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沟 短评

热门 最新
  • 13 觉今非又昨非 2020-02-01 23:53:40

    个人觉得很差。主要就是对史料毫无批判辨析能力,尤其是李、申本即风云人物,许多史料如报刊显具宣传性质,作者对所引史料却全盘接受,并且虽然打着「历史记忆」的名号,却未能考察记忆的形成,对口述十分轻信,全不考虑这一现在的民间口述是否已是国家建构的产物。结果,此书只能是以现代学术的外衣把(二)十七年文宣重新包装。另外,作者尝试通过对西沟的描述对集体化再评价,且不说他自己的曲意回护(在某三年时特别明显,对饥饿轻描淡写而把透着浓浓政治挂帅味的措施誉为及时回应),仅仅这是一个模范村而非普通村落的事实就足以使其尝试失败。把集体化时期的成就和集体化的成就等同,逻辑上亦有漏洞。至于始终反对弗里曼等把集体化视为国家强制行为,只能说常在「装外宾」,农民何尝有对上的自主权呢?

  • 7 宋典少说两句 2020-04-14 23:26:58

    作为19年出版的为数不多的当代史著作,看完实在是太差了。作者的文笔生硬,毫无阅读美感暂且不论。两大问题就达不到三星水平。其一,对先前研究,理论食而不化,对史料缺乏批判性,口述采访宣传资料照单全收,还特容易在记录完老人的采访后发一通与主题无关,毫无学术意义的个人感想,让全书结构臃肿混乱;其二,写在标题里的历史记忆只在一章讨论,还是以展览馆实体为讨论对象,作者难道忘了你在第一章就注意到采访老人时他们还喜欢用“社员”的称呼吗,这不就是记忆的绝好体现吗。视而不见,学术沦为怀旧式的自我陶醉。

  • 6 星期六历史学家 2020-04-25 16:39:59

    我读导论时候就觉得奇怪,研究的时间段还有记忆概念,为什么,贺萧的书不在他的综述里?后来发现是作者十年前的博士论文,去年才出版……这书已经没有太多价值了,更何况作者报了一堆菜名,却都是没有领悟他说的概念的精髓,以前觉得历史学和人类学多半能够做出好东西,现在来看还是要分人的,而且理论需要真正理解,田野考察也是技术活。

  • 0 Sarcophagus 2021-04-10 08:21:24

    既有人民出版社2017精装十大卷《西沟口述史及档案史料(1938-2014)》,也不难理解这部2010博论、2015后记、能在2019出版的全国最典型村之一的村史为何呈现出如此细致而顺达的面目。山川依旧,生民不息,展览馆与红旗飘扬不倒,记忆和叙事漫卷飞荡。

  • 1 橘子 2020-06-10 06:34:43

    历史研究如何保持诗意

  • 1 继革 2020-05-31 22:13:16

    不知道为啥分这么低,可能第一次看这种类型,反正我觉得还行。尤其是田野调查,偏实证的东西,我个人觉得是很有意义的。至少文学研究做不来。

  • 2 Caleb 2020-01-27 22:24:29

    既然提到了柯文和历史三调,是不是自然就有一个疑问:田野调查中对历史亲历老人们的采访,得到的大量对过去的回忆,到底是“经历”,还是另一种“神话”。历史亲历者本人对过去的再建构,作者似乎少了些怀疑。整体新意不足,行文也迟滞。想和美国汉学对话,但好像又没做好准备。建议商务印书馆,大篇幅史料能不能都用楷体。

  • 1 流惜子 2020-04-14 19:46:23

    不错的华北乡村民族志研究,不过败笔在作者在特地强调记忆理论的情况下,对口述资料居然不加怀疑地使用。本书有华北社会史研究的特色,相较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更关注基层社会中的权力结构、运作与冲突。比较好地以自下而上的观点展现出抗日根据地时代以降,一个山西村落在前前后后的行政指令下发挥能动性发展自身的过程,对考量中国农民的行为逻辑也有贡献。不由得想起大约十年前,网络舆论流行的对申纪兰的攻击,其实,如果不置于这些农民自身的历史情景进行考量,自然不能理解其行为。书斋中人对基层社会的研究,难就难在这里。

