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社科基金出品的书质量确实高。读到宣宗逆袭那段儿料到此书与《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属同一作者。此作是在向田先生那本《东晋门阀政治》致敬,能看出作者的野心。书中的核心论点是德宗对神策军的改制将宦官典禁军制度化使得宦官集团成长为一股独立又强大的政治势力(皇权+军权)。之前我们认为李辅国、鱼朝恩这类权宦最终还是倒在皇权之下,但控制了神策军的仇士良们则可以从容地指挥军队屠杀宰相、废立皇帝,连李德裕这种阁相也要寻找宦官作老板。有趣的是,宦官权力再大,由于生理缺陷无法篡位,反而保证了李唐皇室的延续,并用手中的禁军来维持中央权威抵制藩镇做大,继续坚持关中本位政策。书中穿插分析的甘露之变、牛李党争、宣宗政变等政治事件也十分精彩,顺便梳理了一遍中晚唐的政政史。与汉、明宦官的比较也很有意思。
读完还是四星。神策军的发展,左右神策中尉地位的升降两部分最好。可谓长于考证,短于宏观,何必要学田余庆呢,有东施效颦之感,可见本国学者理论能力还是差,提不出新的东西,只能返效。
德宗外有四镇之乱,内受泾师兵变,播迁奉天,宗庙几倾。乱平之后,他出于对武将的不信任一方面重建神策军使其六军化,另一方面改用宦官典神策军从而达到拱卫皇权的目的。宦官内控神策军,外有藩镇监军控制地方,宦官从皇权的附庸渐异化成为有军队、有财赋、有世家之独立政治势力。皇帝为夺回权力培养了文人近幸集团,顺宗失败被弑,文宗甘露之变酿成惨祸,宦官拥有神策军,皇帝欲除宦官一姓犹不可,更遑论消灭整个宦官集团。宪宗中兴,外廷已有党争的苗头,其后宦官势炽,直接影响了牛李党争的输赢。宪宗被弑杀后一系列的政治动荡直到宣宗时代才基本结束。所谓“元和逆党”操纵皇位的同时也在维护皇权的权威。黄巢起义后,藩镇截留贡赋,朝廷无力赡养神策军,唐廷立国以来努力维持的关中本位政策破产,宦官政治也就与唐王朝一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首编最佳,但也有肉眼可见的不少删削,不少地方该引用的史料、该给的注释缺位,导致论证略显跳跃。如其他短评所言,作者确实是短于宏观,部分地方为了论证的体系化上价值太强行,如吐突承璀伐成德无果的主因是昭义的反覆,作者将此解释为“彻底暴露神策军外强中干地真实战力……此后神策军由鼎盛走向衰落,方镇军强、中央军弱的格局初步形成”,简直比辉格还辉格…
作者想效仿田余庆的意图十分明显,连结论都是那么似曾相识。当然,他自己在后记中也这么说了。
无鸟典兵,莫撄其锋。 弑君逐臣,佞幸盈门。 斯文扫地,血食不继。 朱梁禅唐,群阉偕亡。 重闱秘闻,白头宫女莫能陈。 牛李廷诤,百代无以辨奸忠。 藩镇膺赏,翻身牙将拥紫莽。 探微溯流,解码晚唐看黄楼。
1.神策军的坐大,关键在于吞并了屯住禁中的射生军。在德宗时,宦官开始控制神策军,并且不断排挤南衙禁军,使得长安军队都置于宦官集团直接或间接控制下。 2.宪宗后的宫廷政变,主要操纵者是元和宦官。吐突承璀,马存亮,仇士良为首的左军与梁守谦,王守澄为首的右军矛盾;两军中尉与枢密使矛盾;元和宦官与新进宦官矛盾三者交织。 3.李德裕不反对科举制本身,反对公卿子弟本可门荫,却由科举求名,抑塞了平民仕进之路。 4.李德裕欲借助平定昭义之机强化中书门下权威,与中唐以来宦官政治演进背道而驰。会昌之治是在顺从宦官集团利益基础上取得的,即使武宗在位,在宦官集团掣肘下,李德裕也难以复兴唐朝。 5.宦官独掌军事,朝官宦官分掌政治经济,在这一内外大臣共治天下的格局下,改革派遭到排斥,再也没有发起有影响的政治革新运动。
这本书非常好,从神策军写到牛李党争再到甘露之变。
