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后浪 |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烏暗暝
出版年: 2020-1
页数: 480
定价: 5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华语文学
ISBN: 9787532174003
内容简介 · · · · · ·
调度不同的时间刻度,重新把灰烬还原为火
北京大学“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雨》作者
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黄锦树 早期代表作品全收录
※内容简介※
《乌暗暝》为黄锦树两本早期短篇小说集的合集。故事多发生在南洋的胶林小镇:移居南洋的华人处在野兽环伺、种族压迫、殖民侵略、认同焦虑的环境中,面临各种形式的离散、失踪,及死亡。黄锦树积极运用后设(元小说)、嘲讽、拼贴等手法与历史的沉疴对话,将马华文学、大马华人的处境以“附魔”的方式展演。在一篇篇黑色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对族群记忆缺失的修补、重构,也是对南洋华人集体命运的反省、思索。
※编辑推荐※
☆《乌暗暝》为黄锦树两本出道作品的短篇小说合集,为黄锦树早期作品首次完整引进大陆。其中收录《落雨的小镇》《说故事者》《M的失踪》《鱼骸》等多篇得奖作品。
☆在这二十一篇重量级作品中,读者可以读到充满热带原乡风情的景物描摹...
调度不同的时间刻度,重新把灰烬还原为火
北京大学“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雨》作者
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黄锦树 早期代表作品全收录
※内容简介※
《乌暗暝》为黄锦树两本早期短篇小说集的合集。故事多发生在南洋的胶林小镇:移居南洋的华人处在野兽环伺、种族压迫、殖民侵略、认同焦虑的环境中,面临各种形式的离散、失踪,及死亡。黄锦树积极运用后设(元小说)、嘲讽、拼贴等手法与历史的沉疴对话,将马华文学、大马华人的处境以“附魔”的方式展演。在一篇篇黑色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对族群记忆缺失的修补、重构,也是对南洋华人集体命运的反省、思索。
※编辑推荐※
☆《乌暗暝》为黄锦树两本出道作品的短篇小说合集,为黄锦树早期作品首次完整引进大陆。其中收录《落雨的小镇》《说故事者》《M的失踪》《鱼骸》等多篇得奖作品。
☆在这二十一篇重量级作品中,读者可以读到充满热带原乡风情的景物描摹、一触即发犹如惊悚电影的悬疑氛围,黏腻溽热雨声不间断的边远小镇印象。人对于家、对于故乡最深层的复杂情感,在黄锦树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将南洋沉重的历史串在多篇小说里,不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设定,而是要借着这种书写方式,重新诠释一些逐渐遭人遗忘的历史,反抗主流的解释,反抗人们对某些故事的刻意遗忘。黄锦树用的不是传统的写实笔法正经地写某个事件:他笔下的场景四分五裂、人物的情绪和记忆分崩离析。正如马华文学研究者张景云所指出:“他通过一种新的叙事艺术,一种不像小说的小说,来建构一个霸权毫无专制话语权的‘虚构的真实’”。
☆在黄锦树小说中,对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如何成立?”“马华文学经典缺席”的叩问作为隐藏在小说背后的主题不时浮现。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针对当时马来西亚华文文坛的腐朽做出尖锐批判,著名文学学者王德威曾评论他是中文学界的“坏孩子”、南洋的摩罗(鲁迅语,摩罗精神指勇于反抗传统压迫的叛逆精神)。这样关于华文文学的大哉问,作为一面镜子,很能引发人们对于本地文学现状的思想激荡,从而反思过去、追寻未来。
