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边西北 短评

热门 最新
  • 8 Silver Koma 2019-07-19 23:51:53

    可惜啊,作者。天妒英才。

  • 5 静水 2019-11-20 21:25:54

    “……主和论包容了现实主义思维,而武力扩张政策背后是稳健的军事策略,改弦易辙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智慧。以上可以说是哲宗一朝政策经过反复激荡,而终于取得对外战争胜利的原因。相反,南宋以打击武将来求和,以军事冒险来求战的表现,可以说是瞠目其后了。”写得真好~P.S 这本比《经略幽燕》文字更凝练一些。

  • 2 頤眞 2019-11-02 14:53:17

    再版了~基本延续《幽燕》一书思路,借宋夏战争阐发作者的军事理论~

  • 2 阿史那阙特勤 2020-05-26 00:12:42

    写的非常好,但复原战争细节的历史研究真不是我的菜,经常读着就走神了。通过努力抓住的一些细节,感受到了作者治史的严肃活泼,有时如亲临前线,又有时如鸟瞰河川。之前是带着嘲讽的眼光,来期待北宋的对外战争史的,读完这本才知道,原来大宋也有过六逋宗和平夏城之役这类傲人的胜绩。然而终究因国力与版图所限,宋之武功难有汉唐对匈奴、突厥大规模战争的宏大与荡气回肠,更多的展现出来的是细节处战略战术上的机宜巧思。书中重点突出了一位集作战与谋略于一身的名将种朴的故事,宛如是看到作者曾瑞龙自身的映射:两人都是在呕心沥血之际,初建功业,即英年早逝,不禁令人让人扼腕唏嘘。心浮气躁如我,读罢此书学业方面无甚长进,但也算是有幸瞻仰了中文大学校友的遗作,愿曾老师的学问和学风都能有后学传承发扬。

  • 1 Cpkudragon 2021-12-12 19:11:12

    曾瑞龙先生的遗作,堪称《经略幽燕》的姊妹篇,不过这本书的内容阅读起来就要愉快得多了,毕竟大宋能摁着别人揍的时候着实不多……作者认为,北宋后期对夏战争能够取得一系列胜利,根源上在于战略得当,利用堡寨层层推进,不求浪站速胜,以综合国力的优势慢慢消耗西夏,再加上战术层面西军名将们配合得当,因此迎来了一系列胜利,到停战前北宋已经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如果不是后来的靖康之变,假以时日西夏恐怕真的要被慢慢蚕食到万劫不复。这种态势也更符合当代人对军事与政治经济关系的认知。可惜啊,古代和现代一个根本的区别在于,制度层面的保障实在是太脆弱,那么一两个关键人物对历史的影响,也就大得多了。

  • 1 勿在轮下 2024-02-28 19:11:59 北京

    难得能把论文读得像打钢铁雄心一样爽,我也想写这样的论文!

  • 1 无忌 2022-02-06 18:02:43

    就拓边政策一说,本书认为除了统治者的意识与中央决策机构的推动外,边关武将也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除开个人私心,北宋恩荫制即使有科举傍身也逐渐形成了桎梏,为了维持家族地位,边功成为武将上升的突破点。简单的理解,一家公司,上不知进取,或者是邀请外来和尚,断了老职员升职加薪的念头,只有工龄没有功绩,冷了大家的心谈不上忠诚,很难不想跳槽。更可悲的是那种让你提升式问题考核,通报批评怎么那么多问题而你又不能零问题的困境,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怎么都是领导说了算。对比,张元,吴昊西走西夏,那些有胆识才略的人奈何生不逢时,再如姚广孝,乱世取功名而盛世必为“妖”。从组织学的角度,中央政策的改变也有可能是局部的点带动面,形成试验再推广。至于这个点的改变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至少给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 5 慢慢走 2020-08-08 11:37:06

    本书是先生遗作,未及打磨精细。建议看方法脉络自觅结论。其中 参谋作业与拓边战争篇待二刷。 推论: 1.关于汴梁君臣重河北轻陕西的政策盲点,以及唐中期后吐蕃对陕西人文地理的改变,两者合流导致了拓边将帅藩镇化。 2.关于关中豪士的危机意识,董士廉,姚嗣宗,张元,吴昊甚至张载的经略思维。 3.结合地形以及外交算计形成的弹性防御策略,具体为遮断浅出,结合建设城寨,吸纳汉蕃百姓,逐步取得战略压制。 4.机宜的升迁风向和将门沟通蕃人的私人情报网(佛教为主)

