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通篇看后,觉得伯杰想要呈现很多“不公”的道义感十足真诚。他写到:新自由主义(或者更确切地说,经济法西斯主义)的全球经济秩序的建立,让世界政治格局也彻底改变。工会和政府的权力都被削弱。工厂如今和工人一样变成了流动的。在劳工廉价的地方建立工厂就像输入廉价劳工一样简单。穷人变得更穷。全球经济权力的集中程度前所未有。 他用诗歌、数据、访谈、回忆录、新闻报道等文字指涉着从“不发达”国家(这个词会造成外交上的尴尬。于是“发展中”被用来取代它。只有古巴人指出应该有一个及物动词:使发展不健全)的移民工人们不同的经历:在开放的“大都会”(马克思过高估计了城市理性的能力)里不断梦想着有朝一日回到家乡,知道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而共同落下的泪水,离开家乡的勇气,漫长的路途,到达时感受到的震惊与归乡后感到的失落。
“如果要尝试理解另一个人的经历,就必须先将一个人从自己所处境地看到的世界拆散,然后再按照他所看到的的重组起来。比如说,要理解另一个人做出的选择,那么就必须要想象到也许他并没有其他的选择。那些衣食无忧的人是无法理解饥困交加的人所做的选择的。要想理解另一个人的经历,就必须将世界拆散再重组,无论这个过程有多么艰难。谈论如何进入别人的主观思想是有误导性的。另一个人的主观思想不单纯是对相同的外部事实构成了不同的内部态度,以他为中心所汇集的事实是不同的。”
早课:看完约翰·伯格中文版最后一本《第七人》,一些南斯拉夫,西班牙或意大利南部的移民进入日内瓦,负责为大都会地下挖隧道(排放废水和雨水),工作量巨大而且污染严重,经常导致硅肺病。约翰·伯格深入这些外来移民劳工,详细描绘了关于他们劳作和空闲时间下的心理状况和生活境遇。从中看到生命的时间之“象”。
文字与图像的关联性也太弱了吧。。。
4。昨天找资料看了一下贝贝特网站,看到2019又出了好几本john berger。他的这种视角和叙述方式也会遮蔽很多东西,潮流和个体间的生存状况是有差异的。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读得触目精心,不想说伯格用了马克思主义者对无产阶级无比同情的视角去写这本书,因为本书里描绘的迁徙者正如我们每一个人,在看似自由发达的流转中,不停丢失自己的身份,家的概念变得很模糊,眼前无休止的工作和无力的希望才是现实。很残酷又很温情的一本书。
日子就像电线杆一样过去了。
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我自己的一部分。
相隔百年,打工人的境遇依然有相通之处。
(2019.155)喜欢不来这本,看的时候只觉得太疏离,太难产生共情,经济人的理性有余而社会人的怜悯不足。感觉更像是在读一篇数据不足文艺过剩的report。真的挺遗憾,因为书名《第七人》的含义和开篇的诗句的引用真的很好,和一般的这类讲移民的书一对比的确高下立现,只是看到后来还是愈加疏远,旁观者的冷漠让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失去了共情能力。读到最后“归乡”那一部分的时候稍微有了点温馨的感觉,但这还是不足以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冷冰冰的。(配图真的很好,封面图也是摄影作品)
“如果要尝试理解另一个人的经历,就必须先将一个人从自己所处境地看到的世界拆散,然后再按照他所看到的重组起来。”伯格写在肉类加工厂工作的移民,写他们出现的”幻觉”:处理掉的动物的头好像第二天还会长出来,因为工作永无尽头。写支撑移民日复一日做工的是他们对未来的期待,一旦面对没有工作的当下,不是解脱,是”地狱”般的体验......另,让•摩尔的照片拍得真好。
说真的对世界的格局根本看不到希望
这是我心中的纪实类书籍。约翰·伯格的写作会让很多写作者自惭形秽。在我读来,很多纪实类社科类书籍太浅了,浅到毫无必要。
以男性为题材的移民工人话题
太打动我了…“在一场梦中,做梦的人虽然有自己的意愿,在梦中行动,做出反应,与人谈话,但终归只能顺从故事的发展,几乎不能影响梦的走向。梦降临在他的身上。梦醒后他可能会找别人来解梦。但有时候做梦的人会有意唤醒自己,试图从梦中脱离。这本书所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梦中的意愿,书中的主角和我们都在梦中。”
