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对得起它将要获得的所有奖项
最大的感受是,邓一光的历史知识太扎实了。
一个战俘的故事,我原来以为自己不会感兴趣,可是,从开头对新颖的“证词”形式小说感到好奇(工作所以,走火入魔),然后被情节、人物、历史感和价值观所吸引,最后手不释卷、彻夜读完。这真的算是我国近年难得的文学性、世界观俱佳的作品!
虽然是虚构作品,却让我相信世界上曾经真有过郁漱石的存在。只是一个呼唤妈妈的稚子,却在过了三年战俘营的炼狱生活后,以通敌罪站上法庭接受审判。在坐诸君无一人有资格审判郁,郁比任何一个人都有资格活下去,他在战争中的每一天,都恪尽职守,行应行之事,灵魂始终纯洁无暇。但郁最终自杀了留下一封给不知晓名姓的妈妈的遗书,将不能说的话,无人可解的疑问倾诉给她。“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但不是卑鄙杀了郁,是战争杀了郁,也许做一个文学青年和加代子在一起,找到妈妈,郁还能活下去,而不是在哪都不合时宜,但终究没有这样的命运。而在这场战争中,被抛弃的又何止是郁一个人。就像郁收集的名字那样,那该是多少人,多少命运,多少苦楚。
这么专业、百科全书式的全景写作,是空前的吧?这么多细节作者怎么可能知道,假的吧?这么多细节纤毫毕现,栩栩如生,是真的吧?无论如何都不相信邓一光能写出这样的书,甚至不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作家能写得出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大部头打卡 2020.02】这部《人,或所有的士兵》,是我读到的关于抗日战争小说里最好的一部。首先是体例,证人证词、庭审记录、调查报告……在利用各种文体为主题服务上,邓一光做到了他最大的努力。其次是史料上,细节的扎实,各种旁枝末节的拓展,让越是了解那段历史的读者,越感到惊讶,这是一种用做学问的方法写小说的路子,也许有些笨拙,但深合我的胃口。58万字的篇幅,30年的波澜人生,这一切都足够震撼了,当然了,选择这样多种形式的体例,自然会召来散漫、琐碎之讥。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战争带来的痛苦是真实的,愿世间再无战争。
读了半年才读完,幸好读完了才能看到这么好的故事。作者的历史功底太扎实了,视角非常全面,虽然讲战争但串联起了报纸、文艺、政治甚至还有哲学和音乐。各种细节真实到怀疑这是小说还是纪实。前面不太好读,但越往后越顺畅,一口气读完结局的感觉太好了……从开头庭审振聋发聩的辩驳到结局一封短小的遗书,好多处地方看得我泪眼花花的。看到评论家说郁淑石是理想中“人”的具象。不管是香港还是D营,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自始至终没有背叛任何人的主角唯独背叛了他自己。
清明节始读,开篇已是沉重不堪忍受,部分段落竟至泪下。士兵不是生而即为战争机器,不背离原则的软弱不是不可饶恕。愿后世再无硝烟,向先辈致敬
满怀希望去读邓一光的十年回归之作,却找不到《我是太阳》的灼热之感。选择的是各人的零散叙述去串起一个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故事,还夹杂了许多历史名人的小故事。以前读邓一光小说,再厚也觉得薄,这次却觉得是为写而写。#20200406
“远离战争,不论它以什么名义”
【评】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仅是健康,是家园,是信仰,更是心理、是生活、是难以抹去的创伤。远离战争,无论它以什么名义,无论你是主战方还是抗战方。
读罢泪沾襟。
郁不从属于任何一个团体,他忠于自己,忠于良好的品格,他只属于他自己。受战争的裹挟,不得已的在各方游走,他不想经历这一切,他付出不少而所获甚少,追寻自己的生母也最终无果,各方都想从他身上索取榨干吃尽。他拥有和坚守自我的小宇宙,对人世间的索取很少,他不怯懦,他是伟岸巨人。
探究战争中的人性,通过构建的审判证词,还原了一个有侵化战争中前后游历于大陆、美国、日本、及香港的不算小的小人物的挣扎探寻之路,直至崩溃与毁灭,大段大段的不同角度探究战争、战争中的人、国家、政治之间的玄妙关系,不得已卷入战争的士兵、被战争摧毁的个体悲惨命运,及发国难财和肮脏政治交易下对个人的舍弃与碾压。整个小说充满了令人绝望的枯寂,令人心痛的小人物。小说里穿插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历史事件,边看边查资料,对于这段相对陌生的历史有了更贴近真实的认识,也算是弥补了历史架构里的空缺。很好的历史小说
被裹挟,被书写,被审判,无论人或士兵。
瑕不掩瑜,当代文学中最好的战争小说。可以和《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对读。
巧妙利用法庭记录构建出一个战争悲剧,重现香港保卫战到香港光复的历史。作者功课做得足,众多历史人物的出现使得故事更加真实。战争的残酷和人的恐惧一点点地展现,让人绝望。战争中盟军各方的勾心斗角刚愎自用尔虞我诈令人愤怒。主人公的遭遇令人唏嘘,总为他永不磨灭的单纯善良捏把汗。合上书,心中的压抑挥之不去!