  • 1 豆友167775318 2021-04-14 01:01:49

    宋夏战争论文集,颇有启发,以“战略文化”与“战略立体分析”为基本方法论,通过个案探讨三个问题:“国内利益团体与对外政策关系”,发掘将门与豪士对引发拓边的作用;“外交政策/大战略与军事战略的关系”,描述两者的复杂互动,主要强调军事战略的“潜流”对外交政策/大战略的影响,反拨唯政策论;“军事成就的政治诠释”,将“战果”与“军功”分离开来,探讨拓边战争的政治意蕴。子夜读罢,拍案慨然,曾先生如此通史知兵,却英年早逝,未及将这套军事史的分析框架继续完善下去,忽又想起书中的种朴,正值建功立业之时却流星般消逝——均是历史的不幸吧。另外,没有地图挺可惜的,推演战史,不断对照谭图太累了,最终的结果是:我失去了一些头发。

  • 1 路上的我 2021-08-03 16:17:50

    半军事史,大量史料考据+没有地图,仍没有脱离一般史学的范畴。拓边西北成书已久尚可谅解,但最近国内的军事史著作,进步也实在有限。

  • 1 虚极生 2024-04-27 15:03:50 中国澳门

    家乡遍布的堡子,不成想来自宋夏的烽火

  • 2 168 Hours 2020-10-12 08:02:32

    全书没有最终完成,还是比较传统的考据风,融入部分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国家战争理论来研究宋夏战争和熙宁拓边的努力,也是其他两本代表作《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经略幽燕》的延续,比较大的启发在于今日甘青宁的城市区域格局是北宋时期奠定的,是宋夏青唐三者纵横捭阖下的产物,西北地区的历史顺着这个视角还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研究…

  • 0 王食欲 2021-07-06 18:02:59

    浙大出版社这一套书都挺棒的!

  • 1 饿霸地煮 2020-08-22 20:06:44

    宋朝军政向有文弱之名,在对辽西夏防御战上,既不能如汉唐御敌于境外,也不能如蒋介石抗日以空间换时间的焦土战略。宋朝采取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又可进可退的弹性防御战略。战术上放弃南朝的守城,改为守城驻寨野战迂回撤退暗袭骚扰的机动灵活。这种战略战术的形成一是地方将门的出现(如种氏将门),有效掌握地方资源,避免了朝野决策的脱节。另外西北文武兼备的豪士出现,为进取战略提供了人才。二是庙堂上,无论北宋儒家政治如何理想主义,但关于军国还是基于一种地缘政治考量的计算,并且涌现一批沟通战略战术的参谋长式文官,到宋哲宗时,通过学习于塞外民族快速略边,北宋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算准西夏无力支持持久战,施行“浅攻”战略,配合兵法奇正,几乎将西夏灭国。

  • 0 追寻不二 2021-04-01 14:51:07

    竟然因缘际会的去过书中记述的战场

  • 1 刀叢中的小詩 2022-01-24 07:40:20

    《拓边西北》——因为兰州。两百余年复归中土,且打得梁太后满地找牙,我就喜欢看哲宗少年时的这点朝气,如假以天年,也就没有艺术家弟弟的什么事了。纵观古史多个朝代之灭亡,有一些是被艺术家给作死的,还有一些是被轴人给祸害的。本书描述了其收复青唐、两败西夏的战例,这也是两宋对外仅有的辉煌。

  • 0 momo 2021-11-01 01:33:27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曾瑞龙博士逝世同年(2003)出版的《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的姊妹篇。瑞龙在前书脱稿后便着手编纂这本北宋中后期对西夏战争个案研究的专集。除却第一章作于1994年,其余四章及《附录》两篇,都是自1997年加人中文大学后到去世时六年内,在教学与行政工作百忙之间写就,先后在港台各大学学报发表的杰作。本书是由瑞龙的同门友好安排在香港中华书局出版,而书名是编辑部集众议代定的。

  • 0 团长24579 2021-11-05 21:12:58

    大主题下的论文集,论证过程和结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问题也在于“论文集”的题材。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