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岪与木心 短评

热门 最新
  • 110 titivillus 2019-08-21 11:09:15

    早年读托尔斯泰三死,觉得笔法枯老,训谕先行;这次找来伊凡伊里奇之死来读,果然是直见性命。丹青老师写木心先生的死,心里想着伊凡伊里奇的吧。起初也是那样凝重地密密地涂抹,写着写着笔触就柔软了,写到杰克逊高地那篇,文字松散开来,近乎一抹晚霞了。

  • 54 少年戈多 2019-09-03 23:40:11

    人生得一知己,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31 2019-08-19 23:53:10

    获友人赠港版,系陈丹青纪念木心的旧文合集。之前已在各处读过,《绘画的异端》《乌镇的孩子》等篇都好。

  • 43 金风细雨 2019-09-12 20:35:27

    仅读两篇,泪淌成溪,这是半途而废的阅读经历中的异数——不因荒谬混乱,而因悲伤难已。事先声明,我对木心没有先入为主的任何情结,《文学回忆录》飘扬图书榜首的辉煌岁月中,因怯厚重浩繁,我未曾拜读。陈丹青老师的绵密敏锐,霎时将我罩于哀恸,久不能释怀,这与逝者身份与成就无关,覆压而下的是人类永远不能逃避的亘古忧伤。老人神思逸散,庸俗到滑稽的仪式掩过生命的痕迹,将其定格为一具清零的肉体,降级为一个胡乱拼凑的物件,和死亡本身相比,程序化的哀悼场景更残酷。陈丹青先生身处其中,疏离在其外,一双艺术的冷眼,旁观着这场拙劣的谢幕,逼问着习以为常与司空见惯,这是智者的凝视。当代作家群体中疲软萎靡的文字终于做了回匕首,锋芒刺骨。如果要为汉语寻个希望的寄托,我只愿提名两位候选人,一为野夫,二为陈丹青。

  • 22 恶鸟 2019-10-15 06:57:20

    早课:陈丹青《张岪与木心》,追思是可以的,流水式抒情和追悼部分的细节有点过了(更像内部翻阅,尤其配图),再大的伤痛,在不停书写的细节里只会流淌掉,什么都不能过度消费,无论木心的才华和木心逝世的伤痛,不能为一个人去搬一个时代过来,时代会过去,厉害的人自然会留下来。木心应该没有那么多话说,否则应该早就在场,那就是陈丹青说多了。木心给陈丹青改的名好啊,岪,康熙字典,1、山曲岪;2、山胁道。

  • 13 死透气了 2020-01-11 22:21:39

    “今年春,诸事忙过,我从柜子里取出五本笔记,摞在床头边,深宵临睡,一页一页读下去,发呆、出神、失声大笑,自己哭起来:我看见死去的木心躺在灵床上,又分明看见二十多年前大家围着木心,听他讲课……我们真有过漫漫五年的纽约聚会么?瞧着满纸木心讲的话,是我的笔记,也像是他的遗物。”有陈丹青这样的朋友,木心先生可以含笑九泉了。

  • 11 sz 2019-09-26 08:53:03

    书刚到便手不释卷一日看完,感叹陈老师写得恳切动人啊!两人亦师亦友,人生难得有这样的因缘际会,八十年代,在异国他乡,一个晚年流亡,一个旅美开眼界,偶一相遇遂成至交,而后传成佳话,令人艳羡。在陈老师的推介下木心先生近年来在国内一再的被谈论、争论,褒贬不一,什么国学大师、小资情调、贵族气质这的那的我全然不在乎。我顶在乎的是他真真切切这个人,从未看到一个人老了还能这样的好看,践行着在自己身上克制这个时代,让艺术强大到足以占有他的整个人,一个因为“要法”不对就索性什么都不要的人,直到晚年才得到泛泛浮名,广西师大出版社总编辑刘瑞琳女士在木心追思会上泪流满面的说时代欠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从木心身上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审美、教养、气质、气节,一个用文学艺术将自己一点点救出来的绍兴希腊人,一个为美学流亡的人。

  • 8 bird 2019-08-28 23:00:57

    除《乌镇的孩子》俱已读过,《守护与送别》先前读留下的印象太深,再读更是悲恸,苏俄小说毫无虚掩的写法,至情可鉴。木心在陈丹青的笔下真是一个愈想愈好玩的人、鲜复有谁还肯把自己安放在一个彻彻底底局外的寂寞位置。杰克逊高地、静止永恒的晚晴小筑,事后不堪留恋。心愿已了又壮志未酬,木心警惕着想要不凡的人总要牺牲。忘年之交最益一人。

  • 6 2020-03-21 07:17:10

    木心不是写给群众看的,他写给一个人一个人看。除去陈丹青先生,真的还有人读懂木心的诗和散文吗,很难了。但终究是那句:年轻人读不懂他,但不影响我们喜爱他。

  • 6 旧北 2019-09-02 09:36:36

    后几篇多为旧文的拼贴整合本 但守护与送别读来阵阵悲恸

  • 7 雨露秋禾 2019-08-22 10:42:31

    买了理想国淘宝的签名本预售。这本书是从前丹青老师各处已发表过文章的合集(可能其中略有删改调整)。我常关注丹青老师发表的文章,所以未出版时一瞥目录便知已经阅读过了。不过能出版成一个合集也蛮有意义的。期待早点出版木心先生的遗稿吧,十周年再出我也等!

