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白岩松、俞敏洪、许宏、梁文道、许知远等人共同推荐的《史记》入门读本
★ “看理想”口碑节目完整再现,看司马迁如何精准地捕捉人性的高光时刻
★ 打破《史记》的顺序,在司马迁的世界里看到历史
★ 用历史式读法还原社会时代背景,用文学式读法解读视角和态度
本书是看理想的口碑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精编而成。作者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历史式读法”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学式读法”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他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开始,解读司马迁的切身遭遇,进而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等篇章分析汉代初期的历史,表现司马迁对汉初政治运作的锐利观察。在多重时间维度的观念中,《史记》中的“表”和“书”可以突显司马迁的突破性创意;而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中,也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
★ 白岩松、俞敏洪、许宏、梁文道、许知远等人共同推荐的《史记》入门读本
★ “看理想”口碑节目完整再现,看司马迁如何精准地捕捉人性的高光时刻
★ 打破《史记》的顺序,在司马迁的世界里看到历史
★ 用历史式读法还原社会时代背景,用文学式读法解读视角和态度
本书是看理想的口碑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精编而成。作者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历史式读法”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学式读法”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他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开始,解读司马迁的切身遭遇,进而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等篇章分析汉代初期的历史,表现司马迁对汉初政治运作的锐利观察。在多重时间维度的观念中,《史记》中的“表”和“书”可以突显司马迁的突破性创意;而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中,也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典范,哪些价值才是让他耗尽全部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作者简介 · · · · · ·
杨照,作家、文学评论家。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师从杜维明教授,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最近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各种东西方经典著作的解读,并担任“诚品讲堂”、“敏隆讲堂”长期经典课程讲师,“看理想”古代中国经典节目主讲人。
主要著作有:《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经典里的中国》《故事照亮未来》《想乐》《我想遇见你的人生》及现代经典细读系列等四十余种。
目录 · · · · · ·
太史公自序:史官的使命
报任安书:司马迁的理想告白(上)
李将军列传:国士之风
报任安书:司马迁的理想告白(下)
《史记》的态度
【权力与命运】
封禅书:长生不老的讽刺
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英雄与无赖的对决
秦始皇本纪:暴落的帝国
吕太后本纪:一个女人的史诗
【超前与缺憾】
《史记》的表和书:多重维度的史观
平准书:最早的经济史专著
老子韩非列传:史记的局限
【司马迁的英雄们】
世家导读:通古今之变
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盗火者,孔仲尼
留侯世家:帝王师的一生
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曹相国世家:皇权下的生存智慧
列传导读:活成主角的边缘人
伯夷列传:史记的终极关怀
吴太伯世家:君子典范
伍子胥列传:怨毒的能量
刺客列传:士为知己者死
游侠列传:是否存在“法外”正义
【如何为官】
酷吏列传:为何酷吏总是成群地来
张释之冯唐列传:执法者的尊严
汲郑列传:逆势而行的长者
【被遗忘的智者】
日者列传:卜筮者的风采
扁鹊仓公列传:汉医的智慧
货殖列传:为商人正名
【简短的结语】