以作者的年龄,写作方法略显老套,虽然使用了较多的墓志,但也只是用来配合其旧式的论证而已。用中晚唐宦官政治来比附东晋门阀政治,认为唐之宦官世家=东晋门阀士族,过于牵强附会。观点是中晚唐宦官凌驾于皇权,但全书的论证反而让我感到宦官还是依附于皇权,自相矛盾。非要扯上唐宋社会转型,也是画蛇添足,无甚意义。宦官与宰相形成“内外大臣共治天下的格局”的论断,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结论部分竟莫名的多出些许武断的判断……作者其实是不擅长宏观政治史的,反而对于一些微观政治事件有出彩的分析。
如果要大致了解一下,看看下册总结即可
中晚唐光辉渐黯,乱象丛生,确实比不过初盛唐那般抢眼,为后世所津津乐道。最无奈的是,中世史研究已积淀深厚,大师辈出,当下学者的目光只能投向遭受风雨侵蚀的碑文,比对史籍,补之不足,校之失实。时间跨度不算短,德、顺、宪宗或文、武、宣宗这两个三朝嬗递的史事相对瞩目,宣宗以降,李党失势,牛党与宦官沆瀣一气,懿、僖、昭宗已成尾大不掉,王朝走到了尽头,不在本书详论之列。李吉甫、李德裕父子拜相,同样是老成持国,前人早有赞誉,可仍无法彻底根除宦官窃权之祸,一旦英主崩俎,“政出中书”又化作泡影,引为憾事。与汉、明两个汉族王朝的宦官之祸的比较不是本书重点,论及宦官弑君,前有北魏宗爱作“榜样”,任其坐大,屡禁屡败,永贞革新与甘露之变相继失败,与反宦官集团积攒的力量还不够强有关,时乖运蹇,结果被反将一军,回天无力。
好难得会有人研究中晚唐这种冷门史,而其实要探讨唐朝宦官为何总是握有实权这个问题,我应该读毕有关东汉宦官和明朝宦官的书再来对比研究才能有所结论
强烈推荐。此书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专著,立意高远,论证详密。 立意高远在于,参照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说”,提出中晚唐的“宦官政治说”。参照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及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中晚唐亦可用“与宦官共天下”来加以概括。 论证详密在于,全书五大部分论述架构全面,且层层递进。既吸收了陈寅恪等前人成果,又根据新出墓志予以补证。其对宦官“枢密院——监军使”体系的系统论述尤令人印象深刻。附录部分材料详实,可作为工具查找。主要参考资料部分,也可作为关联阅读的索引。 读完此书,让我想起来了去年大陆刚刚重印的台湾王寿南教授的《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两书和两人均可比照。此两书均为博士论文扩展,附录均有丰富的表格资料,一讲藩镇,一讲宦官,可谓双壁。王寿南教授是台湾著名唐史专家,黄楼亦值得期待,
神策军兴则宦官兴而唐存,神策军消则宦官消而唐亡
对各种政治势力的梳理很见实力,唯猜测过多,但话说回来,春秋笔法之后才隐藏着历史的真实
政治运行的秩序永远存在,但法理中的制度是在稳定的权力结构下才会存在的。而权力的逻辑是自下而上的。皇帝的权力是由自己周围的人认可,从而让权力下达。在门阀/府兵向地主/募兵等生产关系调整中,唐宋是有巨变的,在这过程中皇帝周边有宗室,外戚,门阀,寒门,宦官,一次次的事件,让唐皇帝亲近了宦官。而宦官一旦向独立的权力群体演进变有了自己的意志,秩序必然被打破。 宦官离皇权最近,通过神策军进一步掌握了皇权与外部的通道,进而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皇权,而权力需要庞大的执行群体,因此,围绕宦官形成了宫中群体,进而文化发展。