☆特别收录2017年新序、两篇初版自序,以及张惠思、杨照、张锦忠、张贵兴的评论文章。
※名人推荐※
黄锦树回首家乡人事,爬梳历史伤痕,前辈的垦殖经验,日军蹂躏马华村庄的血泪(《色魇》《说故事者》),马共兴衰始末(《鱼骸》),以及八十年代印尼非法移民所造成的治安恐怖(《非法移民》),都是笔下素材。胶林小镇总是他构思的始原场景。潮湿凝腻的氛围,简陋质朴的市井人物,阴鸷凄迷,而且时泛凶机。黄锦树是忧郁的,但他“非写不可”。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我们”即使不懂“马华”内心那伤害史时钟、层层累聚之离散者考古地层学的,那么艰难晦涩的整幅二十世纪“史的现场”,也能“魂兮归来”,将之“聊斋化”、福克纳“南方化”、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化”的阅读:一种异史与无河之流、鬼影幢幢,符号大矩阵快闪纷繁的神话学式挤压与狂欢。
——作家 骆以军
台湾读者很难理解一个从小受华语教育的大马华人的尴尬矛盾乃至维系甚或扯断这条来自华语母体供给自己养分的脐带时的柔肠寸断和鲜血淋漓。如果说锦树的作品仅仅提供了这种经验显然过度单纯。锦树最大的优点就在陷阱处处,容易误读,如步入一座处女森林。
——作家 张贵兴
黄锦树的小说里多次出现“附魔”的情节,作者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支使,写作出似熟悉却又陌生的作品。我们可以把他自己的小说看成是在文学史沉重魅影附魔下的产物。强烈的文学史意识使他的作品具有异于其他新人习作的熟练技巧、明确的创意动机以及可供多方解读的文本厚度。
——作家 杨照
他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宗法马华文学现实主义老前辈们的努力,提供族人或读者一盏指路明灯。书中诸篇小说着重的,毋宁是如《血崩》中做“马来西亚史”田野调查的叙述者召唤逝者亡魂般,重新召唤被抑制的族群记忆或失忆,彰显再现的不可能及其政治意义
——文学研究者 张锦忠
通过小说书写,黄锦树一直在为马华文学与近现代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细密地做一种内部的勾连。例如其中几篇明显地散发马尔克斯味道的小说,失踪、消散、梦境中故乡的潮湿感、文稿上的蚂蚁,这些熟悉的符号皆反复出现。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 张惠思
※获奖记录※
☆第七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落雨的小镇》)
☆第二届客联小说奖第一名(《郑增寿》)
☆第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佳作(《说故事者》)
☆台大文学奖小说次奖(《伤逝》)
☆第三届乡青小说奖特优奖(《M的失踪》)
☆第六届大马旅台文学奖小说主奖(《大卷宗》)
☆第一届《幼狮文艺》 “世界华文成长小说奖”首奖(《貘》)
☆第十八届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鱼骸》)
☆第十四届洪醒夫小说奖(《鱼骸》)
作者简介 · · · · · ·
黄锦树,马来西亚华裔,1967年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于1986年赴台求学,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毕业。1996年迄今于台湾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曾获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第四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第二届做書奖原创小说大奖、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小说首奖、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项。