为什么要读《史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不管是从人的发展上,还是为后代的幸福着想,要孩子像父亲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期待。孩子应该有自己可以去发展的人格,如果硬是要让他变得跟自己一样,或者只喜欢跟自己一样的孩子,一方面会压抑小孩种种天分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在加强我们自己所走的道路。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吕太后本纪:一个女人的史诗 -
本来太史令是一个普通工作,很多人都做过,但是司马近其认真地看待这个工作,以至把它变成一种 vocation——这个词在英文里有一种宗教式的意涵——是一个 calling,是更高、更神圣的声音召唤你去实现生命最大的意义。 在原本微不足道的太史令工作上、司马迁有近孚宗教式的自我提升,这个提升不在于别人怎么认定他、而在于他如何认定自己。这部分来自他对父亲的崇拜、如果进一步测源、则还有历史、传统、家世所给予的一种命运让他不得不承担。所以、“太史公三个字含有的宗教式情怀,在这个信仰面前、其他的都没有那么重要。也是从这里,我们才能理解司马迁生命中的悲欢、以及粒种决定。如果没有这种宗教性的坚持,国马迁不可能在道遇到这么大的打击后还能坚持下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太史公自序:史官的使命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史记的读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史记的读法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史记的读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活着为了讲述自己的故事
> 更多书评 28篇
-
Sean (准备老了吗)
不管是从人的发展上,还是为后代的幸福着想,要孩子像父亲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期待。孩子应该有自己可以去发展的人格,如果硬是要让他变得跟自己一样,或者只喜欢跟自己一样的孩子,一方面会压抑小孩种种天分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在加强我们自己所走的道路。2020-05-29 11:32 1人喜欢
-
小悟空 (像风一样自由……)
1、曹沫:鲁国力士,后做将军,与齐战,三战三败,最后鲁国割地求和。之后齐鲁会盟的时候,曹沫手持匕首绑架了齐桓公,逼迫齐桓公退回了鲁国的土地。而齐桓公为了取信其它诸侯获取更大利益,事后没有反悔。 2、专诸:吴国公子光的门客,公子光“善客待之”。当时的吴王是公子光的兄弟僚,光想夺位,于是宴请僚,并在宴会上派专诸刺杀僚,最终夺位成功。 3、豫让:晋国人,先后在范家、中行家、智家待过,前两家以普通人对待豫让...2020-01-11 17:06 1人喜欢
1、曹沫:鲁国力士,后做将军,与齐战,三战三败,最后鲁国割地求和。之后齐鲁会盟的时候,曹沫手持匕首绑架了齐桓公,逼迫齐桓公退回了鲁国的土地。而齐桓公为了取信其它诸侯获取更大利益,事后没有反悔。
2、专诸:吴国公子光的门客,公子光“善客待之”。当时的吴王是公子光的兄弟僚,光想夺位,于是宴请僚,并在宴会上派专诸刺杀僚,最终夺位成功。
3、豫让:晋国人,先后在范家、中行家、智家待过,前两家以普通人对待豫让,最后是智家以国士待之,于是豫让以国士报之。智家被赵家灭掉后,豫让要为智家报仇,先后两次刺杀赵襄子,两次都被抓,第一次放了他,第二次为了成就他,赵襄子脱下自己的衣服,让豫让刺了两下,最后豫让自杀。
4、聂政:一个杀人犯,逃到齐国。韩国严仲子想请聂政杀韩相侠累,拿黄金百镒为聂政母亲祝寿。聂政得知严仲子来意后,以赡养母亲为理由坚决拒绝了,但还是被严仲子黄金百镒为其母祝寿之举感动了。后来聂政母亲去世,聂政刺杀了侠累。
5、荆轲:燕太子丹早前和嬴政一起在赵国当人质,有一点交情。后来嬴政继位亲政,太子丹又被派往秦国做人质,然而“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燕后,太子丹对嬴政怀恨在心,一心要报复嬴政。太子丹老师鞠武屡次劝太子丹忘掉与秦王的私怨,不要与秦国为敌,太子丹不听。最后通过田光找到荆轲,最终荆轲刺秦王。
司马迁在史记里很欣赏这五个人,认为这五个人做的是义举,当“名垂后世”。但看完这五人的事迹,除了豫让,我觉得其它人的行为远远谈不上义举。
第一个曹沫,战败后割地求和,最后却在会盟时背信弃义,绑架要挟齐王,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两国会盟却作出绑架会盟国国王的事,而且这种方式要回的土地你能守得住吗,就不怕为鲁国带来更大的灾难吗。
第二个专诸,一个杀手而已
第三个豫让,可算的上是士为知己者死。
第四个聂政,莫名其妙而来的感动,稀里糊涂就去杀人。
第五个荆轲,是被田光自杀逼到太子丹这边的,而太子丹被私怨冲昏头脑,一心只想杀嬴政。
回应 2020-01-11 17:06 -
用这种方式,太史公在彰显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判断,这是今天我们经常会失去的一种智慧。单纯看廷斗争,你会觉得有这么多的戏剧、权力、权谋,里面充满了冲突、紧张,但放在个大的历史眼光下,我们进一步要问的是一一它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从刘家或吕家的角度来看,吕后掌权的时候真是多事之秋,但是尽管这么多的嘈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吕后并不算是一个历史上的坏人,因为她“无能为恶”。她只能在那个小的范围搅和刘氏和吕氏...
