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論 翻譯之島(賴慈芸)
第一章 「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黃美娥)
第二章 譯者的角色與知識生產:以臺灣日治時期法院通譯小野西洲為例(楊承淑)
第三章 日治臺灣〈小人國記〉、〈大人國記〉譯本來源辨析:兼論其文學史意義(許俊雅)
第四章 〈送報伕〉在中國:《山靈:朝鮮臺灣短篇集》與楊逵小說的接受(柳書琴)
第五章 大東亞共榮圈下臺灣知識分子之翻譯行為:以楊逵《三國志物語》為主(橫路啟子)
· · · · · ·
(
更多)
導 論 翻譯之島(賴慈芸)
第一章 「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黃美娥)
第二章 譯者的角色與知識生產:以臺灣日治時期法院通譯小野西洲為例(楊承淑)
第三章 日治臺灣〈小人國記〉、〈大人國記〉譯本來源辨析:兼論其文學史意義(許俊雅)
第四章 〈送報伕〉在中國:《山靈:朝鮮臺灣短篇集》與楊逵小說的接受(柳書琴)
第五章 大東亞共榮圈下臺灣知識分子之翻譯行為:以楊逵《三國志物語》為主(橫路啟子)
第六章 兩個源文之下的混種翻譯:居間游移的無家孤兒(陳宏淑)
第七章 口譯之「罪」:成爲戰犯的臺灣人二戰通譯(藍適齊)
第八章 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場域中日譯本的出版與知識生產活動(王惠珍)
第九章 他們在島嶼翻譯:戒嚴初期在臺譯者研究(張綺容)
第十章 冷戰時代的美國文學中譯:今日世界出版社之文學翻譯與文化政治(單德興)
第十一章 冷戰時代的臺灣文學外譯:美國新聞處譯書計畫的運作(1952-1962)(王梅香)
第十二章 三城記:冷戰時期滬港臺的譯本與譯者大遷徙(賴慈芸)
作者簡介
建議閱讀書單
· · · · · · (
收起)
5 有用 普塔 2021-10-19 01:37:29
论文集,根本称不上史,不过台湾学界一向这样,把文学史想得太轻巧了。后半部远远好于前半部,黄美娥再扣一星。
0 有用 Tobetough 2022-01-02 12:03:14
单德兴、王梅香。读的是王梅香的博士论文——《隐蔽权力:美援文艺体制下的台港文学》。美新处与南来的自由派文人配合,深入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符号系统层面,大量改写、阉割各种文本,并且尝试与私有企业配合,传达又掩饰自己的意识形态。10-30年代所有的左翼现代主义者就这样被美新处利用,曾经的革//命激情被美新处阉割成个人主义、自由写作。而我们今天所谓的“人性”的话语便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场,美新处敏锐地感... 单德兴、王梅香。读的是王梅香的博士论文——《隐蔽权力:美援文艺体制下的台港文学》。美新处与南来的自由派文人配合,深入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符号系统层面,大量改写、阉割各种文本,并且尝试与私有企业配合,传达又掩饰自己的意识形态。10-30年代所有的左翼现代主义者就这样被美新处利用,曾经的革//命激情被美新处阉割成个人主义、自由写作。而我们今天所谓的“人性”的话语便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场,美新处敏锐地感知到“爱情”可以最为渲染“人性”最好的手段,便开始书写大量anti-communism与爱情结合的小说,而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便由此诞生。台港同时也被美新处塑造成向东南亚进军的基地,大量台港作家的写作由此成为美新处在东南亚华人之间宣传意识形态的工具。那当然是美//帝国主义。没有什么好辩解的 (展开)
1 有用 大风吹 2020-12-29 14:08:19
论文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