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传统十论》是著名历史学家秦晖治学经历中对“传统社会”(近代以前的社会)研究第三阶段的产物,自问世以来,多次重印,备受读者推崇。
◎本次再版,增加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作者对瑞士“森林州”地区进行考察后写作的《瑞士之路》),有助于读者加深对相关重要问题的理解。
◎《传统十论》曾被列为法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参考书。
名家点评:
《传统十论》让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豁然开朗之感。
——刘瑜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
◎《传统十论》是著名历史学家秦晖治学经历中对“传统社会”(近代以前的社会)研究第三阶段的产物,自问世以来,多次重印,备受读者推崇。
◎本次再版,增加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作者对瑞士“森林州”地区进行考察后写作的《瑞士之路》),有助于读者加深对相关重要问题的理解。
◎《传统十论》曾被列为法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参考书。
名家点评:
《传统十论》让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豁然开朗之感。
——刘瑜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瑞士之路》)。
作者简介 · · · · · ·
秦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史、农民问题、改革与现代化问题研究,主编《农民学》丛书,出版专业著述《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再认识》、《市场的昨天与今天:商品经济、市场理性、社会公正》、《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耕耘者言:一个农民学研究者的心路》、《陕西通志》魏晋卷(合著)、宋元、明清卷(合著)、《经济转规与社会公正》(合著)等,随笔集《问题与主义》、《天平集》、《思无涯,行有利》等。
目录 · · · · · ·
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 1
一、问题的提出 / 1
二、走马楼吴简所见的极端“非宗族化”社会 / 4
三、“吏民”社会中的乡吏 / 15
四、编户齐民,还是血缘社群? / 22
· · · · · · (更多)
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 1
一、问题的提出 / 1
二、走马楼吴简所见的极端“非宗族化”社会 / 4
三、“吏民”社会中的乡吏 / 15
四、编户齐民,还是血缘社群? / 22
五、从地名学看村落与宗族的关系 / 30
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 / 35
一、“道儒”与“法儒” / 35
二、法儒与“抑兼并” / 38
三、道儒与“不抑兼并” / 41
四、“抑”与“不抑”之间 / 44
五、过程公正与跳出怪圈 / 45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兼论中国走向公民社会之路 / 49
一、小共同体本位论质疑 / 50
二、“道德农民”与“理性农民”之外 / 57
三、法家传统与大共同体本位 / 65
四、“拜占庭现象”与“反宗法的非公民社会” / 70
五、里—社—单合一:传统帝国乡村控制的一个制度性案例 / 76
六、近古宗族之谜 / 81
七、公民与小共同体的联盟? / 88
八、小共同体与公民社会的前途:兼论“新”儒家如何可能 / 97
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的若干问题 / 105
一、公益事业发展史的西方模式 / 105
二、公益事业发展史的中国模式 / 118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 / 139
绪论:“儒”与“吏” / 139
一、“儒表”与“法里” / 142
二、“儒表”之下的“法道互补” / 151
三、连续的历史,循环的怪圈 / 158
四、“法道互补”的后果:行政不正义 / 165
五、“法道互补”与儒的“吏化”和“痞化” / 174
六、“法道互补”的危机:行政不安全 / 178
七、
法儒、道儒与纯儒:非主流儒家对“法道互补”的拒斥 / 183
八、西、儒皆灭,而“秦政”与痞风前后相因 / 193
九、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新儒学在新文化中的三种价值 / 200
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 206
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 229
谁,面向哪个东方?
——评弗兰克《重新面向东方》,兼论所谓“西方中心论”问题 / 239
一、外贸顺差与“经济中心” / 240
二、“比较”的尺度 / 246
三、评“非‘进步’的全球整体史观” / 251
四、“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不是解释的解释 / 255
五、“西方中心”何以为“论”? / 261
公社之谜: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 / 267
一、公社建立之谜 / 267
二、集体化与传统共同体 / 277
三、法家传统与大共同体本位 / 282
土地改革=民主革命?集体化=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 289
一、“两种保守性”与小生产衰亡论 / 290
二、走出“共同体”:民主革命中的农民理论 / 297
三、
“被剥削者个人”反抗“剥削者公社”: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民粹派的早期批判 / 303
四、“美国式道路”反对“普鲁士道路”:民主革命的新解释 / 310
五、“土地国有化”:一个“否定”的纲领 / 315
六、从村社化到集体农庄:“从米尔到康姆尼”? / 321
七、合作制与“传统集体主义”的二律背反 / 325
从sama到equality:汉语“平等”一词的所指演变 / 333
一、“平”“均平”与“太平” / 333
二、作为佛教价值的“平等” / 334
三、佛教传入后汉语中“平等”一词的世俗含义 / 342
四、“儒之中庸即释之平等”:作为价值观的“平等”论争 / 347
五、汉语“平等”一词近代含义之产生 / 354
附录:
瑞士之路
