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秘史(上下册) 短评

热门 最新
  • 3 老伐开心 2012-07-12 11:50:07

    若人类能由续存200年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走向玻尔的开放社会则善莫大焉。中子连续发射引发链式反应,石墨层减速中子

  • 3 peterq 2011-02-08 16:33:46

    怎样能一次杀10万人。

  • 0 1997xhp 2009-03-04 23:22:23

    1988普利策奖

  • 0 shumi2 2011-05-09 08:45:27

    核物理的政治史,哲学史,军事伦理史;也是核物理学家群体的正史与八卦史;唯独不是狭义的曼哈顿工程史。

  • 0 小海 2012-11-20 21:26:47

    各种科学和名人八卦

  • 0 Dunelord 2015-04-29 13:10:31

    竟然第一次听说齐拉,链式反应的专利注册人

  • 0 mulder 2018-10-20 18:09:38

    标记几日之后传来了Ronneberg去世的消息

  • 0 深山夜读 2016-11-16 12:00:24

    波澜壮阔的世界核物理史。作者的文字在专业与通俗之间转换自如。

  • 0 丹奈 2021-12-15 09:20:11

    美英的原子弹研究得益于德国,奥地利,捷克,匈牙利,俄国多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协力,讽刺的是,这些人才是德国和苏联自己把他们给赶出去的,该说是科学无国界,还是科学家无国界呢?原子弹的研发的几个重要节点是中子的发现,中子轰击铀造成人工反射性,慢中子轰击铀导致放射性变强,链式反应的发现,铀235的人工分离,直到最后美国政府介入,研究原子能和原子弹,德国是以重水减弱中子,没有采用石墨,苏联是相关资料和人才的缺乏,只能通过窃取美国人的资料加速原子弹研发,缺乏先天的理论基础。英美对德国的无差别轰炸屠杀平民几万人,充分说明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那些叫嚣开战的家伙心里是压根没有考虑平民伤亡的懦夫。物理学家们研究原子弹本意是为了早日结束二战,减少伤亡,没想到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成为了战争讹诈的工具,大违本意。

  • 0 wanng 2023-09-11 20:38:30 北京

    太阳能利用 石油和核能被取代 石油要赶紧卖 核弹要赶紧用 / 喜马拉雅

  • 1 啦啦&css 2018-09-09 08:04:36

    17年9月看了上册,不太有兴趣 下册一直没看

  • 0 陪戎校尉 2016-11-26 11:10:05

    看得略略沉闷,看到一半放弃了。

  • 0 chenweijc 2012-04-02 11:37:48

    书很长很磨叽,费曼好像在里面作用不大

  • 0 燕雀 2018-12-23 12:56:54

    下册主要是曼哈顿计划逐渐成型和实施的过程。看到了洛斯阿拉莫斯和橡树岭实验室的建立。惊叹美国的工业能力,碾压德日。德日科学家都认为短期内浓缩足够的铀都很难做到。波尔认为需要把整个国家变成工厂才行。而美国则计划一年内建成所需各种工厂,再一年生产就够了。波尔深刻认识到原子弹和不可避免的核扩散对未来国家关系和战争的重大影响,努力倡导通过国际协议防止军备竞赛。可惜科学家对政治的影响太小。一旦拥有一种超过他国的权力,哪怕只是暂时的,英美都不愿放手,不会顾及长远的危害。翻译需要改善。

  • 0 yusen 2021-08-15 03:06:21

    关于曼哈顿计划最权威的历史。天降毁灭之火,人类创造出来最可怕的东西。凌晨三点,读完之后让人陷入深深沉思和忧虑…

  • 0 2014书虫 2021-07-26 12:42:08

    差点被书名蒙蔽,(讨厌所有叫秘史的书名)本书立意深刻,描绘了二十世纪整个上半叶从理论物理的开端,直到军事制造成第一批原子弹投放到广岛长崎。从爱因斯坦玻尔到罗斯富丘吉尔和一系列关键人物依次登场,演绎了一战二战期间科学的发展,伴随着世界不停的动荡。整个西方被战争撕裂,而科学家却不断追寻跨国家和种族的研发。但最终历史还是被那些自大政治家定义,被愚蠢的军事力量左右。科学的国际性只存在于纸面上。喜欢玻尔这个人物,他的思想远远高于丘吉尔之流。

  • 0 Papers 2022-08-06 01:48:34

    政治 科学 人性

  • 1 Rbt和胡萝卜 2017-12-07 22:27:46

    终于看完了!从第一章开始就喜欢这本书,以原子物理的发展为线索串联起不计其数的人物的视角,对群像的把握游刃有余;时间现场频繁出现的广角镜头和对整个社会的全景描写也显示出了作者的笔力,视角开阔,规模宏大。这两方面加在一起,让这本书能把人拉进去。然而它叙述的人文内涵又越来越深,随着原子弹的制造历程逐渐暴露出来,读到这样的段落时无法选择任何一方站住自己的立场,既为工程的进展而庆幸,又为其破坏力而惶恐,在不计其数的反复之后放下书的时候已经精疲力尽。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