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的前半生》是我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周恩来总理接见溥仪时曾说:“你的东西基本上是要与旧社会宣战,彻底暴露……历史上还找不出这样的例子,你创造了一个新纪元。”
本书按时间顺序叙述,先从家世开始介绍,然后对童年、在位、逃难、改造等这几个人生大片段按顺序介绍。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强。自1964年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译成英语、日语、德语等文字出版。
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自1964年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普通读者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曲折历史有很好的普及作用。而他的童年自述,以及从患得患失到坚定决心的改造过程,对于当下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有启示作用,值得推荐给每一位家长、老师阅读。
我的前半生的创作者
· · · · · ·
-
溥仪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也是世界史上唯一被改造成公民的皇帝,1964年出版其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我的家世/ 1
第二章 我的童年/ 32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76
第四章 在天津的活动/ 176
第五章 潜往东北/ 232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272
· · · · · · (更多)
第二章 我的童年/ 32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76
第四章 在天津的活动/ 176
第五章 潜往东北/ 232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272
· · · · · · (更多)
第一章 我的家世/ 1
第二章 我的童年/ 32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76
第四章 在天津的活动/ 176
第五章 潜往东北/ 232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272
第七章 在苏联/ 340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348
第九章 接受改造/ 411
第十章 新的一章/ 490
· · · · · · (收起)
第二章 我的童年/ 32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76
第四章 在天津的活动/ 176
第五章 潜往东北/ 232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272
第七章 在苏联/ 340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348
第九章 接受改造/ 411
第十章 新的一章/ 490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还没有桌子高,就学会了用别人的灾难来取乐,后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们的痛苦之上,这都被我看做是自己的权利。我可以把祖父般年纪的老太监用水唧筒冲得昏死过去,我可以任意叫“敬事房”把太监打得死去活来。因为一句话不顺耳,我可以叫侄子们跪成一圈,互相抽打耳光,我可以叫一个长辈跪下来。一个孩子大的仆人,因为坐了一下我的椅子,我就叫他跪铁链、站木笼。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醇贤亲王的一生 自从光绪入宫以后,我祖父对于他那位姻姊的性格会有更多的了解。 在光绪年间,她的脾气更加喜怒无常,光是太监也不知杖毙了多少。 有一个陪她下棋的太监,不过说了一句“奴才杀老祖宗的这只马”,她立刻大怒道:“我杀你一家子!”就叫人把这个太监拉了出去活活打死了。 慈禧很爱惜自己的头发,给她梳头的某太监有一次在篦子上找到一根头发,不由得心里发慌,想悄悄把这根头发藏起来,不料被慈禧从镜子里看到了,问他干什么,他越是心慌越回答不上来,这也惹恼了慈禧,一声令下,这位太监也是立毙杖下。 掌嘴、打屁股,这几乎是家常便饭。伺候过慈禧的太监都说过,除了李莲英之外,谁轮着在老佛爷的跟前站班,谁就提心吊胆。 慈禧年岁渐老,有了颜面肌抽搐的毛病,她最不愿意人家看见。有个太监大概是多瞧了一眼,她立刻问:“你瞧什么?”太监没答上来,就挨了几十大板。别的太监知道了,站班时老是不敢抬头,她又火了:“你低头干什么?”这太监无法回答,于是也挨了几十大板。还有一回,慈禧问一个太监天气怎么样,这个乡音未变的太监说:“今儿个天气生冷生冷的。”慈禧对这个“生冷生冷”听着不顺耳,也叫人给这太监一顿板子。除了太监,宫女也常挨打。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肯定的事实:我祖父后半世的表现,更加谨小慎微、兢兢业业,把取信讨好慈禧,看做是他的唯一的本分。例如他负责建设海军的时候(那位著名的李鸿章,是会办大臣),为了让太后有个玩的地方,便将海军经费挪出来修建颐和园。颐和园修建工程最紧张的阶段,正值直隶省和京师遭受特大水灾,这时的醇亲王一声不响,御史吴兆泰因为怕激起灾民出事,建议暂时停工,立刻被夺了官,“交部议处”,这都是《东华录》上有案可查的。我祖父真是为西太后尽忠一世,他逝世那年(农历一八九〇年)也正好颐和园完工。但他死后不久,他首创的所谓海军也就惨败于甲午之役。花了几千万两白银所建造的船只,除了颐和园的那个石舫,大概也没剩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我的前半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我的前半生"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的前半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48 条 )



