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
原作名: Entlang den Gräben
译者: 李双志 / 王博
出版年: 2019-10-14
页数: 492
定价: 86.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索 • 恩(Thorn Bird)
ISBN: 9787520156141
内容简介 · · · · · ·
有一片广袤的土地,从德国以东,跨越俄罗斯而绵延至近东,它始终让人感觉陌生,它被频仍的战火与灾祸撕裂。纳韦德•凯尔曼尼沿着当今在欧洲重新出现的壕沟长途跋涉:从他的家乡之城科隆往东到巴尔干半岛,再向南翻过高加索山,抵达他父母的故乡伊斯法罕。他对含义丰富的细节有着清晰无误的敏锐感受,并藉此在自己的日记中讲述被遗忘的地区,那里的人们如今正在创造历史。
.
“纳韦德•凯尔曼尼的范例说明,这一类作者必须要有多么丰富的事先历练,必得经历多少次破碎、排挤、为此沮丧同时又狂喜,不论遭到多少批评都必定要为世界振奋如斯,他们才担当得起政治作家这个本身也闪耀动人光彩的角色。”
——莱纳尔德•葛茨,2015年毕希纳文学奖获奖演说词
.
“记者作家纳韦德•凯尔曼尼着迷于异国他乡。他对令人不愉快的真相的那份好奇让他具有同理心,努力以写作来理解是什么将人与人分隔,又是什么将人与人相...
有一片广袤的土地,从德国以东,跨越俄罗斯而绵延至近东,它始终让人感觉陌生,它被频仍的战火与灾祸撕裂。纳韦德•凯尔曼尼沿着当今在欧洲重新出现的壕沟长途跋涉:从他的家乡之城科隆往东到巴尔干半岛,再向南翻过高加索山,抵达他父母的故乡伊斯法罕。他对含义丰富的细节有着清晰无误的敏锐感受,并藉此在自己的日记中讲述被遗忘的地区,那里的人们如今正在创造历史。
.
“纳韦德•凯尔曼尼的范例说明,这一类作者必须要有多么丰富的事先历练,必得经历多少次破碎、排挤、为此沮丧同时又狂喜,不论遭到多少批评都必定要为世界振奋如斯,他们才担当得起政治作家这个本身也闪耀动人光彩的角色。”
——莱纳尔德•葛茨,2015年毕希纳文学奖获奖演说词
.
“记者作家纳韦德•凯尔曼尼着迷于异国他乡。他对令人不愉快的真相的那份好奇让他具有同理心,努力以写作来理解是什么将人与人分隔,又是什么将人与人相连。”
——安德里亚斯•吕格,德国电视一台,2018年3月18日
.
“他的纪实报道也许是这位公共知识分子的核心作品。它们缔造了一部不可言传者的文化史。”
——菲利普•霍尔斯坦因,《萨尔布吕肯报》,2018年3月20日
.
“这本书的突出特征将会久久萦绕你心头:那便是对这个世界中总有无法治愈之伤的感触。”
——汉斯-迪特•徐特,《新德国》,2018年4月11日
.
“这是一本如此丰实饱满,扣人心弦的书,值得花五十四天去读,每一天都会让你潜入一个新世界。”
——卡嘉•怀瑟,《北德广播电台在线版》,2018年1月26日
.
