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疾病与医学插画的艺术
原作名: The Sick Rose: Disease and the Art of Medical Illustration
译者: 郭腾杰
出版年: 2019-7
页数: 256
定价: 198.00元
装帧: 布脊精装
ISBN: 9787519264109
内容简介 · · · · · ·
安能无恙!10种流行疾病挑战你的“审美底线”
豆瓣评分9.4纪录片《手术两百年》推荐
◎内容简介
《病玫瑰》的书名源自威廉•布莱克的同名诗作。书中收录了自18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354幅珍贵医学绘画,集中展现了前彩色摄影时代医学图像的科学与艺术成就,更是回顾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人类疾病抗争史。医学史学者巴奈特整理出10种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流行病科学绘画,结合历史地图、信息图表,以及当代的个案笔记,揭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在工业革命的波涛汹涌和文艺运动的五彩纷呈面前,对疾病、痛苦,乃至死亡的恐惧与痴迷。
书中收录的医学绘画均来自珍贵的医学典籍,作者在内容的编排上不是猎奇性的展览,而是强调绘画背后所包含的那些复杂情绪(同情、厌恶、冷漠,等等),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幸灾乐祸”。某种意义上,《病玫瑰》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了上个世纪逐渐建立起来的医学伦理和对疾病...
安能无恙!10种流行疾病挑战你的“审美底线”
豆瓣评分9.4纪录片《手术两百年》推荐
◎内容简介
《病玫瑰》的书名源自威廉•布莱克的同名诗作。书中收录了自18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354幅珍贵医学绘画,集中展现了前彩色摄影时代医学图像的科学与艺术成就,更是回顾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人类疾病抗争史。医学史学者巴奈特整理出10种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流行病科学绘画,结合历史地图、信息图表,以及当代的个案笔记,揭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在工业革命的波涛汹涌和文艺运动的五彩纷呈面前,对疾病、痛苦,乃至死亡的恐惧与痴迷。
书中收录的医学绘画均来自珍贵的医学典籍,作者在内容的编排上不是猎奇性的展览,而是强调绘画背后所包含的那些复杂情绪(同情、厌恶、冷漠,等等),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幸灾乐祸”。某种意义上,《病玫瑰》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了上个世纪逐渐建立起来的医学伦理和对疾病的非道德评价。
◎编辑推荐
医学与艺术跨界之作。354幅医学绘画,既是前彩色摄影时代对疾病的忠实记录,也是浪漫主义与写实艺术交织出的病态美学。
10种疾病,10个人类抗争恶疾的故事。天花、癌症、性病……禁忌、黑暗、曲折……与战胜病魔一样艰辛的,是克服痛苦与厌恶的情感交杂。
荣获2014年英国图书设计与制作奖。专色布脊精装,雅黑漆片烫印,与原版同厂共版印刷。
◎图书推荐
如果说医学插画的命运,同所有医学图书和文献一样,终将被更新更好的出版形态所取代,《病玫瑰》或许会作为纸书得以延续。这本书值得推荐给每一个人,无论你喜爱艺术、医学还是历史,或者只是对拥有并维持一副躯体而感到精疲力竭。
——《柳叶刀》(The Lancet)
不惜在一些令人厌恶的细节上下足功夫,但血腥文字与图片背后,是真实的生命和死亡……本书是一份交互辩证、庄严肃然的最高艺术图像集。
——《泰晤士报》(The Times)
这本图集里有各种脓液和增生物,还布满皮疹和面疱。医学史学家理查德·巴奈特已证明自己能在这满布死亡氛围的领域中充任活泼的导游……这是一本对人体有兴趣的艺术家必备的藏书。
——《版画家》季刊(Printmaking Today)
作者简介 · · · · · ·
理查德•巴奈特(Richard Barnett)
作家、教师、电台节目主持,专注于科学与医学文化史。伦敦大学学院医学史博士,曾任教于在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疾病史、进化思想史等课程。2011年,他成为第一批获得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奖学金 的学者之一,并在惠康博物馆的支持下,出版了畅销作品《病玫瑰》、《手术剧场》和《难以启齿:牙医学的艺术》(The Smile Stealers)。他还曾担任BBC医疗喜剧Quacks的历史顾问。此外,他还是一位诗人,曾出版诗集《海房》(Seahouses)并获奖。
惠康博物馆(Wellcome Collection)
惠康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是惠康信托基金会旗下的收藏机构。博物馆由著名药剂师,企业家亨利•惠康(Henry Wellcome,1853-1936年)爵士个人建立。目前已成为世界上...
