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声淅沥心绪烦,罗列下各章节名目于下,望对有意者有助益。
===
第一章 光的造型作用
第二章 光的分类及其使用
一 光种
二 光位
三 几种常见的照明效果
第三章 光源
一 日光光效的一些特点
二 自然光线的变化及其效果
三 确定主光的位置
第四章 光线与层次
一 用光的明暗来表现对象的立体层次
二 用光的明暗来表现主体、陪体的层次
三 用光来表现空间层次
四 层次与影调(基调)的关系
第五章 光线的衔接
一 电影镜头衔接的诸因素
二 光线衔接的几个问题
第六章 人物近景、特写的用光
一 人物近景、特写在电影中的作用
二 对人物脸部形象的剖析
三 人物近景、特写用光的几个问题
四 眼神光的运用
五 柔光镜、镜头纱在人物近景、特写中的运用
第七章 棚内布景的用光
一 常见照明灯的种类及其使用
二 布光前的准备工作
三 各种布景的光线处理
第八章 曝光问题
一 对曝光的不同认识
二 曝光与胶片性能的关系
三 测光表的使用
四 曝光值的确定
五 在印片中统一影调和色调
第九章 光色与校色
一 影响色彩还原的因素
二 色光的运用
三 校色
===
看到了吧,里面还有电影摄影内容,他也做过电影摄影师哦
再附赠第一章开头部分的文字内容:
“光线,是摄影反映现实的必要条件。没有光线,胶片不能感光,影像不能显现,摄影便无法存在。但对摄影、照明艺术来说,光线不只是在胶片上获得影象的一种物质条件,而且也是塑造艺术形象的造型表现手段。”
[看看老先生写的多朴实...]
继续...
“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这是一切文艺的普遍规律。
[一股子浓浓的延安座谈会的味道扑面而来,人家可是喝过延河水地...]
“但摄影和照明艺术,在塑造形象的方式上,同其它的文艺形式又有所区别。一般的文艺,都是根据作者(或演出人员)长期的生活积累,经过对素材的集中、概括来塑造形象的。因此,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不可能如实地摹写某一具体的原型。正如鲁迅说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用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谈文艺少不了引用鲁迅语,不过这种文学笔法是今日网坛谣言四起的重要源头]
“即便十分重视写生作用的美术,在创作主题画时,也往往没有固定的临摹对象(模特儿),而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鲁迅语)”
但摄影和照明艺术,必须面对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或其它实体来进行创作。摄影和照明工作者的政治倾向、生活基础和艺术素养,往往是在对对象的选择和加工中体现出来的。这是摄影、照明艺术的特殊规律,也是我们考虑如何用光来塑造形象的基础。”
[以上第一页结束]
继续,
“人各有其貌。通过光线处理,并同其他造型手段相配合,努力表现各种人物的外形特征,这是摄影、照明工作的造型任务之一。倘若表现的事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更应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来处理光线,赋予他(或她)以英俊挺拔的外貌。”
[感情各股子政治势力都是外貌党,都爱炮制长着浓眉大眼的高大上的银熊形象,长的贼眉鼠眼到哪朝哪代都是被专政的对象。]
“同样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由于光线的强弱、色温和投射方向灯各种因素的变化,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形象效果。”
”
[看到木有?得罪了影楼师傅,死无好片可用!]
“但是,”
[注意这个但是,大师心软了?大师手握相机/鼠标的手发抖了?不是,请继续读下去]
“但是,我们对摄影用光意义的认识,决不能停留在被摄制体的外部造型上。”
[ 停!好,这里再插一句,请注意两个词: “决不能” 、“被摄体”,多好的词啊,一个斩钉截铁的处事果断的大师形象瞬间矗立!]
“外形的变化,往往也会影响对象气质的变化。而就塑造人物形象而言,摄影和照明工作者,更应把自己的注重点放在对人物内心情绪的刻划上。在这方面,各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
[落到谁手里都难逃被由外而内改造的命哦,向崇高的无产阶级艺术工作者致敬,工作是严肃地,我们在这里顶多以一个“被摄体”的姿态出现]
“文学...blahblah,戏剧...blahblah,舞蹈...blahblah,而摄影艺术,则主要是通过各种造型手段,把人物的精神面貌充分地表达出来。用光起着重要的作用”
[用光你的钱,用光你的脑筋,用光你的耐心,用光你的衣服,如果衣服阻挡了表现你的精神面貌... 好吧我承认原文是“光线”不是用光...我脑补过度......眼前一亮,那是什么?...光!眼前一亮,那是什么?...光!眼前一亮,那是什么?...光!眼前一亮,那是什么?...光!]
以下删除一十七行用以说明用光塑造人物效果的各种实例,不过举的竟然都是电影中的用光...
然后我们继续,有请恩格斯出场:
“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同志一丝不苟的读着台词上来了,手里的马恩选集翻到了第4卷第462页。
“一切人物,离不开他活动的环境。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性格,也只有在特定的典型环境里才能展开。光线处理,不仅要注意表现经常处在前景的人物,而且也要注意对环境的具体描绘”
[在这里就不点名批评自然主义派的同学了,你那哪能叫摄影?顶多叫照相...]
以下20行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环境千变万化,用光也要千变万化。
再下面约一百八十字话概括为:Evil in detail.
继续,这里要总结了,
“上面,我们从人物的外部造型和内心刻划,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细节的处理等方面,阐述了光线的造型作用。...... ....... ...... 为深化主题服务。 ...... 单纯地来追求某种光线效果,必然陷入形式主义的泥坑。”
第一章终于结束了,打完收工。
列个章节目录吧
|
> 去摄影用光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结束语》 原文转录(pH7[..匪七..])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