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Things That Matter:Stories of Life & Death
译者: 欣玫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216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5748354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别人的生命选择,也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故事
新西兰著名重症监护专家25年的行医笔记,实录人体生命系统垂危时刻
◎ 编辑推荐
★ 一本游走生死、不失深情的医学沉思笔记。
人体内的心脏、肾脏、大脑等基础器官如何运作?那些承载着人类丰沛感情的回路如何产生?除了医疗,如何通过公共卫生保健、教育、经济等要素挽救生命?身为新西兰著名的急重症监护专家,大卫•加勒在自己25年的临床工作中思考了无数次医学的本质。本书就将深入生死时刻的医疗边界,还原真实细致的生死往事,展现掠夺与对抗的旅程中的关键辩论。
★ 一部理解至上、全力以赴的急诊室抢救实录。
医生的工作,就是接管陌生人的生死,他们不仅是生命的修补者,也是人生旅程的最后领航者。因此,当医生的理性思考对上病患家属的感性诉求,如何倾听、理解、沟通,在生命垂危的关口做出最不违患者意愿的决定,才是每个医务工作者最应该了解的...
这是别人的生命选择,也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故事
新西兰著名重症监护专家25年的行医笔记,实录人体生命系统垂危时刻
◎ 编辑推荐
★ 一本游走生死、不失深情的医学沉思笔记。
人体内的心脏、肾脏、大脑等基础器官如何运作?那些承载着人类丰沛感情的回路如何产生?除了医疗,如何通过公共卫生保健、教育、经济等要素挽救生命?身为新西兰著名的急重症监护专家,大卫•加勒在自己25年的临床工作中思考了无数次医学的本质。本书就将深入生死时刻的医疗边界,还原真实细致的生死往事,展现掠夺与对抗的旅程中的关键辩论。
★ 一部理解至上、全力以赴的急诊室抢救实录。
医生的工作,就是接管陌生人的生死,他们不仅是生命的修补者,也是人生旅程的最后领航者。因此,当医生的理性思考对上病患家属的感性诉求,如何倾听、理解、沟通,在生命垂危的关口做出最不违患者意愿的决定,才是每个医务工作者最应该了解的必修课。
★ 一场犹太家庭二战后的移民生活掠影。
本书是大卫的工作传记,也是他的人生回忆录。在书中,他讲述了幽默开朗的父亲如何定居异国、开创事业,倔强地与疾病抗争到最后一刻,美丽优雅的母亲如何在饱受磨难后努力适应生活,坚强地一路走至终点。
我们眷恋生命,但也不惧死亡。
◎ 内容简介
大卫•加勒是一家繁忙医院的重症监护主任,多年处理急重症的工作经历让他见证了一场场生死离别,父母的相继离世也让他脱离了旁观者的视角,更深入地思考医疗的局限与不凡,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以及死亡的突然与平静。最终,他将这些关于生死对抗的回忆集合成了这本书。
在本书中,大卫围绕着心脏、大脑、肾脏等关键器官,展开了对人体物理组成和情感关怀的讨论。他将专业医学知识融入自己的急救工作见闻,反思关乎生死的各种问题,细细讲述各种病床前的真实案例:小病如何酿成大痛,医生与家属的所思所想,公共卫生如何控制流行疾病,器官移植的利弊,什么时候全力挽救,什么时候最好放手……
关于生死,为了走向更好的结局,我们需要了解得更多、更深。
◎名人推荐
“这是一场神秘而庄严的现代医学精妙之旅,向导是一位世界一流的医生,他有着杰出科学家的头脑和优秀诗人的灵魂。大卫•加勒将自己的故事与监护技术教学编织在一起,显现出罕有的勇气。本书能够提升临床医生的意识,同时也将使非医学专业的读者得到启发,对二者均是一份好礼。”
——唐纳德•M. 贝维克(Donald M. Berwick),医学博士,公共政策硕士,
美国健康保健改善学会名誉主席及高级研究员
作者简介 · · · · · ·
大卫•加勒(David Galler):新西兰急重症监护专家,毕业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医学院,随后在英国和新西兰先后接受了麻醉学、重症监护方面的训练。曾任新西兰医疗保健专家协会主席、新西兰卫生部部长和总干事的首席医学顾问,现任米德摩尔医院急重症监护服务临床主任。