理查德•巴奈特(Richard Barnett)
作家、教师、电台节目主持,专注于科学与医学文化史。伦敦大学学院医学史博士,曾任教于在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疾病史、进化思想史等课程。2011年,他成为第一批获得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奖学金 的学者之一,并在惠康博物馆的支持下,出版了畅销作品《病玫瑰》、《手术剧场》和《难以启齿:牙医学的艺术》(The Smile Stealers)。他还曾担任BBC医疗喜剧Quacks的历史顾问。此外,他还是一位诗人,曾出版诗集《海房》(Seahouses)并获奖。
惠康博物馆(Wellcome Collection)
惠康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是惠康信托基金会旗下的收藏机构。博物馆由著名药剂师,企业家亨利•惠康(Henry Wellcome,1853-1936年)爵士个人建立。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医学与健康博物馆之一。博物馆中藏有一切有关“人”和“人体”的物件,包括与医疗、健康有关的书籍,各式医疗器械、教学模具,从古代巫术的仪式物品到现代的全套手术装备,甚至还有拿破仑的牙刷,南丁格尔的拖鞋,达尔文的随身杖。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皮肤疾病:身体的边界
第二章 麻风病:超越切肤之痛
第三章 天花:强制法案下的水泡
第四章 结核:白色死神
第五章 霍乱:畅行的恶疾
第六章 癌症:巨蟹之螯
第七章 心脏病:血冠杂音
第八章 性病:与水银白头偕老
第九章 寄生虫:被殖民的殖民者
第十章 痛风:时髦的痛楚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富尼耶同时还发现两种明显的精神障碍症:一般局部性麻痹与严重痴呆,还有脊髓痨(带来可怕的失明和瘫痪症状)。这两者都是第三期梅毒的症状。这些病症导致19世纪精神病院的惊人增长。病院里的疯子、他们身上的麻痹症状与亢奋的幻党,造就了大众对这时期的集体想象。评论家兼电影制片人米德斯( Jonathan Meades)曾嘲讽地暗示,英国建筑界有个“梅毒学派”,认为19世纪中叶“牛津运动”中复兴基督教的一片虔诚,从病理学的角度看,其实通通都是神经性梅毒的症状,例如疯狂又迷幻的旋涡、极度渲染细节且高耸入云的哥德教堂和尖顶房屋国。真的有这回事吗?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八章 性病:与水银白头偕老 -
科学医学的野心和前进方向直指一条全新的虚幻之路,尽头是无可避免的死亡;尽管医师和科学家可以在停尸间和实验室质询死亡、将永恒末世转化成生物事实、用宇宙的无限取代宗教的永恒,但他们制作的图像依旧道尽了肉体的脆弱与短暂,凭吊逝去的一切事物。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 言 肉体的祛魅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病玫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病玫瑰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病玫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序言:幻灭的肉体——变革时代的医学与艺术


MADE TO SPEAK

> 更多书评 9篇
-
富尼耶同时还发现两种明显的精神障碍症:一般局部性麻痹与严重痴呆,还有脊髓痨(带来可怕的失明和瘫痪症状)。这两者都是第三期梅毒的症状。这些病症导致19世纪精神病院的惊人增长。病院里的疯子、他们身上的麻痹症状与亢奋的幻党,造就了大众对这时期的集体想象。评论家兼电影制片人米德斯( Jonathan Meades)曾嘲讽地暗示,英国建筑界有个“梅毒学派”,认为19世纪中叶“牛津运动”中复兴基督教的一片虔诚,从病理学的角度...
2020-02-22 22:53:50 2人喜欢
富尼耶同时还发现两种明显的精神障碍症:一般局部性麻痹与严重痴呆,还有脊髓痨(带来可怕的失明和瘫痪症状)。这两者都是第三期梅毒的症状。这些病症导致19世纪精神病院的惊人增长。病院里的疯子、他们身上的麻痹症状与亢奋的幻党,造就了大众对这时期的集体想象。评论家兼电影制片人米德斯( Jonathan Meades)曾嘲讽地暗示,英国建筑界有个“梅毒学派”,认为19世纪中叶“牛津运动”中复兴基督教的一片虔诚,从病理学的角度看,其实通通都是神经性梅毒的症状,例如疯狂又迷幻的旋涡、极度渲染细节且高耸入云的哥德教堂和尖顶房屋国。真的有这回事吗? 引自 第八章 性病:与水银白头偕老 回应 2020-02-22 22:53:50 -
