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读过人类的演化再读这本, 感觉信息量有点低, 收获一些有趣的小知,实用性一般. 加一星给邓巴.
关于关系,现在读来有很多感同身受的地方。不过同时也会有一种无力感。 读的过程中,偶尔会有种PUA不是以这些书为理论基础吧?[捂脸] 大量的社会实验,借以阐明生活中的关系与情感,很多我们以为命中注定的事情,其背后总是有生物学的解释。与人类的整个进化发展史来说,个人的存在是渺小的。所有的生离死别,轰轰烈烈,都是历史的泡沫,但同时也是个人重要的一生。
1.驱动亲密关系进化的终极因素是繁殖。2.这本书是前人研究合集。3.就算这样也不用太悲观,像你知道人为什么会感冒一样,你还是无法拒绝感冒。英文The science of love and betrayal更合适。翻译成最好的亲密关系,有点尴尬。
研究文献综述合集
本想三颗星的,但是很喜欢里面解释亲情爱情友情的那个章节,所以四颗星。让我对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社交范围有了个新的认知;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维持至多5个亲密关系,还要包括爱人就是说除了爱人还剩下四个核心朋友,而我们每个人是否真的有四个核心朋友,我认为很难。现在大家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快餐友谊,当三个月不上网,什么友谊,都会灰飞烟灭。
重复重复,我在想买齐一套得多亏。什么都想凑个四部曲,你可知道这可不是四重奏,湛庐这次太伤人心了,瞎来个大牛,咔咔咔找几本不同时期的书,凑一套,割一波。更何况还有这书名靶子。 这本书结构挺好,一贯亲民,一如既往的小知识,但放在这一套书中格格不入(比社群的进化好一些),唯一能用的就是网恋一章。 点:1.亲密关系可能源于母婴关系,包括全情集中注意力;感到惊喜、兴奋和满足;只想与这个渴望的对象在一起,渴望触碰和抚摸;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事情。2.情感涡轮增压器的接通带来更多的评估和风险。对于之前的女朋友来说,这巨大的感情成本原来是这么简单。她们每个阶段都在进行评估,所以分手也不那样悲伤。所以这心情是释然还是悲伤?哎。看个书都伤感情。 我讨厌进化心理学。在择偶取向,明明我自以为自己挺优秀的呀(误)
比较学术,非通俗读本,翻译极差。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亲密关系存在主要为了促进繁殖,听起来也不够浪漫。但正如文末所述: “有些人声称科学破坏了人类经历的神奇和诗意,但这其实是对心理学的误解,在某些情况下还是故意的。理解体验产生的机制并不会,也不能改变我们的体验,因为我们体验到的是情感,而不是大脑的碎片。我们会继续坠入爱河,尽管我们知道当自己这样做的时候大脑里会发生什么。我们将继续体验被拒绝的痛苦,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感觉是如何从大脑中产生的。诗人将继续通过微妙的文字游戏唤起我们的记忆,激发我们的情绪体验。”
涨知识,举的例子有意思,但很多都用动物比喻,还是会感到有点不适…
亲密关系的生物学原理,很多耳熟能详的知识或观点,和生物进化、心理学等扯上关系,新知不多
标题骗读+1 翻译好可怕 更推荐罗兰米勒那本
还行……不要全信
很多行为都可以理解了。
用各种实验数据来论证观点,一些奇怪的小知识,太枯燥
读过米勒那本《亲密关系》之后,其他的同类书籍都索然无味了。
这本书主要是从生物学角度来剖析亲密关系的产生原因,存在运行机制。但是未来去往何处,它没说。总之,是一本信息量不大的科普读物,不是实用工具书,朋友们若想解惑,想看方法论,这本书做不到。
用生物学和脑科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社群内的亲密关系,感觉视野得到了开阔。翻译有点不给力,很多语句感觉很难读通顺。
直译成《爱与背叛中的科学》不是挺好么?最烦译者强行加戏的。且很多地方表述不严谨,湛庐文化真是毁书不倦
邓巴水平不错
首先,书名被诸多豆友吐槽瞎翻,建议湛卢审查一下命名权负责人,是不是同一系列书名都存在问题,而且可能违背译者原意; 其次,这本书适合已婚人士看,男性视角更佳,不然不能体味人性中的多愁善感,作者提及《理智与情感》中奥斯丁出色的观察视角,就可看出阅读起来很考验细腻的情感加工能力; 再次,严重抨击那种说混合生物、心理、社会、人类学等学科的思维方式是在瞎搞的论调,持有该论调者明显是科学囚徒,看不出新时代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科学不够用了,换换口味,试着融合学科看看; 最后,我对网恋的部分十分触动,因为大脑神经的问题,可能还真像作者分析的那样,容易沉醉虚拟并且粉饰矛盾现实,这就像是信了自己编造的意识形态宗教一般,有种精神患者的特质。
太水了,简直了,此系列都如此。 还有汪老师的序简直又臭有长,帮作者改名还为他物色下一个“系科”,无力吐槽
> 最好的亲密关系
3 有用 TL.Zhang^.^ 2019-07-26 21:51:54
读过人类的演化再读这本, 感觉信息量有点低, 收获一些有趣的小知,实用性一般. 加一星给邓巴.