“他的五十四天让人感受到,在他走过的十二个国家之间,在这上万公里的旅途中有着多么无穷无尽的伟大的文化财富。”
——克劳迪娅•梅奥德,《新苏黎世报》,2018年2月21日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纳韦德•凯尔曼尼是生活在科隆的自由作家。他以小说、散文和纪实报道赢得过众多奖项,包括克莱斯特奖、约瑟夫-布莱特巴赫奖以及德国书业和平奖。
译者简介:
李双志,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语系青年研究员,2000至200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2009至2013年就读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至2017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教于南京大学。长年致力于现当代德语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中德文学比较研究。
王博,王博,南京大学德语系本科毕业,南京大学与哥廷根大学双硕士学位。热爱阅读,热爱文化交流,曾任职于奥地利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目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江苏理工学院德语助教。
目录 · · · · · ·
第一天 什未林
第二天 从柏林到布雷斯劳
第三天 奥斯维辛
第四天 克拉科夫
第五天 从克拉科夫到华沙
第六天 华沙
第七天 华沙
第八天 从华沙到马祖里
第九天 考纳斯
第十天 维尔纽斯及周边地带
第十一天 穿越帕内拉伊去明斯克
第十二天 明斯克和哈腾
第十三天 在切尔诺贝利封锁区
第十四天 库拉巴蒂和明斯克
第十五天 在科拉思纳博乐背后的封锁区
第十六天 从明斯克到基辅
第十七天 基辅
第十八天 从基辅到第聂伯河
第十九天 在顿巴斯前线
第二十天 穿越马里乌波尔到达黑海
第二十一天 沿黑海海岸前往敖德萨
第二十二天 敖德萨
第二十三天 从敖德萨起飞
第二十四天 经莫斯科前往辛菲罗波尔
第二十五天 经巴赫奇萨赖去塞瓦斯托波尔
第二十六天 沿着克里米亚海岸
第二十七天 从克里米亚岛俄罗斯大陆
第二十八天 去克拉斯诺达尔
第二十九天 从克拉斯诺达尔到格罗兹尼
第三十天 格罗兹尼
第三十一天 在车臣山区
第三十二天 从格罗兹尼去第比利斯
第三十三天 第比利斯
第三十四天 第比利斯
第三十五天 去哥里,去格鲁吉亚-奥塞梯停火线那里
第三十六天 从第比利斯去卡赫季州
第三十七天 从卡赫季州去阿塞拜疆
第三十八天 沿着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停火线
第三十九天 乘夜间火车前往巴库
第四十天 巴库
第四十一天 巴库和戈布斯坦
第四十二天 从巴库起飞
第四十三天 埃里温
第四十四天 埃里温
第四十五天 去塞凡湖并继续前往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第四十六天 穿越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第四十七天 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停火线那里,并继续前往伊朗
第四十八天 途经焦勒法去大不里士
第四十九天 途经阿哈马达巴德前往阿剌模忒堡
第五十天 抵达里海并继续前往德黑兰
第五十一天 德黑兰
第五十二天 德黑兰
第五十三天 德黑兰
第五十四天 从德黑兰起飞
与家人在伊斯法罕
启 程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作家阿米尔·哈桑·谢赫尔唐(Amir Hassan Cheheltan)已经有好几年都不能在伊朗出版自己的书了。他靠国外版本生活得挺好,却为自己作为伊朗作家而不能出波斯语的书而悲伤。我建议他,放弃在伊朗获得印刷出版批准的希望,在一家流亡出版社或者在网上出版自己的书,那样感兴趣的人是会读到的。反正在伊朗靠出书是挣不到钱的,靠好书更是不可能。发行量跌落得严重,一本有点品位的作品第一版标准发行量是3000~5000册,现在有时候却只有300册。几乎8000万人口的国家,只印300册。没有教养的人会相应增长。 国家变得机灵多了:如果它像90年代末的连环谋杀那样杀害作家,那就会引发众怒、抗议、骚乱;它现在杀害的是阅读,在学校里菲尔多西和哈菲斯都只是作为知识打包来教,现代文学一点儿都不会教。它将最优秀的作家与他们的读者隔离开来,直到作家们什么时候被人遗忘。而因特网现在在很大范围里都是免费的,所以人们也就逐渐丢掉了阅读的习惯。不是信息被屏蔽,而是思考瘫痪。 (查看原文) -