读完全书,图文并茂帮助理解疾病的真实样貌,期间诸多文字表现出当时医疗政策的发展变化。比如再说到人们厌恶做手术时,我认为一定程度上这射出来当时志愿医院的发展将人体作为医学的研究场所,与医疗的治病救人背道而驰。读到性病一节,对女性的歧视显而易见。男性婚后寻乐归咎于女性的不检点激发了女权运动发展巴特勒
2021-10-15 11:17:16
-
Angele (还我青春。)
这本书归类于医学书刊,诚然这是一本讲述医学史的好书,不过海量医学插画使其更具艺术价值,更像一本艺术类文献。 有趣的是,医学的本质是祛魅的,以科学为本,艺术则相反追求赋魅。 此书的翻译真是极好,优于大部分的艺术册。 没有永恒的奥秘,只有暂时的无知;也没有生命力和灵魂这回事,只有酵酶和底物在体内孜孜不倦地起舞。 在这个耽溺于进步可能性的世纪,信奉科学的行医者挺身而出,当起向完美未来挺进的先锋部队。 疾病...2020-07-11 15:20:00 1人喜欢
这本书归类于医学书刊,诚然这是一本讲述医学史的好书,不过海量医学插画使其更具艺术价值,更像一本艺术类文献。 有趣的是,医学的本质是祛魅的,以科学为本,艺术则相反追求赋魅。
此书的翻译真是极好,优于大部分的艺术册。
没有永恒的奥秘,只有暂时的无知;也没有生命力和灵魂这回事,只有酵酶和底物在体内孜孜不倦地起舞。 在这个耽溺于进步可能性的世纪,信奉科学的行医者挺身而出,当起向完美未来挺进的先锋部队。 引自 导 言 肉体的祛魅 疾病与艺术文学不可分割的印迹
痨病捕捉到浪漫主义盛行的要诀:过多的激情,从身体内燃烧自我,以苦难净化并升华创作的灵魂。 一般认为结核病夺走了下列名人的性命:济慈 布朗宁夫人、梭罗、肖邦、拉福格和勃朗特家六个兄弟姊妹。 而19世纪文艺作品中,也有结核病的影子:小仲马的《茶花女》激发威尔第创作出歌剧《茶花女》,而法国作家穆杰的小说《波西米亚人》也促使普契尼创作出歌剧《波西米亚人》。 结核病甚至影响了时尚的审美观,比如在脸上铺施粉底以达苍白效果、穿着紧身马甲以模仿消瘦的美态。 引自 第四章 结核:白色死神 在19世纪中叶的政治和文化中,霍乱的角色是巨大又显著的。在英国,它掀起了一场公共卫生、政治意识形态和医疗济贫的革命,而且不断成为当时《泰晤士报》、《柳叶刀》期刊和狄更斯小说的主题,以及许多小牌雇佣文人或煽动性文宣的创意来源。 霍乱理所当然地成为这段时期的代名词,历史学家至今仍将19世纪中叶称为“霍乱年代”。 引自 第五章 霍乱:畅行的恶疾 在19世纪的艺术家中,很难找出未曾受肺结核侵扰者。但要找出从未确诊得过梅毒的(无论在世时还是去世后)则几乎不可能。 皮金、舒曼、贝多芬、舒伯特、波德莱尔、福楼拜、莫泊桑、伯吉斯、梵高、尼采、托尔斯泰、图卢兹-劳特雷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伦坡、龚古尔,还有兰波,都是梅毒的受害者——这份名单洋洋洒洒,恒河沙数。 最近有研究指出,19世纪欧洲有多达15%~20%的人感染梅毒,其影响几乎涵盖了生活所有层面。 引自 第八章 性病:与水银白头偕老 时代印记 到了痛风一章,也总算轻松一些了。
虽然痛风为病患带来极度的痛苦,但也被看作一定程度的文明、豪华、潇洒甚至感性的标签。 痛风之于启蒙运动,就像忧郁症之于文艺复兴,或胃溃疡之于20世纪50年代。一个启蒙运动时代的普通中产阶级,如果不是在端详一副霍加斯的绘画、或在咖啡馆谈天,就是在向医师咨询痛风症状。 引自 第十章 痛风:时髦的痛楚 回应 2020-07-11 15:20:00 -
科学医学的野心和前进方向直指一条全新的虚幻之路,尽头是无可避免的死亡;尽管医师和科学家可以在停尸间和实验室质询死亡、将永恒末世转化成生物事实、用宇宙的无限取代宗教的永恒,但他们制作的图像依旧道尽了肉体的脆弱与短暂,凭吊逝去的一切事物。 (1回应)
2020-02-22 23:23:49 1人喜欢
-
读完全书,图文并茂帮助理解疾病的真实样貌,期间诸多文字表现出当时医疗政策的发展变化。比如再说到人们厌恶做手术时,我认为一定程度上这射出来当时志愿医院的发展将人体作为医学的研究场所,与医疗的治病救人背道而驰。读到性病一节,对女性的歧视显而易见。男性婚后寻乐归咎于女性的不检点激发了女权运动发展巴特勒
2021-10-15 11:17:16
-
延陵季子_ (felix culpa)
麻风病: 许多中世纪的医师认为,麻风病是一种道德和肉体的双重败坏。由于放纵肉欲享乐,使过多湿冷沉重的黑胆汁扩散全身,导致皮肉死亡和腐烂,生命只剩下行尸走肉……也隐喻了人类灵魂的软弱,预示坟墓的污秽和炼狱的痛苦。麻风病代表的还有生不如死。有些天主教社群制定一些仪式,用以象征性地宣示麻风病人精神上的死亡,并将之排除于教徒团体生活之外。 肺结核: 痨病捕捉到浪漫主义盛行的要诀:过多的激情,从身体内燃烧自...2021-07-05 17:27:05
