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六朝江南社会,“山中”这一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道教洞天体系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江南山岳完成“名山化”的过程,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地理格局。作者立足山岳,全面搜集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石刻史料等,打通佛道二教,透过若干个案的“深描”,细腻地展现了山岳历史自身的发展脉络(从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馆的过程),佛道与民间信仰在山岳中活动的复杂关系。名山,特别是江南洞天福地的出现与山中景观的变迁,因此得到了鲜活而饱满的解释。六朝时代,乃至秦到隋唐历史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从而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 · · · · ·
魏斌,1976年生,山东临朐人,1994—200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近年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古区域史,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山岳祭祀
国山禅礼前夜
一、“吴真皇帝”与“太平之主”
二、孙吴政治中的符瑞传统
三、阳羡国山的地理背景
四、结语
宫亭庙传说
一、宫亭庙与庐山庙
二、庙主:山神与蟒蛇
三、庙神传说及其传承者
四、信仰接触与山林空间
第二部分 神仙、洞天与道馆
句容茅山的兴起与南朝社会
一、普通三年茅山立碑事件
二、“神仙侨民”与江南新乡土
三、茅山道馆的兴起及其信仰图景
四、结语
“不死之福庭”:天台山的信仰想像与寺馆起源
一、神仙洞府的想像与误读
二、山中道馆的分布与神仙洞府的关系
三、佛教的早期开拓及其空间特征
四、结语
六朝会稽海岛的信仰意义
一、“青徐之东海”与“会稽之东海”
二、方诸、句曲与桐柏——神仙“州郡”的空间构成
三、生籍、死籍的运作与仙府、鬼府的关系
四、结语
第三部分 山寺及其周边
南朝佛教与乌伤地方 —— 从四通梁陈碑刻谈起
一、问题与史料
二、佛教影响乌伤的早期线
三、头陀、山寺与村邑佛教信仰
四、“影响人王”始末
五、法会与苦行——村邑佛教团体的运作问题
六、结语
钟山与建康东郊
一、建康的都城空间与“郊外”
二、“东田”释义——建康东郊的园宅化问题
三、钟山的建筑累积与“疆界”整理
四、结语
第四部分 山居与记述
山居与生活世界 —— 读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
一、《山栖志》所见金华山的文化景观
二、石室·精舍·寺馆·田园:“山中”生活场所的拓展
三、“山中”生活与山外世界
四、结语
山岳记述的形成 —— 以“南岳”衡山的早期文献为例
一、山岳记与真形图
二、山中道馆与碑铭
三、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
后论
一、“土地所在”与江南地方性
二、信仰景观的变化及其空间表现
三、山林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关系
四、“山中”文化场与山林记述
五、山岳历史中的六朝遗产
