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籍史(Book History) (煙雲過眼)
- 出版史 (碧血丹心)
- 书单|出版与翻译 (木头鞋子)
- 近代以来中国的学术、学科、思想、知识 (Roger)
- 图书馆荐购(已订购) (赖怀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8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挑战和机遇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大甜甜~~ 2024-04-22 18:54:30 北京
我非常认同这本书的看法。中华书局的崛起并不光彩,或者说,带有些原罪,完全是把各种脏水往商务印书馆身上泼,来造就自己的崛起。而张元济要面对排字工罢工,市面上的抵制,学术上被批判等多重危机,一步一步挺过来,不容易。商务有没有很好地应对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呢?我觉得并没有,当时表现亮眼的还是新潮社、亚东这一批人。张元济的做法其实是退避三舍,是重新开辟出了一个不同的市场板块,而后来的商务其实主要是靠这个板块活... 我非常认同这本书的看法。中华书局的崛起并不光彩,或者说,带有些原罪,完全是把各种脏水往商务印书馆身上泼,来造就自己的崛起。而张元济要面对排字工罢工,市面上的抵制,学术上被批判等多重危机,一步一步挺过来,不容易。商务有没有很好地应对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呢?我觉得并没有,当时表现亮眼的还是新潮社、亚东这一批人。张元济的做法其实是退避三舍,是重新开辟出了一个不同的市场板块,而后来的商务其实主要是靠这个板块活下来的。商务并没有主动介入新文化运动,《孙文学说》他们不敢出,《鲁迅全集》他们也不敢出。他们是“在商言商”的温和群体,当然,这并没有什么好惭愧的,市场应该接纳多样性。 (展开)
0 有用 🌟 2023-03-31 15:24:27 北京
bilun
0 有用 霜腴沐冬 2020-02-08 20:15:35
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