惹不起🙏删帖走人了
-_-黄楼认为,宦官政治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武将和宰相同时被疑被忌。只有当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严重危机时,宦官政治才有可能出现。一旦这种畸形的历史条件被打破(宦官失去军权),宦官政治就会向皇权政治回归。和《危机与重构》的作者李碧妍一样,黄楼也认为中国历史的机制是渐变而非突变的。一切畸形的政治形态都将按照历史发展的趋势回归。比如为了避免藩镇割据势力形成,军权、财权和行政权需要三权分离。唐前期在均田制下实行兵农合一轮番宿卫的府兵制。均田制破坏后,民户逃亡,军制变为招募常镇。中晚唐时期,安史之乱打乱了这个进程。但在宦官政治下,两军中尉独掌军权,枢密使与中书门下共掌行政权,度支、户部、盐铁三司使掌握财政权,在实际依然体现了军权、财权、行政权相分离的历史趋势。
天策上将秦王带领他的神策军回来了😃
从宦官政治视角出发对中晚唐政局的合理解读
>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
53 有用 参 2020-02-17 10:49:27
社科基金出品的书质量确实高。读到宣宗逆袭那段儿料到此书与《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属同一作者。此作是在向田先生那本《东晋门阀政治》致敬,能看出作者的野心。书中的核心论点是德宗对神策军的改制将宦官典禁军制度化使得宦官集团成长为一股独立又强大的政治势力(皇权+军权)。之前我们认为李辅国、鱼朝恩这类权宦最终还是倒在皇权之下,但控制了神策军的仇士良们则可以从容地指挥军队屠杀宰相、废立皇帝,连李德裕这种阁相也要寻找宦官作老板。有趣的是,宦官权力再大,由于生理缺陷无法篡位,反而保证了李唐皇室的延续,并用手中的禁军来维持中央权威抵制藩镇做大,继续坚持关中本位政策。书中穿插分析的甘露之变、牛李党争、宣宗政变等政治事件也十分精彩,顺便梳理了一遍中晚唐的政政史。与汉、明宦官的比较也很有意思。
30 有用 栗子有毒 2020-09-02 21:28:15
读完还是四星。神策军的发展,左右神策中尉地位的升降两部分最好。可谓长于考证,短于宏观,何必要学田余庆呢,有东施效颦之感,可见本国学者理论能力还是差,提不出新的东西,只能返效。
28 有用 文若 2020-07-19 00:40:48
德宗外有四镇之乱,内受泾师兵变,播迁奉天,宗庙几倾。乱平之后,他出于对武将的不信任一方面重建神策军使其六军化,另一方面改用宦官典神策军从而达到拱卫皇权的目的。宦官内控神策军,外有藩镇监军控制地方,宦官从皇权的附庸渐异化成为有军队、有财赋、有世家之独立政治势力。皇帝为夺回权力培养了文人近幸集团,顺宗失败被弑,文宗甘露之变酿成惨祸,宦官拥有神策军,皇帝欲除宦官一姓犹不可,更遑论消灭整个宦官集团。宪宗中兴,外廷已有党争的苗头,其后宦官势炽,直接影响了牛李党争的输赢。宪宗被弑杀后一系列的政治动荡直到宣宗时代才基本结束。所谓“元和逆党”操纵皇位的同时也在维护皇权的权威。黄巢起义后,藩镇截留贡赋,朝廷无力赡养神策军,唐廷立国以来努力维持的关中本位政策破产,宦官政治也就与唐王朝一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8 有用 竹园上学习行走 2023-08-31 14:27:24 湖北
首编最佳,但也有肉眼可见的不少删削,不少地方该引用的史料、该给的注释缺位,导致论证略显跳跃。如其他短评所言,作者确实是短于宏观,部分地方为了论证的体系化上价值太强行,如吐突承璀伐成德无果的主因是昭义的反覆,作者将此解释为“彻底暴露神策军外强中干地真实战力……此后神策军由鼎盛走向衰落,方镇军强、中央军弱的格局初步形成”,简直比辉格还辉格…