明斯克的一切都是那么宽广,单个的人在这里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失去了方向感的蚂蚁。这座城市没有像哄抬地价的资本主义世界里的城市那样往高处生长;明斯克占有了大量地盘,因为只有国家可以使用土地。所以普通的街道宽得就像我们的高速公路,人行道宽得像我们那儿的街道,房屋一般来说只有四五层,但在长度上放肆延伸。空旷的铺石广场是这么大,在老城里足可以抵上一整个街区了。只是在明斯克过个十字路口要花上一刻钟。列宁广场是那么辽阔,就连公交车都要停好几站才过得去。本就追求宏伟的雕像还专门垫了底座,好让革命领袖的脚高出凡人头顶一大截。只有少数店铺有橱窗,这很符合苏联风格,所以也就没了城市漫游者;要悠悠闲闲地散步的话,这建筑间的距离反正也太大了。[……]白俄罗斯首都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单个的人感到渺小,而所有集体共有的则显得庞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二天 明斯克和哈腾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文化的包容性,彰显了文明所能抵达的高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因为文化、种族、宗教的差异而隔阂、冲突,从古至今未曾停息,且愈演愈烈。 《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是一本很沉重的书,作者凯尔曼尼是一位伊朗裔的德国作家,在五十四天里,他穿越了十二个国家,五十多个地区,翻开目录,满是密密麻麻的地名:奥斯维辛、华沙... (展开)> 更多书评 5篇
-
维舟 (四海无人对夕阳)
伊朗的现实,也是我们的。 作家阿米尔·哈桑·谢赫尔唐(Amir Hassan Cheheltan)已经有好几年都不能在伊朗出版自己的书了。他靠国外版本生活得挺好,却为自己作为伊朗作家而不能出波斯语的书而悲伤。我建议他,放弃在伊朗获得印刷出版批准的希望,在一家流亡出版社或者在网上出版自己的书,那样感兴趣的人是会读到的。反正在伊朗靠出书是挣不到钱的,靠好书更是不可能。发行量跌落得严重,一本有点品位的作品第一版标准发行量...2020-10-30 15:35 17人喜欢
伊朗的现实,也是我们的。
作家阿米尔·哈桑·谢赫尔唐(Amir Hassan Cheheltan)已经有好几年都不能在伊朗出版自己的书了。他靠国外版本生活得挺好,却为自己作为伊朗作家而不能出波斯语的书而悲伤。我建议他,放弃在伊朗获得印刷出版批准的希望,在一家流亡出版社或者在网上出版自己的书,那样感兴趣的人是会读到的。反正在伊朗靠出书是挣不到钱的,靠好书更是不可能。发行量跌落得严重,一本有点品位的作品第一版标准发行量是3000~5000册,现在有时候却只有300册。几乎8000万人口的国家,只印300册。没有教养的人会相应增长。 国家变得机灵多了:如果它像90年代末的连环谋杀那样杀害作家,那就会引发众怒、抗议、骚乱;它现在杀害的是阅读,在学校里菲尔多西和哈菲斯都只是作为知识打包来教,现代文学一点儿都不会教。它将最优秀的作家与他们的读者隔离开来,直到作家们什么时候被人遗忘。而因特网现在在很大范围里都是免费的,所以人们也就逐渐丢掉了阅读的习惯。不是信息被屏蔽,而是思考瘫痪。 回应 2020-10-30 15:35 -
维舟 (四海无人对夕阳)
读这段话,很难不想到北京: 明斯克的一切都是那么宽广,单个的人在这里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失去了方向感的蚂蚁。这座城市没有像哄抬地价的资本主义世界里的城市那样往高处生长;明斯克占有了大量地盘,因为只有国家可以使用土地。所以普通的街道宽得就像我们的高速公路,人行道宽得像我们那儿的街道,房屋一般来说只有四五层,但在长度上放肆延伸。空旷的铺石广场是这么大,在老城里足可以抵上一整个街区了。只是在明斯克过个十字...2020-10-30 15:32 8人喜欢
读这段话,很难不想到北京:
