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你敢相信吗?这是100年前的人写出来的书。 论调逻辑丝丝入扣,虽然不好读。理解难度属于专业书中较为浅陋的,但属于通俗书类当中偏学术类的。 由于时代局限性,弗对于性倒错的某些观点抱残守缺,但不乏某些观点即便放到现在一点点都不过时,甚至在当今社会也处于舌剑之巅。 弗洛伊德在百年之前对于“性取向”已有超然的理解,对老佛爷望而兴叹。
接触到一些人评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作品,总是不自觉带着一股嘲讽其落后的气息。其实这些人大多读过百科或是他人引用的某段作品,并没有真正深入,基本半桶水。 越是深入全面阅读,越觉得作品的持久魅力不减,尤其是这本一百年前的开山之作(第四版写于1920年)👏👏👏 大陆难得从德文自译,而非英文再译👅 与徐胤先生的译本通读,结果发现这本少了:文化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精神病。这章节。
五⭐敬大佬
什么都能扯到性上,是不是以为这样就大道至简了呢,但是至简的不一定是大道。还是缺乏严谨的科学证明,释梦对自己才有说服力吧,至少自己能接受就行。
五千年的性压抑,压在中国当代男人的头上
代
洪荒之力力比多,万物生长全靠性,雌雄同体你我他,俄狄浦斯须降格。
力比多 完全压抑 疏导 升华作用 口欲期 心因性阳痿 对母亲的降格 喜欢第三者
文明是性欲的升华(被阻碍压抑后的出口)。
主要是想看看性倒错的讨论,但是不多。主张一切性变态都源于童年创伤这一点,还是很值得怀疑的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有好有坏!好的是他观点独特,有不少可取处,从新的角度来解释性;坏的是他很多观点难以自圆其说,强行论证,总想套进他的精神分析学说里,也总想用力比多解释所有精神症,用心理压倒生理。
原著很难读。向弗洛伊德坚韧不拔地在人类最隐蔽的心灵拓荒的工作致敬。但是老弗的某些方法实在是太拉胯了,例如很多关于原始人的论述,到底有多少人类学的研究做支撑呢?很多推论都是靠日常经验去臆想。真是要不得。
如果童年里缺失了一个强大的父亲形象,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性取向问题。有节奏的机械摇晃身体也能引发性兴奋,孩子们特别喜欢一些被动型的游戏,比如荡秋千或者被大人举着飞。男人寻找对象的过程,是在寻找自童年起就深植于心的母亲的形象。
在上个世纪中因为医学和科学的进步使得人们对身体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大程度上植源于身体的内在感受,所以近一百年后再阅读这本书会觉得其中很多讨论和阐释都……非常有趣。但总得看来还是比较值得一读的,译文也很流畅。
感觉讲了很多,又感觉什么都没有讲。
比想象中易读,可以了解一些理论。某些是熟悉的观点,比如俄狄浦斯情结;某些推论则引人思考,比如性变态的动机及社会发展对性心理的影响。谈不上是非对错,毕竟人的心理比海洋更深。
性倒错:绝对型,两栖型,偶然型。童年里缺失强大的父亲形象,则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性倒错。 儿童和父母的关系,对其爱人的选择其决定性作用,父母双方的角色不能或缺。这和母亲需要表现柔美,父亲表现阳刚是吻合的。单亲家庭,特别是常年和一个同性长辈生活在一起,更容易出现同性现象。 羞耻感和厌恶感框定了性欲的正常范围。
68 明确了这一点,“处女禁忌”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原来,通过避开与女性的首次性行为,可以使丈夫在之后的朝夕相处中避开很多不必要的风险。然而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将这份风险抛诸脑后,愈发看重附着于女性初夜的“归属感”效应,以至于男人们将女性的初夜视为不可错过的财富。对于婚姻问题的研究却表明,即使在现代女性的精神生活中,因初夜的“失身”而寻求报复的心理依旧存在。通过对大量案例的观察,我们注意到许多女性在第一段婚姻中不仅缺乏“性”趣,也缺乏幸福感,在第二段婚姻中却突然柔情万种、恩爱有加。
