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的追求 短评

热门 最新
  • 4 波斯波利斯 2019-12-04 10:50:06

    克里克的回忆录还是比较值得一读,尤其他六十岁时还坚持思考年轻时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尽管他作为生物学家的起步比较晚,但只要路走对了就能到达彼岸,甚至还能剩下时间浏览更多风景。问对问题就接近正确答案了。

  • 6 Sea 2021-03-14 20:11:01

    这里有一个公案就是富兰克林在双螺旋发现中的地位,看完了就感觉和足球也有点类似,主要就是会记住那个临门一脚的人,可是科学中却很少有助攻榜。

  • 1 skymonkey 2021-03-12 11:19:53

    P.185 我同时发现,领域里还有一个禁忌话题,它就是意识。事实上,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往往被视为衰老的标志。^-^

  • 7 武当派掌门 2021-03-08 20:14:18

    Crick的《狂热的追求》与Watson的《双螺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充分透露出二位作者的性格差异。Crick虽然是有名的话痨,但物理学出身的他科研态度严谨,写出来的自传也就比较一本正经,经验总结多而八卦少。而Watson则是浓浓美国味,将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写成了好莱坞电影。由此来看,吃瓜群众适合读《双螺旋》,学术工作者适合读《狂热的追求》。本书中Crick提出的最重要的思想是生物学与物理学的本质不同:自然选择这一“简单”机制日积月累创造出了复杂的现象,使得奥卡姆剃刀标准不适用于生物学。换言之,生物学不可能找到牛顿力学那样简单精确的框架,而应追求宏观概括。其实推广一下,我觉得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生物学,也适用于经济学、人类学等所有以有机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 1 Veidt 2022-03-29 19:19:40

    作为传记类作品绝大多数的事实性知识都相对经典,但是蕴含的方法论值得一看。

  • 0 何武凡 2022-11-06 22:43:05 北京

    “时至今日,我才体会到吉姆的写作技巧是何等高超。”

  • 0 只能说很无聊 2023-12-06 17:40:52 浙江

    不是很懂生物学,全文就记住了一句话:A busy life is a wasted life.

  • 0 塔可夫司机 2023-11-02 21:19:25 北京

    客观,严谨,有想法。

  • 0 無限魔人ナギナ 2022-06-17 00:26:51

    这本书读起来十分熟悉舒适,而新鲜感又远远超出期待,相较于曾经习得的概念化机制,理论和实验的过程更吸引人,不同于在宇宙各处都适用的物理规律,面对经由演化的生物起源,奥卡姆剃刀并不适用,毕竟生命本身并不是宇宙永恒规律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是偶然的产物。另外,与PaJaMo实验关联细菌溶源、乳糖诱导、操纵子模型等实验作为分子生物诞生的历程也很有趣,非常适合作为拓展阅读,这部分实验在本书带过得比较简单。

  • 0 麻雀在麦田 2023-09-13 16:47:30 山东

    非常棒的回忆录。克里克是分子生物学的传奇人物,甚至堪称二十世纪生物学家的翘楚。作为半路转行的科学家,他的科研生涯给人诸多启发和鼓舞。低调,严谨,好奇,孜孜不倦,没有被光环所束缚,真是伟大的人格魅力。

  • 0 狗尾巴草🌿 2023-06-24 13:14:51 浙江

    克里克可真是个跨界的天才,早年学物理可以为军方研究武器,三十岁了想找寻自己的兴趣,转换了研究方向,直接转向了分子生物学,在这一领域他的成就已经毋庸赘述了,和沃森一起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并由此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晚年依然研究热情高涨,临近退休再一次转移赛道,研究起了大脑神经与意识,虽然打趣说研究意识是衰老的象征,但也写下了“只有理解了脑,我们才能正确地评估人类在茫茫宇宙中置身何处。”

  • 0 wenny乐乐 2023-01-07 23:53:39 江苏

    作者和书的内容本身都很棒,但是最后索引里的页码完全对不上啊,这版的编辑就这么不用心吗?

  • 0 咕咕 2023-02-11 19:26:07 上海

    多的一颗🌟给“gossip test”;很喜欢这些比较纯粹的科研工作者

  • 0 卓阅 2021-11-18 23:42:08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撰写的回顾其人生经历和科学发现的自传性作品。 与惯常的自传有所不同,克里克将笔墨付诸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对蛋白质结构,遗传、转录、翻译过程的探究,以及生物学界对此提出的质疑及社会各界的反响,而对自己的生平着墨甚少,让我们看到了新成果新发现的来之不易,从发现到被确认真实并接受的过程的曲折。 印象中的双螺旋结构属于18,19世纪,而事实上这一切都发生在20世纪,近代科学发现之繁盛令人震惊。 DNA结构的发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人们只记住了最终的发现者吉姆•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 这么多年过去了,跨学科仍然是更容易出成果的界域。 从作者的文字中,可以能看到作者态度的谦逊,“与其说是沃森和克里克造就了双螺旋,不如说是双螺旋造就了沃森和克里克。”

  • 0 简不易 2020-11-16 15:31:42

    终于看了新版。克里克在七十岁之后写的这本回忆录,对“双螺旋”的发现过程,做了更中肯的评价。而同时,也更重要的是,他耐心阐述了应该如何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构建理论(模型)和实验之间的的关系,通过当时与富兰克林等人的研究对比可以细细体会。从传记来说倒有些不足,克里克对个人生活着墨不多,正如引言所言,他更看重生物学思想。

  • 0 twopersons 2020-10-20 09:13:06

    随便翻一遍。

  • 0 问路人 2021-07-07 22:10:26

    作为一本自传,知识点自然不会密集和系统,故事性也不足,总体读来无趣,不过克里克总结了不少自己做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要用实验证据说话,不要执着于理论构想。(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储备,不少地方还是看不大懂,还是踏实慢慢啃教材吧)

  • 0 mming 2021-04-16 14:18:19

    个人视角和他人视角还是非常不一样。多了很多想法类的表达。不用看评价和比较类的文字真是太好了!

  • 1 陈律读书 2021-10-09 21:39:41

    分子生物学的奥秘,他是整个生物体统的核心。生命的所有方面都在分子水平上工作,如果不理解分子机制,我们对分子的了解变会非常粗略。在演化生命的过程中,生物学比物理学更复杂,物理学企图追求简洁宏达的定理,而生物学是在简单的细胞中寻求复杂的基因定式。

  • 0 宸妈碎碎念 2021-10-09 09:53:28

    逆天的人生果然处处充满着无限的力量!与其说是自传,不如说是弗朗西斯克里克在70年的时候所著的工作笔记,对于人生不同阶段的转型,对于每个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事发生时对他的影响,带来的感受,在这本书里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没有人的成功是无缘无故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