2021-03-14 22:46
用这种方式,太史公在彰显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判断,这是今天我们经常会失去的一种智慧。单纯看廷斗争,你会觉得有这么多的戏剧、权力、权谋,里面充满了冲突、紧张,但放在个大的历史眼光下,我们进一步要问的是一一它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从刘家或吕家的角度来看,吕后掌权的时候真是多事之秋,但是尽管这么多的嘈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吕后并不算是一个历史上的坏人,因为她“无能为恶”。她只能在那个小的范围搅和刘氏和吕氏。对大的天下,她没有这个眼光,也没有这种野心去扰。实质上,整个吕后一朝没有在统治天下,而是忙于处理刘氏和吕氏之间的纠纷。她管不到天下,这正是社会最需要的。社会已经太忙太累了,战斗这么久之后,需要休息。所以这样个宫廷内斗,因祸得福的是社会,大家反而可以不被政治扰。这是何等的智慧,何等奇特的一个历史解释。 司马迁提醒了我们两件事情:第一,一个社会在不同的时代对政治有不同的需求,有为的政治并不都是对的、好的,有时候反而让这个社会不得休息,没办法让民间有自主的变化和发展;第二,现在我们喜欢看的宫廷剧,里面钩心斗角,这些故事从历史的眼光、人类智慧的眼光来看,坦白说真是不重要,不过是我们余饭后说起来,觉得很兴奋、很有趣而已。一个大的时代如何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一个社会如何建立起一套更美好的机制往往都跟这些充满阴谋、钩心斗角的宫廷戏剧一点关系都没有。P170 引自 吕太后本纪:一个女人的史诗 回应 2021-03-14 22:46
-
用这种方式,太史公在彰显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判断,这是今天我们经常会失去的一种智慧。单纯看廷斗争,你会觉得有这么多的戏剧、权力、权谋,里面充满了冲突、紧张,但放在个大的历史眼光下,我们进一步要问的是一一它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从刘家或吕家的角度来看,吕后掌权的时候真是多事之秋,但是尽管这么多的嘈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吕后并不算是一个历史上的坏人,因为她“无能为恶”。她只能在那个小的范围搅和刘氏和吕氏...
2021-03-14 22:46
用这种方式,太史公在彰显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判断,这是今天我们经常会失去的一种智慧。单纯看廷斗争,你会觉得有这么多的戏剧、权力、权谋,里面充满了冲突、紧张,但放在个大的历史眼光下,我们进一步要问的是一一它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从刘家或吕家的角度来看,吕后掌权的时候真是多事之秋,但是尽管这么多的嘈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吕后并不算是一个历史上的坏人,因为她“无能为恶”。她只能在那个小的范围搅和刘氏和吕氏。对大的天下,她没有这个眼光,也没有这种野心去扰。实质上,整个吕后一朝没有在统治天下,而是忙于处理刘氏和吕氏之间的纠纷。她管不到天下,这正是社会最需要的。社会已经太忙太累了,战斗这么久之后,需要休息。所以这样个宫廷内斗,因祸得福的是社会,大家反而可以不被政治扰。这是何等的智慧,何等奇特的一个历史解释。 司马迁提醒了我们两件事情:第一,一个社会在不同的时代对政治有不同的需求,有为的政治并不都是对的、好的,有时候反而让这个社会不得休息,没办法让民间有自主的变化和发展;第二,现在我们喜欢看的宫廷剧,里面钩心斗角,这些故事从历史的眼光、人类智慧的眼光来看,坦白说真是不重要,不过是我们余饭后说起来,觉得很兴奋、很有趣而已。一个大的时代如何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一个社会如何建立起一套更美好的机制往往都跟这些充满阴谋、钩心斗角的宫廷戏剧一点关系都没有。P170 引自 吕太后本纪:一个女人的史诗 回应 2021-03-14 22:46 -
汉承秦弊。汉代刚成立的时候,接收的并不是一个多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汉高祖有一个致命的决策安排,那就是部分消除秦代的郡县制,跟封建的做法混合在一起,因而产生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这意味着皇帝有一块直接控制的区城,是以郡县制的方式统领的,同时又把部分领土封给自己的子弟,以及当时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郡国并行制”的政治体制其实是相对不稳定的状态,而《吕太后本纪》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回到那样的历...