明斯克的一切都是那么宽广,单个的人在这里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失去了方向感的蚂蚁。这座城市没有像哄抬地价的资本主义世界里的城市那样往高处生长;明斯克占有了大量地盘,因为只有国家可以使用土地。所以普通的街道宽得就像我们的高速公路,人行道宽得像我们那儿的街道,房屋一般来说只有四五层,但在长度上放肆延伸。空旷的铺石广场是这么大,在老城里足可以抵上一整个街区了。只是在明斯克过个十字路口要花上一刻钟。列宁广场是那么辽阔,就连公交车都要停好几站才过得去。本就追求宏伟的雕像还专门垫了底座,好让革命领袖的脚高出凡人头顶一大截。只有少数店铺有橱窗,这很符合苏联风格,所以也就没了城市漫游者;要悠悠闲闲地散步的话,这建筑间的距离反正也太大了。[……]白俄罗斯首都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单个的人感到渺小,而所有集体共有的则显得庞大。 引自 第十二天 明斯克和哈腾 回应 2020-10-30 15:32 -
维舟 (四海无人对夕阳)
想起前些年和张念对谈到的伊朗女性现状:[https://site.douban.com/209085/widget/forum/13158520/discussion/614653229/] 在过去的年代里也有过自信的伊朗女性,有过王后、公主、女诗人、神秘主义女教徒、《古兰经》的女解经人。在19世纪就有过女权主义者,即使在宗教人士家庭里也常常有根本不愿听自己丈夫指挥的母亲。但是一个随手玩着智能手机的年轻女性教两个明显年纪比她大的男人骑马时表现出的自然从容,她那强势但又迷人...2020-10-30 15:36 8人喜欢
想起前些年和张念对谈到的伊朗女性现状:https://site.douban.com/209085/widget/forum/13158520/discussion/614653229/
在过去的年代里也有过自信的伊朗女性,有过王后、公主、女诗人、神秘主义女教徒、《古兰经》的女解经人。在19世纪就有过女权主义者,即使在宗教人士家庭里也常常有根本不愿听自己丈夫指挥的母亲。但是一个随手玩着智能手机的年轻女性教两个明显年纪比她大的男人骑马时表现出的自然从容,她那强势但又迷人的充满优越感的微笑声调——不,这在之前的一代人里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就像出租车女司机或者30岁左右还完全不想结婚而享受自己的独立的单身女性也是无可想象的一样。这是文学杂志主编说过的最大的剧变,这个变化也会颠覆当前的体制:在年轻人之前女性已经开始了转变。 回应 2020-10-30 15:36 -
维舟 (四海无人对夕阳)
书名的译法问题,书末译者已经说明(有点费解,既然他意识到了,为什么没有更改)。但书中别处的问题似乎倒是所见不多,除了已有人指出的,摘录三处: p.50:译注:在俄语中,“德国人”为немец,即“尼曼河人”,因为在中世纪,德国人曾经占领过这个地区。 按,俄语中对“德国人”的称呼,其实出自对“外国人”的统称,该词相当于barbarian,指语言迥异的异族。和“涅曼河”一词只是词形相似。 p.270:只关注这一些的话,... (1回应)2020-10-30 15:26 6人喜欢
书名的译法问题,书末译者已经说明(有点费解,既然他意识到了,为什么没有更改)。但书中别处的问题似乎倒是所见不多,除了已有人指出的,摘录三处:
p.50:译注:在俄语中,“德国人”为немец,即“尼曼河人”,因为在中世纪,德国人曾经占领过这个地区。
按,俄语中对“德国人”的称呼,其实出自对“外国人”的统称,该词相当于barbarian,指语言迥异的异族。和“涅曼河”一词只是词形相似。
p.270:只关注这一些的话,人们无法真正理解东正教在曾经的苏联国家中有着怎样的权力。
按,下文就指出东正教在苏联备受压制,因而此处指的不是“权力”,而是“力量”。
p.340:“亚美尼亚很少作为国家存在,但是亚美尼亚教堂一直在。”
按,德语中Kirche一词既指“教堂”,也指“教会”,但在这一语境下,应该是说亚美尼亚的“教会”。
1回应 2020-10-30 15:26
-
是的,这是《石梦》中另一个了不起的段落:萨戴伊自己在语言上和宗教上都已经皈依了受害者,他并不想面对这个事实,但是他妻子却提醒他道,仇恨和暴力存在于两边,亚美尼亚人“就因为他们把我们也当作了土耳其人,就对我们吐唾沫。如果土耳其人屠杀过你们,那你们就去土耳其和他们算账啊,我们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这样的亚美尼亚闹事鬼比我们自己那些好到哪儿去了?你为什么不好好想想,亲爱的?这些事儿开始以后,你就不再是你...
