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呼吸 短评

热门 最新
  • 55 滞销书选题仙人 2020-03-25 13:41:56

    中了皮格利亚的毒,成瘾了,等我回归,要引进几本,中央编译不营销,完全耽误了一位伟大的作家,提前预订年度最大惊喜,看到一本超出期待的书就如同和一位神秘的女子恋爱。

  • 33 白露未晞 2020-04-09 14:02:35

    阿根廷军事独裁下失踪者、流亡者的故事。借侦探小说“寻找答案”的外衣,揭示黑色恐怖下种种生活状态。小说的前半部分正是“阴郁的冬天”,罗萨斯独裁与纳粹,独裁者的手段与其血腥都是相似的。后半部分像文论,借几个学生之口,谈阿尔特、博尔赫斯、卡夫卡和乔伊斯等的创作;谈康德、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的哲学追求。希特勒与卡夫卡相遇的设置实在巧妙,一个把世界变成辽阔流放地的残暴者,对卡夫卡,这个精准描写恐怖累积每个细节的人,描述他即将构建的乌托邦。这迷宫般的情节里,虽则满是黑暗、失败和绝望,角色们与角色提到的人物,对自由与真理的坚守,也足以抚慰今人。

  • 27 Sebastian 2020-08-07 18:37:45

    文体和风格的万花筒,既是侦探小说,也是文人小说,前半部书信体,后半部变成了电话体;既有梦呓般的大段独白,也有海明威式的短句;叙述视角不断的变化,自述与引述来回切换,读着读着就不知道谁在讲话了。小说像一个怪诞的秀场,很多人莫名其妙的登台,又如鬼魂般的消失,似乎也没什么要紧。伦西、塔德维斯基、未露面的舅舅马基以及一切的源头恩里克·奥索里奥,无一例外都是阿根廷独立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一个背景缺失的故事里,每个人都在替作家讲述着自己的历史,是19世纪的政治斗争,是20世纪的军事政变,也是纳粹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暴行。皮格利亚像博尔赫斯一样谈论博尔赫斯、阿尔特、乔伊斯、卡夫卡、笛卡尔、维特根斯坦,用百科全书式的引文、杜撰、重构或戏仿搭建从文学到历史的桥梁,在流亡或死亡的命运之轮下,吟诵着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 20 复炸至金黄 2020-06-28 10:26:58

    剔除了杂质的文学,像为了打水而细心编织的竹篮,最终漏掉的东西在闪闪发光。第二部分的长夜漫谈太出彩了,尤其是希特勒和卡夫卡那一段。元首的崛起和卡夫卡的临终纠缠在一起,逗号,句号,这里用大写,能听清吗?能听清吗?能听清吗?感觉一只手死死卡着喉咙在发问。

  • 24 安提戈涅 2021-06-25 17:41:27

    今年最惊喜的小说。拉美的文学传统可能会遮蔽本书真正的欧洲源头,当提到文学的传承发生自舅甥之间而非父子之间时,皮格利亚与纪德的关系已经昭然,地窖、私生子、血亲关系的断裂的书写,无一不深深印刻着《伪币制造者》的母题。皮格利亚对形式探索承担起极为自觉的义务,除了文体的拼贴,最重要的形式突破就是叙事的多重嵌套以及叙事内容与叙事行动之间的无缝切换,在《笛卡尔》的部分甚至安排了三重嵌套:女写信人的叙事套在马科尼的叙事中,马科尼的叙事又套在塔德维斯基的叙事中,“讲故事”因此变成一种游戏乃至实验;而在第一部分,皮格利亚发明了一种极为罕见的叙事技术,甚至刻意打乱了阅读的伦理:当读者已经进入叙事内容的宇宙维度,皮格利亚又冷不丁安排叙事者坦言讲述行为,敦促读者注意从阅读的内容转入阅读之外的行动,非常值得细读分析。