引用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从慧约和傅大士的经历来看,佛教为南方民众提供的社会流动途径,显然也存在阶层差异。大致来说,佛教领域可以分为知识、信仰两个层面。齐梁皇室和高门士族最崇重的主要还是“知识”,期义学僧人・要想成为“名僧”,不仅需要相当的文化修养,也需要士族社会的推扬。慧约和僧、智藏、法云一样,均出自江南大族,慧约族祖、南齐给事中楼幼瑜对其亦多有推举。傅大士佛教团体孕育于江南乡里社会之中,成员绝大多数都是身份卑微的底层民众。为获取官府对教团的认可,他们所能够采取的途径,除了集会请愿,就是割耳烧身等激烈行为。由于“影响人王”未果,大同六年、七年之后,傅大土佛教团体的主要活动是法会和苦行,特别是多次持不食上斋、割耳、刺心、烧身等激烈行为,不少人因此灭度。这些行为当然是受到虔诚的宗教情绪驱动,但如果考虑到他们身份的卑微,也会让人有另一层感悟。颜之推指出,南朝权力结构中寒人兴起的一个原因,是“纵有小人之态,皆可粮杖肃督,故多见委使”,换言之,寒人进人权力的方式是很卑微的。佛教领域为寒人的上升提供了新的路径,但身份带来的卑微感却仍然存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六、结语 -
孙皓曾口诏陆凯说:“孤动必遵先帝,有何不平?君所谏非也。”所谓先帝即指孙权。虽然陆凯答表详细列举了孙皓的二十条不同于先帝之处,但从建造赤乌殿等举措来看,孙皓模仿孙权的意识是很强烈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国山禅礼前夜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山中”的六朝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山中”的六朝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山中”的六朝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 更多书评 16篇
-
国山禅礼前夜,期刊稿与书稿对读 期刊稿:《文史》2013.02,第73页。 书稿:《“山中”的六朝史》,第017页。 〇: 1、 第二段“将这场禅礼视之为”,删去“之”字; 2、 “佇立”改为“兀立”; 3、 “很少会有人再去”删去“会”字; 4、 “深层历史内涵”改为“深层历史逻辑”; 5、 “国山碑文虽然多达一千余字,因…”改为“国山碑文一千余字,由于…”; 6、 “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删去“才”字; 7、 第三段“王钦若... (4回应)
2020-02-14 18:31:40 8人喜欢
国山禅礼前夜,期刊稿与书稿对读
期刊稿:《文史》2013.02,第73页。
书稿:《“山中”的六朝史》,第017页。
〇:
1、 第二段“将这场禅礼视之为”,删去“之”字;
2、 “佇立”改为“兀立”;
3、 “很少会有人再去”删去“会”字;
4、 “深层历史内涵”改为“深层历史逻辑”;
5、 “国山碑文虽然多达一千余字,因…”改为“国山碑文一千余字,由于…”;
6、 “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删去“才”字;
7、 第三段“王钦若称”改为“王钦若曾说”;
8、 该页注3“邊”改为异体字“邉”,该文所有“邊”均改;
9、 该页注5内增加一条拓片收录信息;
10、 第四段“选择在国山举行”改为“选择在吴兴国山举行”;
11、 “孙吴以前”增加“首先,”;
12、 “寥寥几所”改为“寥寥几处”;
13、 “南镇山”改为“南镇之山”;
14、 “最终选定的却是毫无名气的阳羡离墨山,并赋予其崇高的‘国山’之名”改为“最终选定的却是此前完全不见于文献记载,此后亦默默无闻的吴兴阳羡国山”;
15、 该页注3内,“孙吴后期史”改为“孙吴后期历史”,并删去渡邊義浩《孫吳政權の展開》一条;
一:
1、第二段“从构型看绝非”改为“从字体构型看绝非”;
2、“王莽立刘婴为孺子”改为“王莽立刘婴为皇太子,号孺子”;
3、期刊稿该段引《汉书》卷12《平帝纪》误元始元年正月为二年二月,书稿改正并删去“(公元2)”;
4、该段末尾书稿删去期刊稿注18,该注内容为对走马楼吴简中“真吏”含义的韩树峰与罗新的不同解释;
5、第三段《古今刀剑录》前增加“陶弘景”,并更改注文内容;
6、“其称云:”删去“其称”二字;
7、第四段“显然不是指”改为“显然并非”;
8、该页注2将期刊稿注中“吉川忠夫”位置移后,增加“并”字,“但”改为“不过”,“真皇帝”改为“吴真皇帝”;
9、第023页注1“孙吴郡无历阳县”改为“鄱阳郡无历阳县”;
10、该页注2“拓片”二字前删去“此碑今已不存”,“释文”二字前删去“新”字;
11、第四段“按‘黄旗紫盖见于东南’之说由来已久”改为“类似的记事”;
