的結合/開悟的經驗/韻律/有知覺的生命感/「漸近線」與「外拋線」/為學術者戒/羅門尼遜的故事/「幻在症」/錯認的自我
第二講 條件性的轉變:《最後的演講》
繼續討論《遠離悲傷》/實在存有vs.真實存有/在深淵中的迴旋/虛擬的存在/「實在存有」與「真實存有」的共存性/條件性的轉變:《最後的演講》/在世圓滿/願有決斷
第三講 認生與認死之間:《生命告別之旅》
臣服與奉獻/凡人認生,聖人認死/續談「認死」與「認生」
第四講 迂迴抵達與生命感:《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不抵達的抵達/迂迴與抵達/死亡的恐懼/生命感
第五講 無人稱存有的大海:《雪洞》
修行的靜謐處/修行的關鍵字/修行:回到精神的赤裸處/修行:脫去幾層皮/何來生命的悲哀?/修行:投向無人稱的存在狀態/課後師生對話:開悟是動詞,不是名詞
第六講 自然死亡與守夜儀式:《雜菜記》、《黑晝記》
記錄是為了繼續活下去/現代醫療下的悲劇/自然死亡與臨終守夜/生命的「地下室」
第七講 修行是動詞:《當生命陷落時》、《一朵小白花》
修行形式的有無/關鍵字:面對/修行要掌握「動詞」/動詞是真實的/動詞形式的「愛」/不幸迫使人修行/愛:在孩子的行為倉庫裡游泳/出離自己,護持他人/《一朵小白花》/恩典:人的自我出離
第八講 修行界裡的地下人:《當下,繁花盛開》
修行界中的地下人/地下人的重生領域/來自生命經驗的體悟/人生的浮沉/身體的修行地/反邏輯
第九講 世界的消失與反轉:《亞當:神的愛子》
一、沒有語言的亞當/二、宗教是語言的產物/反轉/非語言與不在場/邏輯與真相/「成了」/內向修行
第十講 身體情緒Ⅰ與《流浪者之歌》
末期病人的生存難題/靜坐的身體現象/觸摸與膚慰/談論身體情緒的必要性/兩個案例/與寵物相處的真理/「身體情緒」的愛情//「身體情緒」與「體位」/「身體情緒」與味道/「身體情緒」與音樂/談《流浪者之歌》/孤獨。河流
第十一講 論私人空間:《靜靜的生活》
「卓越」與「偉大」/進入《靜靜的生活》/私人空間/私人空間:音樂與寫作/寵物給出的「自由空間」
第十二講 身體情緒Ⅱ與《一片花海的聲音》
「唯物論」與「唯心論」的身體模式/身體技術/體物入微/以心冥境/半物/心:身體流動中的內在生命/身體技術:《坐忘論》與心齋法/迎納之道/我們為什麼需要「小說」?
第十三講 實存的力道:《明珠在懷》
實存的力道/每個人自己的「壺」
第十四講 物的空間:《一個新世界》
「語言空間」與「物的空間」/語言的意指鍊/權力介於語言與物自身之間/物的世界沒有善惡/修行之路充滿謎團/修行:成為我的「不是」/救世者可能與修行無涉/修行與尼采的「超人」/內在空間與微粒子狀態
第十四講補充 靈性經驗:生活殘片的組合
「小我」與「大我」的命題/被錯認的宗教/關於「臨在」/悟性:意識之非/殘片的組合
第十五講 自然的行動:《口袋裡的鑽石》
「自然的行動」與「我的行動」/存在的未知寂靜處/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自然的行動」是他者/為道日損/事物的多層次存有/閉著眼將「它」迎來/被動性/在被動性中「護持」
附錄 心靈療癒的倫理技術──將自己的存在作為贈禮的手藝
聽語言的邊邊/讓事情轉動的倫理手藝/失望裡乍現的希望/豐富的沉默。深思的緩慢/存在與非存在間的轉圜/現象變化的多重角度/陌生人的咫尺親近
· · · · · · (
收起)
5 有用 棋子 2020-03-11 21:26:31
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的书,每当愤怒、委屈、焦虑、伤心的时候,都会翻开其中的某一章,随着遇到的伤害增加,每一次都能读懂更多,但不懂的还是有好多。比如“视野的开阔,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自由的去死”,对“自由的去死”我还无法理解。昨天明白了“自然的行为“与”我的行为“的区别,如果我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事情就会顺遂,如果不符,我的行动并不能改变结果,但在做的当下,能带来自我的开悟,或是让他人感动。这便... 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的书,每当愤怒、委屈、焦虑、伤心的时候,都会翻开其中的某一章,随着遇到的伤害增加,每一次都能读懂更多,但不懂的还是有好多。比如“视野的开阔,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自由的去死”,对“自由的去死”我还无法理解。昨天明白了“自然的行为“与”我的行为“的区别,如果我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事情就会顺遂,如果不符,我的行动并不能改变结果,但在做的当下,能带来自我的开悟,或是让他人感动。这便是老子的“无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