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北大历史系博士郑小悠继《年羹尧之死》之后的又一部新作,其史料驾驭能力和文笔老道程度,相较前作更进一步。全书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的清代大案集,并没有停留在简单讲故事的层面,而是始终以生动的案例叙事,来关照清代法律体系的运转情况、制度优劣,以及案件审理背后的人事纠葛与政治斗争;下部更是采取以小见大、以人见制的方法,通过刑部中关键岗位和典型人物故事的介绍,把清代刑部的运作机制与权力关系梳理得清清楚楚。虽富于学理,但整体流畅清晰的文笔,让作品能为一般大众读者所从容阅读;虽定位于通俗史学作品,但字里行间的历史、制度与个体关照,又体现出良好的学术训练功力。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作品。
有大家风范的年轻学者,厉害
资料可以看。受不了那种对满清带着温情的笔调。选取案例,大都不温不火。
继承了作者上一部作品深入浅出的风格,但是涉及的制度背景更加宏大而引人思考。大案要案吸引人眼球,但正如前言所说,每一个大案都并非孤立现象,背后各方力量之间的博弈,制度与人之间的互相成就,才是需要考量的东西。这些故事是案,是刑,它们不仅仅是司法。而现代司法制度的必要性也正在于此。
本色当行,较《年羹尧》可观许多。上编个案分析,下编制度梳理,算是作者博论的缩写通俗版。通俗读物写的好一半归功作者精炼文笔,另一半则来自案件自身的惊心动魄。尤其是第一篇麻城案,有小时候看港台古装刑案片时的感觉。另外,对中国传统司法的实用性持同情态度的学者,应该研究研究这些重案要案,这些案件一旦出现问题,对人的毁灭性远非细故案件可比。
好看。看似漫不经心地叙写某某个性如何、某某与某某私谊如何,天晓得这背后究竟多少文献_(:з」∠)_
比上周读的该作者所著《年羹尧之死》更有趣。后者通过勾勒年羹尧的宦途之起乃至青云直上最终身死族灭,衬托康、雍年间特别是九龙夺嫡这一特殊时期的政治生态和雍正帝雄才大略却又冷酷无情的性情。而这本书通过选取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的几起刑事大案,让人一窥有清一朝中央与地方、刑部与都抚大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一些有趣的现象,更是与21世纪的今天相类似。比如,乾隆年间刑罚轻重随世情而动,与今日涉黑涉恶从严从重打击、逃脱国外人员自首一般缓刑极其相似。又比如清朝因为对境内强盗犯罪有极其严格的考核,所以诲盗诬良,与以前公安命案必破之下政法委协调定罪极其相似。
清代对刑案价值的一些认识和为平刑狱所作的某些制度安排,高明程度可能在今日之上。
真心一般,皮毛之浮也
案子有些太简单了,刑律部分又不成体系,略失望。
看年羹尧的时候就很喜欢作者的文笔,既有故事性又抓住了故事背后的重点。 这本通过案件的表象抽丝剥茧展现了背后的行为逻辑,每一个故事都让我看了唏嘘不已。个人在大环境面前是多么无力,每个人都是洪流和江湖里翻滚的沙砾。
莫名的与《显微镜下的大明》做对比
此次川渝行的来回高铁上刚好够时间看完这本书。以案例叙事展现了清代法律体系的运转情况、制度优劣和案件审理背后的人事纠葛、政治斗争,梳理了清代刑部的运作机制与权力关系,本以为讲律法会枯涩难懂但作者写得还挺简单易读的。
这种是比业务研究学者马老师更专业更鞭辟入里更深刻的通俗历史研究作品呢。
三日读完。前几篇描写有趣、参照现在法制情况有趣、与黄宗智的晚清法律转型文章参照也有趣。
太薄,话没说完。
上编写刑案故事,文笔和见识均有不足;下编写刑事制度,还算不错。期待更好作品。
非常不错,清晰流畅。
休憩10th,此书标题之无味令人望而却步,理想国公众号某篇吐槽书名的文章里也批评过书名,我去找胖乎乎特别可爱的作者询问,她坦率的告诉我“我就说要叫上访、刑讯、被自杀……编辑不干啊[撇嘴]”这名字一改,损失了99%的读者,减少了99%被禁无法面世的可能,利弊自明。书的质量是极好的,用生动案例展示律例特点官场积俗以及生民之苦。弊端如“讳盗”可认为是制度之失,而“救官不救民”等四救四不救则恐是自有官场便有之事,读来唏嘘,未防审核,此处不录眉批唏嘘诸事,感谢小悠悠姐姐
这本不如年羹尧和九王夺嫡,倒不是因为专业术语之类的问题(也不是看不懂吧),就感觉没甚意思,毕竟能跟年羹尧和九王夺嫡比的story也不多就是了
> 清代的案与刑
26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9-08-09 21:04:19
北大历史系博士郑小悠继《年羹尧之死》之后的又一部新作,其史料驾驭能力和文笔老道程度,相较前作更进一步。全书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的清代大案集,并没有停留在简单讲故事的层面,而是始终以生动的案例叙事,来关照清代法律体系的运转情况、制度优劣,以及案件审理背后的人事纠葛与政治斗争;下部更是采取以小见大、以人见制的方法,通过刑部中关键岗位和典型人物故事的介绍,把清代刑部的运作机制与权力关系梳理得清清楚楚。虽富于学理,但整体流畅清晰的文笔,让作品能为一般大众读者所从容阅读;虽定位于通俗史学作品,但字里行间的历史、制度与个体关照,又体现出良好的学术训练功力。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作品。