著有小说集《民国的慢船》《雨》《鱼》《犹见扶余》《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土与火》《刻背》《乌暗暝》《梦与猪与黎明》,散文集《火笑了》《焚烧》,评论集《论尝试文》《华文小文学的马来西亚个案》《马华文学与中国性》《谎言或真理的技艺》《文与魂与体》等作品。
目录 · · · · · ·
我们的南洋摩罗——重读黄锦树的《乌暗暝》/张惠思
胶林深处的暗夜——《乌暗暝》新版序
落雨的小镇
错误
死在南方
梦与猪与黎明
撤退
郑增寿
少女病
伤逝
新柳
M 的失踪
大卷宗
说故事者
色魇
胶林深处
山俎
血崩
貘
大水
非法移民
乌暗暝
鱼骸
再生产的恐怖主义(初版《梦与猪与黎明》序)
非写不可的理由(初版《乌暗暝》序)
文学史的附魔纪录——评黄锦树短篇小说集《梦与猪与黎明》/杨照
《乌暗暝》评介/张锦忠
再见普罗米修斯——评黄锦树《乌暗暝》/张贵兴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不知道走过多少小镇,每一个小镇都下着雨,都散发出一股奇特的忧伤。它们的镇貌大抵类似,一条或两条主街,几排老店,家家挂着华文字的招牌,有意无意地都种了一些热带水果,譬如椰子、芒果,或者木瓜。我不知道那股忧伤之感从何而来,也许和历史有关,小镇的历史都不超过一百年忧伤,或许和妹子有关……雨水刷走了她的足迹,却刷不走我们共通的感觉。 我们都在雨声中长大,是以记忆总是潮湿多汁。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落雨的小镇 -
乌云团团涌动,如墨晕开,丝丝渗进苍白的月轮。时间短暂停顿。蓦然,月亮立体鼓胀,由苍白而趋橘黄,沿着一根清晰的轴缓缓自转。透明了,像灯笼,可以看到月亮赤裸的内部,赤红的瓣纹。没有人出声,月径自旋转,转轴血丝般红,红得鲜活。月持续膨胀,似乎内里有一股经长久压抑的张力往外蹿、撑。泡过油似的月表像腊肉的皮,布满血丝状的细线,绽放着末日般的颓丽。 “好美。” 黑暗中许多这样的赞叹。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伤逝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乌暗暝"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乌暗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 更多书评 20篇
-
后浪文学 (你爱文学,文学将来会爱你。)
一座象征的森林,边界不断在你前方退却。 “每一颗字都是一棵橡胶树。我终极的志愿……” 看到远方有黯淡的火光,车驶进小路,朝火光迎去,以验证你夜中的迷途。 狗吠。 一座虚幻的森林。 放慢速度,路旁的胶树正流淌着白色汁液。新添的刻痕是深化的旧迹。我知道自己也许走进了昏睡臆想中的他的文体的迷局,一条无限延伸的林中泥径,坑坑洞洞。 耳畔响起陌生的,苍老的声音。 “那时你会发现,眼前都是熟悉的事物。”2019-12-23 17:25:19 6人喜欢
-
张惠思 | 我们的南洋摩罗——重读黄锦树的《乌暗暝》 友人写到,当发觉周围尚没有辨识能力的听众 也许都会一一接受这说法的刹那,心中为之寒凛——“只想躲梦而出”。1 胶林深处的暗夜 对杨照而言唯一的功能是瓦解单一叙事声音之霸权的后设形式本身绝望的在场。14 落雨的小镇 雨声是回忆和怀旧的原初形式。8 每个人都在想着比时间快,但事实上,并没有人可以超越时间,那些追赶着时间的每一个人,他们都在燃烧着自己。——mysel...
2022-06-15 19:00:32
张惠思 | 我们的南洋摩罗——重读黄锦树的《乌暗暝》
友人写到,当发觉周围尚没有辨识能力的听众 也许都会一一接受这说法的刹那,心中为之寒凛——“只想躲梦而出”。1
胶林深处的暗夜
对杨照而言唯一的功能是瓦解单一叙事声音之霸权的后设形式本身绝望的在场。14
落雨的小镇
雨声是回忆和怀旧的原初形式。8
每个人都在想着比时间快,但事实上,并没有人可以超越时间,那些追赶着时间的每一个人,他们都在燃烧着自己。——myself 2020/08/12 星期三 雨后黄昏 6:26 于草埔家中
于是我的归来,便仿佛是想象的错误。我突然对这不变的一切感到恐惧,甚至车厢里的人,那喑哑的目光,似乎指向一个永远的过去。9