论坛 · · · · · ·
第八章第三部分 | 来自MissAmericana | 1 回应 | 2023-01-16 16:38:4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4 )
-
群众出版社 (2007)7.7分 3597人读过
-
外文出版社 (2002)7.4分 16人读过
-
群众出版社 (2003)7.6分 7997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7.9分 277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manju2019 (jakdan)
- 书单|我在喜马拉雅听了这些书 (肉牡丹)
- 全书单统计用(二) (豆友hbmfqY5Mgw)
- 生活|文学 (JanCsiRenYoyo)
- RainGuestA书 (RainGuest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88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我的前半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40 有用 弋格 2022-01-28 00:30:27
像有人所说,这本书确实又红又专。但是我认为不构成缺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当时溥仪在监狱里学习的处境,想想在《末代皇帝》那个暴跳如雷的审问官,这本回忆录必须是红的。放在帝王的身份上缺了一点真实感,多了一点违和感。溥仪啊,孤单一生的溥仪,这辈子没有说出真心话的机会,看不到最真实的时代挣扎下的溥仪有点遗憾。但是凡是记录,必然与真实情况有所差异,能留存一部分真实历史供后人揣摩就已经很满足啦。
10 有用 在路上 2023-10-18 22:20:22 江苏
开篇中国人的骄傲让人深思,究竟是怎么样的改造,能让一个末代皇帝写出这种文字。可见文字真是绝佳的矫饰面具,从文字直见人之本心恐怕是天方夜谭。思考中的、笔下的、刻意营造的人的形象与可能存在的实际个体本身有天渊之别。人真是复杂,可以到达不同维度的极限。
45 有用 光明王后 2022-02-20 06:16:03
其实争论回忆录真真假假掺多少水也没多大意义,就算是普通人用最客观的角度去追溯自己的回忆,其实回头也会发现有太多的事情是加过滤镜的,溥仪作为亲历者,告诉大家清末民国的那一段历史,还是很有意义的。近年来有许多争论,比如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是否是恶人,尼古拉二世一家人是否无辜,甚至俄罗斯还把他们一家也封了圣,其实看看溥仪的回忆录也就能感受到,或许他们自己从个人道德来说不算恶贯满盈,甚至从个人角度来看都只是... 其实争论回忆录真真假假掺多少水也没多大意义,就算是普通人用最客观的角度去追溯自己的回忆,其实回头也会发现有太多的事情是加过滤镜的,溥仪作为亲历者,告诉大家清末民国的那一段历史,还是很有意义的。近年来有许多争论,比如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是否是恶人,尼古拉二世一家人是否无辜,甚至俄罗斯还把他们一家也封了圣,其实看看溥仪的回忆录也就能感受到,或许他们自己从个人道德来说不算恶贯满盈,甚至从个人角度来看都只是一些天真不谙世事的人,就算玛丽安托瓦内特没说过让老百姓去吃蛋糕,没有花冤枉钱买假项链,可是在当时矛盾已经积累到要爆发的地步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关心这些大人物的道德了,人们只知道他们身上的华服是建立自己的痛苦之上的。 (展开)
38 有用 巴斯田 2021-10-24 19:33:48
豆瓣上的小布尔乔亚似乎不太能理解建国后溥仪思想上的转变
215 有用 若你遇见她 2020-04-06 08:57:26
史料、习惯的力量以及日月换新天。我们觉得他这本书写得不怎么好,他把自己说得太坏了,好像一切责任都是他的。其实,应当说这是一种社会制度下的一种情况。在那样的旧的社会制度下产生这样一个皇帝,那是合乎情理的。如果不是老师愿意在课本之外谈点闲话,自己有了阅读能力之后看了些闲书,我不会知道北京城在中国的位置,也不会知道大米原来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当谈到历史,他们谁也不肯揭穿长白山仙女的神话,谈到经济,也没有一... 史料、习惯的力量以及日月换新天。我们觉得他这本书写得不怎么好,他把自己说得太坏了,好像一切责任都是他的。其实,应当说这是一种社会制度下的一种情况。在那样的旧的社会制度下产生这样一个皇帝,那是合乎情理的。如果不是老师愿意在课本之外谈点闲话,自己有了阅读能力之后看了些闲书,我不会知道北京城在中国的位置,也不会知道大米原来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当谈到历史,他们谁也不肯揭穿长白山仙女的神话,谈到经济,也没有一个人提过一斤大米要几文钱。所以我在很长时间里,总相信我的祖先是由仙女佛库伦吃了一颗红果生育出来的,我一直以为每个老百姓吃饭时都会有一桌子菜肴/信中有一段:我不得不承认,我很为这次召见所感动。我当时竟能在我国最末一代皇帝—历代伟大的君主的最后一位代表的面前,占一席位/祖国,我的祖国啊,你把我造就成了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