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与禾 短评

热门
  • 35 莼羹清酒 2019-09-25 18:20:06

    为什么一提到族群话题,就要屁股大于脑袋?汉与胡终究是一种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现代中国人如果还在讲“华夷之辩”,成见一堆,先入为主,爱慕虚荣,那和中东的某宗教兄弟们本质上有什么区别?“闭关锁国”和骂“闭关锁国”的是不是同一种人?

  • 10 明月秋风 2020-03-15 16:05:07

    真的是一本脑洞大开的书。现在想来,非常明了。中华民族这4000年的文明,的确是由草原文明、农耕文明共同创造,但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却仅是农耕文明的一家之言。草原文明在历史编纂方面,始终是沉默的一方。 由是想到,孔子讲的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草原文明4000年,只有质,没有文,所以只能给人留下野蛮愚昧的印象。而农耕文明呢,留下的史书当然只能是一面之词,给我们后人的印象当然是文质彬彬了。 由是想到,我们一般人在单位、在社会,如果只做不说,或者做得多说的少,那我们在单位在社会给人的印象,就只能如同草原文明之于农耕文明了。做人做事,认真做勇于任事,与善于表达擅长总结,二者同等重要,绝不可偏废啊。 要能干,更要会说善总结,是谓文质彬彬。只做不说是绝对绝对不行的。

  • 10 制约与平衡 2019-11-02 02:37:57

    四舍五入4个星吧。优点有些有趣的观点,补了一些知识盲区。缺点是有点墨迹,车轱辘话有点多,有些内容展开的不够。

  • 5 BanditJohnson 2019-11-08 17:48:02

    作者不是汉族,这个很重要。视角很有意思,虽然第一章基本已经清晰了,但是,后续章节一幕幕地展开,或从自然,或从关联国度,阐述汉文化朝代更替中的很多事情,绝非历史书上讲述的那样,赞一个!

  • 5 永恒的贝多芬 2019-09-03 23:28:57

    有种小《枪炮》的感觉,以华夏外的视角看历史,确实很多事情似乎都豁然开朗了…

  • 1 比远方更远 2019-11-06 15:08:08

    “天下”的包容性,应由多元化的结构、多介质的互动构成!从单一史观的突破到单一叙事的消隐,文明因融合而进步,治理由冲突而提升……

  • 2 揽尘 2019-11-03 15:28:28

    通俗读物,对初涉边疆史的人来说,是不错的入门读物。尤其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梳理,脉络清晰,若能配上精心制作的图表,就更完美了——但全书没有一幅地图,太不应该,哪怕有地图的书出版起来会麻烦得多。最可贵的,是对草原帝国政治内在逻辑的辨析,具体而微,一竿子到底,让人对草原形态的理解有恍然大悟之感。书中应该没什么原创性的思想,当然对一本通俗读物来说,这个要求也显得高了。作者自称想用另一个视角讲中国史,中原与草原的关系,倒是充分注意到了,中原政权内部结构的嬗变,却很不应该地被忽略——顾此而失彼,倒也是大多数人都容易犯的毛病了。

  • 2 i张原 2019-10-12 10:41:27

    后一半略读就好,历史总是相似的。 东亚有两种文明:一是以华夏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二是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代表的草原文化,自周起两种文化便以各种形式碰撞交流,造就了历史和现在的中华民族,尤其黄河以北自唐后可视为汉与游牧民族的杂居地,辽、金、元、清则更是由游牧民族主导建立的政权和朝代。本书站在文化的视角高度,以朝代顺序娓娓道来,分析了两种文化在各朝代、时期的融合、影响,相对来说,能够融合多种文化的政权是更成功的,比如唐、元、明永乐年间、清,清朝不仅兼有草原和农耕文化,更使之融合自身的山林文化,因此前期是非常成功的,扩大了中国的版图。以后是时代更是如此,能够吸收包容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拥有这样智慧的民族才是有未来的民族。

  • 1 仔予 2020-06-04 16:59:10

    打卡《草与禾》20%,原来草与禾指的是草原文明和中原华夏文明之间的来龙去脉,我们之前读历史总是从“禾的世界”来了解,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新的角度,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融合过程其实少不了草原文明对我们的推动和互动~

  • 1 北望 2019-11-23 14:05:55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同的视角看同一个历史事件、时代、背景,才能更客观的地看到历史的原貌,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地的角度帮助我们看懂我们的历史!