15 有用 陈武歌 2019-08-26 21:09:12
有大家风范的年轻学者,厉害
20 有用 久道 2019-12-03 15:25:47
资料可以看。受不了那种对满清带着温情的笔调。选取案例,大都不温不火。
10 有用 芦菔子 2019-07-17 22:08:45
继承了作者上一部作品深入浅出的风格,但是涉及的制度背景更加宏大而引人思考。大案要案吸引人眼球,但正如前言所说,每一个大案都并非孤立现象,背后各方力量之间的博弈,制度与人之间的互相成就,才是需要考量的东西。这些故事是案,是刑,它们不仅仅是司法。而现代司法制度的必要性也正在于此。
9 有用 Jargvci 2019-12-05 21:26:57
本色当行,较《年羹尧》可观许多。上编个案分析,下编制度梳理,算是作者博论的缩写通俗版。通俗读物写的好一半归功作者精炼文笔,另一半则来自案件自身的惊心动魄。尤其是第一篇麻城案,有小时候看港台古装刑案片时的感觉。另外,对中国传统司法的实用性持同情态度的学者,应该研究研究这些重案要案,这些案件一旦出现问题,对人的毁灭性远非细故案件可比。
7 有用 效颦 2019-09-03 18:18:57
好看。看似漫不经心地叙写某某个性如何、某某与某某私谊如何,天晓得这背后究竟多少文献_(:з」∠)_
4 有用 橙子 2019-08-09 01:09:35
比上周读的该作者所著《年羹尧之死》更有趣。后者通过勾勒年羹尧的宦途之起乃至青云直上最终身死族灭,衬托康、雍年间特别是九龙夺嫡这一特殊时期的政治生态和雍正帝雄才大略却又冷酷无情的性情。而这本书通过选取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的几起刑事大案,让人一窥有清一朝中央与地方、刑部与都抚大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一些有趣的现象,更是与21世纪的今天相类似。比如,乾隆年间刑罚轻重随世情而动,与今日涉黑涉恶从严从重打击、逃脱国外人员自首一般缓刑极其相似。又比如清朝因为对境内强盗犯罪有极其严格的考核,所以诲盗诬良,与以前公安命案必破之下政法委协调定罪极其相似。
5 有用 任方言 2019-08-09 16:45:23
清代对刑案价值的一些认识和为平刑狱所作的某些制度安排,高明程度可能在今日之上。
5 有用 砂 2019-08-05 20:16:17
真心一般,皮毛之浮也
6 有用 介错 2019-07-29 11:48:41
案子有些太简单了,刑律部分又不成体系,略失望。
2 有用 胡说八道的7醬 2023-12-21 14:55:02 广西
看年羹尧的时候就很喜欢作者的文笔,既有故事性又抓住了故事背后的重点。 这本通过案件的表象抽丝剥茧展现了背后的行为逻辑,每一个故事都让我看了唏嘘不已。个人在大环境面前是多么无力,每个人都是洪流和江湖里翻滚的沙砾。
1 有用 Clarence__Han 2024-03-20 17:58:02 埃塞俄比亚
莫名的与《显微镜下的大明》做对比
2 有用 妖艳儿 2019-08-30 22:51:16
此次川渝行的来回高铁上刚好够时间看完这本书。以案例叙事展现了清代法律体系的运转情况、制度优劣和案件审理背后的人事纠葛、政治斗争,梳理了清代刑部的运作机制与权力关系,本以为讲律法会枯涩难懂但作者写得还挺简单易读的。
2 有用 Pam 2019-09-21 20:32:47
这种是比业务研究学者马老师更专业更鞭辟入里更深刻的通俗历史研究作品呢。
0 有用 . 2019-11-12 22:05:31
三日读完。前几篇描写有趣、参照现在法制情况有趣、与黄宗智的晚清法律转型文章参照也有趣。
1 有用 池初 2019-11-01 08:57:35
太薄,话没说完。
2 有用 邝海炎 2019-12-10 18:47:00
上编写刑案故事,文笔和见识均有不足;下编写刑事制度,还算不错。期待更好作品。
1 有用 支离疏 2019-12-26 15:01:02
非常不错,清晰流畅。
5 有用 神威 2020-01-12 14:57:10
休憩10th,此书标题之无味令人望而却步,理想国公众号某篇吐槽书名的文章里也批评过书名,我去找胖乎乎特别可爱的作者询问,她坦率的告诉我“我就说要叫上访、刑讯、被自杀……编辑不干啊[撇嘴]”这名字一改,损失了99%的读者,减少了99%被禁无法面世的可能,利弊自明。书的质量是极好的,用生动案例展示律例特点官场积俗以及生民之苦。弊端如“讳盗”可认为是制度之失,而“救官不救民”等四救四不救则恐是自有官场便有之事,读来唏嘘,未防审核,此处不录眉批唏嘘诸事,感谢小悠悠姐姐
1 有用 石山月 2021-05-05 17:06:56
这本不如年羹尧和九王夺嫡,倒不是因为专业术语之类的问题(也不是看不懂吧),就感觉没甚意思,毕竟能跟年羹尧和九王夺嫡比的story也不多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