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以广泛而全面的新闻调查,讲了一个故事:
艾滋病,为什么会在美国流行?
为什么在这场灾难中,时间就是生命?
故事是以时间为脉络呈现给大家的,在阅读过程中,你将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IDS)是如何在美国发现并扩散的,从中你将看到影响艾滋病的大量事件及各种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门、医疗及研究机构、同性恋组织、媒体中的个体。它在以大量事实刻画人类的懦弱、绝望、自私、贪婪的同时,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死亡危机时的勇气、进取、无私、悲悯。
本书1987年获得石墙图书奖,作为20世纪美国同性恋历史上最具预见性的编年史,被译成7种语言。
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93年被HBO拍成电影,共获20项提名、9个奖项,包括1994年的艾美奖。
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被《时代周刊》列为“百大非虚构经典”。
作者简介 · · · · · ·
兰迪•希尔茨(Randy Shilts,1951—1994),1980年代初第一批意识到艾滋病问题的美国记者之一。
197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新闻专业,但作为出柜的同性恋者,在当时报社和电视台的恐同环境下难以找到全职工作。
做了几年自由记者之后,1981年,他进入 《旧金山纪事报》,成为国内新闻记者,也是全职报道艾滋病的首位记者。他一直致力于艾滋病报道,包括医学、社会、政治影响方面,他的作品因极具叙事性、将个人故事与政治和社会报道交织在一起而备受赞誉,因此,他被誉为“同性恋生活的杰出的编年史作家和同性恋问题的发言人”。
1988年,希尔茨荣获美国新闻工作者和作家协会颁发的杰出作者奖。
1999年,纽约大学新闻系将希尔茨的1981年至1985年的艾滋病报道评为“美国20世纪新闻作品100强”的第44位。
在写作本书期间,他接受了艾滋病检测,并要求...
兰迪•希尔茨(Randy Shilts,1951—1994),1980年代初第一批意识到艾滋病问题的美国记者之一。
197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新闻专业,但作为出柜的同性恋者,在当时报社和电视台的恐同环境下难以找到全职工作。
做了几年自由记者之后,1981年,他进入 《旧金山纪事报》,成为国内新闻记者,也是全职报道艾滋病的首位记者。他一直致力于艾滋病报道,包括医学、社会、政治影响方面,他的作品因极具叙事性、将个人故事与政治和社会报道交织在一起而备受赞誉,因此,他被誉为“同性恋生活的杰出的编年史作家和同性恋问题的发言人”。
1988年,希尔茨荣获美国新闻工作者和作家协会颁发的杰出作者奖。
1999年,纽约大学新闻系将希尔茨的1981年至1985年的艾滋病报道评为“美国20世纪新闻作品100强”的第44位。
在写作本书期间,他接受了艾滋病检测,并要求医生在他写完之前不要告诉他结果,以免影响他的客观判断。在把稿件交给出版商的当天,他被告知艾滋病病毒阳性,在服用抗艾滋病药物AZT几年后,1994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
目录 · · · · · ·
主要人物 / 1
主要政府机构/ 1
第一部分 且慢,灰白的马
1. 心灵的盛宴
第二部分 之前:1980 年
2. 光辉岁月
3. 无望者的海滩
4. 预兆
5. 定格
第三部分 铺路:1981 年
6. 群聚效应
7. 善意
8. 最帅的那个
9.“埋伏”催情剂
10. 科学界的高尔夫球场
11. 恶月升起
第四部分 暗影渐浓:1982 年
12. 时间敌人
13. 零号病人
14. 200 周年纪念日的记忆
15. 盗汗
16. 太多的血
17. 熵
18. 徒劳无果
19. 强制拨款
20. 肮脏的秘密
21. 黑暗中起舞
第五部分 烽火战线:1983 年1 月至6 月
22. 任血横流
23. 午夜告白
24. 否认
25. 愤怒
26. 大玉米饼
27. 转折点
28. 好人命短
29. 头号要务
30. 与此同时
31. 请说“艾滋语”
32. 明星气质
第六部分 例行公事:1983 年7 月至12 月
33. 马拉松
34. 寻常一日
35. 政治
36. 科学
37. 公共卫生
38. 新闻界
39. 人们
第七部分 光与隧道:1984 年
40. 囚徒
41. 讨价还价
42. 心灵的盛宴,第二幕
43. 逼对手亮底牌
44. 叛徒
45. 政治这门学问
46. 下行列车
47. 共和党和民主党
48. 陷入尴尬
49. 郁闷
50. 战争
第八部分 屠夫的账单:1985 年
51. 异性恋
52. 流亡
53. 清算
54. 暴露
55. 觉醒
56. 接纳
57. 终局
第九部分 尾声:之后
58. 团聚
59. 心灵的盛宴:第三幕
资料来源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以前。 这个词将永远成为数百万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同性恋公民——的人生分水岭。一边是患病后的生活,一边是患病前的美好记忆。 以前和以后。这种疾病把患者的人生分割成两部分,就好像大型战争或经济大萧条通常被作为理解一个社会的分界点。 “以前”将承载着无数的细节记忆和旧日情怀。“以前”意味着天真和任性、理想主义和目中无人。最重要的是,这是死亡来临前的时光。准确来说,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死神已在人潮中推搡着前进,如同一个粗鲁的游客想要占据游行队伍的领头位置。然而,它的存在还尚未被察觉,仅有20或30名男同性恋明显感到身体有莫名的不舒服。而这一小群人将在这一天成为未来和过去的连接点。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 光辉岁月 -