2020-12-26 22:03
-
艾力斯利提醒说,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位于亚美尼亚西南部但属于阿塞拜疆,国内的亚美尼亚部族好几十年受到了几乎全方位的压迫。 “阿塞拜疆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亚美尼亚人遭受了多少苦难。所以他们也不理解那些反应。是,是亚美尼亚人挑起了矛盾,宣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归他们所有。但是事实是,是我们的同胞首先攻击了他们,而不是反过来。” “这也是您亲眼看到的吗?” “我不能写我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书里写到的一...
2020-12-26 22:02
艾力斯利提醒说,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位于亚美尼亚西南部但属于阿塞拜疆,国内的亚美尼亚部族好几十年受到了几乎全方位的压迫。 “阿塞拜疆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亚美尼亚人遭受了多少苦难。所以他们也不理解那些反应。是,是亚美尼亚人挑起了矛盾,宣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归他们所有。但是事实是,是我们的同胞首先攻击了他们,而不是反过来。” “这也是您亲眼看到的吗?” “我不能写我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书里写到的一切,都是我亲眼见过的。所有人都看到了。” “您怎么解释这种仇恨的爆发?” “这就像是一场集体癫狂,一种心理病。没有人明白他到底在干什么。所有人突然都往同一个方向冲,就像盲目跟随一头领头牲畜的畜群一样。其中也有戈尔巴乔夫年代的因素,这也是不能忘记的;什么都变贵了,只有人不再有价值。每个人都可以买到人,只要有几个就足以释放出暴力来。我不明白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在德国这么受人推崇。对我来说,从1988年到1990年的每一天都是一场个人悲剧。每一天。” 引自 第四十天 巴库 回应 2020-12-26 22:02 -
所有这些民族国家神话中,与他们直接相邻的东边国家的状态或者伦理风俗都被认定为‘野蛮’:法国人认为德国人野蛮,德国人认为斯拉夫人野蛮,波兰人认为俄国人野蛮,俄国人认为蒙古人或者中亚突厥人野蛮,最后在末端的是中国人。” 是这样吗?殖民主义就是往天下四方扩张的,并不遵循古典文学中的地理分布,在那里蛮族还真是从东边邻居开始的。希罗多德认为斯基泰人是蛮族,埃斯库罗斯笔下的蛮族是波斯人,欧里庇德斯把陶里斯人...