伯格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关于欧洲外劳。一个新闻记者一个诗人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合体,旁边还有一个摄影家的照片作为辅助。情感充沛,满天烟火。
一次带有使命感和明确指向的写作,并非无懈可击,但无可替代。出版40多年后,Berger的观察仍在全球化浪潮下劳工问题研究中保留了属于自己的一个角落,原因之一在于他书写框架的复杂性更精准地揭示了议题的本质,包括容易被忽略的一些复杂性。非常喜欢他以Attila József的诗作为全书的引子,第七个既是移民劳工的比例数字,又代表着从一群人当中走出的幸存者,他们变成抽象符号、底层群体一份子、行走的机器和工具,但唯独不是清晰的自然存在和合法的政治个体,脱离故乡叙事,他们也不再是父亲、丈夫、儿子。最终回归哲学层面探讨个体思想塑造和宗族传承,是Berger的写作中最与众不同的部分。读到最后想起了许立志的诗,一样指向劳工生存的抽象意义和终极矛盾,他自己却未能通过书写寻到出路。
照片不是很喜欢……3.5
开篇的那首诗可真是太棒了
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恶劣的不劳而获者,他们永远只会去寻找错误然后刻薄的指指点点却给不出来任何有成效的解决办法,或者说他们是反人类的,一方面在控诉自然法则导致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又指责机器让人异化,按照他们的观点人就不应该存在,要么让矜矜业业的人为了他们这些不劳而获之人累死然后他们再饿死,要么所有人一起饿死,所以有很多奸猾狡诈之徒钻了空子奴役了更多的人…如果伯格不是个左派的话他绝对是完美的,左派政治观点是他身上唯一的但是却巨大的瑕疵…
> 第七人
11 有用 源 2019-12-04 22:36:51
通篇看后,觉得伯杰想要呈现很多“不公”的道义感十足真诚。他写到:新自由主义(或者更确切地说,经济法西斯主义)的全球经济秩序的建立,让世界政治格局也彻底改变。工会和政府的权力都被削弱。工厂如今和工人一样变成了流动的。在劳工廉价的地方建立工厂就像输入廉价劳工一样简单。穷人变得更穷。全球经济权力的集中程度前所未有。 他用诗歌、数据、访谈、回忆录、新闻报道等文字指涉着从“不发达”国家(这个词会造成外交上的尴尬。于是“发展中”被用来取代它。只有古巴人指出应该有一个及物动词:使发展不健全)的移民工人们不同的经历:在开放的“大都会”(马克思过高估计了城市理性的能力)里不断梦想着有朝一日回到家乡,知道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而共同落下的泪水,离开家乡的勇气,漫长的路途,到达时感受到的震惊与归乡后感到的失落。
9 有用 57 2020-01-01 11:57:19
“如果要尝试理解另一个人的经历,就必须先将一个人从自己所处境地看到的世界拆散,然后再按照他所看到的的重组起来。比如说,要理解另一个人做出的选择,那么就必须要想象到也许他并没有其他的选择。那些衣食无忧的人是无法理解饥困交加的人所做的选择的。要想理解另一个人的经历,就必须将世界拆散再重组,无论这个过程有多么艰难。谈论如何进入别人的主观思想是有误导性的。另一个人的主观思想不单纯是对相同的外部事实构成了不同的内部态度,以他为中心所汇集的事实是不同的。”
1 有用 恶鸟 2019-12-03 07:45:23
早课:看完约翰·伯格中文版最后一本《第七人》,一些南斯拉夫,西班牙或意大利南部的移民进入日内瓦,负责为大都会地下挖隧道(排放废水和雨水),工作量巨大而且污染严重,经常导致硅肺病。约翰·伯格深入这些外来移民劳工,详细描绘了关于他们劳作和空闲时间下的心理状况和生活境遇。从中看到生命的时间之“象”。
2 有用 看不见的城市 2019-12-11 12:44:29
文字与图像的关联性也太弱了吧。。。
3 有用 O 2019-12-12 07:32:37
4。昨天找资料看了一下贝贝特网站,看到2019又出了好几本john berger。他的这种视角和叙述方式也会遮蔽很多东西,潮流和个体间的生存状况是有差异的。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自己的命运?