此书断断续续看了好几年,进度缓慢,文字信息密度极大,至于何时能看完也是个未知数。敬佩作家的毅力与能力,写就样一部书,付出的心血难以想象。
通过案件审理的方式,多视角展现一个在战争中的个体。题材谈不上新颖,叙事方式条理未尝清晰明了。 全书多达700多页,仅仅有几处个人心理的描写展现出闪光点。
第一次读这种reference能写论文的小说。翔实到恐怖的历史背景,大段的自我剖白,对国民政府港英政府以及战时国民性的分析鞭辟入里,文笔冷峻又带忧伤。初读不好读进去,后来觉得有这样的书可以看特别爽。开篇绝望辩白自己的不该死的郁漱石以很轻的篇幅自杀于文末,战争结束了,但是胜利却并没有来。郁漱石身份的矛盾是近现代中国交织利益的缩影,战俘营近一步让他对人和人的底线困惑万分,郁漱石的死状相当奇怪,死不瞑目,反而双目圆睁。突然想起战俘营里孖仔问他,郁漱石,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命。
> 人,或所有的士兵
25 有用 kaka 2020-01-08 00:26:11
对得起它将要获得的所有奖项
11 有用 这里 2019-08-25 17:39:33
最大的感受是,邓一光的历史知识太扎实了。
9 有用 yuyu282 2020-03-29 22:54:38
一个战俘的故事,我原来以为自己不会感兴趣,可是,从开头对新颖的“证词”形式小说感到好奇(工作所以,走火入魔),然后被情节、人物、历史感和价值观所吸引,最后手不释卷、彻夜读完。这真的算是我国近年难得的文学性、世界观俱佳的作品!
4 有用 只是当时已惘然 2021-03-21 23:56:45
虽然是虚构作品,却让我相信世界上曾经真有过郁漱石的存在。只是一个呼唤妈妈的稚子,却在过了三年战俘营的炼狱生活后,以通敌罪站上法庭接受审判。在坐诸君无一人有资格审判郁,郁比任何一个人都有资格活下去,他在战争中的每一天,都恪尽职守,行应行之事,灵魂始终纯洁无暇。但郁最终自杀了留下一封给不知晓名姓的妈妈的遗书,将不能说的话,无人可解的疑问倾诉给她。“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但不是卑鄙杀了郁,是战争杀了郁,也许做一个文学青年和加代子在一起,找到妈妈,郁还能活下去,而不是在哪都不合时宜,但终究没有这样的命运。而在这场战争中,被抛弃的又何止是郁一个人。就像郁收集的名字那样,那该是多少人,多少命运,多少苦楚。
3 有用 一平如洗 2021-07-06 10:10:32
这么专业、百科全书式的全景写作,是空前的吧?这么多细节作者怎么可能知道,假的吧?这么多细节纤毫毕现,栩栩如生,是真的吧?无论如何都不相信邓一光能写出这样的书,甚至不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作家能写得出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 有用 百器徒然 2020-03-05 09:03:27
【大部头打卡 2020.02】这部《人,或所有的士兵》,是我读到的关于抗日战争小说里最好的一部。首先是体例,证人证词、庭审记录、调查报告……在利用各种文体为主题服务上,邓一光做到了他最大的努力。其次是史料上,细节的扎实,各种旁枝末节的拓展,让越是了解那段历史的读者,越感到惊讶,这是一种用做学问的方法写小说的路子,也许有些笨拙,但深合我的胃口。58万字的篇幅,30年的波澜人生,这一切都足够震撼了,当然了,选择这样多种形式的体例,自然会召来散漫、琐碎之讥。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战争带来的痛苦是真实的,愿世间再无战争。
1 有用 momo 2024-05-15 15:51:30 四川
读了半年才读完,幸好读完了才能看到这么好的故事。作者的历史功底太扎实了,视角非常全面,虽然讲战争但串联起了报纸、文艺、政治甚至还有哲学和音乐。各种细节真实到怀疑这是小说还是纪实。前面不太好读,但越往后越顺畅,一口气读完结局的感觉太好了……从开头庭审振聋发聩的辩驳到结局一封短小的遗书,好多处地方看得我泪眼花花的。看到评论家说郁淑石是理想中“人”的具象。不管是香港还是D营,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自始至终没有背叛任何人的主角唯独背叛了他自己。