——“森林州”之行札记 / 35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公民关注个人自由,臣民关注整体的和谐。 2. 个人本位是现代化的特征而不是某个文化的特征,甚至也不能说是西方文化的特征。 3. 也就是说救亡把启蒙、个性解放的矛头更多地指向小共同体而不是大共同体。 4. 《共同体与社会》这本书中写的共同体,书中没有用“小”,因为在西方人眼中所谓共同体就是小共同体。 5. 东南沿海的很多现象,所谓中国的本土资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这本来是比较成问题的。 6. 抽象地说家族发达与否很难度量,但家族公产的发达程度是可以这样说的。家族组织不管是族谱、祠堂、族墓甚至乡规、族约都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一基础的体现就是族庙公产。 7. 村社之间的土地交易在汉代已经有了,宋元以后更为普遍。但在英国这样村社观念不是很强的国家,打破村社观念竟然引起了极大反响。 8. 于是,所谓“官”不与“民”争利也就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国家不与私人争利——这“私人”自然包括权贵在内。其二是权贵不与平民争利。 9. 如果说“抑兼并”导致了“国富民穷”的话,“不抑兼并”的结果则通常是“今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 10. 尤其是最高皇权的代表者之所为,他们眼中的“兼并”,主要是“商人并兼农人”(西汉晁错语)、“阡陌闾巷之贱人与人主争黔首”(王安石语)。倒是历代“不抑兼并”者所反对抑制的,才是真正主流的“兼并”。这样一来便出现了如下趋势:“抑兼并”者的国家统治严厉地束缚了“阡陌闾巷之贱人”的经济发展,而“不抑兼并”者的自由放任则使“官品形势之家”得以肆行聚敛。“抑兼并”则朝廷禁网遍地,民无所措其手足,“不抑兼并”则贪官污吏横行,民无所逃其削刻。 12. 因为“权力捉弄财产”的封建经济不可能讲“过程的公正”,无论专制朝廷的“公权力”还是贵家势要的“私权力”都既不让规则公平更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在这里应当讲究一点强者对弱者的“无为”,权力对权利的“无为”,讲究一点宽容与自由,决不能借“兼济”之名对“天下”滥用强制,要记住:再高尚的人,其权力也要有制约;再平庸的人,其权利也应受保障。 …………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其缺陷在于只强调无权者的道德自律,而没有考虑需要考虑争取和维护“无权者的权利”。人们可能认为,这样的权利只关乎个人。在发达的现代公民社会里这样认为或许也无大碍,因为公民权已经收到保障的条件下,他们有权利关心并参与公共事务,但社会并没有权利要求他们必须“兼济天下”。 但是权利如果尚待争取,那情况就与保住已有权利不至于丧失有所不同了。本来,“计划经济”要求深奥的“科学”来为经济过程提供人为的“最优解”,而自由经济只要求不“偷”不“抢”,公平交易自会“顺其自然”;“理想政治”要求人皆为圣贤,而自由政治者只要求人不作奸犯科。总之,“自由”原是个低调的“主义”,它承认人人都有“自私”的权利。然而另一方面,“自由”本身却又是最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东西。某个人付出艰辛而挣到一笔钱,别人不能分享;经过努力而得到的名声与荣誉,他人不能分沾;甚至经过流血打下的“江山”,别人更不能染指。唯有“自由”这东西,一旦实现便是高度公共化的,某个人付出牺牲争到了自由的制度,则所有的人都在这个制度中“免费享受”了自由;如果这人对此不快并要求自己比别人享受更多的“自由”(或反过来要求别人享有更少的“自由”),那这要求本身便破坏了他所要争到的东西。如果这个人一开始便看到了这一点并要求所有人都像他那样为争取自由而付出代价,那么他更是一开始便破坏了自由主义—因为这个主义的基础便是尊重个人选择,承认理性自私。于是,自由主义便会陷入西人所言的“搭便车”,我们所谓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应当说,在绝大多数场合自由主义所面临的都是这种“行为困境”,而不是什么“文化困境”。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传统十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传统十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传统十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传统十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7 条 )


秦晖《传统十论》中本土社会制度结构及其变迁梳理

两种传统 ——《传统十论》的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记得很久之前在《南方周末》曾看到过刘瑜的一篇文章,里面说她自己的读书历程,基本上是一个不断从“经典”堕落为“经验”、从“意识形态”下降为“实证主义”的历程,而秦晖这本《传统十论》让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豁然开朗之感”。 政治永远都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对于一... (展开)
秦晖老师的书确实了得……
> 更多书评 97篇
-
9freesy9 (知唔知)
一 从“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到“国权归大族,宗族不下县,县下为编户,户失则国危”的转变。 前者说的是从明清才开始的一种景象,但从考古证据可以看到,传统的汉唐时代,国权在统治阶层归大的宗族(以魏晋为甚),宗族在乡村是几乎不存在的,那时多数的乡村并无大型同姓宗族,甚至同姓在一村之内鲜有占20%以上的,当时的村民多为编户齐民,并非血缘群社。 二 中国历史上,明确“抑兼...2020-08-24 12:13 2人喜欢
一
从“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到“国权归大族,宗族不下县,县下为编户,户失则国危”的转变。
前者说的是从明清才开始的一种景象,但从考古证据可以看到,传统的汉唐时代,国权在统治阶层归大的宗族(以魏晋为甚),宗族在乡村是几乎不存在的,那时多数的乡村并无大型同姓宗族,甚至同姓在一村之内鲜有占20%以上的,当时的村民多为编户齐民,并非血缘群社。
二
中国历史上,明确“抑兼并”思想的是法家,儒家也有相似的思想但不是主流。明确“不抑兼并”的是道家,由于后来中国的思想渐渐形成“外儒内法剂之以道”,故将“抑兼并”的称作法儒,“不抑兼并”的称作道儒。
实际上,“抑兼并”的法儒保护的是国家的财产,政府与民争利;“不抑兼并”的道儒保护的是达官贵人的资产,因为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获利更多。
法儒和道儒虽然在抑不抑兼并的问题上有分歧,但它们实际上都是在剥削人民,因为传统经济没有确立”过程的公正“。“过程的公正”需要官与民地位平等,两者在经济竞争中受同样的规则限制。换言之,就是取消国有经济势力的特权。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问题不在节奏上,而在实质上的“公正”
三
中国传统的事实判断:中国传统究竟是什么?…………中国传统的价值判断:否定?肯定?
