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作为编辑,亦作为读者,从头到尾反复阅读这本诗集(大概二十遍了),不仅由此找回阅读诗歌的感觉,更兼时时进入语词充沛、心如明镜的状态。简单说就是:太开心了!
一个好的读者应该尽可能搜集金蔷薇的粉末,要么读得更好,要么尽可能自己去写,不做屠夫
刚开始读的时候,面对洛威尔对《圣经》之类的典故的偏好,有些不知所措。读着读着才感觉开阔起来。他有自己独特的意象和修辞偏好,其语调是多样的。最大的感受是,一首诗,突然有一两句或一段冒出来,扎人一下。《历史》那部分写得真好。“他的直率给了他旷日持久的孤独。”“我双手从事的,我双眼已目睹。”“我们只生活于/现在的面目和曾经的面目之间。”
失望之书。能读出作者精神确有些问题。诗集中有几处好的暗喻,但更多是琐屑的无意义。诗人向我们展现了自己精神问题,但在这一点上,他所处的环境似乎是无辜的:除了某些标题,读者从诗行中看不到诗人生活的时代有何罪咎。所以,洛威尔顶多算是他那个时代的诗人,那个滥用精神类药物的时代(他自己可意识不到)的诗人。诗歌是天赋加泪水。洛威尔从未深入到任何一种艰辛中去。这样子写不出好诗。
第一辑《生活研究》从中译本看是一种更加平淡的尝试,《威利老爷的城堡》(1946)之后的写作较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历史》所显示的以当代人的细节诗学重写希罗多德以来历史的功力,其中有部分对同代人的素描,含括了20世纪诗人生活状态的晶体切片,在罗伯特·洛威尔延续口语传统所提供的即物赋形能力中,我们找到了更加毕肖普化的威廉斯·卡洛斯·威廉姆斯,相比自白派而言他对私人生活的执着与弗兰克·奥哈拉更接近,其中有一种文艺圈子文化和美国本土地质诗学传统所哺育的对于个体记忆和生命琐屑经验的气定神闲,我们已经默认了美国地图上的河流、地名,它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化的人物也是众所周知的,这似乎是这些诗人以小写神话处理个人经验的根源,它体现在我们每个非英语系出身的读者读这些诗的时候不可错过的注释之中。
读的时候经常有晕眩的感觉,纤细缭乱的词藻,诗歌空间的不断膨胀、模糊又冷却,他使他的自我、他的生活史变得幽邃而繁茂,同时又明鉴秋毫。
“一个虚无主义者想要生活于这般的世界,却把永恒不变的群山凝视成瓦砾。”
刚开始读得不适应。很多诗人写私人生活,通常勾勒事件或饱满抒情,读者易代入,但洛威尔对私人生活的描写整体上是细节的、拼贴的,叙述内容经常发生转向和飘散,读来云里雾里。而且,他的隐喻和联想同样非常私人化,即便是相对清晰的诗作也总有两三句让人费解。译法偏于直译,也不会减少原文的阅读难度。隔了一周调整认知,又对着原文浏览一下,才习惯洛威尔的写法,读出些味道,蛮有启发。
美国后现代派鼎盛时期的主要流派有:垮掉派、黑山派、自白派、纽约派、深层意象派等。而美国自白派三诗人分别是:罗伯特·洛威尔、安妮·塞克斯顿、西尔维娅·普拉斯。罗伯特·洛威尔(1917-1977)为自白派的开创者,他的第一本书《威利爵爷的城堡》获47年的普利策奖,其后的《生活研究》(1959)获全美图书奖,另著有《大洋附近》(1967),《笔记本》(1969),《历史》(1973)及《海豚》(1973)等。这本诗集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每一行诗歌都凝聚着激情与内心隐秘的独白,它们隐隐诉说着诗人的内心——将曾经的记忆与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交叠在一起,重新构成了一种开创性的新型艺术形式。
译者翻译的挺好,最后的翻译手记或者说导读写的也很好看,对我这首次读到洛威尔的读者有很大帮助。洛威尔的这本诗选,题目恰如其分,诗的题目都很平常简单,诗歌也总是从生活的点滴、亲人、家族记忆、婚姻等出发,但意象、修辞、韵味都很醇厚、丰富、情感饱满,看了导读才知道洛威尔早年是师从新批评的诗人学者,这就能理解了。他不是从生活中“升华”出诗意,也不是白描生活,而是生活在他的目光和句子里,本身就呈现出了另外的相貌。
自白派诗人里,我更喜欢普拉斯和塞克斯顿。洛威尔作为躁狂病人,借诗歌自白是自然而然。后期诗歌似乎更好。1973年的《历史》,是完全个人角度的解读,常有奇谲意象,比如写伦勃朗的画,“铜色的雾”,简直慧眼。本书是洛威尔诗选,译得很妥帖,《译后记》也不错。
