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名:《九型人格销售经——从菜鸟到金牌销售》。
亮黄色的封面,大大的“99”,写着“了解自己,看清自己,成功签单”,下面还有一行“探索行为背后的逻辑,让销售有理可依无往不利”。
翻到封面,写着九型人格的分类:和平型、完美型、给予型、实干型、感觉型、观察型、怀疑型、娱乐型、领袖型。
我正好属于经管专业,看到这样的书会联想到一系列这样将人分类的书籍。并不是说将人简单地标签化和分类不是件好事,无论是几年前市面上大火的性格色彩,还是在教科书中作为经典一般存在的人的四种气质、卡特尔16种人格、艾森克人格、明尼苏达多相人格等,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说,在某种具体的方面将人分类是将问题分类、抽丝剥茧、将问题简化,更有助于分析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
这本书基于对九种人格的分类,针对销售中的具体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这上面没有大道理,没有谈理论,而是具体的操作方案。比如,面对实干型的客户,怎么把健身产品销售出去?第一句话应该怎么说?应该多大程度上强调对方的立场?
这些方案十分明确,操作性强。比如里面说少讲“我”“你”这些字眼,避免将彼此的界限划分太开,那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张嘴闭嘴想要说“我觉得”“我以为”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忍住这些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了呢?起码警惕一下自己,少一点用这些称谓?
比起“在客户面前说话要温和,要增进彼此的亲近感”这些大道理,是不是更简单可行一些? 从工具主义层面和实用色彩来说,这本书的确就像一本“销售技巧使用说明书”。
后记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九型人格的厉害之处,不是从人的外在表现归纳出不同的人格类型,而是走进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捉摸其响应外界的原始状态,并发现无论我们成长的外在形态如何,推动我们面向世界、诠释我们所见所闻,原来都是出于九种最深层而基本的‘理性’。”
从我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经验来说,人多半是复合型的。无论如何以简驭繁,即使书中说得再清楚里面的人的外貌如何,衣着如何,甚至是眼神如何,语言如何,再给你三十分钟,也很难琢磨出一个人究竟内心渴望的是什么,甚至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内心是什么类型的人。所以如果在销售实战中要给人分类,并且及时给予恰当的反应,给出得当的销售策略,这远远不是一本书所能解决的事情,这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无数次职场生活的打磨,以及丰富的阅人经历。
然而和所有的书籍一样,我并没有奢望看哪一本书会一下子从菜鸟变成大神,但庆幸的地方在于,正如作家麦家所说:我们所看的书,正如我们所吃的东西,会融入我们的血肉。翻看完这本书,能够让人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在过去的经历中有意无意地用到一些技巧,或者与书中观点有矛盾的地方,也没关系,只有意见不合才能引起反省,引起思考,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辅以岁月的流逝,终究会成为人生阅历的沉淀。
书中总结说:“九型人格是一门关于我们如何处理如何界定自己与世界(包括人和事)关系的学问”。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讲,从气质性格方面分析一个人,从而找到最舒服的相处方式,确然如此。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诚哉斯言。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