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Understanding Fiction
译者: 主万 / 冯亦代 / 丰子恺 / 草婴 / 汝龙
出版年: 2020-2
页数: 728
定价: 1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大学堂
ISBN: 9787220115493
内容简介 · · · · · ·
新批评派里程碑著作
改变美国大学文学教授法的经典教材
编辑推荐
◎ 美国新批评派里程碑式著作,全世界大学的经典文学教科书。两位作者站在世界文学前沿,从内部到外部对小说进行研究,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审美,是新批评理论观点和方法在小说批评与理论领域的全新体现。
◎ 以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素排布章节,兼论小说与人生的关系,兼顾小说领域的新发展;章节之内是导读+选文+讨论的架构,新批评领军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带您进入“细读”。
◎ 选录51篇杰作,作者为马克·吐温、欧·亨利、契诃夫、莫泊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海明威等世界大文豪,是不可多得的英文自修读物,中英文双栏对照,便于研习。
◎ 著名翻译家汝龙、李文俊、丰子恺、草婴、冯亦代、雨宁等联手献上绝佳译文。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创始人聂华苓女士郑重推荐;著名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李文俊,...
新批评派里程碑著作
改变美国大学文学教授法的经典教材
编辑推荐
◎ 美国新批评派里程碑式著作,全世界大学的经典文学教科书。两位作者站在世界文学前沿,从内部到外部对小说进行研究,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审美,是新批评理论观点和方法在小说批评与理论领域的全新体现。
◎ 以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素排布章节,兼论小说与人生的关系,兼顾小说领域的新发展;章节之内是导读+选文+讨论的架构,新批评领军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带您进入“细读”。
◎ 选录51篇杰作,作者为马克·吐温、欧·亨利、契诃夫、莫泊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海明威等世界大文豪,是不可多得的英文自修读物,中英文双栏对照,便于研习。
◎ 著名翻译家汝龙、李文俊、丰子恺、草婴、冯亦代、雨宁等联手献上绝佳译文。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创始人聂华苓女士郑重推荐;著名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李文俊,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北京大学曹文轩联袂审阅。
内容简介
这是美国新批评派学者布鲁克斯和沃伦编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鉴赏集,是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理论观点和方法在小说批评与理论领域的体现。作者选用各种题材和多种风格的短篇小说,加以分析讨论和互相比较,提出鉴别好小说的一些原则,阐述小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小说批评与赏析的范例;目的是为了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其鉴赏力,使读者更接近于成功小说的真谛。
作为新批评派细读式(close reading)批评和理论阐述的名著,本书帮助新批评派在美国大学的文学讲坛中确立了“文学批评”的地位,对文学教学与批评实践影响深远。它既是一本文学教科书,也是文学爱好者的自修读物。本书采用中英文对照模式,对于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广大文学爱好者和英语专业的师生来讲,又是一部难得的英语阅读材料。
媒体推荐
谈到新批评派,不得不提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合著的《小说鉴赏》。我相信作家比文学作家更能写出有用的文学理论,并且作为作家,沃伦的小说《国王的人马》曾获(1947年)普利策奖。这是非常有力的说明。
—— awritingguide.com
名人推荐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样的书,可能更有助于他们掌握最理想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从而使他们更确切地理解小说何为。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作家)
既是一部短篇小说鉴赏集,又是一本文学教科书。……编者从小说鉴赏与写作的角度,把全书分为七章。每一章的开头都有编者撰写的前言,就优秀小说的一些总的原则和小说的基本要素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即使光从学习英语的角度来说,这些作品可以说都是值得细读的范文。
——李文俊(著名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著者简介
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1906-1994),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创立者。任教于耶鲁大学,曾为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诗歌教学变革做出过突出贡献。代表作有《现代诗歌与传统》(Modern Poetry and the Tradition,1939)和《精致的翁》(The Well Wrought Urn,1947)。与沃伦合著《诗歌鉴赏》(Understanding Poetry,1938)和《小说鉴赏》(Understanding Fiction,1943),共同创办了当时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南方评论》(Southern Review,1935-1942),推动新批评理论盛极一时。
罗伯特·潘·沃伦(Robert Penn Warren,1905-1989),美国著名诗人、...
