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通过对中国深圳、东莞和广州266名农民工的深度访谈,本书描述了中国的城乡迁移对家庭和性别关系的改变。而这一探讨,是通过聚焦于男性和男性气质的改变来完成的。
作者在书中展示了这场始于三十多年前的大规模城乡迁移是如何重塑男性农民工作为爱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角色的。在这场为了生计的“搏斗”中,男性农民工做出了“男性气质的妥协”:他们通过在夫妻权力和家务分工中做出让步、重新定义孝顺和父职等方式,努力维护着家庭中的性别界线和他们在家庭中的象征性的支配地位。
这些男性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故事,也揭示了中国经济改革、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另一个侧面。
本书荣获国际社会学协会移民研究2018年度最佳图书奖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RC31 Sociology of Migration 2018 Best Book A...
通过对中国深圳、东莞和广州266名农民工的深度访谈,本书描述了中国的城乡迁移对家庭和性别关系的改变。而这一探讨,是通过聚焦于男性和男性气质的改变来完成的。
作者在书中展示了这场始于三十多年前的大规模城乡迁移是如何重塑男性农民工作为爱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角色的。在这场为了生计的“搏斗”中,男性农民工做出了“男性气质的妥协”:他们通过在夫妻权力和家务分工中做出让步、重新定义孝顺和父职等方式,努力维护着家庭中的性别界线和他们在家庭中的象征性的支配地位。
这些男性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故事,也揭示了中国经济改革、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另一个侧面。
本书荣获国际社会学协会移民研究2018年度最佳图书奖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RC31 Sociology of Migration 2018 Best Book Award)
作者简介 · · · · · ·
蔡玉萍,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硕士、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2013年以富布赖特访问学人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交流,2016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任资深访问研究员。201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发的杰出研究学者奖及校长模范教学奖。
彭铟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现为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2008年、2009年先后赴牛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学术访问。2017年起,任国际知名学术期刊Gender & Society编委。
目录 · · · · · ·
1 导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乡迁移、家庭和男性气质
2 中国宏大叙事背景下的边缘男性
3 寻找平衡:恋爱、婚姻与性
4 夫妻关系中的权力与策略
5 家务与男性尊严
· · · · · · (更多)
1 导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乡迁移、家庭和男性气质
2 中国宏大叙事背景下的边缘男性
3 寻找平衡:恋爱、婚姻与性
4 夫妻关系中的权力与策略
5 家务与男性尊严
6 爸爸在远方:城乡迁移、父职与情感
7 来自远方的孝顺:养老职责的协商与重构
8 男性妥协:关于变迁中的男性气质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农民工和个体农民工的故事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但是我们对中国巨大的变迁如何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庭却知之甚少。而对迁移夫妻和迁移家庭如何处理和应对迁移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则更近乎一天所知。通过描述改革开放中处于两个不同时期的四个男性农民工的故事,本章将改革开放后中国城乡迁移对家庭和性别的影响嵌入这个国家所经历的更宏大的社会结构变迁之中进行讨论。个人故事与宏大叙事的交织提醒我们,尽管个体变化与结构变迁之间存在着理论上的划分,但实际上两者一直交织在一起,很难人为地将其裂。 在一个传统上家庭会对个体家庭成员生活和福祉产生关键影响的社会里,城乡迁移很少是由个体决定的。迁移常常是出于效益最大化和风险分担而做出的家庭策略。这表示迁移会同时影响迁移的人和他们留守在老家的家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在农村的生活都会被迁移所重塑。在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家庭中,性别关系和代际关系被重新定义和讨论。