很喜欢《臭鼬时刻》,前面六节,写人境的荒凉,与最后两节写臭鼬的昂扬生气,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活研究》这一系列,有我们熟悉的家庭场景和生活细节,普通人的欢喜与烦恼,自由随意,开“自白派”先河。其他诗集继续“生活研究”,披露私人化的隐秘情感,掀动被贬抑的心灵的绝望反击。这场诗歌的解放运动,既是文学的,也是社会化的。诗人们转向自我的书写,叩问内心,脱离规矩,追求个性,也因此,燃烧灵魂的能量,终至于以身为祭。金斯堡,普拉斯,等等,皆如是。
读一下这句:“我远在华盛顿想起你,在热浪与空调中/呼吸,知悉/每一种让人麻痹的药物都会提醒人另一条神经的疼痛。”再读一下这句:“你一无所求,只想变老,无所事事,打字,思考。”
方才给爱人发了消息过去:「我爱你,亲爱的,这里有一个黑色的空虚,黑如你不在的黑夜。」
一本诗集,就是一个诗人的一生。胡桑译得仔细,先读译后记更有助于理解。最喜欢历史和日复一日。另,浦睿这本书做得真好,柔软干净轻便,可以随时带在身边。还要再读。
像一个睿智的老人,为你缓缓梳理人生。
会反复回读,洛厄尔真的是好。
洛威尔原来获得三次诺奖提名啊,可惜死得早了。
我猜洛威尔一定是课代表
最喜欢1973年的诗集《历史》中那些写历史人物的篇章。
> 生活研究
40 有用 普照 2019-10-03 15:47:18
作为编辑,亦作为读者,从头到尾反复阅读这本诗集(大概二十遍了),不仅由此找回阅读诗歌的感觉,更兼时时进入语词充沛、心如明镜的状态。简单说就是:太开心了!
28 有用 吴起 2019-10-08 21:25:41
一个好的读者应该尽可能搜集金蔷薇的粉末,要么读得更好,要么尽可能自己去写,不做屠夫
8 有用 K. 2019-10-10 23:39:17
刚开始读的时候,面对洛威尔对《圣经》之类的典故的偏好,有些不知所措。读着读着才感觉开阔起来。他有自己独特的意象和修辞偏好,其语调是多样的。最大的感受是,一首诗,突然有一两句或一段冒出来,扎人一下。《历史》那部分写得真好。“他的直率给了他旷日持久的孤独。”“我双手从事的,我双眼已目睹。”“我们只生活于/现在的面目和曾经的面目之间。”
13 有用 陸鰅痷 2019-11-20 21:54:49
失望之书。能读出作者精神确有些问题。诗集中有几处好的暗喻,但更多是琐屑的无意义。诗人向我们展现了自己精神问题,但在这一点上,他所处的环境似乎是无辜的:除了某些标题,读者从诗行中看不到诗人生活的时代有何罪咎。所以,洛威尔顶多算是他那个时代的诗人,那个滥用精神类药物的时代(他自己可意识不到)的诗人。诗歌是天赋加泪水。洛威尔从未深入到任何一种艰辛中去。这样子写不出好诗。
7 有用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19-11-10 22:09:23
第一辑《生活研究》从中译本看是一种更加平淡的尝试,《威利老爷的城堡》(1946)之后的写作较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历史》所显示的以当代人的细节诗学重写希罗多德以来历史的功力,其中有部分对同代人的素描,含括了20世纪诗人生活状态的晶体切片,在罗伯特·洛威尔延续口语传统所提供的即物赋形能力中,我们找到了更加毕肖普化的威廉斯·卡洛斯·威廉姆斯,相比自白派而言他对私人生活的执着与弗兰克·奥哈拉更接近,其中有一种文艺圈子文化和美国本土地质诗学传统所哺育的对于个体记忆和生命琐屑经验的气定神闲,我们已经默认了美国地图上的河流、地名,它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化的人物也是众所周知的,这似乎是这些诗人以小写神话处理个人经验的根源,它体现在我们每个非英语系出身的读者读这些诗的时候不可错过的注释之中。
3 有用 粟冰箱 2019-12-20 18:16:39
读的时候经常有晕眩的感觉,纤细缭乱的词藻,诗歌空间的不断膨胀、模糊又冷却,他使他的自我、他的生活史变得幽邃而繁茂,同时又明鉴秋毫。
4 有用 东来 2019-11-09 17:23:01
“一个虚无主义者想要生活于这般的世界,却把永恒不变的群山凝视成瓦砾。”
3 有用 冬至 2019-10-29 10:26:09