2020-12-26 21:44
所有这些民族国家神话中,与他们直接相邻的东边国家的状态或者伦理风俗都被认定为‘野蛮’:法国人认为德国人野蛮,德国人认为斯拉夫人野蛮,波兰人认为俄国人野蛮,俄国人认为蒙古人或者中亚突厥人野蛮,最后在末端的是中国人。” 是这样吗?殖民主义就是往天下四方扩张的,并不遵循古典文学中的地理分布,在那里蛮族还真是从东边邻居开始的。希罗多德认为斯基泰人是蛮族,埃斯库罗斯笔下的蛮族是波斯人,欧里庇德斯把陶里斯人写为蛮族,或者蛮族生活在科尔西斯(Kolchis),今天的格鲁吉亚地区,欧里庇德斯就把大开杀戒的美狄亚的出生地放在了科尔西斯。或者是在色雷斯(Thrakien),索福克勒斯所写的那个遭到流放的英雄忒柔斯(Tereus)就是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强奸犯、食人狂和暴君。沙皇俄国包括它的歌剧院和图书馆都是向南扩展的。由于我现在是在一个公共浴池里,它有一个穹顶,看上去像个清真寺,我就不禁想到,中东民族是不会把蛮族放到更遥远的东方比如中国或印度的,而是放在欧洲,自罗马人之后欧洲就没有了公共浴池。法兰克人身上发臭,是中世纪阿拉伯人的游记里屡见不鲜的话题,而皱鼻子也总是有引申义的。欧洲的崛起伴随着清洁的文艺复兴,而伊斯兰教世界的衰落则体现为垃圾遍地的街道和公共卫浴设施的败落。在向欧洲靠拢的第比利斯,污垢还是用东方的方式从皮肤上刮掉。 引自 第三十六天 从第比利斯去卡赫季州 回应 2020-12-26 21:44 -
而对于库尔班·萨义德来说,欧亚分界线是在格鲁吉亚与阿塞拜疆之间。不仅只有希腊人将自己看作抵抗蛮族的文明守卫者,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同样用这个理由来证明自己发动的战争的合法性:他们要保卫文明发展程度更高的秩序而打击粗野的、与兽类相去不远的原始族群。神圣罗马帝国和所有现代殖民强国也是这样。
2020-12-26 21:43
-
是的,这是《石梦》中另一个了不起的段落:萨戴伊自己在语言上和宗教上都已经皈依了受害者,他并不想面对这个事实,但是他妻子却提醒他道,仇恨和暴力存在于两边,亚美尼亚人“就因为他们把我们也当作了土耳其人,就对我们吐唾沫。如果土耳其人屠杀过你们,那你们就去土耳其和他们算账啊,我们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这样的亚美尼亚闹事鬼比我们自己那些好到哪儿去了?你为什么不好好想想,亲爱的?这些事儿开始以后,你就不再是你...
2020-12-26 22:03
-
艾力斯利提醒说,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位于亚美尼亚西南部但属于阿塞拜疆,国内的亚美尼亚部族好几十年受到了几乎全方位的压迫。 “阿塞拜疆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亚美尼亚人遭受了多少苦难。所以他们也不理解那些反应。是,是亚美尼亚人挑起了矛盾,宣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归他们所有。但是事实是,是我们的同胞首先攻击了他们,而不是反过来。” “这也是您亲眼看到的吗?” “我不能写我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书里写到的一...
2020-12-26 22:02
艾力斯利提醒说,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位于亚美尼亚西南部但属于阿塞拜疆,国内的亚美尼亚部族好几十年受到了几乎全方位的压迫。 “阿塞拜疆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亚美尼亚人遭受了多少苦难。所以他们也不理解那些反应。是,是亚美尼亚人挑起了矛盾,宣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归他们所有。但是事实是,是我们的同胞首先攻击了他们,而不是反过来。” “这也是您亲眼看到的吗?” “我不能写我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书里写到的一切,都是我亲眼见过的。所有人都看到了。” “您怎么解释这种仇恨的爆发?” “这就像是一场集体癫狂,一种心理病。没有人明白他到底在干什么。所有人突然都往同一个方向冲,就像盲目跟随一头领头牲畜的畜群一样。其中也有戈尔巴乔夫年代的因素,这也是不能忘记的;什么都变贵了,只有人不再有价值。每个人都可以买到人,只要有几个就足以释放出暴力来。我不明白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在德国这么受人推崇。对我来说,从1988年到1990年的每一天都是一场个人悲剧。每一天。” 引自 第四十天 巴库 回应 2020-12-26 22:02 -
所有这些民族国家神话中,与他们直接相邻的东边国家的状态或者伦理风俗都被认定为‘野蛮’:法国人认为德国人野蛮,德国人认为斯拉夫人野蛮,波兰人认为俄国人野蛮,俄国人认为蒙古人或者中亚突厥人野蛮,最后在末端的是中国人。” 是这样吗?殖民主义就是往天下四方扩张的,并不遵循古典文学中的地理分布,在那里蛮族还真是从东边邻居开始的。希罗多德认为斯基泰人是蛮族,埃斯库罗斯笔下的蛮族是波斯人,欧里庇德斯把陶里斯人...