雨水刷走了她的足迹,却刷不走我们共通的感觉。9
我们都在雨声中长大,是以记忆总是潮湿多汁。9
也许真正令我不耐烦的是,火车速度和我内在的速度之间的不和谐。在我的内里,一列火车正在脱轨。我深深感觉到两种时间的差异,一旦曾经离乡,即使归来,内里滴滴答答响着的也是异时的时钟。11
错误
最急躁的似乎是手表。23
死在南方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遗落一些东西:指甲、毛发、体液——心灵和肉体。在不断的旅行中,不知不觉我已寸寸老去。我终将因为损耗过度而衰疲地死去罢。——郁达夫《旅人》33
怡人的小镇,满河的浮尸。——郁达夫《残稿》34
换言之,它原初的发表形式便是引文。不必奇怪,因为任何以“遗著”的面貌发表的作品都可能遭遇这种命运。35
而对于小说家郁达夫,“失踪”却可能是最好的死亡方式——充满悬疑、未知、可能性——尤其在战争之中,毋宁更深化了以叙述为主题的小说美学。两种死亡,两种不同的美学实践。40
没落、衰败、恐惧、死亡等等是这些残片共同的母题。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郁达夫南下前的一些小说中的主人翁,被选择性地加以处决。以片段来处决作品的已完成,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些断片都不注明年代。谁也不知道是写于他生前还是死后。如果是前者,那这些断片便是“预知死亡纪事”?如果是后者——不可能的可能——。46
他以不断的归来做最决绝的离去。53
撤退
也许这是梦,但是每一个白日不会比现在更真实。就像在每一个梦里都不会怀疑那是梦。79
少女病
他们初度发现了自己的身体,也因为身体变化而发现了自己,是活生生的“我”,不是别人。118
也许你脑中完全没有我的印象,那也不打紧。反正文字之交是毋需会面的。……孤独会把人憋死。你可以不用回信。121
“在这种环境里,人道主义都是虚伪的,只有虚无是真实的……”——谷雨
伤逝
可是他除了长久的沉默就是一再重述他过去说过千万遍的话,我似乎是在面对他刻意(或随意)剪辑的人生断片。148
那短篇,在我写完后海一致不断地在生长、繁衍、增殖,我对它完全无能为力,它像是获得,而且已经不属于我。149
“神是不能试探的。”151
熟悉是我们最大,的敌人。152
新柳
恒常,以声音的形式存在,沉淀在人类记忆的底层。159
前生与来世对我而言,只不过都是记忆罢了。160
我始终拒绝那些偶发的身份认同。仿佛走过无数的前生来世,背着沉重的记忆离去。161
“我像是个演员,在不同的梦里扮演不同的人。可又不是演员,因为那无可选择的角色就是我。172
难道感官和意识的真实竟都是不可靠的?174
“以你独特的笔迹,填满剩下的所有空白。”177
M的失踪
“你犹不屑理睬/我遗落的每一朵忧郁”181
于是一种荒谬的情境出现了:作品里一群台湾作家评论家在评审一部同名作品——作品中有他们的名字,那些“他们”又在评审一部同名作品。于是张大春不禁叹息说:“你不知道,现实其实是多么地虚构。”205
(这一篇写得也好好玩啊)
大卷宗
隐隐然在这世间未明的角落有一丝微弱的声音在我踏上第一步时就要求我停止。207
这梦,比记忆还真实似的。……对我来说,梦和记忆有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212
“不学而能”。212
有时怀疑,是否自己现在过着的生活是别人的梦境,一朝身死,才发觉自己原来不是自己?214
“历史的整理工作也许更迫切,”他在逃命的那些年悟出这些道理,“因为有太多的华人在这块土地定居下来。而人们是擅于遗忘的。”219
“是一种宿命的召唤我来到这里,”我再度翻读祝福那叠未竟稿时忖度道,“对某些人而言,生命只不过是一种错觉。”221
依祖父的说法,我看到的东西是属于未来的,这一段时空是独立的一块,在大时代中漂浮。221
所以床上那具革状物应该是我而不是他。(那些梦……)原来梦中所见的一切其实是无比真实的,那个忙于著述的我是我那被消耗的未来。222
胶林深处
在某段时间中应该发生的某件事,要是没发生,便永远都不可能再发生,也就是永远不存在。在另一段时间中发生的事不能被视为那段原本应该发生而没发生该件事情的时间中应该发生的那件事。(林材《逝水》,《文艺春秋》,1991年9月12日)264