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以“公民与小共同体联盟”为中介。
首先,中国传统社会常被认为是“小共同体”显著的乡土和谐社会。但实际上,中国传统编户齐民制度保证的是儒表法里制度下对法家制度(秦制)的强化和保留。
中国农民更懂“王法”少懂村社审判(传统)
近古——近代中国传统社会中,沿海、东南地区的“小共同体”(即宗族)化比较多。近代以来中国接受西方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反而强化了“大共同体”观念。
今天,中国若想达成真正的现代化,可能需要走这样一条路,即从“大共同体本位”走向“公民与小共同体结盟”而构成的民主国家,再用“民主国家”制约“小共同体”,进步到公民社会。
六
道家的“无为”往往表现在弱者对强者的无为,这是苟且,是犬儒。在专制时代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往往被发扬为“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
实际上,我们应当做到“达则独善其身,穷则兼济天下”
首先,我们理解的“达”者,一般是很有权势(包括权力、金钱、声望等一系列可以为他带来利益的东西)的人,这些人拥有一种特权 : “己所欲,施于人”的特权。
一般来说,我们要求那些“达”者可以把好的东西推广开来,坏的东西禁绝开来。但事实往往与我们的理想背道而驰,“达”者所欲的,很多时候是“穷”者所不欲的。当“达”者将其所欲而“穷”者不欲的东西施于人时,就构成了一种强权,形成了专制。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出现,“达”者需要对自己进行要求,也就是“独善其身”了。
我们反过来看“穷”者,“穷”者无权无势,他们似乎只能内向地要求自己,而且,按照我们以往的观念,无权无势者只需要发展自己就可以了,不用管其他人。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假设“穷”者生活在一个受压迫的环境中,那他仅仅独善其身就够了吗?
以秦王朝为例,当年泰半之赋(60%的个人所得税)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我们不能要求这群人民完善他们自己,因为恶的是制度而不是个人。这个时候要求他们独善其身,就是要他们犬儒。所以,这种环境下,就需要有人打破僵局,向制度发难,于是就有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虽然说这群农民的反抗是为了自己,但是我们会想到,当时的年代不可能所有的农民全跑去反抗了,很多人其实都在看戏。那些等待的人、看戏的人,很多都是农民,他们没有参加抗争,最后却沾得了农民起义的获胜果实(减税)。
我们调整一下思路,那些抗争的人,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胜利所赢得的果实会分散给那些未抗争的人。倘若他们因此而拒绝抗争,那么就不会有抗争,人民会持续接受压迫,暴政将不会停止。从理论上讲,一个人争取他自己的权利时,他也是在争取所有人的权利。换句话说,他这是在“兼济天下”而不仅仅是“独善其身”。所以,“穷”者虽无权无势,但拥有“兼济天下”的心态,于人于己都是一种好事。
七
这么几点可以读懂
明清经济天下第一的观点受到冲击,因为汉唐宋元中国白银(或者说货币)一直是逆差的,但那是中国的经济也很发达,反观明清,分明是中国卖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少,说明同比例下内循环了,也就是说经济可能退化啦。
有一点很有意思,第253页关于“文化划分”的论述
笔者曾提到一种悖论:设若某甲性喜吃米饭、喝老白干,某乙性喜吃面包、喝威士忌,我们就说二人各自属于一种“文化”,如果有一人群A都像某甲那样饮食,另一人群B都像某乙那样饮食,我们就名之曰文化A和文化B。 但如果某一人群C实行饮食自由之制(即其成员可以自由选择吃米饭或面包等),而另一人群D则厉行饮食管制,只许吃某一种食品(许食面包而禁米饭,或者相反),那么这两者是否也构成了不同的“文化”(姑且称之为文化C与文化D)呢? 当然不是!C与D绝不是文化之分。 这首先是因为A与B、C与D这两种“文化划分”是互悖的:在前一种划分里分属两种“文化”的人,在后一种划分里完全可以同属一种文化:吃米饭者A与吃面包者B都属于后一划分中的“文化”C。反过来说,前一种划分里同属于一种“文化”的人,在后一种划分中也会分属两种“文化”——比方说同为吃米饭者,如果他并不禁止别人吃面包,那他就属于“文化”C,如果他禁止,则属于“文化”D。这样一来,在逻辑上“文化识别”就成为不可能。请注意这是在逻辑上不可能,不是说的经验边界模糊问题。如果一个人既喜欢吃米饭也喜欢吃面包,你可以说他既有文化A、也有文化B的成分,因此很难识别。但这只是个经验边界模糊问题,你不能因此说文化识别这件事本身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的确存在着只喜欢吃面包和只喜欢吃米饭的人,亦即文化A和文化B的确可分,尽管亦A亦B或非A非B的情况也不能排除。但如果只吃米饭者自己就可以既属于此文化也属于彼文化,而只吃米饭者和只吃面包者又都可以属于同一文化,那这种“文化识别”还有什么道理可言、还有什么意义可讲! 文化识别都不可能,更谈何“捍卫文化”?岂止“捍卫”,一切关于“文化”的讨论都将成为不可能。因为这种讨论将出现更滑稽的悖论:在前一种划分的意义上提倡文化宽容、文化多元或文化相对论,就意味着在后一划分意义上只能认同“文化C”而不能容忍“文化D”,即在这一划分中“文化宽容”之类命题是无意义的。而如果在后一划分中主张文化宽容(即认可文化D的不宽容原则)或文化相对(肯定D与C各有价值,不可比优劣),那在前一划分中的宽容、相对云云就全成了废话。为了使“文化讨论”有意义,在逻辑上就必须排除后一种划分。这与讨论者的价值偏好无关。你可以喜欢饮食管制,你可以说这种“制度”很好,或者说这种“规定”很好,但不能说这种“文化”很好,否则就没法跟你对话了。 引自 三、评“非‘进步’的全球整体史观” / 251 十
中国“平”的含义,古汉语中常常表“平均”、“公平”的意思。
自佛教传入,“平等”的含义常常有这么几种: 第一:作为一种事实判断的“无差别”,并无价值含义 第二:作为价值取向也是最基本的,是对世俗事物的出世态度,即平常心 第三:人人无欲无求,舍弃一切的态度,以此形成的“无差别”。这往往被利用到分配平等 第四:以公平、平等名义行使世俗权力的思想。
在宋代,“平等”也被用作“中等”之意。
在近代“平等”的含义在中日两国是相同时间、相同方式使用的,及我们今天所用的权利平等与分配平等。
回应 2020-08-24 12:13 -
进度过半。 儒家或许充当了批判传统思潮中最大的稻草人,替法和道背了不少锅。 秦晖总结了五点原因。 1.传统文化确为儒表。 2.西学东渐时已突破宗族本位,但彼时中国,小共同体正在形成,尤其在东南沿海,所以不免成了文化标签。 3.进行文化反思的时代背景为“亡国”危机,目的为“救国图存”,所以倾向于大共同体认同,而忽视了大共同体对个体更娴熟的压榨。 4. 接受西学时的认知错位。因为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反对的是小共... (2回应)
2021-02-14 23:26
-
原来到家讲的无为还可以这么理解。思想史上有些人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对。但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是主流。下一次有人和你提起“无为”的思想,看看他是站在谁的角度,为谁说话。 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为苟且。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权利对权力“无为”意味着奴役。
2020-08-16 17:43 1人喜欢
-
然而这两种“性恶论”与“权力制衡”毕竟是形虽略同而质全 异。法家的“性恶论”导出的是极端专制一一比贵族制更专制。 近代西方的“性恶论”导出的是反专制比贵族制更民主。法家的“权力制衡”是皇权本位的,如黄宗羲所见,以私制私、设事防事是为了“藏天下于筐箧”,即置天下于一家之私囊而不允许他人染指;而近代西方的“权力制衡”是民权本位的,以权力制约权力是为了防止独夫们垄断公共领域。前者捍卫的是神授皇权,而后...