  • 5 momo 2023-08-25 01:56:58 海南

    作者因为自身的民族,在所谓客观的视角下,还是不断摇摆。根本没有搞明白游牧文明和农耕/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什么。只是在表面上进行事例归纳,而因为缺乏zz的大历史眼光,不能在近现代全球史的背景下看待两种文明的交互。 农耕文明因为安土重迁,其核心在于和平、在于大同。而游牧文明因为居无定所,其核心在于争夺、在于独善。 看到作者说华夏中心论我都笑出来了,西方中心论的目的在于解构中华历史,华夏中心论的目的是什么呢? 曾经的匈奴褪去了其战争诉求,变成了草场上单纯的牧民,这就是游牧文明融入了华夏文明。 现在满世界抢资源的是美西方的海洋/海盗文明,倒是和曾经的游牧文明有相似的文明核心。 古代中国一直是世界中心,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影响力……什么华夏中心论😅😅知道你知道西方中心论这个概念了😅😅

  • 1 Lokia 2021-11-04 06:36:46

    削弱了华夏(汉族)本位视角后,草与禾的历史变得更生动、逻辑更清晰了。说句题外话,自尊自贵的民族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的爪牙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遇到不同声音就像揭了骄傲之麟一般不舒服。但是,只有不断淬炼的文化才能保持进步升华,而害怕被多角度剖析的思想体系,难道不可疑吗?

  • 1 lcfffflc 2020-03-01 08:23:11

    全然不同于传统史学家的华夏文明之史学观,不知道有些内容是否偏颇(如元朝是各人群平等的说法),但毕竟开一全新视野,将游牧民族放在整个东亚国家变迁史上来看待南北民族的融合。

  • 1 鎮長 2020-02-11 09:14:20

    被客人逆推薦。翻看了下,算是把一些研究融會貫通後寫的通俗作品。華夏文明從黃河開始,禾不斷的與內亞的草交互作用,到了清朝成為“完全體”,很難想像就算沒有歐洲人來,下一個政權還會只滿足於漢族本部。本書止於十八世紀也是剛好,畢竟之後的三千年未有的變局又是新的一輪融合與碰撞,就像打電玩以為自己封頂了,結果又有更強的高手來挑戰一樣。而至今這個文明還在摸索著是要融合還是跟堅持“走自己的道路”。

  • 0 blueshoe 2021-01-02 20:50:22

    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在作者看来,宋,只是偏安一隅的单一华夏政权。如果不偏不倚站在草原世界(游牧区)与华夏世界(农耕区)中间,看他们几千年的对抗融合历史,元灭宋,是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将草原与华夏统一于一个王朝,开拓了史无前例的疆域规模。上一个一统政权,是隋唐,下一个一统政权是清朝。是在清朝,“中国”一词,从文化概念,到清晰的被赋予主权国家定义。也是在清朝,包括蒙古,西藏,青和回部,被视为中国政权的一部分,自匈奴起历时2000年的草原帝国时代落下帷幕,真正实现了中央政权的大一统管理。 作为闲余怡情读物,值得看看。

  • 0 Matt 2020-09-09 10:03:11

    如果用最简洁的词汇来概括中国历史,恐怕就是这三个字:草与禾。 作者为中国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就是北方草原世界与南方农耕世界在几千年来的往来与融合。对应(亦为对抗)「新清史」,或可称之为「新中华史」。 结合郭建龙《帝国密码三部曲》效果更佳。

  • 0 大鼓楼的人 2021-04-02 14:30:57

    四坝文化 檀石槐 山越 北魏雁臣 捺钵 开禧北伐 界壕 庚戌之变 隆庆和谈 抗旱作物

  • 1 archer093 2022-03-13 19:44:38

    非常精彩,原是国博备课使用,没想到一天时间飞速读完,好书

  • 0 等待与自己重逢 2022-03-07 22:51:07

    视角宏大,把我沉寂在脑中的好多历史小点都串联起来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