麻风病: 许多中世纪的医师认为,麻风病是一种道德和肉体的双重败坏。由于放纵肉欲享乐,使过多湿冷沉重的黑胆汁扩散全身,导致皮肉死亡和腐烂,生命只剩下行尸走肉……也隐喻了人类灵魂的软弱,预示坟墓的污秽和炼狱的痛苦。麻风病代表的还有生不如死。有些天主教社群制定一些仪式,用以象征性地宣示麻风病人精神上的死亡,并将之排除于教徒团体生活之外。 肺结核: 痨病捕捉到浪漫主义盛行的要诀:过多的激情,从身体内燃烧自我,以苦难净化并升华创作的灵魂。 结核病甚至影响了时尚的审美观,比如在脸上铺施粉底以达苍白效果、穿着紧身马甲以模仿消瘦的美态。 从人们渴望的死法也能看出痨病在文化上的影响力。“善终”( Good Death )想法当道的19世纪,用重剂量鸦片减轻慢性结核病的痛楚,完全体现“善终”的要义,如凯莱赫( Allan Kellehear)教授指出的,一切都是为了缓慢、无痛的死亡国。相处,并和家人道别。他们的身形日益苍白、单薄,却也可能变得更漂亮,在生命的终点慢慢接近前,学会拥抱死后的世界。各种不同文化原型中的夙愿,都鲜少反映在司空见惯的现实上,但“善终”主宰了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艺术,从丁尼生( Tennyson)的《亚瑟王之牧歌》( Idylls of the King),到各种狄更斯式的临终场景,无一不是怀抱这样的期待。死神可能就躲在下一个转角磨刀霍霍,在这样的世界上人类自然很希望得到善终,而非被丑恶的霍乱迅速又羞辱地夺去生命。 霍乱: 19世纪中期“霍乱年代” 在战争、迁徙、探险与贸易等方面,都是不断进步的时代。乌托邦的想法本就源自于人群的自由迁徙,当然也无法避免疾病随着自由贸易而在各地张牙舞爪。“亚洲霍乱”听起来像一种肮脏的未开化的野蛮 人疾病——无论是在苏荷区的贫民窟或加尔各答的“不思地”( bustees即贫民窟),这种疾病都威胁着象征文明的政权核心。 霍乱有可能威胁已建立的社会和政治秩序。19 世纪的欧洲各国政府担心发生像法国一样的革命,而饥荒、经济衰退和工人阶级政治运动(如宪章运动)也如火如荼地上演,霍乱更放大了这个时代的不安。 痛风: 痛风之于启蒙运动,就像忧郁症之于文艺复兴,或胃溃疡之于20世纪50年代。一个启蒙运动时代的普通中产阶级,如果不是在端详一幅霍加斯( William Hogarth )的绘画、或在咖啡馆谈天,就是在向医师咨询痛风的症状。 西德纳姆Thomas Sydenham在1683年的《痛风论文集》( Treatise on the Gout )中,对典型的痛风病人有如下的生动描述: 痛风一般好发于年长人士,他们的生活大多富贵安逸、多彩多姿,而且对红酒或其他烈酒来者不拒。他们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以至于长期不能进行年轻人会做的运动……易患此病者,通常头部偏大,身体一般易充血、湿润,同时习性涣散,但又具备强而有力的体质和最坚韧的生命耐力。 被视为丰衣足食、过度放纵与优渥生活的产物→渐渐不被视为痛苦的成就,而是道德松弛的标志,一种18世纪挥霍又体面的中产阶级最希望摆脱的退步象征。 癌症与治愈: 医学面临癌症的挑战后,再度掀起古代医学哲理中关于何谓“治愈疾病”的争论。 在希波克拉底的思想传统里,治愈即是原本受干扰的体质回复到平衡状态;然而在细菌说里,医学重新定义为医师和疾病之间的战斗,而治愈的意义是医师获得最后的胜利,也就是将患者体内的细菌或肿瘤彻底扫除。 科学医学的权威就是建立在它承诺发展出这种治愈疾病的方式,而这点到了今天仍没有太大改变。20世纪的癌症研究人员,已经可以更仔细掌握病程、透过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延长病患寿命,还能更精准估计来日多寡。但面对许多不同癌症,他们往往仍无法达成细菌学说意义上所谓的确实“治愈”。 性病: 女权主义领导人巴特勒( Josephine Butler )对此展开漫长的抗议,无情抨击当局的双重标准:一方面默许卖淫,另一方面又将性病全都归咎于妓女。
男性视角——和性病有关的画中,病毒总是从充满诱惑的女人身上来,男性好像是无辜的被诱惑者 ´_>`回应 2021-07-05 17:27:05 -
在中产阶级的高领长裙下,不只藏矜持和体面,还有医学望眼欲穿的身体。 “帝国危害”这个说法源自于一套维多利亚式的独特思想体系:社会达尔文主义、福音教派、道德和身体卫生,以及对帝国衰落的担忧。传教士试图说服殖民地的群众,麻风病藏身于性犯罪和身体的龌龊不洁之中一多数情况下,这种宣传成功扭转了大众原本对此病相对宽容或冷漠的态度。  但是不出100年,愈疮木就乏人问津,反倒是水银成了标准的欧洲式梅毒疗方。...
