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远藤周作的作品称不上引人入胜,熬过最初的枯燥之后,便有了声色。漫长的异国之旅,只是探讨信仰的背景布,因此扁平,写得很平淡,内心却潮起潮落。信仰(或直说上帝)作为写作主题,因其抽象,往往需要一些激烈的现实冲突来作为论证其存在不存在,如何存在。这部作品可以和《沉默》对照来看,前者是异教徒出走,被孤立于信仰土壤之中的内心挣扎;后者是信仰者落在异教徒土壤的思索与抉择。很厉害,只是我没那么喜欢。
读的时候不禁会想到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同样是基于真实历史的幻想。日本武士与西班牙神父结伴跨越两大洋,从日本抵达墨西哥,后又深入欧洲腹地,到达塞维利亚、马德里、直至罗马面见教宗,横穿半个地球的旅程,构成了小说的外部结构——冒险故事。而小说的内在是对冲突的诠释,作家将故事置于大航海时代,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逐步发展到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日本使节与西方传教士生长于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旅程中,从对立到理解,到互相影响,最后竟有殊途同归之感。泛神论与一神论,逆来顺受与奋起反抗,田园牧歌与广阔天地,政治权谋与理想主义,被背叛者与被抛弃者,在大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永远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即便走遍全世界,得到的也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宿业和苦难,不过或许,在不幸降临的时候,他们的心会向着同一个方向…
——两天读完,本以为读起来会很快。前半段却花了一天半。正当开始逐渐有些厌倦如此多的笔墨在描写旅途艰苦,以为小说是部历史改编传记流小说时,笔锋一转,屡次挫败的传道士和武士突然成了弃子,回国后才知道自己实际上早已被放弃的真相。主题一下子多了起来,说是东西方集体和个人的冲突也好,政治险恶也好,也可以体现不少天主教的宗教思考。这时候才体会到前面那么多笔墨的良苦用心。虽然这本未必是什么伟大的书,但至少肯定可以说是一本厉害的书。佩服远藤周作。就是一开始不怎么适应突如其来的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切换有点蛋疼,排版重启一页可能会好很多。 ——读中:商人是功利的,年轻人是天真童稚的,天主教传播日本初期的传教士是心怀鬼胎的,农村的武士是朴实的。 书中描述的日本人大多都好功利啊。
《武士》是远藤周作以日本十七世纪遣欧使节支仓常长的经历为基础而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探讨理想与现实问题的巅峰之作,亦是作者唯一获得野间文艺奖的作品。远藤在刻画武士这一人物时曾坦言:“现在的我的心境就投影在长谷仓的生死之道上。”
在这部小说中,每一条线索的最终都是失败和徒劳;贝拉斯科神父野心勃勃想要用基督教征服日本的期待最终落空,徒劳;日本使者克服重重困难,远渡重洋来到墨西哥,来到西班牙,来到罗马,没有能够完成使命,徒劳;使者回到日本,发现自己已成为政治上的弃子,没有功劳,没有苦劳,反因受洗而成为需要惩戒的对象,最终被处死,徒劳,但在得知自己要被处死的时刻,心中似有所动,感觉自己离理解耶稣近了一步。贝拉斯科心中舍不下传道的使命,舍不下作为神父的使命,偷偷潜回日本想要带领教众,上岸及被抓,最终被处死,徒劳。连耶稣的形象通过日本武士之眼看到,衰弱枯槁,毫无力量,信奉也是徒劳 然而在现实世界的一片徒劳中,在欲求的破灭,悲苦不堪中,也许能窥见耶稣基督的真意。
人生会有一种幻觉,认为你是“西西弗斯神话”里的西西弗斯,其实不是的,你是那颗石头。这悲壮的徒劳啊,不论是东方的隐忍还是西方的宿命,最后都烟消云散,殊途同归。