11 有用 云归 2019-12-16 16:43:49
作者想效仿田余庆的意图十分明显,连结论都是那么似曾相识。当然,他自己在后记中也这么说了。
3 有用 杨威 2023-12-17 12:15:07 上海
无鸟典兵,莫撄其锋。 弑君逐臣,佞幸盈门。 斯文扫地,血食不继。 朱梁禅唐,群阉偕亡。 重闱秘闻,白头宫女莫能陈。 牛李廷诤,百代无以辨奸忠。 藩镇膺赏,翻身牙将拥紫莽。 探微溯流,解码晚唐看黄楼。
3 有用 Lee 2024-08-18 17:52:39 浙江
1.神策军的坐大,关键在于吞并了屯住禁中的射生军。在德宗时,宦官开始控制神策军,并且不断排挤南衙禁军,使得长安军队都置于宦官集团直接或间接控制下。 2.宪宗后的宫廷政变,主要操纵者是元和宦官。吐突承璀,马存亮,仇士良为首的左军与梁守谦,王守澄为首的右军矛盾;两军中尉与枢密使矛盾;元和宦官与新进宦官矛盾三者交织。 3.李德裕不反对科举制本身,反对公卿子弟本可门荫,却由科举求名,抑塞了平民仕进之路。 4.李德裕欲借助平定昭义之机强化中书门下权威,与中唐以来宦官政治演进背道而驰。会昌之治是在顺从宦官集团利益基础上取得的,即使武宗在位,在宦官集团掣肘下,李德裕也难以复兴唐朝。 5.宦官独掌军事,朝官宦官分掌政治经济,在这一内外大臣共治天下的格局下,改革派遭到排斥,再也没有发起有影响的政治革新运动。
2 有用 杵臼 2024-07-26 14:43:19 河南
这本书非常好,从神策军写到牛李党争再到甘露之变。
5 有用 Lee 2021-12-04 17:31:22
以作者的年龄,写作方法略显老套,虽然使用了较多的墓志,但也只是用来配合其旧式的论证而已。用中晚唐宦官政治来比附东晋门阀政治,认为唐之宦官世家=东晋门阀士族,过于牵强附会。观点是中晚唐宦官凌驾于皇权,但全书的论证反而让我感到宦官还是依附于皇权,自相矛盾。非要扯上唐宋社会转型,也是画蛇添足,无甚意义。宦官与宰相形成“内外大臣共治天下的格局”的论断,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结论部分竟莫名的多出些许武断的判断……作者其实是不擅长宏观政治史的,反而对于一些微观政治事件有出彩的分析。
4 有用 Tradition 2020-08-03 23:35:05
如果要大致了解一下,看看下册总结即可
7 有用 letdouman 2020-05-15 23:33:21
中晚唐光辉渐黯,乱象丛生,确实比不过初盛唐那般抢眼,为后世所津津乐道。最无奈的是,中世史研究已积淀深厚,大师辈出,当下学者的目光只能投向遭受风雨侵蚀的碑文,比对史籍,补之不足,校之失实。时间跨度不算短,德、顺、宪宗或文、武、宣宗这两个三朝嬗递的史事相对瞩目,宣宗以降,李党失势,牛党与宦官沆瀣一气,懿、僖、昭宗已成尾大不掉,王朝走到了尽头,不在本书详论之列。李吉甫、李德裕父子拜相,同样是老成持国,前人早有赞誉,可仍无法彻底根除宦官窃权之祸,一旦英主崩俎,“政出中书”又化作泡影,引为憾事。与汉、明两个汉族王朝的宦官之祸的比较不是本书重点,论及宦官弑君,前有北魏宗爱作“榜样”,任其坐大,屡禁屡败,永贞革新与甘露之变相继失败,与反宦官集团积攒的力量还不够强有关,时乖运蹇,结果被反将一军,回天无力。
1 有用 魔人布冧 2024-03-04 20:52:32 广东
好难得会有人研究中晚唐这种冷门史,而其实要探讨唐朝宦官为何总是握有实权这个问题,我应该读毕有关东汉宦官和明朝宦官的书再来对比研究才能有所结论
1 有用 虽千万人吾往矣 2024-02-20 23:27:33 四川