2021-04-07 14:35:20
在中产阶级的高领长裙下,不只藏矜持和体面,还有医学望眼欲穿的身体。 引自 第一章 皮肤疾病:身体的边界 “帝国危害”这个说法源自于一套维多利亚式的独特思想体系:社会达尔文主义、福音教派、道德和身体卫生,以及对帝国衰落的担忧。传教士试图说服殖民地的群众,麻风病藏身于性犯罪和身体的龌龊不洁之中一多数情况下,这种宣传成功扭转了大众原本对此病相对宽容或冷漠的态度。 引自 第二章 麻风病:超越切肤之痛 
但是不出100年,愈疮木就乏人问津,反倒是水银成了标准的欧洲式梅毒疗方。外科医师直到19世纪才真正打扛起治疗性病的责任,并将水银当作药方开给患者,可以内服、以注射器注射至尿道,或制作成药膏涂抹于皮肤上。水银能排除体内的秽物或过量体液,但也如弗拉卡斯特罗所指出的,治疗和疾病本身一样可怕,因为水银会使口水滴流不止,也会引发溃房、落齿、骨骼易碎和神经损伤等毛病。 引自 第八章 性病:与水银白头偕老 这谁看了不说一句真疼…
女权主义领导人巴特勒( Josephine Butler)对此展开漫长的抗议,无情抨击当局的双重标准:一方面默许卖淫,另一方面又将性病全都归咎于妓女 引自 第八章 性病:与水银白头偕老 厌女果真遍布全球
回应 2021-04-07 14:35:20 -
Angele (还我青春。)
这本书归类于医学书刊,诚然这是一本讲述医学史的好书,不过海量医学插画使其更具艺术价值,更像一本艺术类文献。 有趣的是,医学的本质是祛魅的,以科学为本,艺术则相反追求赋魅。 此书的翻译真是极好,优于大部分的艺术册。 没有永恒的奥秘,只有暂时的无知;也没有生命力和灵魂这回事,只有酵酶和底物在体内孜孜不倦地起舞。 在这个耽溺于进步可能性的世纪,信奉科学的行医者挺身而出,当起向完美未来挺进的先锋部队。 疾病...2020-07-11 15:20:00 1人喜欢
这本书归类于医学书刊,诚然这是一本讲述医学史的好书,不过海量医学插画使其更具艺术价值,更像一本艺术类文献。 有趣的是,医学的本质是祛魅的,以科学为本,艺术则相反追求赋魅。
此书的翻译真是极好,优于大部分的艺术册。
没有永恒的奥秘,只有暂时的无知;也没有生命力和灵魂这回事,只有酵酶和底物在体内孜孜不倦地起舞。 在这个耽溺于进步可能性的世纪,信奉科学的行医者挺身而出,当起向完美未来挺进的先锋部队。 引自 导 言 肉体的祛魅 疾病与艺术文学不可分割的印迹
痨病捕捉到浪漫主义盛行的要诀:过多的激情,从身体内燃烧自我,以苦难净化并升华创作的灵魂。 一般认为结核病夺走了下列名人的性命:济慈 布朗宁夫人、梭罗、肖邦、拉福格和勃朗特家六个兄弟姊妹。 而19世纪文艺作品中,也有结核病的影子:小仲马的《茶花女》激发威尔第创作出歌剧《茶花女》,而法国作家穆杰的小说《波西米亚人》也促使普契尼创作出歌剧《波西米亚人》。 结核病甚至影响了时尚的审美观,比如在脸上铺施粉底以达苍白效果、穿着紧身马甲以模仿消瘦的美态。 引自 第四章 结核:白色死神 在19世纪中叶的政治和文化中,霍乱的角色是巨大又显著的。在英国,它掀起了一场公共卫生、政治意识形态和医疗济贫的革命,而且不断成为当时《泰晤士报》、《柳叶刀》期刊和狄更斯小说的主题,以及许多小牌雇佣文人或煽动性文宣的创意来源。 霍乱理所当然地成为这段时期的代名词,历史学家至今仍将19世纪中叶称为“霍乱年代”。 引自 第五章 霍乱:畅行的恶疾 在19世纪的艺术家中,很难找出未曾受肺结核侵扰者。但要找出从未确诊得过梅毒的(无论在世时还是去世后)则几乎不可能。 皮金、舒曼、贝多芬、舒伯特、波德莱尔、福楼拜、莫泊桑、伯吉斯、梵高、尼采、托尔斯泰、图卢兹-劳特雷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伦坡、龚古尔,还有兰波,都是梅毒的受害者——这份名单洋洋洒洒,恒河沙数。 最近有研究指出,19世纪欧洲有多达15%~20%的人感染梅毒,其影响几乎涵盖了生活所有层面。 引自 第八章 性病:与水银白头偕老 时代印记 到了痛风一章,也总算轻松一些了。
虽然痛风为病患带来极度的痛苦,但也被看作一定程度的文明、豪华、潇洒甚至感性的标签。 痛风之于启蒙运动,就像忧郁症之于文艺复兴,或胃溃疡之于20世纪50年代。一个启蒙运动时代的普通中产阶级,如果不是在端详一副霍加斯的绘画、或在咖啡馆谈天,就是在向医师咨询痛风症状。 引自 第十章 痛风:时髦的痛楚 回应 2020-07-11 15:20:00
-
读完全书,图文并茂帮助理解疾病的真实样貌,期间诸多文字表现出当时医疗政策的发展变化。比如再说到人们厌恶做手术时,我认为一定程度上这射出来当时志愿医院的发展将人体作为医学的研究场所,与医疗的治病救人背道而驰。读到性病一节,对女性的歧视显而易见。男性婚后寻乐归咎于女性的不检点激发了女权运动发展巴特勒
2021-10-15 11:17:16
-
延陵季子_ (felix culpa)