2021-03-14 22:21
汉承秦弊。汉代刚成立的时候,接收的并不是一个多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汉高祖有一个致命的决策安排,那就是部分消除秦代的郡县制,跟封建的做法混合在一起,因而产生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这意味着皇帝有一块直接控制的区城,是以郡县制的方式统领的,同时又把部分领土封给自己的子弟,以及当时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郡国并行制”的政治体制其实是相对不稳定的状态,而《吕太后本纪》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回到那样的历史状态,在高祖死后惠帝接任,乃至于后来惠帝也去世之后,这个朝代很可能就从刘家天下变成吕家天下。如果是那样,刘家天下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过是二十多年,比秦代长不了多少。所以,在历史中,我们需要知道的关键转折或需要明白的问题是:第一,高祖死后,为什么吕后可以取得大权?第二,用什么方法,或者依赖什么样的势力和历史情境,让吕家天下这件事没有成真?这就是司马迁写作《吕太后本纪》的关键用意。P162 引自 吕太后本纪:一个女人的史诗 回应 2021-03-14 22:21 -
然而在侯生和卢生的眼中,看到的却是这个人贪于权势竟至如此。这是对秦始皇很重要的一个评断,他对于权力有一种近乎无法满足的渴望和贪梦。这种人怎么可能成为神仙呢? 这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矛盾,贯穿中国历史的始终,秦始皇只不过是中间的第一个,讲汉武帝的时候也提过。当皇帝对于权力有这么大的渴求时,最后横亘在他眼前的权力极限就是生死。他之所以求仙,其实就是因为贪恋权势,希望权势永远不要消失。而且,他觉得...
2021-03-03 17:46
然而在侯生和卢生的眼中,看到的却是这个人贪于权势竟至如此。这是对秦始皇很重要的一个评断,他对于权力有一种近乎无法满足的渴望和贪梦。这种人怎么可能成为神仙呢? 这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矛盾,贯穿中国历史的始终,秦始皇只不过是中间的第一个,讲汉武帝的时候也提过。当皇帝对于权力有这么大的渴求时,最后横亘在他眼前的权力极限就是生死。他之所以求仙,其实就是因为贪恋权势,希望权势永远不要消失。而且,他觉得自己应该拥有更大的权力,可以超越生死。这种人和一般方士说的“仙人之道”,悠游方外,不为物累,完全是两回事。秦始皇求的不是那样的仙,他要的其实只是长生不老,能够永远当皇帝。P157 引自 秦始皇本纪:暴落的帝国 回应 2021-03-03 17:46
-
用这种方式,太史公在彰显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判断,这是今天我们经常会失去的一种智慧。单纯看廷斗争,你会觉得有这么多的戏剧、权力、权谋,里面充满了冲突、紧张,但放在个大的历史眼光下,我们进一步要问的是一一它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从刘家或吕家的角度来看,吕后掌权的时候真是多事之秋,但是尽管这么多的嘈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吕后并不算是一个历史上的坏人,因为她“无能为恶”。她只能在那个小的范围搅和刘氏和吕氏...