268
生活和努力是我此生写作最大的资源。271
理由很简单,他小说中的第三人称叙述者愈来愈孤独,语调也越来越凄凉。仿佛他已渐渐找不到那可以帮助他展开故事的“角色”。274
内容最重要,文字只是平平实实的,不必什么新潮的技巧。只要让每一个人都看懂。没有人看懂的东西又何必浪费精神去写?282
字形是个关键,所以中国才会有书法。字音更复杂,可以先不谈。字义是另一大关键,必须通读古书才可能充分掌握更丰富的字义,让文字本身可以品味,而不只是粗浅的载道。285
台语的文字化。2873
貘
记忆突然明晰得难以置信。仿佛是某些碎片自行在脑中房子繁殖增衍,自行复制,以梦、幻想的逻辑——还是那都是真的?如实地发生过?346
乌暗暝
在生活的边缘,有时间之就把家忘了。392
他人的家,却也是家的形式。396
从狗的吠叫他反复感觉到这胶林的夜里藏匿着一种看不见的隐秘事物,没有固定的形状、形式,它是胶林的夜的本身,或者说是一种相对于灯火的暧昧的存有……冷、不透明、恐怖。399
没有过往可言,所有的人、事、物都杳然无迹。长存的只是感觉本身的记忆。这处所、空间、相片、灯火、月光……。所有的人都到哪里去了?402
鱼骸
他知道存活于人世没有人可以免于多余的批评,况且是安身立命于这样一个窄小封闭的世界,与书为伴,与文字为伍。每个人的背都镌满他人的尖酸讥评。416
在那么样的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时代,封闭记忆的壳可以免去许多的是非。421
再生产的恐怖主义(旧序)
发表在报章杂志上是另一种存在的方式,报章杂志的唯一共同点是它们很快过期,之后很少人会再想去翻它。要不是因为结集,他们存在的姿态也许会更多元,页个有一份属于它们的冷清与忧郁。430
【台湾的后设小说】:关于写作的写作。
借小说以展现“语言无非是说谎、自我解构”这种教条化的陈腔滥调,且可以清楚自己的世界观、想法和感性以维持形式的纯净度,结果除了写出了作者的平凡和愚昧之外,小说中就几乎一无所有了。430
后设是一种疲惫却又难以避免的存在样态:它是流浪的不确定,是始终漂浮着、没有定点的马可波罗第一百零几个看不见的城市;是梦者梦中醒着的“我”,也是精神病患不断分裂着的自我在一场内在研讨会上针锋相对的发言。套句翻错的存在主义格言:活在尘世的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异乡人。后设是“我”之中的“你”和“他”。431
经典焦虑。后设的语言陷阱。432
母亲老师认为“两代没念书了”,身为(中国)移民第三代的我们,“要念回本”。作品结集在这里依稀找到了它物质和精神上的意义。433
非写不可的理由(旧序)
祖父母自中国大陆南来,父亲是土生土长的一代,而我则是国家独立后出生的一代,各自铭刻着不同的时间性。437
多年以后,那曾是家的地方必定渐渐失去它原来的形貌;也许——写作就像是照相定影的作业,为回忆的依据找寻一个徒然的居所。441
这一代(黄锦树这一代)的马华作家和当代大陆先锋派作家余华他们有一个共同处,都在搜寻上一代的恐怖、创伤记忆。441
杨照 | 文学史的附魔记录
附魔情节。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晴朗午12:45 于家中读毕)
回应 2022-06-15 19:00:32 -
临氺照花人、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总不想离开家 其实是不想离开有父母在的家 其实是不想离开有父母在的温暖舒心的家、 但又其实在忙碌的工作中 生活的边缘 有时简直就把家忘了、 每一个岔路 每一条小径 都指向一个家、 胶林里每一盏灯火 平凡 转瞬即逝 被雾沉沉盖住、 笑着的火舌 期盼的家人 别离归来的游子 从来遥遥无期、2022-05-15 22:01:06
-
张惠思 | 我们的南洋摩罗——重读黄锦树的《乌暗暝》 友人写到,当发觉周围尚没有辨识能力的听众 也许都会一一接受这说法的刹那,心中为之寒凛——“只想躲梦而出”。1 胶林深处的暗夜 对杨照而言唯一的功能是瓦解单一叙事声音之霸权的后设形式本身绝望的在场。14 落雨的小镇 雨声是回忆和怀旧的原初形式。8 每个人都在想着比时间快,但事实上,并没有人可以超越时间,那些追赶着时间的每一个人,他们都在燃烧着自己。——mysel...
