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自《东晋门阀政治》以来,国内学界关于六朝史最具典范性的著作。每一篇文章都很熟悉,是自己一直想做却做不出来的研究,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好空虚。
魏斌先生近十年的心血结晶,抛开政治斗争的传统路径,以山岳景观的新型视角考察六朝历史,填补了学界的空白。其史料旁征博引,考证出神入化,以致给人一种繁琐之感,可读性略逊老辈如唐长孺、田余庆诸公。尤以《国山禅礼前夜》、《六朝会稽海岛的信仰意义》,对我触动最大、启发最深,后论部分更是概括全书,升华主旨。非要吹毛求疵的话,栾巴毁庙的解释忽略了宗教信仰的排他性因素(73页。吕思勉《秦汉史》与《读史札记》均有讨论)、干吉生平事迹的考辨忽略了刘屹的最新观点(115页。刘屹的脑洞详见《经典与历史》一书)、方诸山与青童君的讨论忽略了萧登福的专著(179页)。或是由于作者旅日留学的背景,学术争鸣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学者,以致部分国人的精深研究有所遗漏,如孙吴初期兵源地丹阳的讨论,忽略方诗铭《袁绍•曹操•黄巾》一书。
在大佬与才俊辈出、越黑越兴旺的某断代中,魏大仙确实是仅有的几位“走出自己的路”的牛人,山中的六朝让人神往。
土侨和山居的问题,唐长孺写过。东海和户籍的问题,刘安志、冻国栋写过。道馆的问题,都筑晶子、孙齐写过。魏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细腻的山岳图景,最大的意义在于将历史叙述的主线从人转移到了山,这里也透露出极浓的年鉴学派的影子。对碑刻与佚文的运用出神入化,但涉及到具体的宗教知识便又稍显浅薄。最大的不足莫过于并未提供新的东西,只是个案的充实与观点的综合。
魏老师十年所集。这十年也是他逐渐影响学界的过程。魏帅是具有范式开创意义的学者。很佩服他能把“感觉”清晰地描绘出来。
每次重读,都有启发,这种感觉,就像每周在研究室和老师聊天,愉快且舒服!
早在出书之前,就基本上每篇读过。当时在高铁上一口气读了好几篇,深受震撼;原来中古史还可以这样做。
这是一本打破“次元壁”,足以成“家”的学术佳作,魏帅的学术创意有四,其一以“名山”这一地理概念为象限,以全新的范式研究六朝时代的政治特性与地理属性。这种范式并非凭空新起,在其中我们也能看出对六朝史研究的两代学者唐长孺与王永平的继承与发挥。其二《国山禅礼前夜》、《句容茅山的兴起于南朝社会》和《山居与生活世界:读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三篇精湛至极,详细解析了六朝变迁当中的政治史、道教史、文化史与移民史的互动与变迁。其三他擅用日本、欧美、台湾、大陆的佛道哲学研究、以及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治学。其四擅用中古时代的类书、集书中的碑文资料,非现时性的出土文献内容的重新定性。以上种种使得本书成为中国史领域2019年度出版的必读书目,不远的将来本书定会成为《东晋门阀政治》之后“六朝史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
第一篇犹有政治史边缘寻隙下笔的痕迹。第二篇庐山神庙,合纸上和脚下的学问,做类型分析,但以地理、民俗为纲,就很恰切。第三篇茅山碑,从立碑事件的时地基本问题,带出侨旧融合,信仰分层,生死信仰,宗教抗争等大解答。以小见大,抛开写作技巧,也是很好的深描。第四篇天台山,有山必有神,道、佛依着民俗传说的凝结核选择名山,又后来居上,彼此竞争。第五篇海岛,宗教想象力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互动。第三部分和山关系不大。第八篇山居生活。布局标准漂亮,把握新颖和既有脉络的分寸,引据丰赡,结尾秋波一转,提示和宏大理论的关联。
感觉评论有些拔高,就全书论启发性很大,尤其茅山和会稽海岛两篇尤佳,但同样从全书看,第一篇的孙皓和之后讨论的问题其实有疏离之感,第一篇讨论的其实是祥瑞政治的问题。所以在后记总结中这篇文章就难以进入。这虽然是论文成书带来的问题,但也不应视而不见。其实天覆地载哪里能逃脱世俗,哪里没有网络,归根结底不是逃避网络,是逃避自己。
4.5星。以“山中”这一特定空间为意义枢纽,洞见六朝江南社会的互动、变迁,使历史具有了强烈的空间性意味,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来说,可说具有范式性的意义。作者对政治、文化权力的问题意识较为敏感,但对山水画、田园诗等文学艺术领域的思想变动涉及不多,最可商榷的,则是以下意识的无神论视角讨论宗教,流露出对神圣性文化的隔膜,这其实还是思想史的写法。
