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近代日本 短评

热门
  • 4 鸿渐 2024-07-04 09:14:44 北京

    比较视野的成立——“不识庐山真面目” 被动的比较视野——“一身二世” 从语言布置思索意义逻辑——徂徕对训读与汉语的思考 翻译中的实用主义及其局限 日本独特的历史兴趣——徂徕与宣长对汉学的把握与批评,历史的非历史性 儒教式微与历史兴趣的衰落——教化论转向技术崇拜,作为“技术=西化”表率的现代军队 元本时代中知识人接触面的扩大,与兴趣的渐趋固化 作为“行动”的翻译——从社会静力学到社会平权论 翻译中的局限——语言习惯与无意识但致命的删减 学生激进运动与翻译的两面性——日本主体性的暧昧与依附性,意识形态的变奏与根本性的重复 战后的保守势力与激进派似乎从两个方面在反抗历史,前者既反对战败历史,也试图压制民权的历史,后者不满于日本的民族性,寄希望于从外部来爆破日本的民族性 可今天又如何呢?

  • 3 2024-07-17 22:59:13 江苏

    丸山真男和加藤周一的对谈录,因为是对谈,两位学者围绕翻译与近代日本主题,互相启发,碰撞发散,好读,并不难懂。 译者陈力卫老师是中日语言交流史的学者,不仅译文流畅准确,而且注释详尽,对涉及的日本人名、事件都有言简意赅的注释,对理解对谈很有帮助,书前还有导读,很帮助理解。

  • 1 如水圆清 2024-08-10 10:56:51 浙江

    (1)比较神奇的是第一章“翻译文化的到来”只提了荻生徂徕、伊藤东涯和本居宣长,而完全没有讨论兰学家对翻译的看法,只能说丸山对荻生徂徕—福泽谕吉两位“一身二世”的人太过偏爱了。(2)《万国公法》那部分结合法律、政治术语继受的讨论非常有趣,不由得想起朱庆育在《民法总论》里对“民法”、“法律行为”等概念翻译的讨论。译者在这方面也有更新的研究。(3)没有掌握外语的人有多惨要看植木枝盛(对不住了):容易拿着译本在报道上的偏差搞个大新闻,还只能等着体制内精英翻进来新的西方正典/负典之后破防写《杀勃尔咢之气焰》的檄文。(4)汉文体翻译定型化表达的利弊,其实和接受新知时的“格义”相对应。(5)但是本书的翻译和编校还是有不少尴尬的地方。

  • 1 西瓜然 2024-08-18 10:59:47 北京

    译得非常好,感觉不到是在读译文,译者注也非常详尽,原著正文有点散,附录部分更有价值,搞日语(法律著作)翻译的可以直接看最后的附录

  • 2 秋山雪見🍁 2024-08-05 19:38:11 福建

    在丸山的视角中,荻生徂徕意识到了“翻译”的开明性,代表的正是“翻译文化”到来前的先声。明治知识人所经历的“一身二世”使得他们能在两种世界观中推动合适的翻译文化,能够先嚼碎汉文原意再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译词。但这种单向的文化输送毕竟也蕴含着“无意识”,这也成为近代日本试图打破的“文化孤立”困局。 加藤指出,汉文造词能力、荷兰语翻译能力与高度的文化修养是近代日本翻译文化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与西洋相近且都具有浓厚历史感的日本在明治初期便热衷翻译历史和哲学类书籍,以求了解和掌握“洋魂”。而这种对历史语境的追求也与儒教的价值观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有关,包括丸山的思想也是追寻着“古层”。战后的翻译文化再难出现明治初期的创造性景象,而以片假名形态出现的外来语不如说也是“战后”这一课题在思想史上留下的“拥抱”痕迹。

  • 1 燕晓小读 2024-07-09 01:35:46 广西

    因与日本的种种原因,这本书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中国有关,因为日本最早引进的文化书籍,就来自于中国,中国的儒学佛学等,对日本影响甚远。可以说,近代以前日本有识阶层的观念,都来自于中国。但日本并不是完全照搬,书中也讨论了日本如何吸纳与改造中国思想文化,从而建立自身思想体系并摆脱中国儒学的束缚这一过程。

  • 0 别列兹汪 2024-08-20 22:11:33 上海

    潦草读过。附录里加藤周一举早期汉文体的翻译特点“插入原文所没有的成语”。

  • 0 无名 2024-08-21 10:06:08 湖北

    对谈式文体,大部分内容需要有背景知识,不太好懂。重点读了第三章“万国公法的翻译”以及附录部分“为何翻译?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翻译的时代就是为了满足大众好奇心的时代。危机感,再加上(战争)需要获得全面的信息及情报,了解异域的历史风土文化,因此需要翻译。 同一个西语单词很多译者会有种种不同的翻译,多种译词也会共存于世。而最终走向统一的过程大概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大众的喜好;其二是学会及其他民间的行业组织或团体的积极努力所致;其三是政府的影响。 比起修辞法,展开论说更重要,与其追求语调的美感,更重要的则应该是通俗易懂的正确理解,把文章写得尽可能地接近日常语言。

  • 0 浮一大白 2024-08-21 22:51:28 北京

    散而不乱

  • 0 Maura 2024-09-05 04:12:30 英国

    很短的对话集,知道了很多人

  • 0 黛疏 2024-09-16 21:22:33 湖南

    因为是谈话录,相较于一般的学术研究著作,更加分散,虽然会提出问题以收束谈话,但是谈话使得内容枝蔓。就翻译问题,本书很有意思的是,相较于翻译二者的动向关系,日本对西方的翻译却是隐含着日本对中文的翻译以及对中国资源的利用,日本借助汉文去翻译西词,文化混杂性!

  • 0 👯 2024-11-30 18:21:17 天津

    有几处翻译离谱得像机器干的。 注释虽多但全不在点子上。 正文一头雾水 附录论文不错逻辑清晰 这书也不算白读了

  • 0 陶庵故人 2025-02-01 11:23:49 陕西

    虽然“脱亚入欧”不一定是福泽谕吉所言,但是“脱亚入欧”已经是明治时期的一种社会共识。那一代知识人敏锐地吸收、译介、宣传西学,很了不起。

  • 0 决然 2025-01-17 00:28:13 浙江

    有点读不下去,不大感兴趣

  • 0 越来越想飞 2025-01-17 20:37:11 北京

    加藤周一的那篇论文写得极好 好在哪里呢 他全面又深入地解答了我一直想知道的事情 彻底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让我心里不断地惊叹 "哦 原来是这样" 社科文章就该这样写

  • 0 HazelnutKiller 2024-10-02 17:43:00 江苏

    附录很有价值。

  • 0 破人农户不 2025-02-12 22:29:12 北京

    正文对话比较杂乱,梳理总结后写的附篇是篇质量很高的文章

  • 0 时任谦作 2025-04-20 21:04:44 海南

    不搞学术当然不大有读学术书的必要,不过加藤和丸山我隔段时间就会读一读,接受一些高尚心灵和思想的润泽。

  • 0 晴小鸭 2024-07-08 22:51:42 北京

    本书是由日本思想史学界的两位大拿的对话整理而来,和艰涩的论文相比,读起来更加轻快。某一阶段流行翻译哪国作品、什么类型的书、采用何种用词,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因此日本的翻译变化也反映了日本思想史的变迁。挺有意思的。

  • 0 Weslieリュー 2024-08-06 21:31:52 安徽

    一本小册子,十分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可能是丸山真男著作中最好读的一本。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