2022-06-15 19:00:32
张惠思 | 我们的南洋摩罗——重读黄锦树的《乌暗暝》
友人写到,当发觉周围尚没有辨识能力的听众 也许都会一一接受这说法的刹那,心中为之寒凛——“只想躲梦而出”。1
胶林深处的暗夜
对杨照而言唯一的功能是瓦解单一叙事声音之霸权的后设形式本身绝望的在场。14
落雨的小镇
雨声是回忆和怀旧的原初形式。8
每个人都在想着比时间快,但事实上,并没有人可以超越时间,那些追赶着时间的每一个人,他们都在燃烧着自己。——myself 2020/08/12 星期三 雨后黄昏 6:26 于草埔家中
于是我的归来,便仿佛是想象的错误。我突然对这不变的一切感到恐惧,甚至车厢里的人,那喑哑的目光,似乎指向一个永远的过去。9
雨水刷走了她的足迹,却刷不走我们共通的感觉。9
我们都在雨声中长大,是以记忆总是潮湿多汁。9
也许真正令我不耐烦的是,火车速度和我内在的速度之间的不和谐。在我的内里,一列火车正在脱轨。我深深感觉到两种时间的差异,一旦曾经离乡,即使归来,内里滴滴答答响着的也是异时的时钟。11
错误
最急躁的似乎是手表。23
死在南方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遗落一些东西:指甲、毛发、体液——心灵和肉体。在不断的旅行中,不知不觉我已寸寸老去。我终将因为损耗过度而衰疲地死去罢。——郁达夫《旅人》33
怡人的小镇,满河的浮尸。——郁达夫《残稿》34
换言之,它原初的发表形式便是引文。不必奇怪,因为任何以“遗著”的面貌发表的作品都可能遭遇这种命运。35
而对于小说家郁达夫,“失踪”却可能是最好的死亡方式——充满悬疑、未知、可能性——尤其在战争之中,毋宁更深化了以叙述为主题的小说美学。两种死亡,两种不同的美学实践。40
没落、衰败、恐惧、死亡等等是这些残片共同的母题。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郁达夫南下前的一些小说中的主人翁,被选择性地加以处决。以片段来处决作品的已完成,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些断片都不注明年代。谁也不知道是写于他生前还是死后。如果是前者,那这些断片便是“预知死亡纪事”?如果是后者——不可能的可能——。46
他以不断的归来做最决绝的离去。53
撤退
也许这是梦,但是每一个白日不会比现在更真实。就像在每一个梦里都不会怀疑那是梦。79
少女病
他们初度发现了自己的身体,也因为身体变化而发现了自己,是活生生的“我”,不是别人。118
也许你脑中完全没有我的印象,那也不打紧。反正文字之交是毋需会面的。……孤独会把人憋死。你可以不用回信。121
“在这种环境里,人道主义都是虚伪的,只有虚无是真实的……”——谷雨
伤逝
可是他除了长久的沉默就是一再重述他过去说过千万遍的话,我似乎是在面对他刻意(或随意)剪辑的人生断片。148
那短篇,在我写完后海一致不断地在生长、繁衍、增殖,我对它完全无能为力,它像是获得,而且已经不属于我。149
“神是不能试探的。”151
熟悉是我们最大,的敌人。152
新柳
恒常,以声音的形式存在,沉淀在人类记忆的底层。159
前生与来世对我而言,只不过都是记忆罢了。160
我始终拒绝那些偶发的身份认同。仿佛走过无数的前生来世,背着沉重的记忆离去。161
“我像是个演员,在不同的梦里扮演不同的人。可又不是演员,因为那无可选择的角色就是我。172
难道感官和意识的真实竟都是不可靠的?174
“以你独特的笔迹,填满剩下的所有空白。”177
M的失踪
“你犹不屑理睬/我遗落的每一朵忧郁”181
于是一种荒谬的情境出现了:作品里一群台湾作家评论家在评审一部同名作品——作品中有他们的名字,那些“他们”又在评审一部同名作品。于是张大春不禁叹息说:“你不知道,现实其实是多么地虚构。”205
(这一篇写得也好好玩啊)
大卷宗
隐隐然在这世间未明的角落有一丝微弱的声音在我踏上第一步时就要求我停止。207
这梦,比记忆还真实似的。……对我来说,梦和记忆有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212
“不学而能”。212
有时怀疑,是否自己现在过着的生活是别人的梦境,一朝身死,才发觉自己原来不是自己?214
“历史的整理工作也许更迫切,”他在逃命的那些年悟出这些道理,“因为有太多的华人在这块土地定居下来。而人们是擅于遗忘的。”219
“是一种宿命的召唤我来到这里,”我再度翻读祝福那叠未竟稿时忖度道,“对某些人而言,生命只不过是一种错觉。”221
依祖父的说法,我看到的东西是属于未来的,这一段时空是独立的一块,在大时代中漂浮。221
所以床上那具革状物应该是我而不是他。(那些梦……)原来梦中所见的一切其实是无比真实的,那个忙于著述的我是我那被消耗的未来。222
