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吴觉农,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著作甚丰,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了茶叶研究所,为发展我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吴觉农,原名荣堂,浙江省上虞县人,出身贫民家庭。在上虞县巽水小学毕业后,考入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1916年毕业。1919年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他从青年时起就立志为振兴祖国的农业而奋斗,故更名“觉农”。
目录 · · · · · ·
序
前言
第一章 茶的起源
1-1《茶经·一之源》译注
1-2《茶经·一之源》述评
1-2-1 茶的祖国
1-2-2 茶树的形态特征
1-2-3 “茶”字的字源
1-2-4 茶树生育的生态条件
1-2-5 茶树的栽培方法
1-2-6 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
1-2-7 茶的效用
第二章 茶的采制工具
2-1《茶经·二之具》译注
2-2《茶经·二之具》述评
2-2-1 采茶工具
2-2-2 蒸茶工具
2-2-3 成型工具
2-2-4 干燥工具
2-2-5 计数和封藏工具
2-2-6 采制工具的发展
第三章 茶的制造
3-1《茶经·三之造》译注
3-2《茶经·三之造》述评
3-2-1 茶叶的采摘
3-2-2 唐代饼茶的制造法
3-2-3 制茶工艺和茶类的发展
3-2-4 现代主要茶类的制造工艺
3-2-5 茶叶品质审评
第四章 煮茶的器皿
4-1《茶经·四之器》译注
4-2《茶经·四之器》述评
4-2-1 “伊公羹”和“陆氏茶”
4-2-2 从鍑到瓶
4-2-3 饼茶的特殊用器——碾
4-2-4 煮茶器皿与茶汤品质的关系
第五章 茶的烤煮
第一节《茶经·五之煮》译注
第二节《茶经·五之煮》述评
5-2-1 烤和碾
5-2-2 火——燃料的选择
5-2-3 煮茶用水
5-2-4 煮和酌
第六章 茶的饮用
6-1《茶经·六之饮》译注
6-2《茶经·六之饮》述评
6-2-1 饮茶风尚的传播
6-2-2 佛教僧徒——饮茶风尚的传播者
6-2-3 饮茶的习惯
第七章 茶的史料
7-1《茶经·七之事》译注
7-2《茶经·七之事》述评
7-2-1《茶经》中的历史资料
7-2-2《七之事》补遗
7-2-3 茶的专门著作
7-2-4 历代茶政沿革
第八章 茶的产地
8-1《茶经八之出》译注
8-2《茶经·八之出》述评
8-2-1 唐代茶叶产区
8-2-2 从唐代茶叶产区看我国的名茶
8-2-3 我国茶叶产区的发展
8-2-4 茶叶产区与茶叶品质
第九章 茶具和茶器的省略
9-1《茶经·九之略》译注
9-2《茶经·九之略》述评
第十章《茶经》的挂图
10-1《茶经·十之图》译注
10-2《茶经·十之图》述评
附录
《茶经》的版本
陆羽传记
一、陆文学自传
二、陆羽传
引书目录
图片目录
· · · · · · (收起)
前言
第一章 茶的起源
1-1《茶经·一之源》译注
1-2《茶经·一之源》述评
1-2-1 茶的祖国
1-2-2 茶树的形态特征
1-2-3 “茶”字的字源
1-2-4 茶树生育的生态条件
1-2-5 茶树的栽培方法
1-2-6 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
1-2-7 茶的效用
第二章 茶的采制工具
2-1《茶经·二之具》译注
2-2《茶经·二之具》述评
2-2-1 采茶工具
2-2-2 蒸茶工具
2-2-3 成型工具
2-2-4 干燥工具
2-2-5 计数和封藏工具
2-2-6 采制工具的发展
第三章 茶的制造
3-1《茶经·三之造》译注
3-2《茶经·三之造》述评
3-2-1 茶叶的采摘
3-2-2 唐代饼茶的制造法
3-2-3 制茶工艺和茶类的发展
3-2-4 现代主要茶类的制造工艺
3-2-5 茶叶品质审评
第四章 煮茶的器皿
4-1《茶经·四之器》译注
4-2《茶经·四之器》述评
4-2-1 “伊公羹”和“陆氏茶”
4-2-2 从鍑到瓶
4-2-3 饼茶的特殊用器——碾
4-2-4 煮茶器皿与茶汤品质的关系
第五章 茶的烤煮
第一节《茶经·五之煮》译注
第二节《茶经·五之煮》述评
5-2-1 烤和碾
5-2-2 火——燃料的选择
5-2-3 煮茶用水
5-2-4 煮和酌
第六章 茶的饮用
6-1《茶经·六之饮》译注
6-2《茶经·六之饮》述评
6-2-1 饮茶风尚的传播
6-2-2 佛教僧徒——饮茶风尚的传播者
6-2-3 饮茶的习惯
第七章 茶的史料
7-1《茶经·七之事》译注
7-2《茶经·七之事》述评
7-2-1《茶经》中的历史资料
7-2-2《七之事》补遗
7-2-3 茶的专门著作
7-2-4 历代茶政沿革
第八章 茶的产地
8-1《茶经八之出》译注
8-2《茶经·八之出》述评
8-2-1 唐代茶叶产区
8-2-2 从唐代茶叶产区看我国的名茶
8-2-3 我国茶叶产区的发展
8-2-4 茶叶产区与茶叶品质
第九章 茶具和茶器的省略
9-1《茶经·九之略》译注
9-2《茶经·九之略》述评
第十章《茶经》的挂图
10-1《茶经·十之图》译注
10-2《茶经·十之图》述评
附录
《茶经》的版本
陆羽传记
一、陆文学自传
二、陆羽传
引书目录
图片目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綠茶的製造,採用高溫殺青,迅速破壞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了綠葉清湯的品質特徵;黑茶的製造,在破壞酶活性的基礎上,經過渥堆過程,緩慢地進行自動氧化,氧化程度較綠茶重,形成色澤黑褐、湯色黃褐的品質特徵;烏龍茶的製造,先利用、后控制多酚氧化酶,氧化程度在酶性氧化茶中是最輕的,但與非酶性氧化程度最重的黑茶相比,仍稍重于黑茶,形成色青褐、湯金黃、綠葉紅鑲邊的品質特徵;紅茶的製造,經過發酵過程,使多酚類化合物充分氧化,形成紅葉紅湯的品質特徵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0页 -
從唐、宋到元代,綠茶製造,已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蒸青工藝技術,其產品的演變是,從大餅茶到小龍團,由團茶到葉茶。到了明代,已有較多的史料記述炒青制法······明代發展炒青制法以後,相繼出現了曬青、烘青,再發展到全炒。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茶经述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9.1分 53人读过
-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9.1分 255人读过
-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0)暂无评分 4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茶经述评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部门的宠儿 2023-04-04 13:49:15 北京
吴觉农被誉为当代茶圣,也算不谬。内容主要是对茶经的解释和拓展。作者对中国茶文化史有丰富的了解和很深的见地,拓展内容也很丰富。起于茶经,而不限于茶经。和《中国茶经》可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