  • 0 小恶魔卡尔西法 2024-01-25 16:16:49 四川

    看了一下,这本书后记2015年写得,出版2019年,这是国史研究出版的常态。看了很多短评,评价都不是很好。客观的说,十年磨一剑,不应该磨成这样,首先是阅读体验很不好,很多大段大段的文字看着贼难受,有的材料引用也不裁剪,在博士论文里面可以注水,但是出版著作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其次是探讨的问题典型性问题,西沟是一个典型的晋东南乡村吗?有李顺达申纪兰的地方它可能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吗?这个典型性是想强调它的特殊性,还是它背后的一般性?书中说的很模糊。借用老师的简评,这本书野心很大,但是呈现出来的内容有些粗糙了。同类作品代表作我推周海燕的《记忆的政治》以及刘亚娟关于张顺相的研究。附带说一下这套书,基本上以材料取胜,材料很扎实且丰富,但是内容上总觉得可以提高一些。当下国史研究本就生存困难,且看且珍惜吧。

  • 0 锈音钉 2023-12-17 17:36:14 广东

    郝景盛

  • 0 守小摊儿 2024-01-15 18:01:18 河南

    如果我自己不去西沟,单纯靠这些人讲,我就不会意识到史料辨析之重要。同样的,如果我不去西沟,只看这些历史学家的讲述和对他的批评,我就不会深刻体会意识形态乃是思想的空气。如果对此书抱有观念上的敌意,那便是仍在另一泥沼之中,这一泥沼一般被叫做自由主义。

  • 0 Klauric 2021-01-10 21:25:13

    作者把政宣材料直接用作研究材料,使本书成为官修村史的复读版。文献综述缺乏条理,没有把自己的研究问题和文献结合起来。土改部分有关土-客权力结构与空间区隔的讨论有新意。西沟村史的叙事逻辑并不完整,1960-70年代的仅以事件碎片为主,缺乏连贯性。部分章节的讨论浅尝辄止,未能进一步讨论,如李顺达互助组与“组织起来”的话语曾建立关联,而作者并未讨论这种话语关联是在何种历史情境中生成及其对西沟“历史”塑造的影响等。有关历史记忆的叙写仅仅停留于展览馆,而未考察村民与西沟历史的联结。另外,作者特别强调集体化时期的优越性,却只在文中写到集体化对农田、山地与水利整治的影响,而径直以此反驳弗里曼等人,同时作者也忽视了集体化时期造成农民生活困苦的制度-结构因素,使其观点亦具有道德判断的意味。

  • 0 这个废物 2021-05-11 18:05:04

    历史研究也不是堆叠材料啊

  • 0 商印文津文化 2019-10-21 14:08:33

    一个典型乡村与它的传奇人物同生共长四十年所经历的革命与生产传奇故事。

  • 0 思登 2020-12-04 14:14:18

    在图书馆花了半个小时翻了一下。真的不是一般的差,是令人发指的差。要不是作者在书中提到他和当地人的谈话,我都怀疑他是不是去过这个西沟村。

  • 0 都市村庄 2019-11-18 23:21:50

    花两个半小时刷了一遍。 一部比较扎实的农村社会学著作,算是“小题大作”不错的范例。引用的材料翔实。 那个自然条件曾极端恶劣,却走出过两位全国劳模,其中申纪兰现在还坚持参加每年大会的村镇,裹挟在历史与革命的洪流中,有辉煌,也有无奈与没落,读其中有关农业生产具体情况的文字,让我回忆起童年的诸多所见所闻,熟悉而亲切,当然,到某个年代时也唤起唏嘘与反思。 山西的朋友说,规如今西沟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区,夏天非常凉爽,真希望有机会一游。

  • 0 ( ¨̮ ) 2020-07-15 15:08:28

    @2020-01-03 22:29:51 @2020-03-23 01:01:49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