胶林深处
在某段时间中应该发生的某件事,要是没发生,便永远都不可能再发生,也就是永远不存在。在另一段时间中发生的事不能被视为那段原本应该发生而没发生该件事情的时间中应该发生的那件事。(林材《逝水》,《文艺春秋》,1991年9月12日)264
268
生活和努力是我此生写作最大的资源。271
理由很简单,他小说中的第三人称叙述者愈来愈孤独,语调也越来越凄凉。仿佛他已渐渐找不到那可以帮助他展开故事的“角色”。274
内容最重要,文字只是平平实实的,不必什么新潮的技巧。只要让每一个人都看懂。没有人看懂的东西又何必浪费精神去写?282
字形是个关键,所以中国才会有书法。字音更复杂,可以先不谈。字义是另一大关键,必须通读古书才可能充分掌握更丰富的字义,让文字本身可以品味,而不只是粗浅的载道。285
台语的文字化。2873
貘
记忆突然明晰得难以置信。仿佛是某些碎片自行在脑中房子繁殖增衍,自行复制,以梦、幻想的逻辑——还是那都是真的?如实地发生过?346
乌暗暝
在生活的边缘,有时间之就把家忘了。392
他人的家,却也是家的形式。396
从狗的吠叫他反复感觉到这胶林的夜里藏匿着一种看不见的隐秘事物,没有固定的形状、形式,它是胶林的夜的本身,或者说是一种相对于灯火的暧昧的存有……冷、不透明、恐怖。399
没有过往可言,所有的人、事、物都杳然无迹。长存的只是感觉本身的记忆。这处所、空间、相片、灯火、月光……。所有的人都到哪里去了?402
鱼骸
他知道存活于人世没有人可以免于多余的批评,况且是安身立命于这样一个窄小封闭的世界,与书为伴,与文字为伍。每个人的背都镌满他人的尖酸讥评。416
在那么样的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时代,封闭记忆的壳可以免去许多的是非。421
再生产的恐怖主义(旧序)
发表在报章杂志上是另一种存在的方式,报章杂志的唯一共同点是它们很快过期,之后很少人会再想去翻它。要不是因为结集,他们存在的姿态也许会更多元,页个有一份属于它们的冷清与忧郁。430
【台湾的后设小说】:关于写作的写作。
借小说以展现“语言无非是说谎、自我解构”这种教条化的陈腔滥调,且可以清楚自己的世界观、想法和感性以维持形式的纯净度,结果除了写出了作者的平凡和愚昧之外,小说中就几乎一无所有了。430
后设是一种疲惫却又难以避免的存在样态:它是流浪的不确定,是始终漂浮着、没有定点的马可波罗第一百零几个看不见的城市;是梦者梦中醒着的“我”,也是精神病患不断分裂着的自我在一场内在研讨会上针锋相对的发言。套句翻错的存在主义格言:活在尘世的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异乡人。后设是“我”之中的“你”和“他”。431
经典焦虑。后设的语言陷阱。432
母亲老师认为“两代没念书了”,身为(中国)移民第三代的我们,“要念回本”。作品结集在这里依稀找到了它物质和精神上的意义。433
非写不可的理由(旧序)
祖父母自中国大陆南来,父亲是土生土长的一代,而我则是国家独立后出生的一代,各自铭刻着不同的时间性。437
多年以后,那曾是家的地方必定渐渐失去它原来的形貌;也许——写作就像是照相定影的作业,为回忆的依据找寻一个徒然的居所。441
这一代(黄锦树这一代)的马华作家和当代大陆先锋派作家余华他们有一个共同处,都在搜寻上一代的恐怖、创伤记忆。441
杨照 | 文学史的附魔记录
附魔情节。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晴朗午12:45 于家中读毕)
回应 2022-06-15 19:00:32 -
临氺照花人、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总不想离开家 其实是不想离开有父母在的家 其实是不想离开有父母在的温暖舒心的家、 但又其实在忙碌的工作中 生活的边缘 有时简直就把家忘了、 每一个岔路 每一条小径 都指向一个家、 胶林里每一盏灯火 平凡 转瞬即逝 被雾沉沉盖住、 笑着的火舌 期盼的家人 别离归来的游子 从来遥遥无期、2022-05-15 22:01:06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限时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麥田出版公司 (2017)9.0分 3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引进★ (皮特4)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之二 (Josephine)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好奇心日报的推荐书单2019 (Dao里个Dao)
