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河志》各卷概要
1总述·大事记
本卷分为“总述”和“大事记”两部分。
“总述”为各分卷之统领,全面、系统而又简要地记述了中国运河开凿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及其特点,介绍了历代运河管理制度的变迁以及运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聪明才智和坚韧毅力。
“大事记”以时间为线索,简要记述自古迄今与中国运河有关的重要事项,勾画中国运河的历史轨迹,展现运河发展的脉络。主要内容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开凿及变化,与运河相关的工程设施修建情况,运河管理机构的置废迁移,主要职司长官的更迭,历代运河水源管理及通运制度的变化,与运河相关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有关运河的重要著作、诏令、奏议、文件、政策法规,与运河直接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等。
· · · · · ·
(
更多)
《中国运河志》各卷概要
1总述·大事记
本卷分为“总述”和“大事记”两部分。
“总述”为各分卷之统领,全面、系统而又简要地记述了中国运河开凿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及其特点,介绍了历代运河管理制度的变迁以及运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聪明才智和坚韧毅力。
“大事记”以时间为线索,简要记述自古迄今与中国运河有关的重要事项,勾画中国运河的历史轨迹,展现运河发展的脉络。主要内容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开凿及变化,与运河相关的工程设施修建情况,运河管理机构的置废迁移,主要职司长官的更迭,历代运河水源管理及通运制度的变化,与运河相关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有关运河的重要著作、诏令、奏议、文件、政策法规,与运河直接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等。
2图志
本卷选取中国明、清两代绘制的表现运河内容的地图史料,展现大运河的分布、走向、运河工程和运河沿线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运河古地图作为第一手史料,直观真切地反映数百年来人们是如何用地图图像的形式表现他们眼里看到的运河,以及明、清两代对运河的管理、利用与维护。所选运河古地图以长卷、幅、册等形式独立存在的地图为主,兼选刊刻本书籍中的插图或附图。根据运河图的绘制机制与实际用途,按运河古地图的主题和内容分类,设立“运河全图”“运河分段图”“运河泉源图”“运河漕运航运图”“运河工程图”等五个章节,每类运河地图按地域和编绘的时代先后排序。每幅地图均撰写文字说明,考述地图的绘制年代、绘制手法、性状尺寸及收藏地,阐述地图所表现的运河内容与历史背景。凡图上与运河相关的图文、贴签、序跋等均全文著录,并结合相关典籍档案史料加以论析,以补叙史实。
本卷中许多运河古地图属于首次公开展示,可与传世记载运河的文字史料相互订正,能够印证或补充《中国运河志》其他各卷的相关内容,从而为《中国运河志》的编纂补上不可或缺的篇章。
3河道工程与管理
从春秋时期至今,在长达2 500 余年的历史上,中国古人在大运河上建造出了世界规模最大、类型最为丰富、数量最多且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运河工程,这些工程在中国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一部分至今仍发挥着航运、输水、行洪排涝、生态景观等水利功能。本卷按运河河段划分章节,包括京杭大运河的七个分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隋唐大运河的两个分段:永济渠和通济渠;以及浙东运河、灵渠和关中漕渠,重点记述了不同时期河道的变迁和水利工程分类、分布、特点及工程管理情况。
4通运
中国大运河的开凿,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运输物资,沟通南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为统一多的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运河也成为名符其实的流动着的经济之河、文化之河和沟通之河。本卷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漕粮运输,分为漕粮运输、管理机构、运河、漕粮运输、漕船、漕仓、漕运与国家财政;中篇介绍历朝历代运河客运、货运情况,包括皇帝巡幸、贡使往来以及普通的客运、货运;下篇介绍近现代运河仍在通航河段,主要是山东、江苏、浙江河段的交通运输情况,包括机构与管理、通航设施、运河港口和交通运输。
5城镇
自隋代开凿大运河以来,南北向的人口和商品流动愈发频繁,有力地促进了运河沿岸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来自不同地域的各色人群纷纷将各地的商品及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到运河沿线地区,塑造出沿运城镇独特的文化活力及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运河沿线的古老城镇,在进入21世纪以后日益焕发出全新的风采,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精华的重要窗口。本卷以运河为轴、制度为经、沿线城镇为节点,重点关注在经济、自然、漕运、河工等要素影响下,历史时期运河城镇的兴废,揭示大运河水上运输功效带动沿线城镇兴衰的发展脉络,描述运河沿线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城镇特色,全面展示沿运城镇的历史文化风貌。