强烈推荐。此书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专著,立意高远,论证详密。 立意高远在于,参照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说”,提出中晚唐的“宦官政治说”。参照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及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中晚唐亦可用“与宦官共天下”来加以概括。 论证详密在于,全书五大部分论述架构全面,且层层递进。既吸收了陈寅恪等前人成果,又根据新出墓志予以补证。其对宦官“枢密院——监军使”体系的系统论述尤令人印象深刻。附录部分材料详实,可作为工具查找。主要参考资料部分,也可作为关联阅读的索引。 读完此书,让我想起来了去年大陆刚刚重印的台湾王寿南教授的《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两书和两人均可比照。此两书均为博士论文扩展,附录均有丰富的表格资料,一讲藩镇,一讲宦官,可谓双壁。王寿南教授是台湾著名唐史专家,黄楼亦值得期待,
1 有用 荒腔走板 2024-02-19 08:40:32 江苏
神策军兴则宦官兴而唐存,神策军消则宦官消而唐亡
1 有用 momo 2023-11-15 19:59:44 山东
对各种政治势力的梳理很见实力,唯猜测过多,但话说回来,春秋笔法之后才隐藏着历史的真实
1 有用 沅沅爸爸 2023-11-14 06:29:52 陕西
政治运行的秩序永远存在,但法理中的制度是在稳定的权力结构下才会存在的。而权力的逻辑是自下而上的。皇帝的权力是由自己周围的人认可,从而让权力下达。在门阀/府兵向地主/募兵等生产关系调整中,唐宋是有巨变的,在这过程中皇帝周边有宗室,外戚,门阀,寒门,宦官,一次次的事件,让唐皇帝亲近了宦官。而宦官一旦向独立的权力群体演进变有了自己的意志,秩序必然被打破。 宦官离皇权最近,通过神策军进一步掌握了皇权与外部的通道,进而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皇权,而权力需要庞大的执行群体,因此,围绕宦官形成了宫中群体,进而文化发展。
2 有用 正字员外置 2022-10-03 19:09:57 北京
惹不起🙏删帖走人了
2 有用 🧡勞小姐🧡 2023-04-18 19:23:44 广东
-_-黄楼认为,宦官政治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武将和宰相同时被疑被忌。只有当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严重危机时,宦官政治才有可能出现。一旦这种畸形的历史条件被打破(宦官失去军权),宦官政治就会向皇权政治回归。和《危机与重构》的作者李碧妍一样,黄楼也认为中国历史的机制是渐变而非突变的。一切畸形的政治形态都将按照历史发展的趋势回归。比如为了避免藩镇割据势力形成,军权、财权和行政权需要三权分离。唐前期在均田制下实行兵农合一轮番宿卫的府兵制。均田制破坏后,民户逃亡,军制变为招募常镇。中晚唐时期,安史之乱打乱了这个进程。但在宦官政治下,两军中尉独掌军权,枢密使与中书门下共掌行政权,度支、户部、盐铁三司使掌握财政权,在实际依然体现了军权、财权、行政权相分离的历史趋势。
1 有用 回到黑格尔 2023-12-09 11:51:35 陕西
天策上将秦王带领他的神策军回来了😃
1 有用 UMRKieran 2024-11-11 20:44:47 广东
从宦官政治视角出发对中晚唐政局的合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