2021-03-14 22:46
用这种方式,太史公在彰显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判断,这是今天我们经常会失去的一种智慧。单纯看廷斗争,你会觉得有这么多的戏剧、权力、权谋,里面充满了冲突、紧张,但放在个大的历史眼光下,我们进一步要问的是一一它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从刘家或吕家的角度来看,吕后掌权的时候真是多事之秋,但是尽管这么多的嘈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吕后并不算是一个历史上的坏人,因为她“无能为恶”。她只能在那个小的范围搅和刘氏和吕氏。对大的天下,她没有这个眼光,也没有这种野心去扰。实质上,整个吕后一朝没有在统治天下,而是忙于处理刘氏和吕氏之间的纠纷。她管不到天下,这正是社会最需要的。社会已经太忙太累了,战斗这么久之后,需要休息。所以这样个宫廷内斗,因祸得福的是社会,大家反而可以不被政治扰。这是何等的智慧,何等奇特的一个历史解释。 司马迁提醒了我们两件事情:第一,一个社会在不同的时代对政治有不同的需求,有为的政治并不都是对的、好的,有时候反而让这个社会不得休息,没办法让民间有自主的变化和发展;第二,现在我们喜欢看的宫廷剧,里面钩心斗角,这些故事从历史的眼光、人类智慧的眼光来看,坦白说真是不重要,不过是我们余饭后说起来,觉得很兴奋、很有趣而已。一个大的时代如何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一个社会如何建立起一套更美好的机制往往都跟这些充满阴谋、钩心斗角的宫廷戏剧一点关系都没有。P170 引自 吕太后本纪:一个女人的史诗 回应 2021-03-14 22:46 -
汉承秦弊。汉代刚成立的时候,接收的并不是一个多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汉高祖有一个致命的决策安排,那就是部分消除秦代的郡县制,跟封建的做法混合在一起,因而产生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这意味着皇帝有一块直接控制的区城,是以郡县制的方式统领的,同时又把部分领土封给自己的子弟,以及当时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郡国并行制”的政治体制其实是相对不稳定的状态,而《吕太后本纪》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回到那样的历...
2021-03-14 22:21
汉承秦弊。汉代刚成立的时候,接收的并不是一个多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汉高祖有一个致命的决策安排,那就是部分消除秦代的郡县制,跟封建的做法混合在一起,因而产生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这意味着皇帝有一块直接控制的区城,是以郡县制的方式统领的,同时又把部分领土封给自己的子弟,以及当时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郡国并行制”的政治体制其实是相对不稳定的状态,而《吕太后本纪》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回到那样的历史状态,在高祖死后惠帝接任,乃至于后来惠帝也去世之后,这个朝代很可能就从刘家天下变成吕家天下。如果是那样,刘家天下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过是二十多年,比秦代长不了多少。所以,在历史中,我们需要知道的关键转折或需要明白的问题是:第一,高祖死后,为什么吕后可以取得大权?第二,用什么方法,或者依赖什么样的势力和历史情境,让吕家天下这件事没有成真?这就是司马迁写作《吕太后本纪》的关键用意。P162 引自 吕太后本纪:一个女人的史诗 回应 2021-03-14 22:21 -
然而在侯生和卢生的眼中,看到的却是这个人贪于权势竟至如此。这是对秦始皇很重要的一个评断,他对于权力有一种近乎无法满足的渴望和贪梦。这种人怎么可能成为神仙呢? 这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矛盾,贯穿中国历史的始终,秦始皇只不过是中间的第一个,讲汉武帝的时候也提过。当皇帝对于权力有这么大的渴求时,最后横亘在他眼前的权力极限就是生死。他之所以求仙,其实就是因为贪恋权势,希望权势永远不要消失。而且,他觉得...