以“山中”这一地理空间为线索,探讨围绕这个场域形成的信仰文化(尤其是道教、佛教)、政治权力、地理因素、社会生活等交织而成的网络结构。最突出的印象是视角很巧妙,可读性很强,作者很注意类书的运用。第118—120页论及三茅君与白鹤庙祭祀的结合,所引材料多写作“白鹄”而不是“白鹤”,似乎略作说明会更好一些?第31页第1行,“疺石”应作“窆石”。
论文合集,不过主线也很清楚,作者以“山中”作为文化地理空间,对六朝历史诸要素加以整合,如正统与边缘、士庶与寒人、侨民与旧民、都城与地方、信仰与生活、知识与身份等。旧问题新视角,其关注点并非山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政治与社会意涵。本书的主体内容基本围绕这些话题而展开,有几篇文章比较有感触,正统论作者以国山禅礼事件为案例分析孙吴政权内部的权力整合及符瑞传统。以三茅君信仰的变迁观察侨旧融合,角度颇为新颖。作者提出所谓“神仙知识塑造寺馆景观”的说法很有意思。会稽海岛信仰也意在梳理宗教想象与信仰民俗的互动,并且关注到东西对立向南北分野的演化,以小见大,功力着实深厚。看有些评论提到政治史研究的问题,个人认为不必刻意排斥政治史,不存在脱离政治而单独存在的人。只是切入点不必局限于帝王将相自身,另辟蹊径也不错。
当代论文写作的范本,太厉害。对姆们外行人来说比起关注写什么更关注怎么写,这部书就展示了好的论文的结构与思路是如何呈现的,一种模范。
山中何所有?洞天与寺馆。作者尝试描摹出山岳这一地理空间在六朝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其“景观”形态的生长过程。书中问题并非无人关注,但作者试图将这一观察视角体系化的展示出来,从文本的叙述、信仰想象的构建,再到景观形态生成。全书最喜欢的两篇是《六朝会稽海岛的信仰意义》和《钟山与建康东郊》,前者接续余英时、刘安志的研究,论及佛教前,事关彼岸的泰山-东海信仰。东海地点的南移,方诸青童与茅山洞天的仙界层级体系,以及北酆鬼府(泰山)信仰的傀儡化。后者详细讨论建康东郊的文化区域景观的生长,展示东晋南朝建康东郊的庄园与钟山寺观图景,极富有诗意与美感。考据和想象是作者的两支妙笔,但概念之实不应被考据之实所替代、淹没,如书中反复提及的神圣空间与文本书写等概念,前者被寥寥带过,后者则被文献考据而取代。五星而减半星。
这书是我知道它很强、极强,但怎么也不读进去的书。为我自己感到遗憾。
早课:魏斌《“山中”六朝史》,这个狭小主题发挥不错,把山中作为一个独立境界的精神生活场所来考虑,和朝廷、外部邻近城镇关系,整体文化网络:信仰、诗词、游仙文化,以及供养者:官府、朝廷、信众,以及外部信息流通方式:书信、游历、宗教和官府祭祀活动。提供了一种世外又中心的视角。
自然是相当精彩。宏观的讲,作者在行文的时候不止一次出现了三世纪初为“入口”、六世纪末为“出口”,但作者除了“道馆化”这一点,似乎另外也没有别的论证。此外,作者很想补充完《三论》中缺失的宗教一章。我在想:如果是唐先生,应该不会这样写。
读历史有什么用?自在历史何以被遗忘和遮蔽的现实中。不失哲学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史证功夫,复原情境意涵及其冲突带有文学性,还看得出来,也受了海外汉学的研究方法影响……诸般种种,这就是才华横溢但又不哗众取宠的学术佳作了。
以文化景觀切入,將歷史研究的視角從人轉移到自然景觀與人的互動,是開創典範的作品。第一章〈國山禪禮前夜〉未脫傳統政治史,和之後略有些隔。用了類書、地志、宗教文獻、政書、碑刻;多引羅柏松(James Robson)Power of Place :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of the Southern Sacred Peak。
> “山中”的六朝史
168 有用 文在兹 2019-09-16 22:35:55
自《东晋门阀政治》以来,国内学界关于六朝史最具典范性的著作。每一篇文章都很熟悉,是自己一直想做却做不出来的研究,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好空虚。
79 有用 三清喵 2019-09-17 15:59:55