2020-12-26 21:44
所有这些民族国家神话中,与他们直接相邻的东边国家的状态或者伦理风俗都被认定为‘野蛮’:法国人认为德国人野蛮,德国人认为斯拉夫人野蛮,波兰人认为俄国人野蛮,俄国人认为蒙古人或者中亚突厥人野蛮,最后在末端的是中国人。” 是这样吗?殖民主义就是往天下四方扩张的,并不遵循古典文学中的地理分布,在那里蛮族还真是从东边邻居开始的。希罗多德认为斯基泰人是蛮族,埃斯库罗斯笔下的蛮族是波斯人,欧里庇德斯把陶里斯人写为蛮族,或者蛮族生活在科尔西斯(Kolchis),今天的格鲁吉亚地区,欧里庇德斯就把大开杀戒的美狄亚的出生地放在了科尔西斯。或者是在色雷斯(Thrakien),索福克勒斯所写的那个遭到流放的英雄忒柔斯(Tereus)就是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强奸犯、食人狂和暴君。沙皇俄国包括它的歌剧院和图书馆都是向南扩展的。由于我现在是在一个公共浴池里,它有一个穹顶,看上去像个清真寺,我就不禁想到,中东民族是不会把蛮族放到更遥远的东方比如中国或印度的,而是放在欧洲,自罗马人之后欧洲就没有了公共浴池。法兰克人身上发臭,是中世纪阿拉伯人的游记里屡见不鲜的话题,而皱鼻子也总是有引申义的。欧洲的崛起伴随着清洁的文艺复兴,而伊斯兰教世界的衰落则体现为垃圾遍地的街道和公共卫浴设施的败落。在向欧洲靠拢的第比利斯,污垢还是用东方的方式从皮肤上刮掉。 引自 第三十六天 从第比利斯去卡赫季州 回应 2020-12-26 21:44 -
而对于库尔班·萨义德来说,欧亚分界线是在格鲁吉亚与阿塞拜疆之间。不仅只有希腊人将自己看作抵抗蛮族的文明守卫者,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同样用这个理由来证明自己发动的战争的合法性:他们要保卫文明发展程度更高的秩序而打击粗野的、与兽类相去不远的原始族群。神圣罗马帝国和所有现代殖民强国也是这样。
2020-12-26 21:43
论坛 · · · · · ·
《沿坟墓而行》获评“四季书评”2019十大好书(翻译类) | 来自索·恩 | 2019-12-10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3天前曾上架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Beck C. H. (2018)暂无评分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随机波动|剩余价值 书单 (Celesteeee)
- 好奇心日报的推荐书单2019 (嗷呜)
- 里斯托 (看不见的城市)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克里斯 2020-04-14
翻译真是败笔。
1 有用 alex 2020-05-12
书很好,翻译一般。要不是德文的,差点想找原版来读了。
1 有用 苏斯洛夫 2020-01-18
翻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大量的翻译体长句看得人莫名其妙,前后译名还不统一,连书名都翻译错了(后记有写,准确的翻译应该叫《沿战壕而行》),不过有战壕的地方也很大可能会有坟墓,战争和死亡始终不离不弃,埋葬了人、国家、主义、信仰,无论好坏,一切还会重生,等待下一个宿命轮回。
4 有用 xixi 2019-12-12
翻译有点点失望 内容还是好香
13 有用 Berlinka 2019-10-10
我认为凯尔曼尼先生配得上被称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声音之一”的称号,他是如何做到的,满怀人文关怀又始终不偏不倚,头头是道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忧思却如诗人般浪漫,既不掉书袋却又见其知识储备惊人。我无法判断他的派别,我想他没有派别和界限,一个试图不懈努力让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对话和融合的人,一个秉承欧洲价值但又在质疑其虚伪性和虚弱性的人,一个爱着故土但又知道世界主义才是真理想的人,一个深知德国性就是“没... 