2021-03-03 17:46
然而在侯生和卢生的眼中,看到的却是这个人贪于权势竟至如此。这是对秦始皇很重要的一个评断,他对于权力有一种近乎无法满足的渴望和贪梦。这种人怎么可能成为神仙呢? 这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矛盾,贯穿中国历史的始终,秦始皇只不过是中间的第一个,讲汉武帝的时候也提过。当皇帝对于权力有这么大的渴求时,最后横亘在他眼前的权力极限就是生死。他之所以求仙,其实就是因为贪恋权势,希望权势永远不要消失。而且,他觉得自己应该拥有更大的权力,可以超越生死。这种人和一般方士说的“仙人之道”,悠游方外,不为物累,完全是两回事。秦始皇求的不是那样的仙,他要的其实只是长生不老,能够永远当皇帝。P157 引自 秦始皇本纪:暴落的帝国 回应 2021-03-03 17:46 -
这座宫殿不但庞大,还修了华丽壮观的车道。阿房宫大家都非常熟悉,司马迁细腻的地方还在于,人们在转述的过程中经常忽略阿房官并不是这座宫殿的正式名称。阿房宫在秦灭亡的时候还没有盖完,所以没有正式的名字。“阿房”其实是一个俗语,用英文翻译倒更加贴切,那就是 The Palace。当时的人们都知道这座殿,只要提到“那栋房子”或“那座宫殿”,没有人不知道你在讲什么,所以它后来就被叫作阿房宫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阿房宫的...
2021-03-03 17:32
这座宫殿不但庞大,还修了华丽壮观的车道。阿房宫大家都非常熟悉,司马迁细腻的地方还在于,人们在转述的过程中经常忽略阿房官并不是这座宫殿的正式名称。阿房宫在秦灭亡的时候还没有盖完,所以没有正式的名字。“阿房”其实是一个俗语,用英文翻译倒更加贴切,那就是 The Palace。当时的人们都知道这座殿,只要提到“那栋房子”或“那座宫殿”,没有人不知道你在讲什么,所以它后来就被叫作阿房宫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阿房宫的历史角色其实会更加鲜明——它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豪华也最有野心的一座宫殿,可是正因如此,它反倒连一个正式的名称都没有,就被项羽一把火烧掉了。P152 引自 秦始皇本纪:暴落的帝国 回应 2021-03-03 17:32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史记的读法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维舟 2020-06-25
解读的重点与其说是《史记》,不如说是司马迁,其诠释路径也是“所有权作者观”的产物,即追问作者原意,以理解其所欲言。但其讲法与张文江不同,大体是俗讲,隔膜、误读之处比比皆是,胜在明白畅晓。杨照价值取向保守(在史家中独重钱穆),道德感很强,对传统很亲近,但正因此,无法将传统客体化审视,对传统实所知不深,以致发生时代错置。这其实是以史学为经学,喋喋不休讲道理,其所理解的“传统”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10 有用 Touc 2019-11-13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 有用 三尺水 2019-12-26
“外朝是丞相负责的管理系统,而内朝则由九卿负责,皇帝亲自统领,处理皇家私务。”就想请问廷尉典客大司农是干嘛的?“贵戚宗室的事务由宫中处理”所以宁成做了“内”史就会“势必让宗亲的日子越发难过。”请问内史又是个什么官?
6 有用 逍遥花生 2019-11-16
史记导读之最佳
38 有用 Shirleysays 2019-12-24
很好的《史记》入门,对开启民智有帮助。书中最可取的是,杨照借司马迁说清楚了“古今之通变”。你了解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历史,你就知道我们今天的社会处在历史中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过的都是旧日子。
0 有用 happyBee 2021-04-13
适合史记入门。又是一本音频转文字类的书。
0 有用 Stoicism 2021-04-10
真的精彩,引人入胜,读完这些分析就觉得自己在20岁的年纪是读不懂史记之伟大的。
0 有用 杨梅好了 2021-04-06
读罢愈发感受《史记》之伟大…
0 有用 乡野老妪 2021-04-05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语文基本是只是认字或学造句。历史和政治只是为了考试,台湾学者的史记的读法才真正了解史记历史地位。平民的教育只是认字而已。
0 有用 良莠 2021-04-05
师傅引进门,史记还是要自己再读的。不是what而是how和why,读书确实比听书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