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为温铁军团队继《八次危机》后推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记录了我国应对第1次通胀危机的真实经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既要应对民国延续下来的长期高通胀,又要处置经济发展所内生的新矛盾,正如作者所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终,中国共产党靠土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靠增量农产品稳定供给压低城市物价,成功吸纳了过量增发的货币,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中国靠乡村土改缓解了通胀危机,而大多数没有开展土地革命的发展中国家至今仍难以从“发展陷阱” 中自拔。这些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在经济上却又陷入了困境。对比中国经验,探寻如何应对此前半殖民地经济遗留下来的高通胀,归纳其经验和机制,对深化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指导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甚至指导世界各国应对通胀危机,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 · · · · ·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商务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先后承担多个国家重大、重点课题,担任多个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首席专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国环境大使”、“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董筱丹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商务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先后承担多个国家重大、重点课题,担任多个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首席专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国环境大使”、“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董筱丹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区域发展、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等。
目录 · · · · · ·
.
第一章 概述:“土改红利”>“旧危机+新危机” //
.
第二章 导论:“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的危机解读 //
.
第三章 背景:民国危机与解放区折实货币 //
一、从白银危机到法币危机 //
二、民国时期的各类纸币斗争与高通胀 //
三、“物资本位”货币体系的解放区实践 //
.
第四章 危机:财政赤字、通胀危机与土地革命 //
一、人民币诞生:危机的终结还是延续? //
二、人民币“维稳”:“物资本位” 破解纸币危机 //
三、土地财产重新分配和农村组织化建设 降低征粮成本 //
四、有组织地投入劳动力进行水利建设 //
五、货币下乡并沉淀,农村成为增发货币的吸纳场 //
.
第五章 演化:私人原始资本积累与城乡二元结构下工业品下乡 //
一、治理高通胀后的城乡经济疲软 //
二、城乡市场交流的成就与受到的限制 //
三、价格“剪刀差”的政策悖论 //
四、资本原始积累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分析 //
.
第六章 转型:政府逆周期调节、国家资本崛起与“三反”“五反” //
一、第一次逆周期调节 //
二、抗美援朝与“三反”“五反” //
三、第二次逆周期调节 //
四、国家资本的初步壮大 //
.
第七章 结语:对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概而言之,这些理论在一般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因为,如果一国的基本品大量依赖从国外进口,那么,由劳动力再生产成本所决定的劳动力价格势必高于商品原产地,那也就意味着该国没有对劳动力进行低成本动员的可能,并且,任何以货币来组织劳动力投入的方式都会加剧资本稀缺。 不过,放眼东方,就可以发现:中国早在这些西方理论问世之前,就已经通过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低成本动员,并成规模地投人国家工程建设,从而有效地缓解了资本稀缺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七章 结语:对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 -
据调查,1950年3月以前,在新解放区农民还很少使用人民币,老解放区农村的流通量也很有限,人民币即使到了农村也很快回流城市。但随着城乡物资交流的展开以及农产品收购价的提高,货币向农村的投放量增加,同时货币在农村的沉淀比例增加。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五、货币下乡并沉淀,农村成为增发货币的吸纳场 //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去依附"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去依附"的人也喜欢 · · · · · ·
去依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4 条 )
> 更多书评 34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千评9分书 (Sheryl)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第1辑 (99.9%)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 (无心恋战)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去依附的评论:
feed: rss 2.0
17 有用 牛咕噜·baoshu 2020-01-19 01:31:01
真的太崇拜温大爷了。虽然这书,3天300页,除了序言和结尾,啥也没看懂。◕‿◕。
10 有用 啤酒马儿 2019-09-16 02:26:00
《八次危机前传》😊
16 有用 心中明了 2019-10-27 22:59:45
建国初期由于资本外流和资本脱实入虚空心化导致的恶性通胀,被土改实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实现耕者有其田,实现广泛的实体经济抑制通胀,向城市输出基本生活用品帮助政府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 这次抑制通货膨胀是找到了没有资本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大规模提高生产力的办法,9个农民供养一个城市人口,依靠农业产出平抑物价。也为此后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用三农承载城市产业资本危机打下了基础。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 建国初期由于资本外流和资本脱实入虚空心化导致的恶性通胀,被土改实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实现耕者有其田,实现广泛的实体经济抑制通胀,向城市输出基本生活用品帮助政府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 这次抑制通货膨胀是找到了没有资本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大规模提高生产力的办法,9个农民供养一个城市人口,依靠农业产出平抑物价。也为此后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用三农承载城市产业资本危机打下了基础。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需要利用工农业价格剪刀差从农业汲取剩余价值以推进工业化,但剪刀差过大有可能阻碍工业品下乡,需要做好调节。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大规模劳动动员,纵观世界没有几个国家的人民愿意为了国家甘愿做出牺牲,儒家传统文化在其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展开)
32 有用 AmericaWallace 2019-09-17 20:38:19
借古讽今啦
4 有用 Ein 2019-12-25 14:10:43
恢复小农经济化解现代性金融危机;任何时候都要防止脱实向虚;化解当下过剩危机还要乡村振兴:直言不讳承认是剥削农民的剩余价值才有工业化的基础。
0 有用 毛毛 2023-03-05 22:55:28 北京
很学术的讲述了1949到1952那段惊心动魄、但被严重低估的历史。
0 有用 林中鹿藏 2023-03-02 16:14:25 云南
弄清了这个国家一开始就是靠吸农民血活下来的。
0 有用 秋风悲画扇 2023-02-28 15:48:42 山东
十次危机里的第一次,更新了之前在八次危机里的提法,把民国1935年白银危机为背景的通货膨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发生的经济危机划为第一次。走出危机的方法归纳为主权独立、土改红利、政府调控、政治运动等。
0 有用 河川 2023-02-26 18:57:25 浙江
有点专业
0 有用 宋叶舟 2023-02-23 10:35:52 浙江
“劳动吸纳货币”也使人民币成为本质上区别于西方国家财富本位的货币体系。现代货币问世以来,即以贵金属保有量或者财富保有量作为发行依据,这其实是“财富吸纳货币”,进而演化为“资本雇佣劳动”、异化为“投机吸纳货币”,并在21世纪金融资本全球化下呈现出晋遍性的“金融资本异化于产业资本"。 劳动吸纳货币:通货膨胀→多余的货币用于购买广大农村的产品,大量货币在农村沉淀下来。 总结: 其一,独立主权条件下的实体... “劳动吸纳货币”也使人民币成为本质上区别于西方国家财富本位的货币体系。现代货币问世以来,即以贵金属保有量或者财富保有量作为发行依据,这其实是“财富吸纳货币”,进而演化为“资本雇佣劳动”、异化为“投机吸纳货币”,并在21世纪金融资本全球化下呈现出晋遍性的“金融资本异化于产业资本"。 劳动吸纳货币:通货膨胀→多余的货币用于购买广大农村的产品,大量货币在农村沉淀下来。 总结: 其一,独立主权条件下的实体经济是主权货币的基础。 其二,改变单一经济结构才能摆脱殖民化的“发展陷阱”。 其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才能以“组织化的劳动”替代极度稀缺资本。 “物资本位的货币体系” 随1953年大规模上马苏联援助项目,开始大规模统购统销而结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