我认为凯尔曼尼先生配得上被称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声音之一”的称号,他是如何做到的,满怀人文关怀又始终不偏不倚,头头是道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忧思却如诗人般浪漫,既不掉书袋却又见其知识储备惊人。我无法判断他的派别,我想他没有派别和界限,一个试图不懈努力让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对话和融合的人,一个秉承欧洲价值但又在质疑其虚伪性和虚弱性的人,一个爱着故土但又知道世界主义才是真理想的人,一个深知德国性就是“没有德国性”的人,这样的人,我只知道,他不要边界。但是,翻译错误很无语,扣一星 (展开)
0 有用 veg non veg 2021-01-19
极棒的游记。作者是伊朗裔的德国人,既是作家也是记者。他一路从德国旅行到自己在伊朗的家乡,途中经过东欧和高加索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它们在过去几十年里都饱经战争的创伤。作者拜访了这些地方的战争遗迹并与一些政要和文艺界的人士交谈,他们谈论地缘政治、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现代化、全球化以及近些年在当地重新冒头的右翼政治等等话题。作者自己的「德国-伊朗」的身份让他对这种话题持有非常强烈的观点和敏锐的洞察力,而这... 极棒的游记。作者是伊朗裔的德国人,既是作家也是记者。他一路从德国旅行到自己在伊朗的家乡,途中经过东欧和高加索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它们在过去几十年里都饱经战争的创伤。作者拜访了这些地方的战争遗迹并与一些政要和文艺界的人士交谈,他们谈论地缘政治、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现代化、全球化以及近些年在当地重新冒头的右翼政治等等话题。作者自己的「德国-伊朗」的身份让他对这种话题持有非常强烈的观点和敏锐的洞察力,而这也是让这本书由其有意思的地方。不过,我很疑惑,为什么译者在明知自己错译了书名的情况下(应当是「沿战壕而行」,而非「沿坟墓而行」),仍然决定「将错就错」呢? (展开)
0 有用 遠山淡影 2021-01-12
穿過地理邊境的歷史巡遊和民族記憶考古。最末寫道,幼時的祖父坐在從伊斯法罕即將開往德黑蘭的馬車上哭泣,就這樣用眼淚啓程了未來。
0 有用 hanena 2021-01-05
东欧复杂苦难的历史,读得透不过气来,尤其是立陶宛和白俄罗斯那几章。作者说整个白俄罗斯就是一个大纪念碑。相比之下,感觉中国人要轻松很多,哪怕最后几章讲作者祖国伊朗的,也觉得伊朗那样外界传说的那么苦难。强烈推荐这本书,补了好多好多课!
0 有用 里海的淡水鱼 2021-01-05
从切尔诺贝利那一章开始,基本后面所有地方我都到访过,于是便有了自己白去的感觉——不过也不能跟人家比,毕竟我们没法在每个地方都能约见这个那个让我们采访啊、带路探访啊,大抵便是一般游客和专栏作者的区别。不过说实话,看到伊斯法罕那章,我实在有点看不下去了,可能是我对那些古老的宗教故事不感兴趣,也可能是译者的翻译不够完美(我不想去苛责,因为文学真的很难翻译)而且我到后半程略有点厌倦思维跳跃式的游记了。我喜... 从切尔诺贝利那一章开始,基本后面所有地方我都到访过,于是便有了自己白去的感觉——不过也不能跟人家比,毕竟我们没法在每个地方都能约见这个那个让我们采访啊、带路探访啊,大抵便是一般游客和专栏作者的区别。不过说实话,看到伊斯法罕那章,我实在有点看不下去了,可能是我对那些古老的宗教故事不感兴趣,也可能是译者的翻译不够完美(我不想去苛责,因为文学真的很难翻译)而且我到后半程略有点厌倦思维跳跃式的游记了。我喜欢个人体验远超过宏大叙事。 (展开)
0 有用 4G小u盘 2021-01-02
文笔细腻,不乏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