这本书时代局限性太大,可能在当时看是比较新颖的理论,现在看来很难立足。案例过于单薄,简单来说,这本书就是表达一切关于感情的心理问题都是源于“性”。而且对于女性似乎带着某种偏见。总体来说不推荐,如果实在对这方面发展史有兴趣可以看看。(还有这本书排版真的反人类,有谁会把整本书的注释都放在最后十几页啊,不知道编辑咋想的🙃 )
在书店里看到书名被吸引然后没想到是弗洛伊德的书,看完之后回家复盘记笔记,虽然我还是不能完全赞同弗洛伊德的性驱动理论,通过性来解释所有行为还是令我存疑,但是感觉好多事情通过性的角度以及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就变得很有意思。写笔记的时候有想到之前看过的书的一些内容,有一些有趣的联系和呼应。 但是也有一种有些问题完全无解的感觉,个人理解或许是由于弗洛伊德的男性身份限制以及时代限制的原因,也或许是这些问题本来就无解。 总结来说,印象最深的几个点,一是成年以后的对性对象的选择实际在幼儿时期就早有端倪(当然这是建立在弗罗伊德的性驱动理论上),以及所有人的个性都是有个人发展历史成因的;二是两性关系中男性对女性的降格以及女性的连带困境;三是性需求与文化需求无法平衡(所以单身其实利于个人成长吧哈哈哈)。
> 性学三论——德文直译全本
2 有用 小陨石 2022-01-13 20:52:05
你敢相信吗?这是100年前的人写出来的书。 论调逻辑丝丝入扣,虽然不好读。理解难度属于专业书中较为浅陋的,但属于通俗书类当中偏学术类的。 由于时代局限性,弗对于性倒错的某些观点抱残守缺,但不乏某些观点即便放到现在一点点都不过时,甚至在当今社会也处于舌剑之巅。 弗洛伊德在百年之前对于“性取向”已有超然的理解,对老佛爷望而兴叹。
1 有用 逍遥子 2021-07-03 19:22:38
接触到一些人评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作品,总是不自觉带着一股嘲讽其落后的气息。其实这些人大多读过百科或是他人引用的某段作品,并没有真正深入,基本半桶水。 越是深入全面阅读,越觉得作品的持久魅力不减,尤其是这本一百年前的开山之作(第四版写于1920年)👏👏👏 大陆难得从德文自译,而非英文再译👅 与徐胤先生的译本通读,结果发现这本少了:文化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精神病。这章节。
0 有用 Sjshhakkhg 2022-02-19 21:36:35
五⭐敬大佬
0 有用 改名中 2021-11-16 20:55:55
什么都能扯到性上,是不是以为这样就大道至简了呢,但是至简的不一定是大道。还是缺乏严谨的科学证明,释梦对自己才有说服力吧,至少自己能接受就行。
0 有用 历史小学生 2022-01-11 11:46:00
五千年的性压抑,压在中国当代男人的头上
0 有用 阿特拉斯抠抠脚 2023-11-19 23:43:16 广东
代
0 有用 24小时散漫家 2022-04-21 21:31:52
洪荒之力力比多,万物生长全靠性,雌雄同体你我他,俄狄浦斯须降格。
0 有用 痰盂林 2023-03-26 17:20:17 广东
力比多 完全压抑 疏导 升华作用 口欲期 心因性阳痿 对母亲的降格 喜欢第三者
0 有用 多喝热水 2023-06-24 11:58:48 江西
文明是性欲的升华(被阻碍压抑后的出口)。
0 有用 tiva 2022-07-29 15:56:52
主要是想看看性倒错的讨论,但是不多。主张一切性变态都源于童年创伤这一点,还是很值得怀疑的
0 有用 我与我周旋久 2022-06-16 08:24:18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有好有坏!好的是他观点独特,有不少可取处,从新的角度来解释性;坏的是他很多观点难以自圆其说,强行论证,总想套进他的精神分析学说里,也总想用力比多解释所有精神症,用心理压倒生理。
0 有用 Miru的男朋友 2024-01-19 00:16:59 广东
