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海英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
出版年: 2019-7
页数: 242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ISBN: 9787101132267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
出版年: 2019-7
页数: 242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ISBN: 9787101132267
1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9-12-08
按需。还是以介绍为主,晋商肯定不同意这么做。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八章,分别从明清商书的基本情况、基本内容和时代背景方面来 探讨商人群体在社会变迁中立身、谋求发展的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规范。在《余论》中,通过对中西商书发展的对比研究,试图展现十六至十八世纪全球化浪潮中商业文化的中西对比与共通特色。
2 有用 Emon王冠落地 2019-12-24
实事求是地讲,张老师的学风之淳朴,功力之扎实,我是无法望其项背的,这本书也能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四星呢,是觉得最后一篇“全球史视野下的商书”要是能换成商书的域外流传就好了,当然这也是我自己夹带私货了。
2 有用 chrisminte 2020-04-03
为什么给6.6分?我觉得挺有用的啊,打个五星平衡下。
1 有用 Qublut 2020-08-06
结合本书和其他学者的成果来看,商书研究确实受制于来自底层的破碎史料,难以建构起清晰的框架。这类梳理会有车轱辘话的弊病,如何叙述历史很考验学者功力。张海英老师较简洁的总结了商书及其研究的情况,商书的出版、内容、背景均已点到,十分清晰。但是本书缺少对商书文本与经济史与社会史的勾连反思,如:商人对儒家伦理的“摹仿”和突破在观念、语言上何以可能,社会与学术如何左右商人在刊本和抄本中不同的叙说,因为商人对正... 结合本书和其他学者的成果来看,商书研究确实受制于来自底层的破碎史料,难以建构起清晰的框架。这类梳理会有车轱辘话的弊病,如何叙述历史很考验学者功力。张海英老师较简洁的总结了商书及其研究的情况,商书的出版、内容、背景均已点到,十分清晰。但是本书缺少对商书文本与经济史与社会史的勾连反思,如:商人对儒家伦理的“摹仿”和突破在观念、语言上何以可能,社会与学术如何左右商人在刊本和抄本中不同的叙说,因为商人对正统/大众思想的投诚直到今天也是值得怀疑与思辨的现象。(西欧律师编商书,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展开)
0 有用 放些高论 2019-11-24
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和淡如水的内容。。
0 有用 优雅骑士 2021-01-23
作为记载明清时期商业信息的重要史料,商书实际上对于我们探究传统时期的商业制度、市场运作乃至市场性质等问题意义重大。可惜,虽然作者对于商书的种类、刊行等文本信息以及书中生意展现的商人思想意识、经营理念乃至商业伦理与文化有着细致丰富描述,甚至还加入大量西方商书的研究作为比较,但是总而言之还是就商书谈商书,未能结合其他材料对前面所讲的几个问题做进一步深刻的讨论,很多结论显得毫无新意,什么商人地位的提高、... 作为记载明清时期商业信息的重要史料,商书实际上对于我们探究传统时期的商业制度、市场运作乃至市场性质等问题意义重大。可惜,虽然作者对于商书的种类、刊行等文本信息以及书中生意展现的商人思想意识、经营理念乃至商业伦理与文化有着细致丰富描述,甚至还加入大量西方商书的研究作为比较,但是总而言之还是就商书谈商书,未能结合其他材料对前面所讲的几个问题做进一步深刻的讨论,很多结论显得毫无新意,什么商人地位的提高、明清社会思潮的变化、政府工商政策的宽松等老掉牙的说法比比皆是。书中对于商书中所呈现的信息解读也较为表面,未能从文本书写的角度去深入解读,例如商书中所出现大量儒家思想伦理,作者仅归结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于明清商人影响至深,而忽略了书写者如此编写的真正目的,以及儒家话语背后商人对于自主性的表达 (展开)
1 有用 雯仔爱喝茶 2020-11-01
张老师的作品一如既往地好
1 有用 Qublut 2020-08-06
结合本书和其他学者的成果来看,商书研究确实受制于来自底层的破碎史料,难以建构起清晰的框架。这类梳理会有车轱辘话的弊病,如何叙述历史很考验学者功力。张海英老师较简洁的总结了商书及其研究的情况,商书的出版、内容、背景均已点到,十分清晰。但是本书缺少对商书文本与经济史与社会史的勾连反思,如:商人对儒家伦理的“摹仿”和突破在观念、语言上何以可能,社会与学术如何左右商人在刊本和抄本中不同的叙说,因为商人对正... 结合本书和其他学者的成果来看,商书研究确实受制于来自底层的破碎史料,难以建构起清晰的框架。这类梳理会有车轱辘话的弊病,如何叙述历史很考验学者功力。张海英老师较简洁的总结了商书及其研究的情况,商书的出版、内容、背景均已点到,十分清晰。但是本书缺少对商书文本与经济史与社会史的勾连反思,如:商人对儒家伦理的“摹仿”和突破在观念、语言上何以可能,社会与学术如何左右商人在刊本和抄本中不同的叙说,因为商人对正统/大众思想的投诚直到今天也是值得怀疑与思辨的现象。(西欧律师编商书,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展开)
2 有用 chrisminte 2020-04-03
为什么给6.6分?我觉得挺有用的啊,打个五星平衡下。
0 有用 戚韶 2020-02-04
想起本科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