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一頁folio | 贵州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出版年: 2019-10-10
页数: 368
定价: 7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221154361
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
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
【编辑推荐】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
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寻找亚洲的创作者
· · · · · ·
-
孙歌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孙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思想史以及与中日关系、亚洲等现实政治有关的复杂问题研究,致力于推动东亚地区知识分子的深度对话,曾于九十年代与沟口雄三先生共同发起连续六年的“中日知识分子对话”。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2002、2007)、《竹内好的悖论》(2005)、《文学的位置》(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2010)、《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2017)、《历史与人: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2018)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亚洲意味着什么
两条思路:亚洲是否存在?
两条思路的接触点
京都学派的亚洲论述
《在亚洲思考》的定位与它所揭示的问题
附录
“亚洲”到底意味着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访谈
ArtReview Asia 访谈
亚洲的普遍性想象与中国的政治叙事
第二章 东亚视角的认识论意义
中国社会既定的东亚视角及其问题性
现代历史过程中东亚内部的不均衡状态
冷战历史与东亚的关系
后冷战时期的历史视野与东亚叙事的思想品格
关于后东亚论述的可能性
附录
如何思考东北亚的战后
——高句丽问题引发的思考 /188
横向思考的东亚图景
——评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与白永瑞《思想东亚:朝鲜半岛视角的历史与实践》
民众视角与民众的连带
第三章 创造新普遍性
第四章 寻找亚洲原理
讨论亚洲范畴所面临的现实与理论困境
通向亚洲的理论路径
亚洲原理的历史内涵
· · · · · · (收起)
喜欢读"寻找亚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寻找亚洲"的人也喜欢 · · · · · ·
- 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 8.0
- 近代知识考古学 9.1
- 東北亞近代空間的形成及其影響 8.1
- 东亚的王权与思想 9.1
- 如何啟蒙,怎樣運動 7.9
- 想象东亚 7.0
- 制造亚洲 8.0
- 主体弥散的空间 8.8
寻找亚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后殖民时代如何思考亚洲
> 更多书评 20篇
论坛 · · · · · ·
孙歌谈日本的“华夷变态”观念 | 来自智术师 | 2022-10-10 20:57:45 | |
吕正惠:艰难的探索——孙歌的问学之路 | 来自芽菜咸烧白 | 1 回应 | 2019-12-09 19:06:49 |
【南方人物周刊】孙歌:想做一个中国人是必须努力的 | 来自芽菜咸烧白 | 2019-09-17 16:26:15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政治学 (叙拉古之惑)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这几本有点意思 (Endler)
- 好奇心日报的推荐书单2019 (Dao里个Dao)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寻找亚洲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暗蓝# 2020-04-24 17:50:24
亚洲问题太过复杂,一本书自然无从解决。但这本书提供的原理却意义重大。全书最有价值的,或许是第二章附录部分对几位韩国思想家的剖析——比起中日思想家无法割除的中心主义想象,韩国思想家更容易以冷静的态度“寻找亚洲”,而处在“分断机制”之下的韩朝关系也让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具现实性。而当他们提出分断作为一种机制的原理时,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哪怕是“统一”,都不是解决韩朝问题,乃至亚洲问题的最好方案,因为... 亚洲问题太过复杂,一本书自然无从解决。但这本书提供的原理却意义重大。全书最有价值的,或许是第二章附录部分对几位韩国思想家的剖析——比起中日思想家无法割除的中心主义想象,韩国思想家更容易以冷静的态度“寻找亚洲”,而处在“分断机制”之下的韩朝关系也让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具现实性。而当他们提出分断作为一种机制的原理时,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哪怕是“统一”,都不是解决韩朝问题,乃至亚洲问题的最好方案,因为统一仍是加深分断的做法。唯一的道路是和解,但和解的根本又是理解“个殊性”——没有个殊性的普遍性并不具备理论力量。普遍性不是目的,而是途径;寻找亚洲的意义也不是形成单数的亚洲,而是理解彼此,驱散阴影,最终理解自己。这需要正视复杂问题之复杂的勇气,但这种勇气,可能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展开)
24 有用 索马里 2019-11-01 09:35:55
下半年读的最有启发性的一本。后半部的内容之前较少接触,她关于白永瑞、白乐晴的叙述非常精要,同时也是让人得以摆脱(中国、日本)中心主义的必经之路。关于冲绳问题(民众的情感逻辑和意识形态的分野),抑或中韩两国作为国家实体和在反日背景中有较强感情连接的政治实体的冲突 ,如此艰难而重要的知识现在却似乎更难抵达(缺乏历史责任感或想象性的迷恋“国体”)大众了。
2 有用 斐君 2019-12-06 13:40:55
2015年写北双“陌生的亚洲”主题的评论时就在想,为什么自己读到的后殖民理论中,关于构造亚洲主体性的内容如此之含混,后来才意识到准确的描述并非“含混”,而是“悖论”。这个困境如孙歌所说,有点像是她在接受了“平移的普遍性”这一主张之前的状态,如何重新理解普遍性,并在容纳差异的前提之下重新构造?问题一旦来到了这个方面,以往阅读经验中的那些空无的指向就都找到了靶子。
23 有用 愚公∞ 2019-11-11 15:56:45
孙歌,社科院研究员,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本书依然是其对于日本学者“亚洲论”的综述,特别是第一章亚洲意味着什么,就是对于日本学者关于亚洲想象的论述。所以,这本书的名称与其叫寻找亚洲,其实不如叫,日本学者的亚洲想象综述,可能更加接近于本书的内容。本书作者综述了日本学者关于亚洲的想象,大体上,就是将日本放大了,第一需要面对于来自于欧美的现代化挑战,第二就是亚洲需要构建出自我的认同,日本人为何要如此,... 孙歌,社科院研究员,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本书依然是其对于日本学者“亚洲论”的综述,特别是第一章亚洲意味着什么,就是对于日本学者关于亚洲想象的论述。所以,这本书的名称与其叫寻找亚洲,其实不如叫,日本学者的亚洲想象综述,可能更加接近于本书的内容。本书作者综述了日本学者关于亚洲的想象,大体上,就是将日本放大了,第一需要面对于来自于欧美的现代化挑战,第二就是亚洲需要构建出自我的认同,日本人为何要如此,其实仔细考察,就知道这是日本作为一个边缘岛国,自己很清楚无法代表整个亚洲,来与欧美交涉,但是他的现代化进程,有需要东亚国家的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在日本人那里就变成了大东亚共荣圈,其实就是构建出日本与东亚各国的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从而完成日本对于东亚地区的代表。这个本身就是日本扭曲的思路。中国就是中国。 (展开)
1 有用 Kant 2023-09-27 16:39:13 四川
以“亚洲”为核心关切,第一章梳理日本自明治以降的思想史脉络,第二章补充中、韩等其他亚洲国家的东亚叙事,引入冷战与后冷战视角重审“东亚”范畴,第三章逻辑层层推进地解剖亚洲如何作为方法,第四章几乎就是在重复前面的东西了。 真的很喜欢孙歌老师剖析问题时候的洞察,这不是围绕某个命题做简单联想,或是正反合争论不休,而是真正地去重审它的预设,清理它的立场。这才是真的思考的能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