  • 14 何宇轩 2020-11-14 22:20:53

    可能是“文对题”的最佳实例。以我猜想,“人工呼吸”的意义可能有三层:其一,政治影射:国家长期在强权政治的扶持下存活,从未有过自主“呼吸”的自由环境;其二,暗喻主题:政治对历史延续和生存环境的断层式破坏,必须人为参与,才能将碎片式的历史大致梳理。再进一层,即使人工呼吸也救不活已然窒息的死体(人为参与也无法梳理破碎不堪的历史文本);最厉害的是第三层,以拼贴画式的小说结构为读者塑造了一种重度参与感:书中叙事者的不断迷糊让人越来失去对人物的判断能力,殊不知自己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小说的主体。也就是说,读者成了作品里的主角,必须自己梳理文本,同时,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上述两点的真正体验者。

  • 8 Jose-HJ 2020-08-01 18:03:33

    不太恰当地想到了《爱的成人式》,是要再回过头来重读才能看穿种种伏笔的作品。对阿根廷历史了解越多,就越能与这本书产生共鸣,不过哪怕不了解阿根廷历史也没关系,不妨把这次阅读当作一个开始。楼宇老师的译笔多棒啊,她和皮格利亚间的故事多棒啊,皮格利亚的书都让她来译吧!!

  • 6 小克 2019-12-26 16:18:19

    侦探小说的形式,加上书信、日记,展现出阿根廷的历史政治文学。可以看出对许多经典作家的承继与戏仿,对博尔赫斯的解读很有见地。

  • 6 R. 2020-07-25 19:59:38

    糅合了家族故事、侦探小说、历史(及文学史)、哲学、文学评论、书信、日记、引文交织而成的迷宫叙事,最终走向一种深邃迷人的境地。

  • 10 青衿不是青筋 2020-07-26 10:25:16

    建议配合译者楼宇的《挖掘被隐藏的阿根廷“肮脏战争”———侦探型读者对皮格利亚〈人工呼吸〉的解码》阅读,其中有较为详尽的解读,说真的我不是很懂明明没怎么读懂还要给好评的读者的脑回路。为了逃避审查,Piglia进行了一番隐微写作。然而说真的,这样的写作文芸意义有限。毕竟把书写得云里雾里,本身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影射军政府的黑暗统治,真的犯不着特地去写这么一本书,真的不用煞有介事地搞出那么多似是而非的隐喻。

  • 4 acid 2020-12-19 13:21:54

    如梦如幻的文学、南美、历史…在作者水银泻地般的对话、通信的思维文本中召唤出一股令人难以描述的,最后在结尾时只剩读者一身鸡皮疙瘩震颤的持久体验。五星都不够啊!

  • 3 劈头士》睁木 2020-05-01 22:08:01

    已购。开头还觉后续展开好难,结果读完发现并没有什么情节展开,而是枝蔓丛生的自述与对话,还有许多真假莫辨的引述。接近结尾部分讲到卡夫卡与希特勒结识的故事印象深刻~作者认为万事可入小说,看来是贯彻了自己的主张~ 保尔・瓦莱里认为《谈谈方法》是第一部现代小说,这你听说过吗?因为整部作品就是一部独白,讲述的不是什么激情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思想的故事,可以说笛卡尔写的是一部侦探小说:讲述的是调查者如何安坐炉前椅子,足不出户,仅凭理性思考,就排除所有虚假的线索,解开一个又一个的谜团,直至发现罪犯,而这个罪犯就是“我思”。“我思”就是那个凶手。而《我的奋斗》就是对《谈谈方法》的戏仿。 我们只会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我们已经读过的东西,试图在字里行间寻那我们确信就隐藏其间的东西,却又无法找到任何可以改变意义的惊喜?