几可看作远藤巅峰之作《沉默》的姊妹篇,同样是一部形式和内容都相当出色的“传教书”。背负使命的武士远渡重洋,历尽艰辛最终沦为政治弃卒,悲壮的故事内里,蕴含了丰富而典型化的二元对立:封闭与开放,家园与世界,宗教与政治,一神与泛神,信与不信,激烈的外部冲突裹挟着角色的内部冲突,在深沉如海的叙事下形成相互撕扯的巨大张力。宗教主题的小说写到这种程度已是相当厉害了。
远藤周作主要作品的内核多是关于宗教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从《沉默》到《武士》到《死海之滨》再到大成之作《深河》,这一点没有发生过根本性改变。始终如一地论述宗教,这让远藤周作像是一个神学家,文学是他阐述神学理念的工具。当然,远藤周作也不是陈腐的传教士。对于宗教,他抱以“信仍疑”的谨慎态度,绝非为了信而“信”。《武士》表达的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对基督宗教理解和接受的差异性。远藤周作对基督宗教的信仰立场,或许就如《武士》中唯一冠以“修士”称号的日本修士之观点:不相信教会和神父口中的上帝,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耶稣,相信“耶稣并不在如琼楼玉宇的教会,而是活在凄惨的印第安人当中”。
“从那瞬间开始,命运就这么决定了。漫长的旅途正把他送往该去的地方。” 陆陆续续看完了这本《武士》,远藤真的是文笔惊人,他是那种看似质拙却极富天赋的作家。没有冗余的抒情,寥寥几笔,人物就极为鲜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一个身份低微的武士,突然被藩主授予远赴墨西哥建立贸易关系的使命。四年的时间,一场失败又茫然的旅途,回到日本后已经物是人非,而自己和一同远赴重洋的这些人们也不过是政治游戏下的牺牲品……去过众多的国家,渡过大海,最终回到自己贫瘠村子的武士,开始反思和咀嚼自己的命运,以及生存的意义。
可以看出,远藤周作对神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沉默》,在这部作品中他已经不再纠结信仰是否存在、如何看待弃教的问题了,因为这些问题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信仰和“存在”、“坚守”、“占有”这些实际的形式感没关系了,信仰就是陪伴,就是穿透人生,放弃还是坚守,无关紧要。
个人意志在政治漩涡面前毫无力量可言。读完这本书有一种沉重的无力感,我们是不是在为一些注定徒劳的事而奔走呢?
已购。总体氛围的营造没有《沉默》那样惨烈,有关在日本的传教被当地扭曲的观点在《沉默》中就出现过,而这里通过武士和教士两个角色不断碰撞,最后到殊途同归,可谓是深沉的转折。。。武士的假信教与真正发现基督是最出彩的了吧~ “日本人绝不会一个人生活。我们欧洲传教士不了解这事实!这里有一个日本人,我们要让他更改信仰。可是,他并不是一个人活在日本,他的背后有村子,有家。不!不只是这些,还有他死去的父母或祖先。他的村子、家、父母、祖先如活着的生命般和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他不只是一个人,而是背负着村子、家、父母和祖先的一切的总体。回到原状的意思是,他……回到和自己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世界。”
这本书太悲伤了。
东西方文化/个性差异引发的泛神/一神论之争,武士与神父分用第三/第一人称的区别,其实是作者始终怀有对宗教辩证论断的分身和投影:一个在苦恼和犹疑间逐渐靠近“那个可怜男子的像”,意识到幻灭,直至确认“世界很广阔,可是我已经不相信人了。”也最终明白在这广漠荒芜的人间,到处只有权术和谋略;一个认识到在只求现世利益的人群中传教,须抓取其俗世需求配合自身对权力的野心,才能让神明降临到那块饱含敌意的土地上。被背叛者和被抛弃者殊途同归,在政治漩涡斗争中同样遭受用完即弃,同样最终明白“那样的人在天国里微笑”的真迹和真意,一切无知与傲慢、贪慕与虚荣,都化为一句“今后……您要服侍祂”。
和《沉默》同样动人,对我而言比被认为是远藤周作另一部代表作的《深河》更能体现他对信仰的思考深度,而且因为这一部的主角不再是传教士,而是日本底层武士,甚至比《沉默》盛载了更多对普通人命运的悲悯。武士充满忧郁的环球旅行中几乎看不到探险的浪漫,而是浸透了茫然忐忑和对亲人的思念,但或许这才更接近于那个时代的东方人去异域旅行时的心理吧。所以读起来并不轻松,然而如果一个人仍然深切地渴望着对苦难的共情,读读远藤周作也会感到自己不再那么孤独、那么不合时宜。成为那个被抛弃的人、那个绝对交付自己的人,以便和所有承受不公不幸的人站在一起,只要还是会感动于这样的信念,就会在远藤周作的作品中获得真诚的慰藉。