2020-06-15 00:07
然而这两种“性恶论”与“权力制衡”毕竟是形虽略同而质全 异。法家的“性恶论”导出的是极端专制一一比贵族制更专制。 近代西方的“性恶论”导出的是反专制比贵族制更民主。法家的“权力制衡”是皇权本位的,如黄宗羲所见,以私制私、设事防事是为了“藏天下于筐箧”,即置天下于一家之私囊而不允许他人染指;而近代西方的“权力制衡”是民权本位的,以权力制约权力是为了防止独夫们垄断公共领域。前者捍卫的是神授皇权,而后者捍卫的是天赋人权。因此毫不奇怪:这两种“性恶论”、两种“权力制衡”之间的距离,比它们各自与性善论及和谐论(我国的宗法伦理与欧洲中古的恩主一附庸关系)的距离还要大得多一一因此不难理解:当我们在那个“批儒扬法”的时代把儒家仁义之说与温良恭俭让的“传统”反掉之后,我们离民主与宪政却不是更近、而是更远了。 引自 三、道儒与“不抑兼并” / 41 回应 2020-06-15 00:07
-
阅读过作者秦晖多部著作,历史论点多错漏百出,有选择性的使用片面性性史料自证其说,自说自话,显露出自身史感和历史社会通史的匮乏,但也算著作等身,思想和人格上有其光辉一面。 ①走马地吴简:荆南长沙一代蛮越混杂(如五溪蛮沙摩柯应该不陌生)东汉、东吴孙氏剿抚了几百年也没见效果,编户齐民再这一带无法有效实施,村落多见废弃并居,汉民多为北方南迁及逃户,加上医疗卫生及生育率、寿龄的关系,没有形成大姓和单一姓氏...
2021-04-03 09:26
阅读过作者秦晖多部著作,历史论点多错漏百出,有选择性的使用片面性性史料自证其说,自说自话,显露出自身史感和历史社会通史的匮乏,但也算著作等身,思想和人格上有其光辉一面。
①走马地吴简:荆南长沙一代蛮越混杂(如五溪蛮沙摩柯应该不陌生)东汉、东吴孙氏剿抚了几百年也没见效果,编户齐民再这一带无法有效实施,村落多见废弃并居,汉民多为北方南迁及逃户,加上医疗卫生及生育率、寿龄的关系,没有形成大姓和单一姓氏宗族自治乡村的土壤,但反过来给予了强人控制基础(乡村贤达、乡吏官宦、豪强地主富商士绅等控制),多亏了刘备通过马良勾连了五溪蛮沙摩柯等蛮越部族投身诸侯混战战败才让当地汉民生存状况显著改善,但这与明清东南沿海因为长寿者维系聚居形成的大姓和单一姓氏乡村不同。
②秦法与法:秦法割裂父子亲情人伦?只是习惯了现有法律,片面有选择性无视国土面积与拓荒开垦赋税徭役所需的户数人力,有户口以来,过去几十上百人人一户都常见,按户还是按人?怎么公平合理?即使现在也要求婚嫁而分户,才能开发土地增加消费及税收等,只有割裂了亲情伦理,才能增加生产和消费的基数,这与道德形成悖论,所以从不曾见于任何普通书籍。至于秦法严苛,多地秦简出图已证明是六国仇恨和新朝抹黑旧朝的惯例。
③古代贸易顺逆差与金银:如同世界货币“纸黄金”美元一样,以希腊、罗马、汉唐、波斯、阿拉伯等古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们的货币即美元,货币形式的金银等贵金属持续缓慢流出的同时,作为商品的金银等贵金属持续流入维持平衡,除华夏以外都重视契约,且重商主义,金银等贵金属亦属商品,而东方文明古国大部分历史阶段都抑商,小农经济,且诚信不佳,金银铜的存量持续减少,各种稀奇古怪才知各异货币轮番上吗,而贵金属战乱遗失损毁丧葬商贸(在西方为商品和等价物以物易物)外流严重,渐渐稀有,纯靠外来输入竭力维持金银本位。
④苏联与中国农村公社实施理论与现实反差巨大的根本原因
沙俄苏联时期,地广人稀,大地主富农比比皆是,其作为龙头合作社发展显著,至今仍是世界农牧水产等行业的典型高效合作方式,另一方面,苏联是城市革命,以工人为主,农村和农民影响甚微,所以公产共耕的公社在苏联得到有力抵制,即使人道毁灭领导者也没有用,基数太大,消灭了几百万异己分子才得到强制执行,但对应的损失了大量农村农业人口,加上重工轻农,饥荒也就不可避免。
中国相对容易,经历了几十年艰苦不懈的斗地主,红区和解放区早就把富户地主清理的差不多,统治触角早已遍及乡村,唯有最后解放的南方地区成为硬骨头,但显然富农地主基数小,斩首战术效果显著,没有了组织领导者,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加上承诺诱惑和领袖崇拜等高效政宣,自然跌了苏联和西方国家智者的一地眼睛,但历史长期的小农思想作祟,公社化显然水土不服,同样的重工轻农和城市化,农村人口的持续流失,饥荒同样不可避免。
回应 2021-04-03 09:26 -
先秦法家是公然鼓吹以“国富民贫”为治国之要的。商鞅认为民贫才会求“赏”,而国富才能给“赏”,两者皆备则朝廷便能以“重赏”驱民去任何事情,因此国家“利出一孔”而人民“家不积是最理想的。韩非更有“足民何可以为治”的宏论:百姓富足了便会想入非非,不好治理,只有让他们贫穷才会依赖国家!后世的法儒没有这样说,但其行为的结果则是对“国富民穷”的实践。从商、桑弘羊、王直到王安石,都是打着平均主义的旗号来扩充...