12、“注引《吴书》称”删去“称”字;
13、“符瑞并现以及国山禅礼”改为“符瑞并现,最终导致国山禅礼”;
14、该页注3删去“而且如果是承续大禹之后的话,为何不禅会稽山呢,此点也很难理解”;
15、第七段“可使江表厎平”中期刊稿“厎”字误为“底”字,书稿改正;
16、“同传录孙皓答书称”删去“称”字;
17、“《北史》卷五九《梁御附子睿传》载隋文帝诏书云”改为“隋文帝诏书中提到”并加注一条;
18、第十段“并不容易”改为“整顿军备颇有难度”;
19、“并将正殿取名为”删去“并将”二字;
20、“从吴兴迎回”前增“十二月”三字;
21、第十二段“无疑让孙皓对孙吴”删去“无疑”二字;
22、第十三段及该页注4“窆”字期刊稿均误为“疺”字,书稿改正,但是第031页第一行漏改一处。
二、
1、 第四段“共有七次符瑞见诸史载”改为“见诸史载的七次符瑞”;
2、 第六段“赤乌六、七年”改为“赤乌六年、七年”;
3、 “此后集中于两个地区,首先是永安三、四、五年”中永安四年的布山符瑞被后移,不认为是山越活动频繁之地,并且“三”后加“年”字;
4、 第七段“及会稽沿海”后增“交州等地”;
5、 第034页注4为书稿新增
6、 第八段 “记有一则发生于南齐永明六年(488)的较晚事例”改为 “记有一则较晚的事例,南齐永明六年(488)” ;
7、 第037页删注77,内容为认为符瑞造作的传统也是沈约首创《符瑞志》的背景;
三、
1、 第二段“当与此有关”改为“或与此有关”;
2、 第三段“山岳祭祀的主要功能之一”删去“主要”二字;
3、 “这或许是选择离墨山先行禅礼的一个背景”改为“但这似乎并不能成为选择离墨山‘先行禅礼’的关键理由”;
4、 第五段为书稿新增
5、 第六段“进展”改为“发展”;
6、 书稿将“刘濬”改为“刘浚”;
7、 第八段开头据《晋书》内容改为据《宋书》;
8、 第十段“费7672;”改为“费宇”(看word因为这个字发生的变化似乎知道了原因)
9、 第十二段倒数第二句为书稿新增
四、
1、 第一段“二十三岁”改为“二十多岁”;
2、 第三段被称为小人的沈充和钱凤书稿去掉了沈充;
4回应 2020-02-14 18:31:40 -
越石—赋扶风 (目吴会于云间)
从慧约和傅大士的经历来看,佛教为南方民众提供的社会流动途径,显然也存在阶层差异。大致来说,佛教领域可以分为知识、信仰两个层面。齐梁皇室和高门士族最崇重的主要还是“知识”,期义学僧人・要想成为“名僧”,不仅需要相当的文化修养,也需要士族社会的推扬。慧约和僧、智藏、法云一样,均出自江南大族,慧约族祖、南齐给事中楼幼瑜对其亦多有推举。傅大士佛教团体孕育于江南乡里社会之中,成员绝大多数都是身份卑微的...2019-12-22 19:24:20 6人喜欢
从慧约和傅大士的经历来看,佛教为南方民众提供的社会流动途径,显然也存在阶层差异。大致来说,佛教领域可以分为知识、信仰两个层面。齐梁皇室和高门士族最崇重的主要还是“知识”,期义学僧人・要想成为“名僧”,不仅需要相当的文化修养,也需要士族社会的推扬。慧约和僧、智藏、法云一样,均出自江南大族,慧约族祖、南齐给事中楼幼瑜对其亦多有推举。傅大士佛教团体孕育于江南乡里社会之中,成员绝大多数都是身份卑微的底层民众。为获取官府对教团的认可,他们所能够采取的途径,除了集会请愿,就是割耳烧身等激烈行为。由于“影响人王”未果,大同六年、七年之后,傅大土佛教团体的主要活动是法会和苦行,特别是多次持不食上斋、割耳、刺心、烧身等激烈行为,不少人因此灭度。这些行为当然是受到虔诚的宗教情绪驱动,但如果考虑到他们身份的卑微,也会让人有另一层感悟。颜之推指出,南朝权力结构中寒人兴起的一个原因,是“纵有小人之态,皆可粮杖肃督,故多见委使”,换言之,寒人进人权力的方式是很卑微的。佛教领域为寒人的上升提供了新的路径,但身份带来的卑微感却仍然存在。 引自 六、结语 回应 2019-12-22 19:24:20 -
结合上面的分析来看,第六洞天最初并非指天台之赤城,是很明确的。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称第六洞天赤城山洞位于天台,应当是山体同名导致误读和附会的结果。这种误读和讹传的出现时间不详,从上引吉藏“赤城丹水,仙宅隩区”之说来看,至迟陈隋之际已经在流传,此后天台之赤城逐渐取代霍山之赤城,成为一般观念中第六洞天的所在。 陶弘景《寻山志》:“至赤城兮一憩,遇王子而宿之。”据此则刘宋就有以天台赤城为王子乔仙府的...