原著很难读。向弗洛伊德坚韧不拔地在人类最隐蔽的心灵拓荒的工作致敬。但是老弗的某些方法实在是太拉胯了,例如很多关于原始人的论述,到底有多少人类学的研究做支撑呢?很多推论都是靠日常经验去臆想。真是要不得。
0 有用 Gary老师 2024-02-05 23:34:52 江苏
如果童年里缺失了一个强大的父亲形象,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性取向问题。有节奏的机械摇晃身体也能引发性兴奋,孩子们特别喜欢一些被动型的游戏,比如荡秋千或者被大人举着飞。男人寻找对象的过程,是在寻找自童年起就深植于心的母亲的形象。
0 有用 eco的鸭嘴兽 2020-06-04 14:56:24
在上个世纪中因为医学和科学的进步使得人们对身体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大程度上植源于身体的内在感受,所以近一百年后再阅读这本书会觉得其中很多讨论和阐释都……非常有趣。但总得看来还是比较值得一读的,译文也很流畅。
0 有用 一英尺抱抱熊 2021-01-27 09:22:27
感觉讲了很多,又感觉什么都没有讲。
0 有用 Je.。 2020-06-30 23:37:19
比想象中易读,可以了解一些理论。某些是熟悉的观点,比如俄狄浦斯情结;某些推论则引人思考,比如性变态的动机及社会发展对性心理的影响。谈不上是非对错,毕竟人的心理比海洋更深。
0 有用 人生海海 2019-11-28 15:00:48
性倒错:绝对型,两栖型,偶然型。童年里缺失强大的父亲形象,则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性倒错。 儿童和父母的关系,对其爱人的选择其决定性作用,父母双方的角色不能或缺。这和母亲需要表现柔美,父亲表现阳刚是吻合的。单亲家庭,特别是常年和一个同性长辈生活在一起,更容易出现同性现象。 羞耻感和厌恶感框定了性欲的正常范围。
0 有用 独在黑夜看湖面 2021-08-16 18:45:38
68 明确了这一点,“处女禁忌”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原来,通过避开与女性的首次性行为,可以使丈夫在之后的朝夕相处中避开很多不必要的风险。然而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将这份风险抛诸脑后,愈发看重附着于女性初夜的“归属感”效应,以至于男人们将女性的初夜视为不可错过的财富。对于婚姻问题的研究却表明,即使在现代女性的精神生活中,因初夜的“失身”而寻求报复的心理依旧存在。通过对大量案例的观察,我们注意到许多女性在第一段婚姻中不仅缺乏“性”趣,也缺乏幸福感,在第二段婚姻中却突然柔情万种、恩爱有加。
0 有用 高铁牛是你霸霸 2020-02-07 00:56:50
这本书时代局限性太大,可能在当时看是比较新颖的理论,现在看来很难立足。案例过于单薄,简单来说,这本书就是表达一切关于感情的心理问题都是源于“性”。而且对于女性似乎带着某种偏见。总体来说不推荐,如果实在对这方面发展史有兴趣可以看看。(还有这本书排版真的反人类,有谁会把整本书的注释都放在最后十几页啊,不知道编辑咋想的🙃 )
1 有用 Kiki 2021-01-17 23:17:37
在书店里看到书名被吸引然后没想到是弗洛伊德的书,看完之后回家复盘记笔记,虽然我还是不能完全赞同弗洛伊德的性驱动理论,通过性来解释所有行为还是令我存疑,但是感觉好多事情通过性的角度以及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就变得很有意思。写笔记的时候有想到之前看过的书的一些内容,有一些有趣的联系和呼应。 但是也有一种有些问题完全无解的感觉,个人理解或许是由于弗洛伊德的男性身份限制以及时代限制的原因,也或许是这些问题本来就无解。 总结来说,印象最深的几个点,一是成年以后的对性对象的选择实际在幼儿时期就早有端倪(当然这是建立在弗罗伊德的性驱动理论上),以及所有人的个性都是有个人发展历史成因的;二是两性关系中男性对女性的降格以及女性的连带困境;三是性需求与文化需求无法平衡(所以单身其实利于个人成长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