2021-03-27 22:05
先秦法家是公然鼓吹以“国富民贫”为治国之要的。商鞅认为民贫才会求“赏”,而国富才能给“赏”,两者皆备则朝廷便能以“重赏”驱民去任何事情,因此国家“利出一孔”而人民“家不积是最理想的。韩非更有“足民何可以为治”的宏论:百姓富足了便会想入非非,不好治理,只有让他们贫穷才会依赖国家!后世的法儒没有这样说,但其行为的结果则是对“国富民穷”的实践。从商、桑弘羊、王直到王安石,都是打着平均主义的旗号来扩充国库,梁启超称这是以“国家自为兼并”来代替民间的兼并,是很有道理的。甚至到明末,逼得举国造反的三饷加派也仍然号称“累贫不能自存者,素封是诛”,“实者不胜诛求之苛”。这样横征暴敛居然也打着“右贫抑富”的幌子! ……多数王朝的崩恰恰是延的“汲取能力”过分强化而使民间不堪忍受所致…… 引自 二、法儒与“抑兼并” / 38 ……但应当明白:中国之所以没有发育出近代经济,甚至历代王朝之所以未能免于崩溃,并不是由于对“兼并”抑得不够或者抑得过分,并不是由于国家过于“有为”或者过于“无为”,甚至不是由于传统式的“自由放任”太多了或者“国家预”太多了。 根本的问题是:传统经济过程没有确立“过程的公正”,而这是建立近代经济(有规范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也是使传统经济、自传统国家走出那种“繁荣一崩溃”往复循环的怪圈所必需的。这当然不是说传统经济在微观层面的各种具体交易中没有公正可言,但无疑它在整体上并没有遵循“最初财产来路清白,此后的财富积累 是通过自由交易实现的”规则。王安石把“阡陌同巷之贱人”看得比“贵、强、桀、大”还可恶,司马光的“贵贱天之分”,都使他们的“统制”与“放任”缺少ー个公正的基点。 为什么“抑兼并”不行,“不抑兼并”也不行,“抑”与“不抑交替试之还是不行?因为“权力捉弄财产”的封建经济不可能讲“过 程的公正”,无论专制朝廷的“公权力”还是贵家势要的“私权力”都既不让规则公平更不让起点公平,于是国家的“自由放任”会放出无数土皇帝与土围子,却放不出一个中产阶级,而国家的经济统制也只会“与民争利”,却统不出个理性调控机制。 今天当然与历代王朝大有不同,但“过程的公正”仍是问题的核心。如今学界有不少人喜欢谈论改革速度的“渐进”与“激进 谈论多一些自由竞争还是多一些国家干预,谈论改革的这个或那个目标模式”,但就是很少谈“过程的公正”,包括规则的公正以及(尤其是)起点的公正。这样谈法与历史上关于“抑兼并”与“不抑兼并”的争论有多大实质区别? 引自 二、法儒与“抑兼并” / 38 回应 2021-03-27 22:05 -
然而近古以来宗族组织的确有“逆逻辑发展”之势,即市场关系发达的东南沿海宗族盛于江南,江南又盛于华北、内地;清盛于明,明又盛于宋元等,这是为什么?而近代以来人们都有中国宗族既发达又“传统”的看法,这又是为何? 后一个问题现在看来是可以理解的。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之时西方已经完成了“从宗族社会到公民社会”的演进,相形之下“宗一族社会”便显得成了中国的专有特征了。而近代以来中国的启蒙、现代化与激进思潮...
2021-02-26 13:30
然而近古以来宗族组织的确有“逆逻辑发展”之势,即市场关系发达的东南沿海宗族盛于江南,江南又盛于华北、内地;清盛于明,明又盛于宋元等,这是为什么?而近代以来人们都有中国宗族既发达又“传统”的看法,这又是为何? 后一个问题现在看来是可以理解的。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之时西方已经完成了“从宗族社会到公民社会”的演进,相形之下“宗一族社会”便显得成了中国的专有特征了。而近代以来中国的启蒙、现代化与激进思潮又是在救国救亡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发生,人们痛感国势孱弱、国家涣散,在强国梦中很难产生对大共同体本位的“国家主义传统”的深刻反思,个性解放与个人权利的近代意识主要是冲着小共同体桎梏即“宗族主义”的束缚而来,便成为理所宜然。从严复、梁启超到孙中山都在抨击宗族之弊的同时发展着某种国家主义倾向,尽管这种国家主义所诉求的是现代民族国家而非传统王朝国家,但它毕竞会冲淡对“大共同体本位”之弊的反思。在此潮流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反“儒”而不反“法”,在对宗法礼教发动激进抨击的同时并未对“儒表法里”的传统作认真的清理,个性解放的新文化在反对宗族主义的旗号下走向了国家主义,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动的“批儒崇法”、反孔扬秦(始皇)运动便是这一逻辑的结果。 当然,所谓反宗族主义不反国家主义并不是说那时的人们只反族长不反皇帝,中国人那时对皇权专制的批判不亚于对宗族桎梏。然而这种批判的主流只是把传统专制当作皇帝个人的或皇帝家族的“家天下”来反,而缺乏对大共同体扼杀公民个人权利(甚至也扼杀小共同体权利)的批判。 引自 六、近古宗族之谜 / 81 回应 2021-02-26 13:30 -
总之,与前近代西方相比,、中华传统帝国的统治秩序具有鲜明的“国家(王朝)主义”而不是“家族主义”特征。如果说中古欧洲是宗族社会( lineage society)的话,古代中国则是个“编户齐民”社会。在历史上,郡县立而宗法“封建”废,“三长”兴而“宗主”亡,这类事情与礼教对大家族的奖构成工奇的互社当然,在“儒表法里”体制下统治者宣扬宗法礼教并不完全是为了骗人而自己根本不信。但礼教的真正意义在于反“个人主义”而...