男性农民工不得不应对这样的一种压力与纠结:一方面他们受到强调经济实力的都市成功男性话语体系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看清自己处于城市边缘位置并具有极为有限的经济资源的现实。他们还需要重新界定自己多重的家庭角色和性别身份,以此来应对新环境下对“好恋人”“好丈夫”“负责任的父亲”和“孝顺儿子等角色的评判标准。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将讨论农村男性如何在城乡迁移中重塑他们的亲密关系、婚姻关系、父职以及孝道。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男性农民工通过经历恋人、丈夫、留守儿童的父亲和留守老人的儿子等角色来体验他们的生命历程。国家的发展路径和这些边缘男性的生命道路不时地交织在一起。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 中国宏大叙事背景下的边缘男性 -
像迁移家庭中的男性一样,迁移夫妻中的丈夫同样需要与妻子重新商量家务分工,这既包括城市家庭中的家务分工,也包括在城市与农村老家之间的家务分工。我们的受访者中有51位是迁移夫妻中的方。在这些家庭中,妻子往往在工厂工作,工作和加班时间都较长,因此很难兼顾家务。许多这样的迁移夫妻都会将年幼的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由祖父母照顾,这些孩子中有些仅有一两岁大。夫妻中的一方需要频繁地返回农村老家去看孩子、照顾生病的年迈父母或者处理其他的家庭事务。那么,在“男主外女主内”根深蒂固的观念以及农村男性普遍不做家务的情况下,男性农民工如何面对迁移之后新的现实情况以及如何重新安排家务分工呢 中国父权制的规范模式建立在严格的性别区隔之上,外面的公共领域只对男性开放,女性则被限制在家庭领域中(Mann,2011)。阴阳二分的宇宙观和男女有别的文化观念都被用来加强性别区隔和女性隔离的合法性。这种性别秩序看起来是平行的,但实质上是等级性的。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施行确保了女性没有渠道获得经济资源、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它使得女性完全依赖于家庭,完全在父权制家长的控制之下。在现实中,普通农民家庭很难完全实行这种性别区隔( Ebrey,1993);由于经济的需要,女性必须经常参加家庭的劳动生产活动(例如织布、纺纱、饲养牲畜等等)和小规模的贸易活动,这些活动都使女性有机会在家庭以外活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4 夫妻关系中的权力与策略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男性妥协"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男性妥协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男性妥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陈亮评《男性妥协》︱丈夫有泪何处弹?城乡流动中的情感结构

男性妥协背后的女人故事
> 更多书评 8篇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市场转型使得中国农民工的总人数持续增长,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政府和城市居民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敌意并没有逐渐消退,如农民工曾被长期排除在城市公共服务和福利体系之外,这些敌意使农民工们在取得经济机会与履行传统家庭职能之间陷入难以平衡的困难境地;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劳动力缺口扩大,农民工的利益和权利开始受到一定的政策保护,因此在经济收入以外,新生代农民工迁移的动机还包括个人发展,如发展...
2020-03-14 21:26 1人喜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市场转型使得中国农民工的总人数持续增长,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政府和城市居民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敌意并没有逐渐消退,如农民工曾被长期排除在城市公共服务和福利体系之外,这些敌意使农民工们在取得经济机会与履行传统家庭职能之间陷入难以平衡的困难境地;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劳动力缺口扩大,农民工的利益和权利开始受到一定的政策保护,因此在经济收入以外,新生代农民工迁移的动机还包括个人发展,如发展事业和体验现代城市生活,这些梦想使得农民工们在乡村和城市、理想和现实中纠结与挣扎。 在一个传统上家庭会对个体成员生活和福祉产生关键影响的社会里,迁移会同时影响进行迁移的人和他们留守在乡村的家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在农村的生活都会被迁移所重塑。因此,农民工们在迁移中所陷入的难以平衡的困难境地以及纠结与挣扎,也将影响他们的家人和家庭。在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家庭中,性别关系和代际关系被重新定义和讨论。男性农民工不得不应对这样一种压力与纠结:一方面他们受到强调经济实力的城市成功男性话语体系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看清自己处于城市边缘位置并具有极为有限的经济资源的现实。 基于此,他们还需要重新界定自己多重的家庭角色和性别身份,以此来应对新环境下对“好恋人”、“好丈夫”、“负责人的父亲”和“孝顺的儿子”等角色的评判标准: 1.