世事变迁下的蝼蚁。书中结尾的凄凉,你以为你尽你的努力和职责在做事,但随时世事变迁,可能一切都是白费,但你又能如何,或许这就是命运吧
远藤周作一开始就直接捅出旅程的虚假,虚构历史中的跨洋之旅 ,所有努力和挣扎都是徒劳。信仰来自现世的无力。
这写的太强了,根深蒂固的乡土日本,文化冲突,政治影响,个体选择,在这一个故事里能看到很多面东西。他们走到罗马的时候感觉要环游世界了,然后越往家走越感到悲凉,个体的命运只是时代车轮下的影子。蛮心疼西的,如果留在墨西哥呢。而“武士”更悲剧,从头到尾都是工具人,一切听从命令的也勤恳努力的去完成任务,然后呢。还有宗教的解释,尤其是墨西哥那个日本修士说的很简浅了。还是觉得把这样一个故事写得易懂,传达的思想又很丰富,强的。
2020024:信仰。
一条主线是宗教意义的追寻,耶稣以什么样的形象降临人间。另一条主线是日本坚如磐石的阶层体系下,底层武士对家族、领主和个人的认识。整部故事都蒙上一股无意义感,不温不火。
> 武士
26 有用 东来 2020-05-09 18:05:56
远藤周作的作品称不上引人入胜,熬过最初的枯燥之后,便有了声色。漫长的异国之旅,只是探讨信仰的背景布,因此扁平,写得很平淡,内心却潮起潮落。信仰(或直说上帝)作为写作主题,因其抽象,往往需要一些激烈的现实冲突来作为论证其存在不存在,如何存在。这部作品可以和《沉默》对照来看,前者是异教徒出走,被孤立于信仰土壤之中的内心挣扎;后者是信仰者落在异教徒土壤的思索与抉择。很厉害,只是我没那么喜欢。
12 有用 Sebastian 2020-05-06 00:48:06
读的时候不禁会想到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同样是基于真实历史的幻想。日本武士与西班牙神父结伴跨越两大洋,从日本抵达墨西哥,后又深入欧洲腹地,到达塞维利亚、马德里、直至罗马面见教宗,横穿半个地球的旅程,构成了小说的外部结构——冒险故事。而小说的内在是对冲突的诠释,作家将故事置于大航海时代,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逐步发展到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日本使节与西方传教士生长于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旅程中,从对立到理解,到互相影响,最后竟有殊途同归之感。泛神论与一神论,逆来顺受与奋起反抗,田园牧歌与广阔天地,政治权谋与理想主义,被背叛者与被抛弃者,在大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永远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即便走遍全世界,得到的也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宿业和苦难,不过或许,在不幸降临的时候,他们的心会向着同一个方向…
8 有用 三层阁楼 2020-06-04 01:29:31
——两天读完,本以为读起来会很快。前半段却花了一天半。正当开始逐渐有些厌倦如此多的笔墨在描写旅途艰苦,以为小说是部历史改编传记流小说时,笔锋一转,屡次挫败的传道士和武士突然成了弃子,回国后才知道自己实际上早已被放弃的真相。主题一下子多了起来,说是东西方集体和个人的冲突也好,政治险恶也好,也可以体现不少天主教的宗教思考。这时候才体会到前面那么多笔墨的良苦用心。虽然这本未必是什么伟大的书,但至少肯定可以说是一本厉害的书。佩服远藤周作。就是一开始不怎么适应突如其来的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切换有点蛋疼,排版重启一页可能会好很多。 ——读中:商人是功利的,年轻人是天真童稚的,天主教传播日本初期的传教士是心怀鬼胎的,农村的武士是朴实的。 书中描述的日本人大多都好功利啊。
6 有用 KEY-可以文化 2020-05-18 10:42:45
