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秋冈芳夫提倡将消费者变成惜物者。他一定是反对网购的,因为他强调使用,尤其是用手触摸后的感受。无论买什么,都要亲手实验过,再做决定,包括买菜刀。(买与不买,由手决定。)像我们看个李佳琦视频,刷刷淘宝图片就下单的行为,老先生一定不接受。本书堪称:一位工业设计者的告白。
“对日本人而言,好器皿是与手和唇完美契合的器皿。”好的爱情,也是啊。
读库的无印良品文库本第三辑里,我最爱《秋冈芳夫》一册。 此前我并不认识工业设计史秋冈芳夫,但一拿在手中,就被护封的一句话吸引:“用过就扔的现象,发生在产品粗陋的情况下,是购买时敷衍了事的产物。”读的时候,我正处于双十一集中消费之后的反思阶段。我热爱买东西,也喜欢扔东西,这句话读得脸一红。 秋冈对“物”的态度可分两点讲。一是惜物,购买时需谨慎,用手、鼻子甚至嘴唇去感受物是否适合自己,一旦购买,就小心使用。二是改造,为的是使用起来更舒适、更趁手,他喜欢锯短桌椅的腿,并设计出矮脚的家具,正是出于此理念。
这一册爱了。
晚课:日本工业设计师《秋冈芳夫》,MUJI BOOKS,器物之道,在于取象,象事知器。
文章和概念都是很棒的,只是书的编辑和定价有些坑
4.5,秋提出了“触觉民族”这个概念,并且紧紧围绕,从对材质的尊重,到对人体的尊重,在人与物之间穿梭。生活家是敏感的,对周遭的所有事,也是因为敏感,所以才能在这个成品泛滥的商品化时代里保留一丝可贵的工匠精神。 (脚底的审美意识/合手/早餐的味增汤/活着的木头)
惜物,定制。
【2021065】的确是非常“匠人”的一本,自己的生活要自己设计,一样的商品房也要有不一样的家具和风格。“用了就丢”/批量化的生产态度是有问题的。还有很多器物的介绍和描述,的确很日本的感觉。竹蜻蜓那节,讲那些来做手工的孩子们,说现在学校因为怕孩子们被刀伤到不让带就不做了,这并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理应是教他们正确的使用方式吧——前者的处理方式还真是,东亚都差不多(。不过吧,作者很多地方都流露出日本第一的感觉有点尴尬,尤其是有些观点明显是常识性的狭隘?比如用手端碗吃饭这事儿,这还没端过啊!(突然想到以前还有霓虹友人问我你们也用筷子吗,我:?)
写个小插曲。我妈和我都爱多抓鱼,她买了这个套系的佐野洋子那一本,收到后发现是本小册子,鱼价却接近新书,直呼不划算。我买了秋冈芳夫,新说,也罢,不做过多期待。 到手后果然是文库本,拿在手里一划拉,MUJI气息满满。就当产品目录看看也不错吧。正这样打算着,被第19页上的几行字吸引,逐字逐句读起来。 “心想着没劲、没劲而制作的东西,和客人说着也罢、也罢,无奈买走的东西,多半是同一种东西吧。也就是所谓用过就扔的东西。用过就扔的现象,发生在产品粗陋的情况下,是购买时敷衍了事的产物。” 看完这一段,感觉应该配上咖啡,需要一些苦味的东西来喝。自己勉强也算是个做产品的,工作上的一些不该和更多的不甘都被他道尽了。仅这一句,就值回书价了,看来我比老妈幸运。
我们的身体是衡量器物是否合适的最好标准。
反消费主义没错,惜物没错,但是总要有一方错
作者对日用品的思考,带着启发性。最喜欢莫过于最后一篇,关于制作竹蜻蜓的,讲挑战手的灵活度,让孩子们也能在安全的状态下使用工具,得到正向教育等等。制作物的方法像是浓缩在制作竹蜻蜓的过程中,不断精进,科学正向,有后来人。只有先生产出好物,买和卖的关系才能顺畅健康,使用者才有可能与好物长久相伴。
稍有些啰嗦,用双手看,用身体买,是也。秋冈谈到手工制品如何在工业量产的巨浪之下生存,要改变销售方式,赋予传统手工制品的新形象。消费者要参与/介入生产、设计,这与读者要参与、介入创作同样的道理。
对触觉感受近乎偏执的追求。筷子的长度、椅子的高度、碗口的大小……这些和每个人身高手长都有对应比率……很想能拥那种三张一组的椅子
这就是“反对消费主义导向的论述”吧
我好烦这个大叔老嚷嚷“日本怎么怎么样啊”不过看到他居然做了三千多个竹蜻蜓,又感觉挺有意思的
有远见。
优秀的工艺有赖于四个要素:“充裕的时间”,“充裕的资金”,不靠它吃饭也没关系的“宽裕的生活”,以及享受制作过程的“宽松的心境”。
匠人。每天做一只竹蜻蜓。
> 秋冈芳夫
10 有用 Shirleysays 2019-11-08 11:14:52
秋冈芳夫提倡将消费者变成惜物者。他一定是反对网购的,因为他强调使用,尤其是用手触摸后的感受。无论买什么,都要亲手实验过,再做决定,包括买菜刀。(买与不买,由手决定。)像我们看个李佳琦视频,刷刷淘宝图片就下单的行为,老先生一定不接受。本书堪称:一位工业设计者的告白。
6 有用 伊夏 2019-10-24 00:43:17
“对日本人而言,好器皿是与手和唇完美契合的器皿。”好的爱情,也是啊。
5 有用 卫析 2019-11-17 18:25:54