魏斌先生近十年的心血结晶,抛开政治斗争的传统路径,以山岳景观的新型视角考察六朝历史,填补了学界的空白。其史料旁征博引,考证出神入化,以致给人一种繁琐之感,可读性略逊老辈如唐长孺、田余庆诸公。尤以《国山禅礼前夜》、《六朝会稽海岛的信仰意义》,对我触动最大、启发最深,后论部分更是概括全书,升华主旨。非要吹毛求疵的话,栾巴毁庙的解释忽略了宗教信仰的排他性因素(73页。吕思勉《秦汉史》与《读史札记》均有讨论)、干吉生平事迹的考辨忽略了刘屹的最新观点(115页。刘屹的脑洞详见《经典与历史》一书)、方诸山与青童君的讨论忽略了萧登福的专著(179页)。或是由于作者旅日留学的背景,学术争鸣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学者,以致部分国人的精深研究有所遗漏,如孙吴初期兵源地丹阳的讨论,忽略方诗铭《袁绍•曹操•黄巾》一书。
50 有用 三首塔 2019-09-17 10:15:59
在大佬与才俊辈出、越黑越兴旺的某断代中,魏大仙确实是仅有的几位“走出自己的路”的牛人,山中的六朝让人神往。
28 有用 玉山信士 2019-10-01 13:10:49
土侨和山居的问题,唐长孺写过。东海和户籍的问题,刘安志、冻国栋写过。道馆的问题,都筑晶子、孙齐写过。魏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细腻的山岳图景,最大的意义在于将历史叙述的主线从人转移到了山,这里也透露出极浓的年鉴学派的影子。对碑刻与佚文的运用出神入化,但涉及到具体的宗教知识便又稍显浅薄。最大的不足莫过于并未提供新的东西,只是个案的充实与观点的综合。
19 有用 菅原舜水 2019-09-18 16:29:36
魏老师十年所集。这十年也是他逐渐影响学界的过程。魏帅是具有范式开创意义的学者。很佩服他能把“感觉”清晰地描绘出来。
12 有用 灵灵 2019-07-27 18:05:20
每次重读,都有启发,这种感觉,就像每周在研究室和老师聊天,愉快且舒服!
13 有用 三曹餵馬 2019-09-29 21:14:24
早在出书之前,就基本上每篇读过。当时在高铁上一口气读了好几篇,深受震撼;原来中古史还可以这样做。
7 有用 韧勉 2019-11-02 01:35:01
这是一本打破“次元壁”,足以成“家”的学术佳作,魏帅的学术创意有四,其一以“名山”这一地理概念为象限,以全新的范式研究六朝时代的政治特性与地理属性。这种范式并非凭空新起,在其中我们也能看出对六朝史研究的两代学者唐长孺与王永平的继承与发挥。其二《国山禅礼前夜》、《句容茅山的兴起于南朝社会》和《山居与生活世界:读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三篇精湛至极,详细解析了六朝变迁当中的政治史、道教史、文化史与移民史的互动与变迁。其三他擅用日本、欧美、台湾、大陆的佛道哲学研究、以及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治学。其四擅用中古时代的类书、集书中的碑文资料,非现时性的出土文献内容的重新定性。以上种种使得本书成为中国史领域2019年度出版的必读书目,不远的将来本书定会成为《东晋门阀政治》之后“六朝史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
6 有用 Juvenalis 2019-09-22 14:56:59
第一篇犹有政治史边缘寻隙下笔的痕迹。第二篇庐山神庙,合纸上和脚下的学问,做类型分析,但以地理、民俗为纲,就很恰切。第三篇茅山碑,从立碑事件的时地基本问题,带出侨旧融合,信仰分层,生死信仰,宗教抗争等大解答。以小见大,抛开写作技巧,也是很好的深描。第四篇天台山,有山必有神,道、佛依着民俗传说的凝结核选择名山,又后来居上,彼此竞争。第五篇海岛,宗教想象力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互动。第三部分和山关系不大。第八篇山居生活。布局标准漂亮,把握新颖和既有脉络的分寸,引据丰赡,结尾秋波一转,提示和宏大理论的关联。
10 有用 栗子有毒 2019-12-22 17:31:05
感觉评论有些拔高,就全书论启发性很大,尤其茅山和会稽海岛两篇尤佳,但同样从全书看,第一篇的孙皓和之后讨论的问题其实有疏离之感,第一篇讨论的其实是祥瑞政治的问题。所以在后记总结中这篇文章就难以进入。这虽然是论文成书带来的问题,但也不应视而不见。其实天覆地载哪里能逃脱世俗,哪里没有网络,归根结底不是逃避网络,是逃避自己。
5 有用 维舟 2020-10-19 19:20:16
4.5星。以“山中”这一特定空间为意义枢纽,洞见六朝江南社会的互动、变迁,使历史具有了强烈的空间性意味,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来说,可说具有范式性的意义。作者对政治、文化权力的问题意识较为敏感,但对山水画、田园诗等文学艺术领域的思想变动涉及不多,最可商榷的,则是以下意识的无神论视角讨论宗教,流露出对神圣性文化的隔膜,这其实还是思想史的写法。