《武士》是远藤周作以日本十七世纪遣欧使节支仓常长的经历为基础而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探讨理想与现实问题的巅峰之作,亦是作者唯一获得野间文艺奖的作品。远藤在刻画武士这一人物时曾坦言:“现在的我的心境就投影在长谷仓的生死之道上。”
13 有用 李子鲤|Lilith 2020-05-25 11:47:01
在这部小说中,每一条线索的最终都是失败和徒劳;贝拉斯科神父野心勃勃想要用基督教征服日本的期待最终落空,徒劳;日本使者克服重重困难,远渡重洋来到墨西哥,来到西班牙,来到罗马,没有能够完成使命,徒劳;使者回到日本,发现自己已成为政治上的弃子,没有功劳,没有苦劳,反因受洗而成为需要惩戒的对象,最终被处死,徒劳,但在得知自己要被处死的时刻,心中似有所动,感觉自己离理解耶稣近了一步。贝拉斯科心中舍不下传道的使命,舍不下作为神父的使命,偷偷潜回日本想要带领教众,上岸及被抓,最终被处死,徒劳。连耶稣的形象通过日本武士之眼看到,衰弱枯槁,毫无力量,信奉也是徒劳 然而在现实世界的一片徒劳中,在欲求的破灭,悲苦不堪中,也许能窥见耶稣基督的真意。
3 有用 Atlas Galt 2021-01-25 22:14:35
人生会有一种幻觉,认为你是“西西弗斯神话”里的西西弗斯,其实不是的,你是那颗石头。这悲壮的徒劳啊,不论是东方的隐忍还是西方的宿命,最后都烟消云散,殊途同归。
3 有用 渡边 2020-05-17 17:18:57
几可看作远藤巅峰之作《沉默》的姊妹篇,同样是一部形式和内容都相当出色的“传教书”。背负使命的武士远渡重洋,历尽艰辛最终沦为政治弃卒,悲壮的故事内里,蕴含了丰富而典型化的二元对立:封闭与开放,家园与世界,宗教与政治,一神与泛神,信与不信,激烈的外部冲突裹挟着角色的内部冲突,在深沉如海的叙事下形成相互撕扯的巨大张力。宗教主题的小说写到这种程度已是相当厉害了。
2 有用 AL288-1 2021-03-04 00:31:53
远藤周作主要作品的内核多是关于宗教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从《沉默》到《武士》到《死海之滨》再到大成之作《深河》,这一点没有发生过根本性改变。始终如一地论述宗教,这让远藤周作像是一个神学家,文学是他阐述神学理念的工具。当然,远藤周作也不是陈腐的传教士。对于宗教,他抱以“信仍疑”的谨慎态度,绝非为了信而“信”。《武士》表达的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对基督宗教理解和接受的差异性。远藤周作对基督宗教的信仰立场,或许就如《武士》中唯一冠以“修士”称号的日本修士之观点:不相信教会和神父口中的上帝,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耶稣,相信“耶稣并不在如琼楼玉宇的教会,而是活在凄惨的印第安人当中”。
2 有用 火山 2020-06-05 01:11:31
“从那瞬间开始,命运就这么决定了。漫长的旅途正把他送往该去的地方。” 陆陆续续看完了这本《武士》,远藤真的是文笔惊人,他是那种看似质拙却极富天赋的作家。没有冗余的抒情,寥寥几笔,人物就极为鲜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一个身份低微的武士,突然被藩主授予远赴墨西哥建立贸易关系的使命。四年的时间,一场失败又茫然的旅途,回到日本后已经物是人非,而自己和一同远赴重洋的这些人们也不过是政治游戏下的牺牲品……去过众多的国家,渡过大海,最终回到自己贫瘠村子的武士,开始反思和咀嚼自己的命运,以及生存的意义。
2 有用 gmkmoo 2020-08-25 11:09:54
可以看出,远藤周作对神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沉默》,在这部作品中他已经不再纠结信仰是否存在、如何看待弃教的问题了,因为这些问题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信仰和“存在”、“坚守”、“占有”这些实际的形式感没关系了,信仰就是陪伴,就是穿透人生,放弃还是坚守,无关紧要。
1 有用 咖啡因也犯困 2020-06-14 21:34:41
个人意志在政治漩涡面前毫无力量可言。读完这本书有一种沉重的无力感,我们是不是在为一些注定徒劳的事而奔走呢?