麻风病: 许多中世纪的医师认为,麻风病是一种道德和肉体的双重败坏。由于放纵肉欲享乐,使过多湿冷沉重的黑胆汁扩散全身,导致皮肉死亡和腐烂,生命只剩下行尸走肉……也隐喻了人类灵魂的软弱,预示坟墓的污秽和炼狱的痛苦。麻风病代表的还有生不如死。有些天主教社群制定一些仪式,用以象征性地宣示麻风病人精神上的死亡,并将之排除于教徒团体生活之外。 肺结核: 痨病捕捉到浪漫主义盛行的要诀:过多的激情,从身体内燃烧自...2021-07-05 17:27:05
麻风病: 许多中世纪的医师认为,麻风病是一种道德和肉体的双重败坏。由于放纵肉欲享乐,使过多湿冷沉重的黑胆汁扩散全身,导致皮肉死亡和腐烂,生命只剩下行尸走肉……也隐喻了人类灵魂的软弱,预示坟墓的污秽和炼狱的痛苦。麻风病代表的还有生不如死。有些天主教社群制定一些仪式,用以象征性地宣示麻风病人精神上的死亡,并将之排除于教徒团体生活之外。 肺结核: 痨病捕捉到浪漫主义盛行的要诀:过多的激情,从身体内燃烧自我,以苦难净化并升华创作的灵魂。 结核病甚至影响了时尚的审美观,比如在脸上铺施粉底以达苍白效果、穿着紧身马甲以模仿消瘦的美态。 从人们渴望的死法也能看出痨病在文化上的影响力。“善终”( Good Death )想法当道的19世纪,用重剂量鸦片减轻慢性结核病的痛楚,完全体现“善终”的要义,如凯莱赫( Allan Kellehear)教授指出的,一切都是为了缓慢、无痛的死亡国。相处,并和家人道别。他们的身形日益苍白、单薄,却也可能变得更漂亮,在生命的终点慢慢接近前,学会拥抱死后的世界。各种不同文化原型中的夙愿,都鲜少反映在司空见惯的现实上,但“善终”主宰了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艺术,从丁尼生( Tennyson)的《亚瑟王之牧歌》( Idylls of the King),到各种狄更斯式的临终场景,无一不是怀抱这样的期待。死神可能就躲在下一个转角磨刀霍霍,在这样的世界上人类自然很希望得到善终,而非被丑恶的霍乱迅速又羞辱地夺去生命。 霍乱: 19世纪中期“霍乱年代” 在战争、迁徙、探险与贸易等方面,都是不断进步的时代。乌托邦的想法本就源自于人群的自由迁徙,当然也无法避免疾病随着自由贸易而在各地张牙舞爪。“亚洲霍乱”听起来像一种肮脏的未开化的野蛮 人疾病——无论是在苏荷区的贫民窟或加尔各答的“不思地”( bustees即贫民窟),这种疾病都威胁着象征文明的政权核心。 霍乱有可能威胁已建立的社会和政治秩序。19 世纪的欧洲各国政府担心发生像法国一样的革命,而饥荒、经济衰退和工人阶级政治运动(如宪章运动)也如火如荼地上演,霍乱更放大了这个时代的不安。 痛风: 痛风之于启蒙运动,就像忧郁症之于文艺复兴,或胃溃疡之于20世纪50年代。一个启蒙运动时代的普通中产阶级,如果不是在端详一幅霍加斯( William Hogarth )的绘画、或在咖啡馆谈天,就是在向医师咨询痛风的症状。 西德纳姆Thomas Sydenham在1683年的《痛风论文集》( Treatise on the Gout )中,对典型的痛风病人有如下的生动描述: 痛风一般好发于年长人士,他们的生活大多富贵安逸、多彩多姿,而且对红酒或其他烈酒来者不拒。他们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以至于长期不能进行年轻人会做的运动……易患此病者,通常头部偏大,身体一般易充血、湿润,同时习性涣散,但又具备强而有力的体质和最坚韧的生命耐力。 被视为丰衣足食、过度放纵与优渥生活的产物→渐渐不被视为痛苦的成就,而是道德松弛的标志,一种18世纪挥霍又体面的中产阶级最希望摆脱的退步象征。 癌症与治愈: 医学面临癌症的挑战后,再度掀起古代医学哲理中关于何谓“治愈疾病”的争论。 在希波克拉底的思想传统里,治愈即是原本受干扰的体质回复到平衡状态;然而在细菌说里,医学重新定义为医师和疾病之间的战斗,而治愈的意义是医师获得最后的胜利,也就是将患者体内的细菌或肿瘤彻底扫除。 科学医学的权威就是建立在它承诺发展出这种治愈疾病的方式,而这点到了今天仍没有太大改变。20世纪的癌症研究人员,已经可以更仔细掌握病程、透过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延长病患寿命,还能更精准估计来日多寡。但面对许多不同癌症,他们往往仍无法达成细菌学说意义上所谓的确实“治愈”。 性病: 女权主义领导人巴特勒( Josephine Butler )对此展开漫长的抗议,无情抨击当局的双重标准:一方面默许卖淫,另一方面又将性病全都归咎于妓女。
男性视角——和性病有关的画中,病毒总是从充满诱惑的女人身上来,男性好像是无辜的被诱惑者 ´_>`回应 2021-07-05 17:27:05 -
在中产阶级的高领长裙下,不只藏矜持和体面,还有医学望眼欲穿的身体。 “帝国危害”这个说法源自于一套维多利亚式的独特思想体系:社会达尔文主义、福音教派、道德和身体卫生,以及对帝国衰落的担忧。传教士试图说服殖民地的群众,麻风病藏身于性犯罪和身体的龌龊不洁之中一多数情况下,这种宣传成功扭转了大众原本对此病相对宽容或冷漠的态度。  但是不出100年,愈疮木就乏人问津,反倒是水银成了标准的欧洲式梅毒疗方。...