2021-02-26 12:01
总之,与前近代西方相比,、中华传统帝国的统治秩序具有鲜明的“国家(王朝)主义”而不是“家族主义”特征。如果说中古欧洲是宗族社会( lineage society)的话,古代中国则是个“编户齐民”社会。在历史上,郡县立而宗法“封建”废,“三长”兴而“宗主”亡,这类事情与礼教对大家族的奖构成工奇的互社当然,在“儒表法里”体制下统治者宣扬宗法礼教并不完全是为了骗人而自己根本不信。但礼教的真正意义在于反“个人主义”而不在于反“国家主义”。专制国家对宗族组织的支持是为了抑制臣民个体权利,而不是想扩张“族权”,更不是支持宗族自治。朝廷对宗族文化的赞赏是为了压抑臣民的个性,而不是真要培养族群的自我认同。因此我们切不可对统治者提倡“大家族主义”的言词过于当真。 引自 六、近古宗族之谜 / 81 回应 2021-02-26 12:01
-
阅读过作者秦晖多部著作,历史论点多错漏百出,有选择性的使用片面性性史料自证其说,自说自话,显露出自身史感和历史社会通史的匮乏,但也算著作等身,思想和人格上有其光辉一面。 ①走马地吴简:荆南长沙一代蛮越混杂(如五溪蛮沙摩柯应该不陌生)东汉、东吴孙氏剿抚了几百年也没见效果,编户齐民再这一带无法有效实施,村落多见废弃并居,汉民多为北方南迁及逃户,加上医疗卫生及生育率、寿龄的关系,没有形成大姓和单一姓氏...
2021-04-03 09:26
阅读过作者秦晖多部著作,历史论点多错漏百出,有选择性的使用片面性性史料自证其说,自说自话,显露出自身史感和历史社会通史的匮乏,但也算著作等身,思想和人格上有其光辉一面。
①走马地吴简:荆南长沙一代蛮越混杂(如五溪蛮沙摩柯应该不陌生)东汉、东吴孙氏剿抚了几百年也没见效果,编户齐民再这一带无法有效实施,村落多见废弃并居,汉民多为北方南迁及逃户,加上医疗卫生及生育率、寿龄的关系,没有形成大姓和单一姓氏宗族自治乡村的土壤,但反过来给予了强人控制基础(乡村贤达、乡吏官宦、豪强地主富商士绅等控制),多亏了刘备通过马良勾连了五溪蛮沙摩柯等蛮越部族投身诸侯混战战败才让当地汉民生存状况显著改善,但这与明清东南沿海因为长寿者维系聚居形成的大姓和单一姓氏乡村不同。
②秦法与法:秦法割裂父子亲情人伦?只是习惯了现有法律,片面有选择性无视国土面积与拓荒开垦赋税徭役所需的户数人力,有户口以来,过去几十上百人人一户都常见,按户还是按人?怎么公平合理?即使现在也要求婚嫁而分户,才能开发土地增加消费及税收等,只有割裂了亲情伦理,才能增加生产和消费的基数,这与道德形成悖论,所以从不曾见于任何普通书籍。至于秦法严苛,多地秦简出图已证明是六国仇恨和新朝抹黑旧朝的惯例。
③古代贸易顺逆差与金银:如同世界货币“纸黄金”美元一样,以希腊、罗马、汉唐、波斯、阿拉伯等古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们的货币即美元,货币形式的金银等贵金属持续缓慢流出的同时,作为商品的金银等贵金属持续流入维持平衡,除华夏以外都重视契约,且重商主义,金银等贵金属亦属商品,而东方文明古国大部分历史阶段都抑商,小农经济,且诚信不佳,金银铜的存量持续减少,各种稀奇古怪才知各异货币轮番上吗,而贵金属战乱遗失损毁丧葬商贸(在西方为商品和等价物以物易物)外流严重,渐渐稀有,纯靠外来输入竭力维持金银本位。
④苏联与中国农村公社实施理论与现实反差巨大的根本原因
沙俄苏联时期,地广人稀,大地主富农比比皆是,其作为龙头合作社发展显著,至今仍是世界农牧水产等行业的典型高效合作方式,另一方面,苏联是城市革命,以工人为主,农村和农民影响甚微,所以公产共耕的公社在苏联得到有力抵制,即使人道毁灭领导者也没有用,基数太大,消灭了几百万异己分子才得到强制执行,但对应的损失了大量农村农业人口,加上重工轻农,饥荒也就不可避免。
中国相对容易,经历了几十年艰苦不懈的斗地主,红区和解放区早就把富户地主清理的差不多,统治触角早已遍及乡村,唯有最后解放的南方地区成为硬骨头,但显然富农地主基数小,斩首战术效果显著,没有了组织领导者,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加上承诺诱惑和领袖崇拜等高效政宣,自然跌了苏联和西方国家智者的一地眼睛,但历史长期的小农思想作祟,公社化显然水土不服,同样的重工轻农和城市化,农村人口的持续流失,饥荒同样不可避免。
回应 2021-04-03 09:26 -
先秦法家是公然鼓吹以“国富民贫”为治国之要的。商鞅认为民贫才会求“赏”,而国富才能给“赏”,两者皆备则朝廷便能以“重赏”驱民去任何事情,因此国家“利出一孔”而人民“家不积是最理想的。韩非更有“足民何可以为治”的宏论:百姓富足了便会想入非非,不好治理,只有让他们贫穷才会依赖国家!后世的法儒没有这样说,但其行为的结果则是对“国富民穷”的实践。从商、桑弘羊、王直到王安石,都是打着平均主义的旗号来扩充...