2 有用 是大饼啊 2021-06-12 21:02:49
清明节始读,开篇已是沉重不堪忍受,部分段落竟至泪下。士兵不是生而即为战争机器,不背离原则的软弱不是不可饶恕。愿后世再无硝烟,向先辈致敬
4 有用 huyouyou 2020-04-06 08:01:37
满怀希望去读邓一光的十年回归之作,却找不到《我是太阳》的灼热之感。选择的是各人的零散叙述去串起一个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故事,还夹杂了许多历史名人的小故事。以前读邓一光小说,再厚也觉得薄,这次却觉得是为写而写。#20200406
4 有用 土豆儿 2019-08-24 12:01:13
“远离战争,不论它以什么名义”
1 有用 B612小曼君 2019-08-31 11:51:45
【评】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仅是健康,是家园,是信仰,更是心理、是生活、是难以抹去的创伤。远离战争,无论它以什么名义,无论你是主战方还是抗战方。
1 有用 豆友138730078 2020-12-22 23:30:31
读罢泪沾襟。
1 有用 小四 2020-07-22 15:34:27
郁不从属于任何一个团体,他忠于自己,忠于良好的品格,他只属于他自己。受战争的裹挟,不得已的在各方游走,他不想经历这一切,他付出不少而所获甚少,追寻自己的生母也最终无果,各方都想从他身上索取榨干吃尽。他拥有和坚守自我的小宇宙,对人世间的索取很少,他不怯懦,他是伟岸巨人。
1 有用 五五五 2021-12-29 20:40:42
探究战争中的人性,通过构建的审判证词,还原了一个有侵化战争中前后游历于大陆、美国、日本、及香港的不算小的小人物的挣扎探寻之路,直至崩溃与毁灭,大段大段的不同角度探究战争、战争中的人、国家、政治之间的玄妙关系,不得已卷入战争的士兵、被战争摧毁的个体悲惨命运,及发国难财和肮脏政治交易下对个人的舍弃与碾压。整个小说充满了令人绝望的枯寂,令人心痛的小人物。小说里穿插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历史事件,边看边查资料,对于这段相对陌生的历史有了更贴近真实的认识,也算是弥补了历史架构里的空缺。很好的历史小说
0 有用 鱼的猫 2021-11-17 16:20:38
被裹挟,被书写,被审判,无论人或士兵。
0 有用 克里诺维奇 2021-07-29 21:24:24
瑕不掩瑜,当代文学中最好的战争小说。可以和《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对读。
0 有用 BrianGao 2022-12-03 16:20:50 北京
巧妙利用法庭记录构建出一个战争悲剧,重现香港保卫战到香港光复的历史。作者功课做得足,众多历史人物的出现使得故事更加真实。战争的残酷和人的恐惧一点点地展现,让人绝望。战争中盟军各方的勾心斗角刚愎自用尔虞我诈令人愤怒。主人公的遭遇令人唏嘘,总为他永不磨灭的单纯善良捏把汗。合上书,心中的压抑挥之不去!
0 有用 Mr-Bear 2024-03-09 22:25:18 北京
此书断断续续看了好几年,进度缓慢,文字信息密度极大,至于何时能看完也是个未知数。敬佩作家的毅力与能力,写就样一部书,付出的心血难以想象。
0 有用 netriver 2022-05-06 16:39:17
通过案件审理的方式,多视角展现一个在战争中的个体。题材谈不上新颖,叙事方式条理未尝清晰明了。 全书多达700多页,仅仅有几处个人心理的描写展现出闪光点。
1 有用 西南2597 2024-01-05 10:09:23 英国
第一次读这种reference能写论文的小说。翔实到恐怖的历史背景,大段的自我剖白,对国民政府港英政府以及战时国民性的分析鞭辟入里,文笔冷峻又带忧伤。初读不好读进去,后来觉得有这样的书可以看特别爽。开篇绝望辩白自己的不该死的郁漱石以很轻的篇幅自杀于文末,战争结束了,但是胜利却并没有来。郁漱石身份的矛盾是近现代中国交织利益的缩影,战俘营近一步让他对人和人的底线困惑万分,郁漱石的死状相当奇怪,死不瞑目,反而双目圆睁。突然想起战俘营里孖仔问他,郁漱石,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