3 有用 祝羽捷 2020-12-14 12:22:02
这本书读得触目精心,不想说伯格用了马克思主义者对无产阶级无比同情的视角去写这本书,因为本书里描绘的迁徙者正如我们每一个人,在看似自由发达的流转中,不停丢失自己的身份,家的概念变得很模糊,眼前无休止的工作和无力的希望才是现实。很残酷又很温情的一本书。
1 有用 旅行之歌 2020-03-12 09:04:36
日子就像电线杆一样过去了。
1 有用 向着月亮奔跑 2020-05-30 21:04:44
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我自己的一部分。
1 有用 qngss 2020-11-19 20:49:20
相隔百年,打工人的境遇依然有相通之处。
1 有用 ゆき 2019-12-13 09:17:54
(2019.155)喜欢不来这本,看的时候只觉得太疏离,太难产生共情,经济人的理性有余而社会人的怜悯不足。感觉更像是在读一篇数据不足文艺过剩的report。真的挺遗憾,因为书名《第七人》的含义和开篇的诗句的引用真的很好,和一般的这类讲移民的书一对比的确高下立现,只是看到后来还是愈加疏远,旁观者的冷漠让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失去了共情能力。读到最后“归乡”那一部分的时候稍微有了点温馨的感觉,但这还是不足以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冷冰冰的。(配图真的很好,封面图也是摄影作品)
1 有用 不谷 2021-03-15 18:30:34
“如果要尝试理解另一个人的经历,就必须先将一个人从自己所处境地看到的世界拆散,然后再按照他所看到的重组起来。”伯格写在肉类加工厂工作的移民,写他们出现的”幻觉”:处理掉的动物的头好像第二天还会长出来,因为工作永无尽头。写支撑移民日复一日做工的是他们对未来的期待,一旦面对没有工作的当下,不是解脱,是”地狱”般的体验......另,让•摩尔的照片拍得真好。
1 有用 🔥🫧🥯 2020-05-21 23:56:04
说真的对世界的格局根本看不到希望
1 有用 荷尔德森 2020-10-10 09:37:59
这是我心中的纪实类书籍。约翰·伯格的写作会让很多写作者自惭形秽。在我读来,很多纪实类社科类书籍太浅了,浅到毫无必要。
1 有用 吉高甲里子 2020-02-02 22:01:52
以男性为题材的移民工人话题
2 有用 🦨🦫 2020-03-20 14:16:56
太打动我了…“在一场梦中,做梦的人虽然有自己的意愿,在梦中行动,做出反应,与人谈话,但终归只能顺从故事的发展,几乎不能影响梦的走向。梦降临在他的身上。梦醒后他可能会找别人来解梦。但有时候做梦的人会有意唤醒自己,试图从梦中脱离。这本书所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梦中的意愿,书中的主角和我们都在梦中。”
0 有用 malingcat 2021-08-13 20:50:29
伯格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关于欧洲外劳。一个新闻记者一个诗人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合体,旁边还有一个摄影家的照片作为辅助。情感充沛,满天烟火。
0 有用 吴慢慢 2020-05-19 01:11:21
一次带有使命感和明确指向的写作,并非无懈可击,但无可替代。出版40多年后,Berger的观察仍在全球化浪潮下劳工问题研究中保留了属于自己的一个角落,原因之一在于他书写框架的复杂性更精准地揭示了议题的本质,包括容易被忽略的一些复杂性。非常喜欢他以Attila József的诗作为全书的引子,第七个既是移民劳工的比例数字,又代表着从一群人当中走出的幸存者,他们变成抽象符号、底层群体一份子、行走的机器和工具,但唯独不是清晰的自然存在和合法的政治个体,脱离故乡叙事,他们也不再是父亲、丈夫、儿子。最终回归哲学层面探讨个体思想塑造和宗族传承,是Berger的写作中最与众不同的部分。读到最后想起了许立志的诗,一样指向劳工生存的抽象意义和终极矛盾,他自己却未能通过书写寻到出路。
0 有用 阿特拉斯抠抠脚 2020-07-12 15:24:54
照片不是很喜欢……3.5
0 有用 Bazinga 2020-01-08 11:28:50
开篇的那首诗可真是太棒了
0 有用 ivanala 2022-03-22 15:40:51
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恶劣的不劳而获者,他们永远只会去寻找错误然后刻薄的指指点点却给不出来任何有成效的解决办法,或者说他们是反人类的,一方面在控诉自然法则导致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又指责机器让人异化,按照他们的观点人就不应该存在,要么让矜矜业业的人为了他们这些不劳而获之人累死然后他们再饿死,要么所有人一起饿死,所以有很多奸猾狡诈之徒钻了空子奴役了更多的人…如果伯格不是个左派的话他绝对是完美的,左派政治观点是他身上唯一的但是却巨大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