2021-03-27 22:05
先秦法家是公然鼓吹以“国富民贫”为治国之要的。商鞅认为民贫才会求“赏”,而国富才能给“赏”,两者皆备则朝廷便能以“重赏”驱民去任何事情,因此国家“利出一孔”而人民“家不积是最理想的。韩非更有“足民何可以为治”的宏论:百姓富足了便会想入非非,不好治理,只有让他们贫穷才会依赖国家!后世的法儒没有这样说,但其行为的结果则是对“国富民穷”的实践。从商、桑弘羊、王直到王安石,都是打着平均主义的旗号来扩充国库,梁启超称这是以“国家自为兼并”来代替民间的兼并,是很有道理的。甚至到明末,逼得举国造反的三饷加派也仍然号称“累贫不能自存者,素封是诛”,“实者不胜诛求之苛”。这样横征暴敛居然也打着“右贫抑富”的幌子! ……多数王朝的崩恰恰是延的“汲取能力”过分强化而使民间不堪忍受所致…… 引自 二、法儒与“抑兼并” / 38 ……但应当明白:中国之所以没有发育出近代经济,甚至历代王朝之所以未能免于崩溃,并不是由于对“兼并”抑得不够或者抑得过分,并不是由于国家过于“有为”或者过于“无为”,甚至不是由于传统式的“自由放任”太多了或者“国家预”太多了。 根本的问题是:传统经济过程没有确立“过程的公正”,而这是建立近代经济(有规范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也是使传统经济、自传统国家走出那种“繁荣一崩溃”往复循环的怪圈所必需的。这当然不是说传统经济在微观层面的各种具体交易中没有公正可言,但无疑它在整体上并没有遵循“最初财产来路清白,此后的财富积累 是通过自由交易实现的”规则。王安石把“阡陌同巷之贱人”看得比“贵、强、桀、大”还可恶,司马光的“贵贱天之分”,都使他们的“统制”与“放任”缺少ー个公正的基点。 为什么“抑兼并”不行,“不抑兼并”也不行,“抑”与“不抑交替试之还是不行?因为“权力捉弄财产”的封建经济不可能讲“过 程的公正”,无论专制朝廷的“公权力”还是贵家势要的“私权力”都既不让规则公平更不让起点公平,于是国家的“自由放任”会放出无数土皇帝与土围子,却放不出一个中产阶级,而国家的经济统制也只会“与民争利”,却统不出个理性调控机制。 今天当然与历代王朝大有不同,但“过程的公正”仍是问题的核心。如今学界有不少人喜欢谈论改革速度的“渐进”与“激进 谈论多一些自由竞争还是多一些国家干预,谈论改革的这个或那个目标模式”,但就是很少谈“过程的公正”,包括规则的公正以及(尤其是)起点的公正。这样谈法与历史上关于“抑兼并”与“不抑兼并”的争论有多大实质区别? 引自 二、法儒与“抑兼并” / 38 回应 2021-03-27 22:05 -
然而近古以来宗族组织的确有“逆逻辑发展”之势,即市场关系发达的东南沿海宗族盛于江南,江南又盛于华北、内地;清盛于明,明又盛于宋元等,这是为什么?而近代以来人们都有中国宗族既发达又“传统”的看法,这又是为何? 后一个问题现在看来是可以理解的。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之时西方已经完成了“从宗族社会到公民社会”的演进,相形之下“宗一族社会”便显得成了中国的专有特征了。而近代以来中国的启蒙、现代化与激进思潮...
2021-02-26 13:30
然而近古以来宗族组织的确有“逆逻辑发展”之势,即市场关系发达的东南沿海宗族盛于江南,江南又盛于华北、内地;清盛于明,明又盛于宋元等,这是为什么?而近代以来人们都有中国宗族既发达又“传统”的看法,这又是为何? 后一个问题现在看来是可以理解的。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之时西方已经完成了“从宗族社会到公民社会”的演进,相形之下“宗一族社会”便显得成了中国的专有特征了。而近代以来中国的启蒙、现代化与激进思潮又是在救国救亡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发生,人们痛感国势孱弱、国家涣散,在强国梦中很难产生对大共同体本位的“国家主义传统”的深刻反思,个性解放与个人权利的近代意识主要是冲着小共同体桎梏即“宗族主义”的束缚而来,便成为理所宜然。从严复、梁启超到孙中山都在抨击宗族之弊的同时发展着某种国家主义倾向,尽管这种国家主义所诉求的是现代民族国家而非传统王朝国家,但它毕竞会冲淡对“大共同体本位”之弊的反思。在此潮流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反“儒”而不反“法”,在对宗法礼教发动激进抨击的同时并未对“儒表法里”的传统作认真的清理,个性解放的新文化在反对宗族主义的旗号下走向了国家主义,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动的“批儒崇法”、反孔扬秦(始皇)运动便是这一逻辑的结果。 当然,所谓反宗族主义不反国家主义并不是说那时的人们只反族长不反皇帝,中国人那时对皇权专制的批判不亚于对宗族桎梏。然而这种批判的主流只是把传统专制当作皇帝个人的或皇帝家族的“家天下”来反,而缺乏对大共同体扼杀公民个人权利(甚至也扼杀小共同体权利)的批判。 引自 六、近古宗族之谜 / 81 回应 2021-02-26 13:30 -
总之,与前近代西方相比,、中华传统帝国的统治秩序具有鲜明的“国家(王朝)主义”而不是“家族主义”特征。如果说中古欧洲是宗族社会( lineage society)的话,古代中国则是个“编户齐民”社会。在历史上,郡县立而宗法“封建”废,“三长”兴而“宗主”亡,这类事情与礼教对大家族的奖构成工奇的互社当然,在“儒表法里”体制下统治者宣扬宗法礼教并不完全是为了骗人而自己根本不信。但礼教的真正意义在于反“个人主义”而...