亲密关系中的男性农民工在寻求现代价值观念和传统责任义务的平衡之间不断挣扎。城乡迁移拓宽了农村男性的在亲密关系中的选择,同时也在多个层面制造了张力。男性农民工渴望现代浪漫爱情,但是他们无所依托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他们的亲密关系经常是短暂的;城市恋爱实践也在提醒他们,农民工的经济能力与恋爱关系中标志着男性成功的铺张的消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农民工们虽然也吸收了强调伴侣之间情感和精神上契合的观点,但他们仍有很大可能在追求浪漫与顺从传统之间的妥协(如返回农村老家迎娶父母认可的本地女孩)。 2.城乡迁移粉碎了农村父权制的根基,男性农民工开始重新调整他们在夫妻关系中的权力与策略。传统的“从夫居”模式在城乡迁移的现实问题中被动摇,原有的家庭范式在曲折中发生着变化。妻子被仍被期望是温柔和顺从的,但同时男性农民工开始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需要他们的妻子能够“管住”丈夫和管理“他”的家庭(如赞同由女性掌控家庭开支,以此控制自己在抽烟喝酒方面的开支);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根深蒂固以及农村男性普遍不做家务的情况下,出于家庭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农民工家庭并不恪守传统分工模式,男性农民工开始部分承担家务,并且赞同她们的妻子更多地参与到经济生产中。 3.“父亲”和“儿子”的双重角色向男性农民工提出了调整传统文化规范的要求。传统男性性别气质的重要组成之一,即父职的核心,被认为是在经济上供养子女,而在城乡迁移中,由于男性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的长期分离,强调男性公共生活和赚钱能力的传统男性气概开始逐渐转向关注男性的私人关系(如男性农民工是否与子女有较强的情感联结),能够应对子女照料中的各种新挑战开始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男性特质”;城乡迁移创造的反常的代际机制使得男性农民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解决照顾老人的问题,与以往的家庭分工模式不同,男性农民工通过重构“孝顺”的含义或利用移动通信,来实践新的照护策略。
回应 2020-03-14 21:26 -
书中写到的很多迁移带来的张力,我正在经历。很多矛盾和纠结,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就合理化解释。规范性的城市男子气概:基于金钱的男子气概、基于素质(知识、专业技能)的男子气概,这两个概念很有解释力。作为对抗,他们发明了“可敬的男子气概”,将道德置于物质财富之上。道德的大棒,似乎有强大的力量,但在市场经济规则下,还是显得乏力乃至有点阿Q式的可笑。男子气概的妥协,看似是主体的理性选择,实质上更多的是无奈之...
2021-01-17 21:17
书中写到的很多迁移带来的张力,我正在经历。很多矛盾和纠结,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就合理化解释。规范性的城市男子气概:基于金钱的男子气概、基于素质(知识、专业技能)的男子气概,这两个概念很有解释力。作为对抗,他们发明了“可敬的男子气概”,将道德置于物质财富之上。道德的大棒,似乎有强大的力量,但在市场经济规则下,还是显得乏力乃至有点阿Q式的可笑。男子气概的妥协,看似是主体的理性选择,实质上更多的是无奈之举,“没有办法的办法”。从外部视角来看,人的迁移带来了家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割和扭曲,带来了文化规范的错位发展。所以,从改变期望值开始,改造规范或者创造新的规范。
回应 2021-01-17 21:17
-
书中写到的很多迁移带来的张力,我正在经历。很多矛盾和纠结,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就合理化解释。规范性的城市男子气概:基于金钱的男子气概、基于素质(知识、专业技能)的男子气概,这两个概念很有解释力。作为对抗,他们发明了“可敬的男子气概”,将道德置于物质财富之上。道德的大棒,似乎有强大的力量,但在市场经济规则下,还是显得乏力乃至有点阿Q式的可笑。男子气概的妥协,看似是主体的理性选择,实质上更多的是无奈之...
2021-01-17 21:17
书中写到的很多迁移带来的张力,我正在经历。很多矛盾和纠结,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就合理化解释。规范性的城市男子气概:基于金钱的男子气概、基于素质(知识、专业技能)的男子气概,这两个概念很有解释力。作为对抗,他们发明了“可敬的男子气概”,将道德置于物质财富之上。道德的大棒,似乎有强大的力量,但在市场经济规则下,还是显得乏力乃至有点阿Q式的可笑。男子气概的妥协,看似是主体的理性选择,实质上更多的是无奈之举,“没有办法的办法”。从外部视角来看,人的迁移带来了家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割和扭曲,带来了文化规范的错位发展。所以,从改变期望值开始,改造规范或者创造新的规范。
回应 2021-01-17 21:17
-
书中写到的很多迁移带来的张力,我正在经历。很多矛盾和纠结,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就合理化解释。规范性的城市男子气概:基于金钱的男子气概、基于素质(知识、专业技能)的男子气概,这两个概念很有解释力。作为对抗,他们发明了“可敬的男子气概”,将道德置于物质财富之上。道德的大棒,似乎有强大的力量,但在市场经济规则下,还是显得乏力乃至有点阿Q式的可笑。男子气概的妥协,看似是主体的理性选择,实质上更多的是无奈之...