当“斗牛犬浴场”的花车驶进市政广场,游行队伍再一次欢呼起来。肌肉发达的年轻男子身着黑色皮背带,既帅气又好看,从市场街过来他们一路在笼状花车里跳着迪斯科。当晚,他们会出现在浴场的监狱主题派对上,是蒸蒸日上的旧金山性产业发起的一个狂欢派对。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 光辉岁月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世纪的哭泣"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世纪的哭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9 条 )
> 更多书评 79篇
论坛 · · · · · ·
有没有人了解80年代美国的献血政策 | 来自乌利亚先生 | 1 回应 | 2022-03-22 09:49:13 |
据说这本书的作者也是死于艾滋病的同性恋? | 来自Nova_star | 6 回应 | 2022-03-21 14:44:27 |
请问还有类似的AIDS相关书籍或纪录片推荐吗? | 来自L'Étranger | 9 回应 | 2022-03-16 21:56:50 |
这本书到底啥时候上??? | 来自盖 | 14 回应 | 2021-09-17 13:26:42 |
书里面提的“家庭伴侣条例” | 来自乌利亚先生 | 2021-02-07 18:20:06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Stonewall Inn Editions (2000)9.6分 30人读过
-
St. Martin's Griffin (2007)9.5分 1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之二 (Josephine)
- 同志文学藏书 (鹿鸣之什)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无尽之战:人与传染病 (豆瓣读书)
- 译文文学 (上海译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58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世纪的哭泣的评论:
feed: rss 2.0
150 有用 梵 2020-01-23 17:32:04
写得太冗长了,总的来说就是1981年艾滋病在美国旧金山出现以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政府没有拨款给到足够的研究经费,因为认为这是男同性恋的病,是非典型非主流美国人,直到1985年有异性恋感染的情况危急到美国白人男性后才引起重视,而这时美国艾滋病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万。80年代美国的艾滋病泛滥和70年代湾区的性解放,公共浴室性行为有直接的关系。
10 有用 。 2020-02-07 15:45:03
看的过程中焦灼无比,气死个人,这完全是人祸啊!将政治斗争凌驾于公众生命健康之上。 像埃博拉、艾滋病、SARS、新冠肺炎等病毒来人间造作一番,搅得天翻地覆,揭露出现实中的各种秘而不宣的问题。 希望以后有本书能详实的写出此次新冠肺炎的各种龌龊之谋和勇敢之行,不过涉及到这样的政治问题估计也出版不了。
5 有用 喵叔 2020-02-17 23:09:19
“美国这个拥有应对疫情的知识、资源和机构的国家,已然失败了,败给了无知、恐惧、偏见和排斥。” 透过全方位的视角来看,艾滋病在美国平稳发育,站稳脚跟的十年。政府的不承认、不作为,媒体的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官僚间的勾心斗角、争名逐利,再到民间的各种极端行为:滥交、吸毒、暴动……他们似乎只对“健康地活下去”不感兴趣。 一路看下来,真的生气。艾滋病完全不是一个健康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于是血库也不管血源... “美国这个拥有应对疫情的知识、资源和机构的国家,已然失败了,败给了无知、恐惧、偏见和排斥。” 透过全方位的视角来看,艾滋病在美国平稳发育,站稳脚跟的十年。政府的不承认、不作为,媒体的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官僚间的勾心斗角、争名逐利,再到民间的各种极端行为:滥交、吸毒、暴动……他们似乎只对“健康地活下去”不感兴趣。 一路看下来,真的生气。艾滋病完全不是一个健康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于是血库也不管血源是否干净,同性恋浴场也不在乎里面的人的行为是否安全,加罗还能死皮赖脸地占有别人的研究成果。而艾滋病,狠狠地在美国人脸上抽了一巴掌。 讽刺的是,不管人类经受了多少教训,永远都不会长记性。在位者尸位素餐,狗腿子忙着掩盖事实,剩下一群高风险人群茫茫无措。上一次在美国,这一次在这里,下一次,又会发生在哪呢? (展开)
6 有用 金风细雨 2020-02-17 11:15:55
历史不会重演,只会一次次押韵。
6 有用 AMBER 2019-12-31 12:09:16
不读这些书,不知道他们是这样生活的。。
0 有用 镜水栖竹 2023-03-12 15:31:49 陕西
写的十分细致,人命在政治,学术,利益面前是如此脆弱,官僚体质的摆烂,不作为,追求所谓的政治正确真让我反胃。尤其在当下又是一次疫情爆发,未知太多,我们唯有保护好自己。
0 有用 时针 2023-03-05 00:27:25 浙江
真是漫长的拉锯赛,但考虑到社会从保守到开放的缓慢渐进过程,本书所描绘的也可以理解,无非牺牲掉了一部分生命。经历过疫情其实已经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那样在意了,所以就算没有艾滋也会有其他问题出现,本书营造的氛围有其内在要求但我却认为有些过于绝望和悲观了。另外,这本书过于啰嗦和细碎,内容缩减为1/4会是一本更好的书。(翻阅毕)
0 有用 大迪 2023-02-14 11:42:21 北京
写的太细了,读的有点累到最后。尤其是事关美国政治方面的不作为。但是确实能看到艾滋病的发展史。说实话,如果一开始管制,可能也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毕竟潜伏期很长。而且零号病人感觉也不一定是零号病人。挺冤的。
0 有用 esse 2023-02-05 23:23:04 浙江
无知 傲慢 偏见 排斥 政治立场 造成了这场巨大的悲剧 很多人本来根本不必死
0 有用 JoanLuu 2023-02-01 12:25:39 河北
It must take years to write a book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