2021-04-07 14:35:20
在中产阶级的高领长裙下,不只藏矜持和体面,还有医学望眼欲穿的身体。 引自 第一章 皮肤疾病:身体的边界 “帝国危害”这个说法源自于一套维多利亚式的独特思想体系:社会达尔文主义、福音教派、道德和身体卫生,以及对帝国衰落的担忧。传教士试图说服殖民地的群众,麻风病藏身于性犯罪和身体的龌龊不洁之中一多数情况下,这种宣传成功扭转了大众原本对此病相对宽容或冷漠的态度。 引自 第二章 麻风病:超越切肤之痛 
但是不出100年,愈疮木就乏人问津,反倒是水银成了标准的欧洲式梅毒疗方。外科医师直到19世纪才真正打扛起治疗性病的责任,并将水银当作药方开给患者,可以内服、以注射器注射至尿道,或制作成药膏涂抹于皮肤上。水银能排除体内的秽物或过量体液,但也如弗拉卡斯特罗所指出的,治疗和疾病本身一样可怕,因为水银会使口水滴流不止,也会引发溃房、落齿、骨骼易碎和神经损伤等毛病。 引自 第八章 性病:与水银白头偕老 这谁看了不说一句真疼…
女权主义领导人巴特勒( Josephine Butler)对此展开漫长的抗议,无情抨击当局的双重标准:一方面默许卖淫,另一方面又将性病全都归咎于妓女 引自 第八章 性病:与水银白头偕老 厌女果真遍布全球
回应 2021-04-07 14:35:20 -
Angele (还我青春。)
这本书归类于医学书刊,诚然这是一本讲述医学史的好书,不过海量医学插画使其更具艺术价值,更像一本艺术类文献。 有趣的是,医学的本质是祛魅的,以科学为本,艺术则相反追求赋魅。 此书的翻译真是极好,优于大部分的艺术册。 没有永恒的奥秘,只有暂时的无知;也没有生命力和灵魂这回事,只有酵酶和底物在体内孜孜不倦地起舞。 在这个耽溺于进步可能性的世纪,信奉科学的行医者挺身而出,当起向完美未来挺进的先锋部队。 疾病...2020-07-11 15:20:00 1人喜欢
这本书归类于医学书刊,诚然这是一本讲述医学史的好书,不过海量医学插画使其更具艺术价值,更像一本艺术类文献。 有趣的是,医学的本质是祛魅的,以科学为本,艺术则相反追求赋魅。
此书的翻译真是极好,优于大部分的艺术册。
没有永恒的奥秘,只有暂时的无知;也没有生命力和灵魂这回事,只有酵酶和底物在体内孜孜不倦地起舞。 在这个耽溺于进步可能性的世纪,信奉科学的行医者挺身而出,当起向完美未来挺进的先锋部队。 引自 导 言 肉体的祛魅 疾病与艺术文学不可分割的印迹
痨病捕捉到浪漫主义盛行的要诀:过多的激情,从身体内燃烧自我,以苦难净化并升华创作的灵魂。 一般认为结核病夺走了下列名人的性命:济慈 布朗宁夫人、梭罗、肖邦、拉福格和勃朗特家六个兄弟姊妹。 而19世纪文艺作品中,也有结核病的影子:小仲马的《茶花女》激发威尔第创作出歌剧《茶花女》,而法国作家穆杰的小说《波西米亚人》也促使普契尼创作出歌剧《波西米亚人》。 结核病甚至影响了时尚的审美观,比如在脸上铺施粉底以达苍白效果、穿着紧身马甲以模仿消瘦的美态。 引自 第四章 结核:白色死神 在19世纪中叶的政治和文化中,霍乱的角色是巨大又显著的。在英国,它掀起了一场公共卫生、政治意识形态和医疗济贫的革命,而且不断成为当时《泰晤士报》、《柳叶刀》期刊和狄更斯小说的主题,以及许多小牌雇佣文人或煽动性文宣的创意来源。 霍乱理所当然地成为这段时期的代名词,历史学家至今仍将19世纪中叶称为“霍乱年代”。 引自 第五章 霍乱:畅行的恶疾 在19世纪的艺术家中,很难找出未曾受肺结核侵扰者。但要找出从未确诊得过梅毒的(无论在世时还是去世后)则几乎不可能。 皮金、舒曼、贝多芬、舒伯特、波德莱尔、福楼拜、莫泊桑、伯吉斯、梵高、尼采、托尔斯泰、图卢兹-劳特雷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伦坡、龚古尔,还有兰波,都是梅毒的受害者——这份名单洋洋洒洒,恒河沙数。 最近有研究指出,19世纪欧洲有多达15%~20%的人感染梅毒,其影响几乎涵盖了生活所有层面。 引自 第八章 性病:与水银白头偕老 时代印记 到了痛风一章,也总算轻松一些了。