2022-06-04 16:33:05 5人喜欢
-
Grit (所有被侮辱与被歧视的,联合起来)
孙皓曾口诏陆凯说:“孤动必遵先帝,有何不平?君所谏非也。”所谓先帝即指孙权。虽然陆凯答表详细列举了孙皓的二十条不同于先帝之处,但从建造赤乌殿等举措来看,孙皓模仿孙权的意识是很强烈的。 世袭制度下根基不稳的新君主对英雄祖辈的模仿,是一种颇为有效的巩固权力之手段。即使在现代,也常常见到此手段的变体。2021-10-30 21:15:02 3人喜欢
-
结合上面的分析来看,第六洞天最初并非指天台之赤城,是很明确的。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称第六洞天赤城山洞位于天台,应当是山体同名导致误读和附会的结果。这种误读和讹传的出现时间不详,从上引吉藏“赤城丹水,仙宅隩区”之说来看,至迟陈隋之际已经在流传,此后天台之赤城逐渐取代霍山之赤城,成为一般观念中第六洞天的所在。 陶弘景《寻山志》:“至赤城兮一憩,遇王子而宿之。”据此则刘宋就有以天台赤城为王子乔仙府的...
2022-06-04 16:33:05 5人喜欢
-
如前所述,本书最初的出发点,是想从名山体系的角度探讨汉唐间江南地区的历史变化,因此关注重点集中于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而随着个案研究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山岳自身的文化过程,特别是山岳神圣性的构建和山中寺院、道馆兴起的文化意义,吸引了我更多的注意力。在这些问题的观照下,中古早期南北山岳文化过程的异同,或者说山岳历史中的“南北朝差异”,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➊后论中对此做了...
2022-02-05 23:44:55
-
结合上面的分析来看,第六洞天最初并非指天台之赤城,是很明确的。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称第六洞天赤城山洞位于天台,应当是山体同名导致误读和附会的结果。这种误读和讹传的出现时间不详,从上引吉藏“赤城丹水,仙宅隩区”之说来看,至迟陈隋之际已经在流传,此后天台之赤城逐渐取代霍山之赤城,成为一般观念中第六洞天的所在。 陶弘景《寻山志》:“至赤城兮一憩,遇王子而宿之。”据此则刘宋就有以天台赤城为王子乔仙府的...
2022-06-04 16:33:05 5人喜欢
-
如前所述,本书最初的出发点,是想从名山体系的角度探讨汉唐间江南地区的历史变化,因此关注重点集中于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而随着个案研究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山岳自身的文化过程,特别是山岳神圣性的构建和山中寺院、道馆兴起的文化意义,吸引了我更多的注意力。在这些问题的观照下,中古早期南北山岳文化过程的异同,或者说山岳历史中的“南北朝差异”,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➊后论中对此做了...
2022-02-05 23:44:55
-
山中寺馆是以“师一同学一弟子”关系为纽带构成的文化团体。这种组织化生活的文化团体,有记忆、塑造、传承的内在动力,再加上与世俗权力世界的密切关系,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生产场所,造就了数量可观的文献记述和知识积累。碑铭之外,《高僧传》《续高僧传》《道学传》等载有大量山中僧人、道士的传记,不待多言。据《弘明集》《广弘明集》《国清百录》《真诰》《周氏冥通记》等书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的引用...
