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安德烈耶维奇·巴甫连科(Пётр Андреевич Павленко,Pyotr Andreyevich Pavlenko,1899.7.11~1951.6.16) ,苏联作家、编剧、记者。四次斯大林一级奖获得者(1938、1945、1947、1949)。斯大林时代最著名的文化人物。
生于彼得堡一个铁路员工家庭,由于他母亲的疾病全家被迫搬到第比利斯,这里被他认为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住在该市最贫穷的地区,主要由铁路工人居住。1917~1920年在巴库理工学院学习。后参加红军,1920年加入俄国共产党。曾任红军政委,复员后在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从事了几年党内工作。在军队和地方期间均曾从事报纸编辑。1924至1927年在苏联驻土耳其商务代办处供职,1928年返回莫斯科后,他加入了“山隘派”(Перевал),后于1930年12月退出。1932-1938年任《30天》杂志编辑。1934年起先后担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和常务理事,在作协任职期间曾参与对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迫害。卫国战争期间任《真理报》和《红星报》的特约记者。1950至1951年曾任最高苏维埃代表。
1928年开始出版他的作品。在土耳其的生活经历使他的作品表现异国情调,如《亚洲故事》(Азиатские рассказы,1929)、《伊斯坦布尔和土耳其》(Стамбул и Турция,1930)、《安纳托利亚》(Анатолия,1932)等。1930年代初期在苏联东部的旅行,为他提供了重新评估和克服东方浪漫主义遗产的材料。他的新方法反映在中篇小说《沙漠》(Пустыня,1931)和散文集《土库曼斯坦之旅》(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Туркменистан,1932)中。长篇小说《街垒》(Баррикады,1932)中描写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展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技巧。远东旅行后他出版了长篇小说《在东方》(На Востоке,1936),小说描写苏联远东地区的生产和国防建设。电影剧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1938,与爱森斯坦合作)、《宣誓》(Клятва,1945)、《攻克柏林》(Падение Берлина,1949)和长篇小说《幸福》(Счастье,1947)均获斯大林奖金。《幸福》描写卫国战争末期残废军人伏罗巴耶夫上校在克里米亚带领群众重建集体农庄中所获得的幸福。此外,还写有电影剧本《雅科夫·斯维尔德洛夫》(Яков Свердлов,1940)、《作曲家格林卡》(Композитор Глинка,1952),中篇小说《草原上的太阳》(Степное солнце,1949)和国外旅行随笔多种,以及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和平的劳动者》等。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