2021-01-17 21:17
书中写到的很多迁移带来的张力,我正在经历。很多矛盾和纠结,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就合理化解释。规范性的城市男子气概:基于金钱的男子气概、基于素质(知识、专业技能)的男子气概,这两个概念很有解释力。作为对抗,他们发明了“可敬的男子气概”,将道德置于物质财富之上。道德的大棒,似乎有强大的力量,但在市场经济规则下,还是显得乏力乃至有点阿Q式的可笑。男子气概的妥协,看似是主体的理性选择,实质上更多的是无奈之举,“没有办法的办法”。从外部视角来看,人的迁移带来了家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割和扭曲,带来了文化规范的错位发展。所以,从改变期望值开始,改造规范或者创造新的规范。
回应 2021-01-17 21:17
论坛 · · · · · ·
资源这个事上 | 来自Serendipitous | 2020-10-1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6)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6)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男性妥协的评论:
feed: rss 2.0
24 有用 olive 2019-10-25
倒不觉得是男性气质的妥协(况且什么是男性气质太难定义),是作为人的妥协。渐渐地会觉得,其实很多关于性别的探讨,最终应该回到人本身,作为“人”的尊严、权利与无可奈何。不过也算提供了一个新视点,用别人的眼睛看看世界。 #谢谢临桌男生的书
3 有用 秦慕周 2019-10-22
砸摸着是个大型社会实践的题目啊…作者处处强调理论对话,反倒体现出理论性的缺失
1 有用 子扉我[已注销] 2019-12-26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12/26/%e7%94%b7%e6%80%a7%e5%a6%a5%e5%8d%8f/
2 有用 羊村大主教 2019-09-19
有史以来看得最快的一本书。 书名略浮夸了点……就像结论里说的那样,这种所谓“妥协”很可能只是由于形势所迫而产生的无意识策略,并没有真的妥协。一旦形势变化,它就会消失,妥协又会变回统治。 另外,书中关于女性作为家庭管理者出现的情况,其实一直都有,无非是男董事长任命了一个女经理而已……🌚🌚🌚甚至只是屈尊以示宠妻的统治策略,妥协的成分微乎其微。😂😂😂
1 有用 Livjathan 2019-11-01
视角选题很好,写的一般,结论也比较浅显
0 有用 lyf 2021-03-04
书的视角非常好,所以开始读得时候觉得导论写的很棒。但是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到底什么是男性妥协和男性气质?有明确的内涵,外延和维度吗?第二,作者所说的男性妥协是迁徙促使的,还是即便没有迁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两个问题的核心都是参照物没有纳入讨论中来。
0 有用 铁铁兔 2021-03-03
补一下。没有很新颖的感觉。性别只是一个分类。
0 有用 铁布衫 2021-02-28
看得挺伤心和压抑的。在这些迁移故事中看到了好多熟悉的人……性别是关系性的,男性主体经验的缺失会阻滞对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理解,而屡屡被批判的男性气质(具体的而非想象的)只有在情人、夫妻、亲子、朋友、工作等关系当中才能得以呈现。
0 有用 西红柿鸡蛋面 2021-02-21
用了一下午读完了这本书。读完导论和前两章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发现了一本宝藏,遇到了一本没有割裂性别,文化和情景,从客观分析弱势男性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处境的书。但从第三章开始越读越有些失望,太浅了,从田野故事到理论引用到研究主题,仍然只停留在对田野内容的阐述和浅描上,仿佛在看一篇硕士论文初稿。说实话,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我读到的仍是作为男性或者作为自然人在现实中的自欺欺人和自我安慰,夫妻关系中夫权... 用了一下午读完了这本书。读完导论和前两章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发现了一本宝藏,遇到了一本没有割裂性别,文化和情景,从客观分析弱势男性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处境的书。但从第三章开始越读越有些失望,太浅了,从田野故事到理论引用到研究主题,仍然只停留在对田野内容的阐述和浅描上,仿佛在看一篇硕士论文初稿。说实话,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我读到的仍是作为男性或者作为自然人在现实中的自欺欺人和自我安慰,夫妻关系中夫权和经济的矛盾、亲子关系中情感和现实的冲突、赡养父母中的愧疚和无动于衷,这种所谓的“男性的妥协”不是一种大社会背景下的无奈,而且强行给自己安上的用以自我安慰的理由。啥时候才能别再用借口来隐藏自我天真懒惰自私又现实,真正为自己正个名呢? (展开)
0 有用 肥肥肥肥肥 2021-02-18
本质上,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所呈现出的“男性妥协”和由此所形成的“性别平等”都只是在社会结构、经济条件的压力下所形成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