  • 4 COCOBOLO 2021-07-22 14:40:30

    顾左右而言他之典范

  • 4 1874- 2021-05-21 23:57:14

    断断续续读了差不多一周,有些地方迷乱得让我一度想放弃,甚至开始手抄对话来静心。但是很神奇地,从第二部分开始,好像突然由暗转明,我一开始就猜到马基不会出现,于是很好奇第二部分究竟能写些什么。博尔赫斯和阿尔特、马科尼和女读者、希特勒和卡夫卡,三个精彩绝伦的片段,第一部分那让我无感的叙述风格放在这里竟让我十分入迷,主线也被消解了,另辟蹊径,最后曲径通幽。

  • 3 狄狄 2021-03-21 19:27:47

    在对主题的逃离中实现对主题的隐秘回归,形式上很有新意。一个国家的军事独裁史和文学史被并置在一起叙说,这种相逢的奇异感很像书中那个有板有眼的推想:卡夫卡在布拉格的一家咖啡馆中遇见了希特勒。也许,只有政治上的沉重和压抑,再配上南美人对文学的深情和想象力,才能造就出这样无所顾忌的混搭式作品。皮格利亚相信,世间万物都可以同时写入小说,只要掌握了叙事之道。他甚至以文学粉的心态把一众大师写入书中,而给出的文学观点却都堪称洞见,对博尔赫斯作品来源的分析尤令人心服。《人工呼吸》是讲述体的小说,它在直述和转述之间的频繁切换令人印象深刻,有时转述复杂得像用字句在打绳结:“……老师对我说,我对伦西说。什么意思?我不懂,伦西说。我也不懂,我说,那是老师的原话。”而正是这些有意打成的“绳结”,形成了叙述中的独特韵律。

  • 8 普照 2021-03-29 11:31:03

    《人工呼吸》今早终于真正地读完第一遍了。那些讲述和论述太美了,智性的和诗意的交缠共舞。诗意的浸润和引领,让我想起刘以鬯的《酒徒》,如此也可说译文已呈现出中文最好的面向;智性的震动和启悟,让我想起那些真正的史诗作者,很早前一个夜晚睡不着觉,一口气连着读完加缪、佩索阿、赫拉巴尔各一本书的时候,那种让人有几个微小的时刻似乎看透迷雾的时候。伟大的作家,臻于完美的译本,从多种层面上来说,皮格利亚是一场真正的文学收获。亦有待在重读中进一步解密文本——一本在有限人生中或许如何也读不尽的书才会让你明白,迷宫是文学的最基本形式。

  • 2 🌺五月雨永远 2020-11-09 01:21:19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0109/c404091-29008403.html

  • 4 Alain 2021-06-26 12:23:22

    刚好读完阿尔特《愤怒的玩偶》不久,在此又了解到多年以前读的博尔赫斯与之缠结的关联,也算是一种回响。如果说拉美文学总是和魔幻现实主义捆绑、沉溺于网织繁复的故事,那么皮格利亚的气质可能更接近欧陆风骨,继承穆齐尔“那个本该在小说中讲述的故事并未被讲述”,像Hélène Cixous那样越过文体的墙而写、越过母语与母国的墙(卡夫卡)而写。

  • 4 qiqilife 2021-08-10 21:23:26

    这是一本很难打分的书,我不喜欢,不是因为它写得不好,是因为作者为了影射阿根廷19世纪被独裁统治的黑暗专制,最终成形的政治浓度过大了。/是一个黑暗时代流亡者的故事,作者几乎在所有角色和细节上都制造了成对的互文呼应,流亡者,一夜长谈,文稿托付,探寻秘密,信仰的传递,等等。/多视角混用,突换叙述主体,引语层层套叠,语焉不详、指代不明,信件审查者似乎同时存在于书信体小说以及现实,到后面竟也读习惯了。/最难以忍受的是参议员和俄国伯爵一段。博尔赫斯与阿尔特一段无感。喜欢卡夫卡与希特勒的秘密,并且最后被(作者笔下的)卡夫卡感动。/ 结尾也喜欢,天快要亮了,就这么黑暗的流亡者故事,作者还能写出一个带着希望不磨灭的结尾。最后恩里克的开场白,也和马基把文稿托付给伦西遥遥呼应。/所以马基是流亡去了,还是被抓了呢?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