0 有用 劈头士》睁木 2020-05-23 22:09:53
已购。总体氛围的营造没有《沉默》那样惨烈,有关在日本的传教被当地扭曲的观点在《沉默》中就出现过,而这里通过武士和教士两个角色不断碰撞,最后到殊途同归,可谓是深沉的转折。。。武士的假信教与真正发现基督是最出彩的了吧~ “日本人绝不会一个人生活。我们欧洲传教士不了解这事实!这里有一个日本人,我们要让他更改信仰。可是,他并不是一个人活在日本,他的背后有村子,有家。不!不只是这些,还有他死去的父母或祖先。他的村子、家、父母、祖先如活着的生命般和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他不只是一个人,而是背负着村子、家、父母和祖先的一切的总体。回到原状的意思是,他……回到和自己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世界。”
0 有用 Cynthiastar 2020-10-31 14:02:17
这本书太悲伤了。
0 有用 欢乐分裂 2022-06-13 15:55:16
东西方文化/个性差异引发的泛神/一神论之争,武士与神父分用第三/第一人称的区别,其实是作者始终怀有对宗教辩证论断的分身和投影:一个在苦恼和犹疑间逐渐靠近“那个可怜男子的像”,意识到幻灭,直至确认“世界很广阔,可是我已经不相信人了。”也最终明白在这广漠荒芜的人间,到处只有权术和谋略;一个认识到在只求现世利益的人群中传教,须抓取其俗世需求配合自身对权力的野心,才能让神明降临到那块饱含敌意的土地上。被背叛者和被抛弃者殊途同归,在政治漩涡斗争中同样遭受用完即弃,同样最终明白“那样的人在天国里微笑”的真迹和真意,一切无知与傲慢、贪慕与虚荣,都化为一句“今后……您要服侍祂”。
0 有用 子文东🤪👻 2025-05-21 21:12:02 陕西
和《沉默》同样动人,对我而言比被认为是远藤周作另一部代表作的《深河》更能体现他对信仰的思考深度,而且因为这一部的主角不再是传教士,而是日本底层武士,甚至比《沉默》盛载了更多对普通人命运的悲悯。武士充满忧郁的环球旅行中几乎看不到探险的浪漫,而是浸透了茫然忐忑和对亲人的思念,但或许这才更接近于那个时代的东方人去异域旅行时的心理吧。所以读起来并不轻松,然而如果一个人仍然深切地渴望着对苦难的共情,读读远藤周作也会感到自己不再那么孤独、那么不合时宜。成为那个被抛弃的人、那个绝对交付自己的人,以便和所有承受不公不幸的人站在一起,只要还是会感动于这样的信念,就会在远藤周作的作品中获得真诚的慰藉。
0 有用 出奇蛋 2020-09-23 23:19:57
世事变迁下的蝼蚁。书中结尾的凄凉,你以为你尽你的努力和职责在做事,但随时世事变迁,可能一切都是白费,但你又能如何,或许这就是命运吧
0 有用 lemsea 2020-12-28 21:39:44
远藤周作一开始就直接捅出旅程的虚假,虚构历史中的跨洋之旅 ,所有努力和挣扎都是徒劳。信仰来自现世的无力。
0 有用 流言 2020-08-13 13:19:51
这写的太强了,根深蒂固的乡土日本,文化冲突,政治影响,个体选择,在这一个故事里能看到很多面东西。他们走到罗马的时候感觉要环游世界了,然后越往家走越感到悲凉,个体的命运只是时代车轮下的影子。蛮心疼西的,如果留在墨西哥呢。而“武士”更悲剧,从头到尾都是工具人,一切听从命令的也勤恳努力的去完成任务,然后呢。还有宗教的解释,尤其是墨西哥那个日本修士说的很简浅了。还是觉得把这样一个故事写得易懂,传达的思想又很丰富,强的。
0 有用 blueberry 2020-09-20 19:13:11
2020024:信仰。
0 有用 大大大神 2021-04-05 12:11:52
一条主线是宗教意义的追寻,耶稣以什么样的形象降临人间。另一条主线是日本坚如磐石的阶层体系下,底层武士对家族、领主和个人的认识。整部故事都蒙上一股无意义感,不温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