刚开始读得不适应。很多诗人写私人生活,通常勾勒事件或饱满抒情,读者易代入,但洛威尔对私人生活的描写整体上是细节的、拼贴的,叙述内容经常发生转向和飘散,读来云里雾里。而且,他的隐喻和联想同样非常私人化,即便是相对清晰的诗作也总有两三句让人费解。译法偏于直译,也不会减少原文的阅读难度。隔了一周调整认知,又对着原文浏览一下,才习惯洛威尔的写法,读出些味道,蛮有启发。
6 有用 龙骑士兰斯洛特 2019-10-14 20:01:33
美国后现代派鼎盛时期的主要流派有:垮掉派、黑山派、自白派、纽约派、深层意象派等。而美国自白派三诗人分别是:罗伯特·洛威尔、安妮·塞克斯顿、西尔维娅·普拉斯。罗伯特·洛威尔(1917-1977)为自白派的开创者,他的第一本书《威利爵爷的城堡》获47年的普利策奖,其后的《生活研究》(1959)获全美图书奖,另著有《大洋附近》(1967),《笔记本》(1969),《历史》(1973)及《海豚》(1973)等。这本诗集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每一行诗歌都凝聚着激情与内心隐秘的独白,它们隐隐诉说着诗人的内心——将曾经的记忆与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交叠在一起,重新构成了一种开创性的新型艺术形式。
2 有用 danyboy 2020-08-06 16:36:35
译者翻译的挺好,最后的翻译手记或者说导读写的也很好看,对我这首次读到洛威尔的读者有很大帮助。洛威尔的这本诗选,题目恰如其分,诗的题目都很平常简单,诗歌也总是从生活的点滴、亲人、家族记忆、婚姻等出发,但意象、修辞、韵味都很醇厚、丰富、情感饱满,看了导读才知道洛威尔早年是师从新批评的诗人学者,这就能理解了。他不是从生活中“升华”出诗意,也不是白描生活,而是生活在他的目光和句子里,本身就呈现出了另外的相貌。
3 有用 malingcat 2020-10-25 13:17:13
自白派诗人里,我更喜欢普拉斯和塞克斯顿。洛威尔作为躁狂病人,借诗歌自白是自然而然。后期诗歌似乎更好。1973年的《历史》,是完全个人角度的解读,常有奇谲意象,比如写伦勃朗的画,“铜色的雾”,简直慧眼。本书是洛威尔诗选,译得很妥帖,《译后记》也不错。
3 有用 ly的读享生活 2019-10-16 19:01:26
很喜欢《臭鼬时刻》,前面六节,写人境的荒凉,与最后两节写臭鼬的昂扬生气,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活研究》这一系列,有我们熟悉的家庭场景和生活细节,普通人的欢喜与烦恼,自由随意,开“自白派”先河。其他诗集继续“生活研究”,披露私人化的隐秘情感,掀动被贬抑的心灵的绝望反击。这场诗歌的解放运动,既是文学的,也是社会化的。诗人们转向自我的书写,叩问内心,脱离规矩,追求个性,也因此,燃烧灵魂的能量,终至于以身为祭。金斯堡,普拉斯,等等,皆如是。
4 有用 伊夏 2019-11-04 16:50:42
读一下这句:“我远在华盛顿想起你,在热浪与空调中/呼吸,知悉/每一种让人麻痹的药物都会提醒人另一条神经的疼痛。”再读一下这句:“你一无所求,只想变老,无所事事,打字,思考。”
3 有用 克里桑丝美美 2019-10-24 01:22:31
方才给爱人发了消息过去:「我爱你,亲爱的,这里有一个黑色的空虚,黑如你不在的黑夜。」
3 有用 Hashhush 2019-11-05 21:55:09
一本诗集,就是一个诗人的一生。胡桑译得仔细,先读译后记更有助于理解。最喜欢历史和日复一日。另,浦睿这本书做得真好,柔软干净轻便,可以随时带在身边。还要再读。
1 有用 巴伐利亞酒神 2019-11-12 10:19:09
像一个睿智的老人,为你缓缓梳理人生。
2 有用 永苹 2020-10-25 13:20:15
会反复回读,洛厄尔真的是好。
2 有用 布拉格西 2019-10-11 20:37:39
洛威尔原来获得三次诺奖提名啊,可惜死得早了。
2 有用 鸡晿 2019-10-20 23:36:40
我猜洛威尔一定是课代表
2 有用 苏野 2019-10-14 16:33:38
最喜欢1973年的诗集《历史》中那些写历史人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