  • 7 李大鹅 2019-09-23 00:18:04

    此心有一泛泛浮名所喜私愿已了,彼岸无双草草逸笔犹叹壮志未酬。

  • 5 侯磊 2020-03-21 01:01:09

    一口气读完,是个简化版的木心评传。总之,木心出身于西化阔少家庭,天生就是雅与洋,他天性高古,从来不俗。

  • 4 摸鱼居士 2019-09-06 14:19:14

    他其实是把他当做一个伟人(当然也是一个亲人)来感受了

  • 7 🌕🌖🌗✨ 2020-05-10 22:46:50

    “眼看先生老下去,我总抱歉自己的年轻,今天他被烧掉了,我成了一个老人。” 前两篇共三万字的送终文,陈丹青写得相当克制,我却读到肝肠寸断。木心与陈丹青的老式沪语对话尽显洋与雅,两人天性高古,不落俗。 木心是无法点评这本书了,但我想他要知道自己被张岪这样情深意切地写,他会叫乖得开心。因为木心自己曾写道: “我愿他人活在我身上 我愿自己活在他人身上 这是“知” 我曾经活在他人身上 他人曾经活在我身上 这是“爱”
雷奥纳多说 知得愈多,爱得愈多 爱得愈多,知得愈多 知与爱永成正比” 他离开后8年我才开始阅读他。一旦开始,就忍不住在每天的咖啡时刻读他。淡淡地浓、浓浓地淡,人情味也是这样的。他的《旗语》是读过最美的情诗。木心、一个绍兴希腊人,我、十九世纪穿越来他的读者啊。衔命首义,生生不息。

  • 5 纸上声 2019-09-01 15:08:02

    不凡的人总要牺牲,再过多久我也难以安顿消失

  • 4 易水寒 2020-02-16 09:48:18

    2020.02.05 字字看来皆是血。从前也一样,为先生不平。如今更怕先生被轻易丢到大街上去。「木心被丢到大街上去了。」只看到名讳这两个字,就是一片心肠搅动。 谢谢张岪。

  • 3 再见,普鲁斯特 2019-10-14 23:33:53

    死亡,如何对待死亡是我们一生需要去感知去学习的命题。陈丹青和木心亦师亦友,说不清楚是谁成就了谁,一个教会了一个年轻人许多的知识文化,一个让他在死后在文坛声名鹊起。正是这样的关系,让陈丹青面对木心的衰老,死亡会那样的冷静又是那样的不能自控。面对病床上的木心,他拿起画笔,画一个老人的日渐衰亡,他甚至觉得木心像一个孩子,他终于可以摸摸他的头像一个长辈一样。在木心死后,他好几次恍惚看见木心的魂魄,是吗,那是木心吗,或许是木心又有了什么绝妙的句子无人欣赏呢。更让人感动的是木心葬礼当天从各地赶来的读者,作为一个一直以来游离于中国文坛的作家,木心的中国的读者并不多,但那天有许多青年奔赴这场葬礼,是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件见面。值得注意的是,木心的文学成就斐然 ,可他还是一个画家,一个创新的作家。

  • 4 KLH 2019-12-27 19:12:46

    开篇即陈丹青料理木心身前后事的陈述。衰老,病房,谵妄,弥留,离世,葬礼,字句入心深情,深切惊心,经得起品读。木心用死给陈上最后一课,而陈用他对木心的情无意中给读者上了堂美学课。陈对木心的情,厚,钻骨的厚,厚得让人觉得这才是情,而陈的文字全然撑起这份情。诚如陈所言,唤醒他沮丧的人,是木心,木心示他以失去的教养,继而自省求变。而陈不仅示我何为厚情,也示我何为好的当代中文。开篇读罢,竟也起了磨砺中文写作的冲动。开篇大概是《纽约琐记》后,最显陈的感受力和文笔的写作。余篇示人以木心生活的一面,可贵的师友间的种种细节,两者也矛盾也冲突,也不乏老对少的失望和评判。余篇也贵在陈对木心的画作大概是首次的解读,框架有了。最后,完同陈对木心的一评价:木心有一魔力,读他,他会给你点亮一小时,之后再暗下去。

  • 3 阿丘 2019-12-07 21:46:51

    陈丹青啊,我越发喜欢了。他笔下的木心也真生动。人和人的关系,是可以有那么那么多微妙而珍贵的时刻的呀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