2022-02-05 23:40:45
山中寺馆是以“师一同学一弟子”关系为纽带构成的文化团体。这种组织化生活的文化团体,有记忆、塑造、传承的内在动力,再加上与世俗权力世界的密切关系,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生产场所,造就了数量可观的文献记述和知识积累。碑铭之外,《高僧传》《续高僧传》《道学传》等载有大量山中僧人、道士的传记,不待多言。据《弘明集》《广弘明集》《国清百录》《真诰》《周氏冥通记》等书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的引用来看,山中寺馆文献包括诏敕、书信、碑铭、檄文、诔文、行状、内传、别传等多种,类型极为丰富,数量亦相当可观。 六朝由此也成为山岳知识记述的转折期。山中寺馆兴起之前,有关山岳的文献记述主要与祭祀有关。古代山岳文献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但一直到孙吴时期,记述并不丰富。存世较多的山岳祭祀碑铭,主要分布在北方,。江南地区可考的仅有秦始皇会稽刻石、蔡邕《九疑山碑》,以及孙皓时期留下的几种山石符瑞题铭。 P404
回应 2022-02-05 23:40:45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中古地域史研究 (澤倫勝之)
- 风景、原风景、文化景观论 (南池子)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山中”的六朝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10 有用 文在兹 2019-09-16 22:35:55
自《东晋门阀政治》以来,国内学界关于六朝史最具典范性的著作。每一篇文章都很熟悉,是自己一直想做却做不出来的研究,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好空虚。
8 有用 三曹餵馬 2019-09-29 21:14:24
早在出书之前,就基本上每篇读过。当时在高铁上一口气读了好几篇,深受震撼;原来中古史还可以这样做。
6 有用 栗子有毒 2019-12-22 17:31:05
感觉评论有些拔高,就全书论启发性很大,尤其茅山和会稽海岛两篇尤佳,但同样从全书看,第一篇的孙皓和之后讨论的问题其实有疏离之感,第一篇讨论的其实是祥瑞政治的问题。所以在后记总结中这篇文章就难以进入。这虽然是论文成书带来的问题,但也不应视而不见。其实天覆地载哪里能逃脱世俗,哪里没有网络,归根结底不是逃避网络,是逃避自己。
10 有用 菅原舜水 2019-09-18 16:29:36
魏老师十年所集。这十年也是他逐渐影响学界的过程。魏帅是具有范式开创意义的学者。很佩服他能把“感觉”清晰地描绘出来。
4 有用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9-10-20 22:20:53
论文合集,不过主线也很清楚,作者以“山中”作为文化地理空间,对六朝历史诸要素加以整合,如正统与边缘、士庶与寒人、侨民与旧民、都城与地方、信仰与生活、知识与身份等。旧问题新视角,其关注点并非山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政治与社会意涵。本书的主体内容基本围绕这些话题而展开,有几篇文章比较有感触,正统论作者以国山禅礼事件为案例分析孙吴政权内部的权力整合及符瑞传统。以三茅君信仰的变迁观察侨旧融合,角度颇为新颖。作... 论文合集,不过主线也很清楚,作者以“山中”作为文化地理空间,对六朝历史诸要素加以整合,如正统与边缘、士庶与寒人、侨民与旧民、都城与地方、信仰与生活、知识与身份等。旧问题新视角,其关注点并非山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政治与社会意涵。本书的主体内容基本围绕这些话题而展开,有几篇文章比较有感触,正统论作者以国山禅礼事件为案例分析孙吴政权内部的权力整合及符瑞传统。以三茅君信仰的变迁观察侨旧融合,角度颇为新颖。作者提出所谓“神仙知识塑造寺馆景观”的说法很有意思。会稽海岛信仰也意在梳理宗教想象与信仰民俗的互动,并且关注到东西对立向南北分野的演化,以小见大,功力着实深厚。看有些评论提到政治史研究的问题,个人认为不必刻意排斥政治史,不存在脱离政治而单独存在的人。只是切入点不必局限于帝王将相自身,另辟蹊径也不错。 (展开)
0 有用 樗 2022-06-20 04:13:32
喜欢这个切入的角度
1 有用 Mars 2022-06-19 23:33:08
叹为观止 蛛丝马迹中还原出各类宏观问题 某些个案也着实有趣 譬如国山、宫亭庙(庐山)、茅山等章节 先抛出疑窦而后循着草蛇灰线做出推理印证的解答 实有悬疑小说之感。从“山”这个角度切入的六朝史 收获更在于“山”与“六朝史”两端。但如此大家著作 想要融会贯通 尚且力不从心 唯有戮力。
0 有用 御水凌风 2022-06-11 12:11:08
写得太好了
0 有用 少年游 2022-06-10 23:01:25
国山碑一文极好,能够从一块碑出发,观察到孙吴晚期吴兴地方势力的崛升与孙吴内外体制的变形,让碑刻不仅是通过文字补史,还能真正做到就碑刻所矗立地域的整体图景展开考察,令人叹为观止。其余几篇文章中,钟山、刘孝标两文比较有意思。
0 有用 子文小偶 2022-06-05 19:54:32
这本很喜欢啊!要买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