6社会文化
运河社会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农业文明、游牧文明与商业文明之间的交汇互补,也有秦晋、燕赵、齐鲁、吴越、江淮、吴越、荆楚等地方文化系统的杂糅会通,还有国家政治、知识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互动共生。在维护和巩固中华大一统国家方面,运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靠文化来支撑,文化以社会为母体。大运河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而兴衰变迁。运河的开挖与畅通,催生了运军、水手、商人、船民等社会群体。人们因河而聚,因业而兴, 共同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运河社会文化。大运河跨越南北,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书法碑刻为之礼赞,民间社会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民间工艺、歌舞乐戏、方言俚语、神话传说因之生色。沿运地区所形成的水上社会与沿岸社会,构建起一道色彩斑斓的文化长廊。
7人物
本卷从运河历史变迁的视角,对中国历代运河的规划与开凿者、河工水利建设者、漕运管理者、运河著述与旅行记录者进行了全面的收录。通过对运河人物生平、经历及与运河关系的介绍,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大运河从萌芽到发展、演变乃至衰落的过程。运河变迁的影响因素既有国家政策、地理环境、政治需求,也有运河人物自身的思想、观点与社会实践。人物的相关活动与国家、区域社会是一种互动的双向关系,人在不断地改造运河,使其更加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运河又影响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运河沿线民众的生活、生态环境乃至运河人物自身观念的变化。本卷力图通过对运河人物的描述,展现“人” 在中国大运河发展史、黄运关系史、水工技术史、运河区域社会发展史上的作用。总体看来,作为建设运河、改造运河主体的“人”,其精神内核与社会实践,是中国运河史上弥足珍贵的财富。
8文献
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本卷选录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运河文献史料,力求展示各个历史时期运河的全貌及运河研究资料的来源。既可在史料方面为其他各卷起到支撑及补充作用,又可为读者提供关于运河的基本知识、原始文献及资料线索。本卷共分五个部分:先秦至隋唐部分选录了各种史书、政书、方志、类书、笔记、文集中的运河史料;宋金元、明代、清代三部分除节选正史、政书、志书外,还选录运河专书及文集、笔记中的史料;民国时期选录了报告书、计划书及总结纪实性概要、纪略、日记、档案等资料。最后附有“今人论著索引”。本卷所选资料,已整理出版者以整理本为底本,未经整理者则选最好的版本为底本,然后以其他版本参校。
9附编
本卷为《中国运河志》的附编,本卷是对21世纪初以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回顾与总结。本卷包含总篇和《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2~2030)》《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国大运河遗产管理规划》四个部分,其中总篇概述了大运河申遗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总结了申遗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后三个部分则是对申遗过程中的三份重要技术文件进行了汇编,也标志着大运河申遗文本的首次公开出版。
本卷的体例与其他分卷不同,并非对运河及其沿线的历史、地理、社会等要素进行梳理,而是以最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为切入点,从文化遗产的视角聚焦大运河在当代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内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同时,本卷总篇中也提及,大运河申遗工作是在开展了长时间、大规模的前期调查研究后才得以推进的,因此大运河申遗既可以视为启动大运河相关研究的契机,也可以作为建立在所有相关资料基础上的最终研究成果。总而言之,本卷所展示的大运河申遗相关内容,与其他各卷有着紧密的联系。
· · · · · · (
收起)
0 有用 小洋柿子 2023-04-05 16:57:06 天津
一项大型学术工程,翻阅了第一卷先秦隋唐部分的文献,都只是选录,宋元明清部分材料繁多,节录可以理解,但隋唐以前的材料其实并不多,也是草草节录了部分运河史上的重要资料,但这些其实很好找,起不到太大作用。
0 有用 金金金拾钻石 2022-06-18 17:41:45
可以动手了!!!
4 有用 lucky mouse 2020-09-02 19:01:43
及时雨一样的一套书,邹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