读库的无印良品文库本第三辑里,我最爱《秋冈芳夫》一册。 此前我并不认识工业设计史秋冈芳夫,但一拿在手中,就被护封的一句话吸引:“用过就扔的现象,发生在产品粗陋的情况下,是购买时敷衍了事的产物。”读的时候,我正处于双十一集中消费之后的反思阶段。我热爱买东西,也喜欢扔东西,这句话读得脸一红。 秋冈对“物”的态度可分两点讲。一是惜物,购买时需谨慎,用手、鼻子甚至嘴唇去感受物是否适合自己,一旦购买,就小心使用。二是改造,为的是使用起来更舒适、更趁手,他喜欢锯短桌椅的腿,并设计出矮脚的家具,正是出于此理念。
0 有用 丝绒陨 2019-10-20 17:52:21
这一册爱了。
0 有用 恶鸟 2019-10-26 19:34:29
晚课:日本工业设计师《秋冈芳夫》,MUJI BOOKS,器物之道,在于取象,象事知器。
1 有用 河童 2022-06-29 14:41:42
文章和概念都是很棒的,只是书的编辑和定价有些坑
1 有用 夜游的鸟 2020-02-28 11:07:57
4.5,秋提出了“触觉民族”这个概念,并且紧紧围绕,从对材质的尊重,到对人体的尊重,在人与物之间穿梭。生活家是敏感的,对周遭的所有事,也是因为敏感,所以才能在这个成品泛滥的商品化时代里保留一丝可贵的工匠精神。 (脚底的审美意识/合手/早餐的味增汤/活着的木头)
0 有用 郭七七 2019-11-24 15:52:18
惜物,定制。
1 有用 原生麦子🎄 2021-05-17 08:46:17
【2021065】的确是非常“匠人”的一本,自己的生活要自己设计,一样的商品房也要有不一样的家具和风格。“用了就丢”/批量化的生产态度是有问题的。还有很多器物的介绍和描述,的确很日本的感觉。竹蜻蜓那节,讲那些来做手工的孩子们,说现在学校因为怕孩子们被刀伤到不让带就不做了,这并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理应是教他们正确的使用方式吧——前者的处理方式还真是,东亚都差不多(。不过吧,作者很多地方都流露出日本第一的感觉有点尴尬,尤其是有些观点明显是常识性的狭隘?比如用手端碗吃饭这事儿,这还没端过啊!(突然想到以前还有霓虹友人问我你们也用筷子吗,我:?)
1 有用 安澜洪 2020-07-21 12:36:40
写个小插曲。我妈和我都爱多抓鱼,她买了这个套系的佐野洋子那一本,收到后发现是本小册子,鱼价却接近新书,直呼不划算。我买了秋冈芳夫,新说,也罢,不做过多期待。 到手后果然是文库本,拿在手里一划拉,MUJI气息满满。就当产品目录看看也不错吧。正这样打算着,被第19页上的几行字吸引,逐字逐句读起来。 “心想着没劲、没劲而制作的东西,和客人说着也罢、也罢,无奈买走的东西,多半是同一种东西吧。也就是所谓用过就扔的东西。用过就扔的现象,发生在产品粗陋的情况下,是购买时敷衍了事的产物。” 看完这一段,感觉应该配上咖啡,需要一些苦味的东西来喝。自己勉强也算是个做产品的,工作上的一些不该和更多的不甘都被他道尽了。仅这一句,就值回书价了,看来我比老妈幸运。
1 有用 不语 2019-10-22 12:52:52
我们的身体是衡量器物是否合适的最好标准。
0 有用 中野独人 2019-12-23 22:09:40
反消费主义没错,惜物没错,但是总要有一方错
0 有用 像何首乌一样 2020-07-03 14:25:13
作者对日用品的思考,带着启发性。最喜欢莫过于最后一篇,关于制作竹蜻蜓的,讲挑战手的灵活度,让孩子们也能在安全的状态下使用工具,得到正向教育等等。制作物的方法像是浓缩在制作竹蜻蜓的过程中,不断精进,科学正向,有后来人。只有先生产出好物,买和卖的关系才能顺畅健康,使用者才有可能与好物长久相伴。
0 有用 苏木 2020-02-08 16:33:35
稍有些啰嗦,用双手看,用身体买,是也。秋冈谈到手工制品如何在工业量产的巨浪之下生存,要改变销售方式,赋予传统手工制品的新形象。消费者要参与/介入生产、设计,这与读者要参与、介入创作同样的道理。
0 有用 长安老农 2019-11-02 09:54:44
对触觉感受近乎偏执的追求。筷子的长度、椅子的高度、碗口的大小……这些和每个人身高手长都有对应比率……很想能拥那种三张一组的椅子
0 有用 蒹葭 2019-11-30 23:11:50
这就是“反对消费主义导向的论述”吧
0 有用 巴啦啦小恶兔🌟 2019-12-04 00:17:48
我好烦这个大叔老嚷嚷“日本怎么怎么样啊”不过看到他居然做了三千多个竹蜻蜓,又感觉挺有意思的
0 有用 rui. 2019-12-02 22:11:54
有远见。
0 有用 东尼猪 2022-02-12 13:07:50
优秀的工艺有赖于四个要素:“充裕的时间”,“充裕的资金”,不靠它吃饭也没关系的“宽裕的生活”,以及享受制作过程的“宽松的心境”。
0 有用 心之pipo师 2022-02-28 21:42:47
匠人。每天做一只竹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