虽然痛风为病患带来极度的痛苦,但也被看作一定程度的文明、豪华、潇洒甚至感性的标签。 痛风之于启蒙运动,就像忧郁症之于文艺复兴,或胃溃疡之于20世纪50年代。一个启蒙运动时代的普通中产阶级,如果不是在端详一副霍加斯的绘画、或在咖啡馆谈天,就是在向医师咨询痛风症状。 引自 第十章 痛风:时髦的痛楚 回应 2020-07-11 15:20:00
论坛 · · · · · ·
关于封面 | 来自玉桂狗yyds | 2021-08-29 00:45:13 | |
恕我无知…方所是哪里? | 来自苏瘾瘾 | 4 回应 | 2021-08-18 00:23:51 |
其实还好(有点勉强) | 来自夙星 | 1 回应 | 2020-11-10 09:50:25 |
买了 | 来自一个想想人 | 2020-10-30 23:23:12 | |
想看 | 来自煎饼狗子 | 4 回应 | 2020-10-14 14:08:2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Thames and Hudson (2014)9.3分 280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医疗、卫生、药品、食品领域阅读 (左思)
- 给医学生的非专业书 (柳叶刀.)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漫】我也爱看画集…… (小米=qdmimi)
- 理想国2019年书单 (理想国)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病玫瑰的评论:
feed: rss 2.0
9 有用 admiral 2019-07-16 12:48:09
如果说医学插画的命运,同所有医学图书和文献一样,终将被更新更好的出版形态所取代,《病玫瑰》或许会作为纸书得以延续。这本书值得推荐给每一个人,无论你喜爱艺术、医学还是历史,或者只是对拥有并维持一副躯体而感到精疲力竭。
2 有用 时间 2020-07-28 06:58:01
什么叫恐怖,生老病死杀人放火这些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事就是恐怖。书中列举大多为传染病,非传染病中最厉害的是癌症,即使是手绘图也难掩病变组织的骇人,所谓无病就是福,此言非虚。病前靠预防,病后靠治疗,一个看生活习惯与环境,一个看社会资本,人健康活着真不容易。
6 有用 Glacier 2019-08-14 16:55:14
姑姑是皮肤科大夫,早年去日本留学再加上多年就诊研究收藏有很多皮肤病书籍。小时候怀着猎奇心理在奶奶家已经看过大量更直接更触目惊心的皮肤病图片资料了,这本书不是实拍,用艺术手段处理复刻病症,反而多了一丝静态美感。看来看去感觉还是性病症状最恐怖...科普几大疾病的认识发展很有趣,原来牛痘和接种疫苗来源这么简单直接重口味的吗?
3 有用 喵喵咪鸭! 2019-09-11 00:11:56
是美的。
3 有用 骑车磨损髋关节 2019-08-15 12:09:48
性价比一般,猎奇程度还行,看多了未免有点单一乏味
0 有用 ChAn。 2022-05-22 14:40:57
够猎奇了 但这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 一段令人难忘的人类疾病抗争史
0 有用 SaChanter 2022-05-18 16:46:36
触目惊心,图都蛮珍贵但是文字干货不多,看完我得好好缓一缓。
0 有用 Galaxy 2022-05-17 19:12:03
中文翻译的很好啊 有些英语读起来平平无奇的句子翻译成中文就很有力量
0 有用 ネモ 2022-05-14 21:17:36
看完《怪诞医学史》再看这本,刚吃完饭也没啥不良反应。
0 有用 Zoeofearth 2022-05-07 16:17:22
推荐结合桑塔格《疾病的隐喻》阅读。 抱着猎奇心理看的,没想到除了触目惊心的配图(占了本书的大部分),还从社会、文化、病理等角度纵向分析了各类盛行疾病,虽然并不深入,但足够提供新视角,算是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