2 有用 伯儀 2019-08-01 18:58:32
关于关系,现在读来有很多感同身受的地方。不过同时也会有一种无力感。 读的过程中,偶尔会有种PUA不是以这些书为理论基础吧?[捂脸] 大量的社会实验,借以阐明生活中的关系与情感,很多我们以为命中注定的事情,其背后总是有生物学的解释。与人类的整个进化发展史来说,个人的存在是渺小的。所有的生离死别,轰轰烈烈,都是历史的泡沫,但同时也是个人重要的一生。
2 有用 淇淇在太空 2020-01-29 10:50:33
1.驱动亲密关系进化的终极因素是繁殖。2.这本书是前人研究合集。3.就算这样也不用太悲观,像你知道人为什么会感冒一样,你还是无法拒绝感冒。英文The science of love and betrayal更合适。翻译成最好的亲密关系,有点尴尬。
3 有用 阿伏加德罗 2020-01-12 20:46:49
研究文献综述合集
1 有用 尚零 2023-08-23 20:48:50 河南
本想三颗星的,但是很喜欢里面解释亲情爱情友情的那个章节,所以四颗星。让我对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社交范围有了个新的认知;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维持至多5个亲密关系,还要包括爱人就是说除了爱人还剩下四个核心朋友,而我们每个人是否真的有四个核心朋友,我认为很难。现在大家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快餐友谊,当三个月不上网,什么友谊,都会灰飞烟灭。
1 有用 光影尘迹 2019-12-28 23:07:19
重复重复,我在想买齐一套得多亏。什么都想凑个四部曲,你可知道这可不是四重奏,湛庐这次太伤人心了,瞎来个大牛,咔咔咔找几本不同时期的书,凑一套,割一波。更何况还有这书名靶子。 这本书结构挺好,一贯亲民,一如既往的小知识,但放在这一套书中格格不入(比社群的进化好一些),唯一能用的就是网恋一章。 点:1.亲密关系可能源于母婴关系,包括全情集中注意力;感到惊喜、兴奋和满足;只想与这个渴望的对象在一起,渴望触碰和抚摸;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事情。2.情感涡轮增压器的接通带来更多的评估和风险。对于之前的女朋友来说,这巨大的感情成本原来是这么简单。她们每个阶段都在进行评估,所以分手也不那样悲伤。所以这心情是释然还是悲伤?哎。看个书都伤感情。 我讨厌进化心理学。在择偶取向,明明我自以为自己挺优秀的呀(误)
1 有用 鸥鹭 2020-12-04 11:52:27
比较学术,非通俗读本,翻译极差。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亲密关系存在主要为了促进繁殖,听起来也不够浪漫。但正如文末所述: “有些人声称科学破坏了人类经历的神奇和诗意,但这其实是对心理学的误解,在某些情况下还是故意的。理解体验产生的机制并不会,也不能改变我们的体验,因为我们体验到的是情感,而不是大脑的碎片。我们会继续坠入爱河,尽管我们知道当自己这样做的时候大脑里会发生什么。我们将继续体验被拒绝的痛苦,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感觉是如何从大脑中产生的。诗人将继续通过微妙的文字游戏唤起我们的记忆,激发我们的情绪体验。”
0 有用 摸凹猫 2019-12-04 07:10:28
涨知识,举的例子有意思,但很多都用动物比喻,还是会感到有点不适…
0 有用 echo 2022-03-25 10:10:22
亲密关系的生物学原理,很多耳熟能详的知识或观点,和生物进化、心理学等扯上关系,新知不多
0 有用 Serene 2022-02-09 16:03:11
标题骗读+1 翻译好可怕 更推荐罗兰米勒那本
0 有用 琳琳琳小姐 2021-12-25 22:32:29
还行……不要全信
0 有用 oreo 2022-01-17 16:28:44
很多行为都可以理解了。
0 有用 AuBaP 2022-09-23 16:08:04 江苏
用各种实验数据来论证观点,一些奇怪的小知识,太枯燥
1 有用 常迪Solomon 2022-09-27 13:14:37 北京
读过米勒那本《亲密关系》之后,其他的同类书籍都索然无味了。
0 有用 清梦与星河 2022-10-07 11:39:41 山东
这本书主要是从生物学角度来剖析亲密关系的产生原因,存在运行机制。但是未来去往何处,它没说。总之,是一本信息量不大的科普读物,不是实用工具书,朋友们若想解惑,想看方法论,这本书做不到。
0 有用 風雨 2024-02-16 20:21:51 广东
用生物学和脑科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社群内的亲密关系,感觉视野得到了开阔。翻译有点不给力,很多语句感觉很难读通顺。
1 有用 第欧根尼的狗 2022-05-03 13:29:27
直译成《爱与背叛中的科学》不是挺好么?最烦译者强行加戏的。且很多地方表述不严谨,湛庐文化真是毁书不倦
0 有用 杜秀 2024-03-22 00:04:48 北京
邓巴水平不错
0 有用 吉吉范特西 2023-08-23 14:18:02 北京
首先,书名被诸多豆友吐槽瞎翻,建议湛卢审查一下命名权负责人,是不是同一系列书名都存在问题,而且可能违背译者原意; 其次,这本书适合已婚人士看,男性视角更佳,不然不能体味人性中的多愁善感,作者提及《理智与情感》中奥斯丁出色的观察视角,就可看出阅读起来很考验细腻的情感加工能力; 再次,严重抨击那种说混合生物、心理、社会、人类学等学科的思维方式是在瞎搞的论调,持有该论调者明显是科学囚徒,看不出新时代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科学不够用了,换换口味,试着融合学科看看; 最后,我对网恋的部分十分触动,因为大脑神经的问题,可能还真像作者分析的那样,容易沉醉虚拟并且粉饰矛盾现实,这就像是信了自己编造的意识形态宗教一般,有种精神患者的特质。
0 有用 yaohao 2023-09-13 22:24:08 广西
太水了,简直了,此系列都如此。 还有汪老师的序简直又臭有长,帮作者改名还为他物色下一个“系科”,无力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