6 有用 或曰 2019-09-30 20:22:17
以“山中”这一地理空间为线索,探讨围绕这个场域形成的信仰文化(尤其是道教、佛教)、政治权力、地理因素、社会生活等交织而成的网络结构。最突出的印象是视角很巧妙,可读性很强,作者很注意类书的运用。第118—120页论及三茅君与白鹤庙祭祀的结合,所引材料多写作“白鹄”而不是“白鹤”,似乎略作说明会更好一些?第31页第1行,“疺石”应作“窆石”。
6 有用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9-10-20 22:20:53
论文合集,不过主线也很清楚,作者以“山中”作为文化地理空间,对六朝历史诸要素加以整合,如正统与边缘、士庶与寒人、侨民与旧民、都城与地方、信仰与生活、知识与身份等。旧问题新视角,其关注点并非山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政治与社会意涵。本书的主体内容基本围绕这些话题而展开,有几篇文章比较有感触,正统论作者以国山禅礼事件为案例分析孙吴政权内部的权力整合及符瑞传统。以三茅君信仰的变迁观察侨旧融合,角度颇为新颖。作者提出所谓“神仙知识塑造寺馆景观”的说法很有意思。会稽海岛信仰也意在梳理宗教想象与信仰民俗的互动,并且关注到东西对立向南北分野的演化,以小见大,功力着实深厚。看有些评论提到政治史研究的问题,个人认为不必刻意排斥政治史,不存在脱离政治而单独存在的人。只是切入点不必局限于帝王将相自身,另辟蹊径也不错。
6 有用 钟螺 2020-07-23 03:01:31
当代论文写作的范本,太厉害。对姆们外行人来说比起关注写什么更关注怎么写,这部书就展示了好的论文的结构与思路是如何呈现的,一种模范。
5 有用 Lawliet 2019-09-24 23:21:04
山中何所有?洞天与寺馆。作者尝试描摹出山岳这一地理空间在六朝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其“景观”形态的生长过程。书中问题并非无人关注,但作者试图将这一观察视角体系化的展示出来,从文本的叙述、信仰想象的构建,再到景观形态生成。全书最喜欢的两篇是《六朝会稽海岛的信仰意义》和《钟山与建康东郊》,前者接续余英时、刘安志的研究,论及佛教前,事关彼岸的泰山-东海信仰。东海地点的南移,方诸青童与茅山洞天的仙界层级体系,以及北酆鬼府(泰山)信仰的傀儡化。后者详细讨论建康东郊的文化区域景观的生长,展示东晋南朝建康东郊的庄园与钟山寺观图景,极富有诗意与美感。考据和想象是作者的两支妙笔,但概念之实不应被考据之实所替代、淹没,如书中反复提及的神圣空间与文本书写等概念,前者被寥寥带过,后者则被文献考据而取代。五星而减半星。
4 有用 小茴香🌙 2020-01-07 10:26:06
这书是我知道它很强、极强,但怎么也不读进去的书。为我自己感到遗憾。
1 有用 恶鸟 2019-10-30 08:41:07
早课:魏斌《“山中”六朝史》,这个狭小主题发挥不错,把山中作为一个独立境界的精神生活场所来考虑,和朝廷、外部邻近城镇关系,整体文化网络:信仰、诗词、游仙文化,以及供养者:官府、朝廷、信众,以及外部信息流通方式:书信、游历、宗教和官府祭祀活动。提供了一种世外又中心的视角。
2 有用 长山 2019-10-01 15:46:24
自然是相当精彩。宏观的讲,作者在行文的时候不止一次出现了三世纪初为“入口”、六世纪末为“出口”,但作者除了“道馆化”这一点,似乎另外也没有别的论证。此外,作者很想补充完《三论》中缺失的宗教一章。我在想:如果是唐先生,应该不会这样写。
3 有用 幽天临渊 2020-10-10 01:07:28
读历史有什么用?自在历史何以被遗忘和遮蔽的现实中。不失哲学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史证功夫,复原情境意涵及其冲突带有文学性,还看得出来,也受了海外汉学的研究方法影响……诸般种种,这就是才华横溢但又不哗众取宠的学术佳作了。
3 有用 Binns 2020-10-17 11:03:13
以文化景觀切入,將歷史研究的視角從人轉移到自然景觀與人的互動,是開創典範的作品。第一章〈國山禪禮前夜〉未脫傳統政治史,和之後略有些隔。用了類書、地志、宗教文獻、政書、碑刻;多引羅柏松(James Robson)Power of Place :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of the Southern Sacred P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