2021-02-26 12:01
总之,与前近代西方相比,、中华传统帝国的统治秩序具有鲜明的“国家(王朝)主义”而不是“家族主义”特征。如果说中古欧洲是宗族社会( lineage society)的话,古代中国则是个“编户齐民”社会。在历史上,郡县立而宗法“封建”废,“三长”兴而“宗主”亡,这类事情与礼教对大家族的奖构成工奇的互社当然,在“儒表法里”体制下统治者宣扬宗法礼教并不完全是为了骗人而自己根本不信。但礼教的真正意义在于反“个人主义”而不在于反“国家主义”。专制国家对宗族组织的支持是为了抑制臣民个体权利,而不是想扩张“族权”,更不是支持宗族自治。朝廷对宗族文化的赞赏是为了压抑臣民的个性,而不是真要培养族群的自我认同。因此我们切不可对统治者提倡“大家族主义”的言词过于当真。 引自 六、近古宗族之谜 / 81 回应 2021-02-26 12:01
论坛 · · · · · ·
请问谁有这个新版电子扫描版 | 来自福多多 | 8 回应 | 2021-01-20 |
哪位核对一下,将删节处用旧版补起来? | 来自bianjiren | 3 回应 | 2020-07-06 |
对新版是否删改表示怀疑 | 来自[已注销] | 21 回应 | 2020-03-16 |
印刷太差劲了 | 来自大甜甜~~ | 1 回应 | 2019-12-04 |
有没有时间啊? | 来自夜枭 | 2019-10-01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9.1分 3675人读过
-
东方出版社 (2014)9.1分 52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传统十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滏口陉 2020-02-15
买到就是赚到,看过就更是人生体会的升华
76 有用 山上的小华 2019-11-11
秦晖的研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研究,他并不擅长史料的考辩,如《汉语“平等”一词近代含义之产生》一文看似是个概念史的研究,但其实对史料的运用理论的使用较之孙江、方维规等的标准概念史研究文章而言相去甚远。但秦晖本书的意义恰恰不在其对中国古代具体的史事的辨析,而在其浓烈的社会现实关怀同样其问题意识也是鲜明地面对当下的即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温和的知识人的现实追求,守护共同的底线... 秦晖的研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研究,他并不擅长史料的考辩,如《汉语“平等”一词近代含义之产生》一文看似是个概念史的研究,但其实对史料的运用理论的使用较之孙江、方维规等的标准概念史研究文章而言相去甚远。但秦晖本书的意义恰恰不在其对中国古代具体的史事的辨析,而在其浓烈的社会现实关怀同样其问题意识也是鲜明地面对当下的即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温和的知识人的现实追求,守护共同的底线,对无论是左派、右派还是新儒家都不抱有偏见。对传统社会,秦晖的态度也是如此,他认为帝制中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认为这不足以使中国实现现代性的转型。或许秦晖的具体论证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他这种守护共同的底线的鲜明态度是每一个知识人或读书人都应该具备的。 (展开)
5 有用 完美的胖达 2019-11-24
2019年11月23日于B开始阅读。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立场先行,天真幼稚。 主要内容其实就是第三篇,讲述大共同体本位,但是以我看来,这论述着实有些浅了,考虑到年代不能苛责,但是话里话外的认为现代性只有西方这唯一正解,来来回回都是中国该如何靠近西方,可谓天真的可爱了。相比之下,还是更推荐看金观涛。 尤其是新版附的2018年的瑞士游记,简直林达水平,让我仿佛以为在看读者文摘,各种感觉一言难尽。 这个... 2019年11月23日于B开始阅读。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立场先行,天真幼稚。 主要内容其实就是第三篇,讲述大共同体本位,但是以我看来,这论述着实有些浅了,考虑到年代不能苛责,但是话里话外的认为现代性只有西方这唯一正解,来来回回都是中国该如何靠近西方,可谓天真的可爱了。相比之下,还是更推荐看金观涛。 尤其是新版附的2018年的瑞士游记,简直林达水平,让我仿佛以为在看读者文摘,各种感觉一言难尽。 这个附录直接让我评论减一星,就从这个附录看,我对正文的理解完全没问题,作者毕竟不能摆脱时代的局限性,永远站在鸡蛋那边,也就这样了。 作为学术专著,颇多文章配不上偌大的名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果然。 (展开)
4 有用 [已注销] 2019-10-29
再版了啊
3 有用 9freesy9 2020-08-24
被秦爷爷的本领和社会责任感震惊了
0 有用 狂奔的帅蜗牛 2021-04-18
几千年“儒表法里”的冲突,靠道家的避世、无所谓来调和,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管的太死就假话连篇、一放又道德失范乱象丛生。原子化、散沙式的个体无法对抗大共同体的侵蚀。儒学中靠血缘、地缘等亲疏关系结合成的小共同体,不是解决良策,但能提供了一种本土的民本主义标签,辅以西式的契约、共同追求、爱好、权利结合成的小共同体,还有一战的能力。但单靠自下而上的可能性不大,需要上层的理论冲突形成变革动力,民主和宪政是循... 几千年“儒表法里”的冲突,靠道家的避世、无所谓来调和,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管的太死就假话连篇、一放又道德失范乱象丛生。原子化、散沙式的个体无法对抗大共同体的侵蚀。儒学中靠血缘、地缘等亲疏关系结合成的小共同体,不是解决良策,但能提供了一种本土的民本主义标签,辅以西式的契约、共同追求、爱好、权利结合成的小共同体,还有一战的能力。但单靠自下而上的可能性不大,需要上层的理论冲突形成变革动力,民主和宪政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展开)
0 有用 Anabasis 2021-04-16
鲁迅有句话“向来如此便对么?”读完这本书后或可以改问为“向来如此便真么?”书中提到了很多切中时弊的问题和概念,很受启发。
0 有用 飞花子 2021-04-16
牛逼
0 有用 路人乙在挤公交 2021-04-13
全书的核心即在于三个概念-个人、小共同体、大共同体,以及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作者立论的旨趣在于破,至于如何立,显然是还需要更加深入考虑的问题。
0 有用 味像斋主人 2021-04-11
虽然看上去是论“传统”,其实亦是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