- 床头书 (solidaire)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乌暗暝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晓林子悦 2019-12-22 17:01:02
黄锦树笔下的南洋密林,让我联想到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黄锦树小说的叙述方式与马尔克斯小说有个共性,即形式上的魔幻与感觉上的真实。《百年孤独》文本内在的后设性让读者不得不思索宿命与解脱的关系,黄锦树的小说的后设性是为了召唤更深刻更鲜明地直面马来民族历史的更多可能。借助黄锦树先锋意识的小说创作和尖锐有时偏激的文学批评,我们可以把握马华文学思潮的一种契机和路径。
4 有用 庄蝶庵 2020-02-14 22:11:14
从小说的地理性构建上而言,对于大陆的中文世界,黄锦树可以算是一个原创作家,在他那些阴影丛生的小说背后,蔓延着无边无际的橡胶树林。收纳的十数篇短篇小说,集中展示了作者对“作家”这一身份的想象,互文成为一种常见的技巧,南下的郁达夫、近乎不存在的M成为了作家命运的象征:既是多元性的存在也是卑微的存在;同时展示了一个被复杂而痛苦的近代史裹挟的华族,其贫困、恐惧、无助生动地呈现了普世的悲观与绝望。在遥远的中... 从小说的地理性构建上而言,对于大陆的中文世界,黄锦树可以算是一个原创作家,在他那些阴影丛生的小说背后,蔓延着无边无际的橡胶树林。收纳的十数篇短篇小说,集中展示了作者对“作家”这一身份的想象,互文成为一种常见的技巧,南下的郁达夫、近乎不存在的M成为了作家命运的象征:既是多元性的存在也是卑微的存在;同时展示了一个被复杂而痛苦的近代史裹挟的华族,其贫困、恐惧、无助生动地呈现了普世的悲观与绝望。在遥远的中华大陆庞大的文化辐射下,作者想尽了一切办法寻找语言的突破,包括甲骨文、闽南语、马来语,陌生性的交融确乎营造了一个迥异的“中文”空间。期待他放下炫技的冲动,从丰富的个体记忆、民族创伤中创造更加富有质地,悲剧性、历史性完美融合的长篇巨制。 (展开)
11 有用 粟冰箱 2020-04-05 20:38:34
很多人写小说是“祛魅”,黄锦树倒像是“染魅”:荒莽、险恶的热带胶林,困顿的底层人生活,亦幻亦真的梦境、奇谈、传说、历史,用笔如椽的怪诞描写……都让人觉得异质化,陌生化。而且黄锦树写人写事都没什么感情,总是疏离,环境的陌生加上情感的隔阂,便更遥远了。不过,这样的异质化也是他小说的精彩之处。让人想到楚辞。黄锦树是一个用文字祝祷施法的神巫,他的小说也有一种古老的巫气,像楚辞里写的“滔滔孟夏,草木莽莽”。
3 有用 Liberllage 2020-04-30 00:04:52
野火淋濕了大雨。
2 有用 西风斑 2020-04-27 12:47:55
回忆梦境轮回故事以及故事里的故事 所有一切都跟现实交织在一起 构造出一副神秘的厚重的像是虚构却又不是虚构的瑰丽世界
0 有用 Jicky 2022-08-14 15:12:07
本想在这个夏天钻进这本书里,让自己仿佛置身于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被湿漉漉的原始自然包围,入目的却是胶林深处的乌暗暝和英日烧杀抢掠后浮尸染黑的河水,嗅到的除了榴莲草木的清香,还有野猪家禽和腐殖质的腥臭,耳畔除了绵绵不休的落雨,还有深林人家的马来呓语。虽然仍旧是想象,这本书带我感受了更接近真实的热带雨林,也让我做了一个关于马来半岛历史的梦,梦中有亘古不变的热带土地,和土地上来来去去的各色的人。
0 有用 loooli 2022-08-14 11:36:15
《梦与猪与黎明》《色魇》《胶林深处》《郑增寿》
1 有用 水之静 2022-08-11 18:01:30
初读的时候有一种认知的冲击感,异域的意象,似真似假线索。读到最后情绪易晦暗,感觉走不出这边胶林了...
0 有用 Alphonse🌈 2022-08-10 23:08:39
血淋淋莫过于此,剥肉于骨,那片土地之殇
0 有用 爱喝酸奶的喵 2022-08-08 12:07:13
作者的早期作品集,也能从中窥视《雨》的创作历程。作为马华文学的代表,胶林、大雨、林中小屋成为了黄锦树创作的主要阵地,现实与梦境、生与死的混合描述也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创作方式,风格鲜明,极为特别,适合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