大卫曾在萨摩亚(Samoa)工作一年,在那里,他建立了一套重症监护服务体系,旨在对罹患急性可逆性疾病的儿童及成人更好地识别和有效管理,并参与新西兰国家卫生署和萨摩亚国立大学合作计划,帮助建立了医学研究生教育国内培训体系。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心脏
第二章 帽子和希望都落空
第三章 肾脏
第四章 现代瘟疫
第五章 医药改革者
第六章 死里逃生
第七章 终极礼物
第八章 医学的艺术
第九章 我的最佳患者
致谢
术语表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试读 · · · · · ·
1990年5月2日,我母亲生日的前一天,清晨6点的时候,我的父亲阿伦•加勒(Aron Galler)去世了,终年77岁。当时他躺在地板上,头靠在母亲的怀里,像是受到惊吓一样,问道:“怎么了,若莎?”然后,就走了。 母亲茫然失措,心神狂乱,暴怒地尖叫着,用拳头捶打着他,试图将他从死神手中拉回来。不消说,这不管用。他的心脏,身体里最笨拙的那个器官,永远停歇了。 母亲打电...
喜欢读"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生命,是希望的起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世界充满了奥妙,我们的身体更是其中之一。 普通的我们,五官置放于脸上,皮肤包裹着一切。 看似平静的皮肤之下,是精妙绝伦的器官合作,血液循环,一个个小小的细胞成就了我们每个个体。 主动脉钙化、非完全阻滞……太多的专业医学术语,就像神秘的电码,每一个字都认识却不知... (展开)
生时,迷失自己;死时,延续生命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后浪2019书目」 (后浪)
- 【书】这天下 (自娱者小五)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9 (普照)
- 文化漫笔 (森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0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自娱者小五 2019-11-11 17:58:47
会和类似题材有个比较,作者对这本书的定位似乎不那么清楚,时而偏重科普,时而偏重对机制体制的讨论,时而又陷入对家人的怀念,其实三个主题任意主要发挥一个就好,致谢里作者自己定义这本书是回忆录,那就变成了私人记录,无所谓作为读者有没有所得,不好评述了。即使如此,这本书也没有《打开一颗心》吸引人,书末一章关于母亲离世前的记录,虽然踩着个人情感的阶梯,也仍和《最好的告别》《最好的抉择》都有差距。印象比较深的... 会和类似题材有个比较,作者对这本书的定位似乎不那么清楚,时而偏重科普,时而偏重对机制体制的讨论,时而又陷入对家人的怀念,其实三个主题任意主要发挥一个就好,致谢里作者自己定义这本书是回忆录,那就变成了私人记录,无所谓作为读者有没有所得,不好评述了。即使如此,这本书也没有《打开一颗心》吸引人,书末一章关于母亲离世前的记录,虽然踩着个人情感的阶梯,也仍和《最好的告别》《最好的抉择》都有差距。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处,一是器官捐献,一是母亲旧日相识再重新联系上后突然自杀,前者述说奉献和豁达的生死观,后者又联系到所谓宿命和人怎么也无法突破的情感重围,有点小感叹。翻译一般。 (展开)
0 有用 SailingtoU 2021-12-13 15:43:21
在重症监护主任的书里,我读了很多那里最易见的病例和鲜活的故事。讨论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事情,那些我们如何选择活下去及希望如何死去,并不需要恐惧、悲伤,相反它们涉及更多的是生存,它们让我们意识到生命如何宝贵。我不想要呼吸机、透析机,我不想失去意识,我相信最后的治疗应本着“少即是多”,最大程度寻求舒适,在心理上准备好。
0 有用 毛乇七 2022-12-03 14:27:50 云南
给予尊严
0 有用 胖咂 (˘•ω•˘)ง 2023-04-19 02:01:36 上海
好乱啊,看的没头没脑的,最后一章还行
0 有用 海上月🌙 2023-03-13 11:13:31 安徽
前面读着还挺快乐的 后面还挺让人沉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