著者简介
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1906-1994),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创立者。任教于耶鲁大学,曾为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诗歌教学变革做出过突出贡献。代表作有《现代诗歌与传统》(Modern Poetry and the Tradition,1939)和《精致的翁》(The Well Wrought Urn,1947)。与沃伦合著《诗歌鉴赏》(Understanding Poetry,1938)和《小说鉴赏》(Understanding Fiction,1943),共同创办了当时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南方评论》(Southern Review,1935-1942),推动新批评理论盛极一时。
罗伯特·潘·沃伦(Robert Penn Warren,1905-1989),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新批评派代表人物之一,任教于耶鲁大学。创作并发表了大量诗歌和九部长篇小说,其作品最擅揭示南方传统乡村价值腐蚀下的道德困惑。长篇小说《国王的人马》(All King’s Men,1946)和诗集《许诺》(Promises,1957)均获得普利策奖。《国王的人马》为新批评派扛鼎之作。短篇小说集《阁楼马戏团》(The Circus in the Attic,1948),其中包括著名的《春寒》(Blackberry Winter)。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博林根诗歌奖等多种奖项,1986年成为美国第一位桂冠诗人。
译者简介(部分)
主万,资深翻译家。主要译作有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全译本、劳伦斯作品集等。
冯亦代,翻译家、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主要译作有海明威《第五纵队》等,最早把海明威引介到国内。
丰子恺,艺术家、翻译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译作主要有紫式部《源氏物语》和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等。
草婴,著名翻译家,中国译协副会长。主要译作有《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
推荐者
聂华苓,著名华人女作家,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创始人,发现并培养了大批杰出作家,1977年与夫婿、诗人保罗·安格尔一起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审阅者
曹文轩,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文俊,著名翻译家,中国译协副会长,长期担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杂志主编。
目录 · · · · · ·
译者序
原序
第一章 小说的意图与要素
第二章 情节
第三章 人物性格
第四章 主题
第五章 新小说
第六章 小说与人生经验
第七章 阅读材料
重要词汇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小说鉴赏(双语修订第3版)"试读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问题讨论 情节: 《埋葬》(英)约翰•科利尔 1、试将《埋葬》里有关破题和开展的两部分区别开来。在开展部分开始发生前,你能指出哪些是属于破题的部分? 2、倘若科利尔在小说结尾处理插入一段,描写大夫在回忆自己结婚前的孤独,细想艾琳毕竟也给过自己片刻之间的缱绻柔情,因此对此刻自己突然感到可怕的冲动不寒而栗,但到最后,他却又硬气心肠来了。这样写法将会如何改变这篇小说的效果?对整个小说的基调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篇小说还能保持前后一致吗? 3、第一段描写对全篇小说来说有什么价值? 《鹰溪桥上》(美)安布鲁斯•比尔斯 我们现在姑且认为这篇小说从心理描写上来说是站得住脚的,下列问题就有待读者回答: 1、作者为什么不让读者知道这个行将死去的人的感受只不过是一种幻觉? 2、作者这样做,是否有助于人物性格的揭示,或是达到其他显著的效果? 3、这种秘而不宣的手法是否有利于小说情节的发展? 4、小说结局含有讽刺的成分,但它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嘲讽吗? 《进入波兰》(俄)艾萨克•巴贝尔 1、在第二段中,描写大自然的美,(被“罂粟花点染得分外红艳”的田野,“渐渐变黄的稞麦”,“安谧的河水”,“桦树林上空蓝灰色薄雾”)等一系列形象,和代表暴力的标志(“昨天浴血殊战”的气味,咆哮的兹勃鲁赫河,以及人们大声诅咒)都相互交错在一起。你觉得这一段描写和小说其他部分有什么关系?在这里,要注意第五段中作者对窗外的月亮的描写。 2、在第四段中,你觉得作者对犹太人,特别是对那个女人,持什么样的态度?试想作者持同情的语调,这么一来又会使小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那个女人为什么觉得世界上哪个父亲都比不上她自己的父亲呢?她为什么在说这句话时会“突然发出一阵狂叫声”,而不是,比如说,热泪夺眶而出,号啕大哭呢?要是那样的写法,又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再说,我们看到小说是在结尾处突然来个转折点。它合乎情理吗?从开头描写...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小说里有许多原始的冲动在发挥作用。然而,我们发现它们并不是抽象地在发挥作用,而是在人们现实生活的形象中发挥作用,像在小说或戏剧中那样。正如我们富于想象力地进入小说境界时那样,小说使我们扩大了经验,并使我们对于自我可能遭遇的情况增加了知识。小说是进行中的生活的生动体现,它是生活的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演出;而作为演出,它是自我生活的一种扩展。 小说的所有作品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情节、人物和主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小说的意图与要素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小说鉴赏(双语修订第3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小说鉴赏(双语修订第3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 更多书评 18篇
-
后浪文学 (你爱文学,文学将来会爱你。)
-
-
后浪文学 (你爱文学,文学将来会爱你。)
即使是某种转眼即逝的关系,也像某种天赋的才能一样有权利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当这种表现像小说里所表现的那样达到了某种程度并取得了自身的地位时,当他虽则还是虚幻的但业已展现为某种目标时,尤其是当它那样朦胧、那样稀松地在昏暗灰色的外在世界里一闪而过时,他最终是可以指出来的。2020-06-03 17:34:29 3人喜欢
-
当然,就一种意义讲,关于这篇作品的以上陈述是正确的:通篇故事的构思是为了展现人物性格的。除了这一展现之外,发生的事情的确很少。然而,证明它是一篇真正的小说毕竟并不困难。 第一,作者始终没有对沃尔特·米蒂的个性做过一次直接的评论。诚然,我们要推断出米蒂在停车场服务员的心目中,或者在他嘟哝着“小狗饼干”时经过他身旁的那个女人的心目中构成何种形象,这是并无困难的。但是作者始终没有亲自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想...
2022-05-02 21:06:10
当然,就一种意义讲,关于这篇作品的以上陈述是正确的:通篇故事的构思是为了展现人物性格的。除了这一展现之外,发生的事情的确很少。然而,证明它是一篇真正的小说毕竟并不困难。 第一,作者始终没有对沃尔特·米蒂的个性做过一次直接的评论。诚然,我们要推断出米蒂在停车场服务员的心目中,或者在他嘟哝着“小狗饼干”时经过他身旁的那个女人的心目中构成何种形象,这是并无困难的。但是作者始终没有亲自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想法。他对于发生的事情的报导实际上是相当客观的。我们通过那些人的行动与评论一不是通过作者所做的任何评述一知道了人们对沃尔特·米蒂的看法。 第二,到了米蒂如何看待他自己的这一问题上,那也是通过“情节”传达出来的。我们看见米蒂在幻想。我们看见米蒂太太提到家庭大夫任肖医师怎样使米蒂想入非非:他成了一家大医院手术室里的出色医务人员,再不然就是他对区检察官说的那句毁灭性的驳斥,“你这个卑鄙的狗*杂*种”一这本身就是他的一次幻想的一部分 的,是小狗饼干。 怎样竟然使他一下想起,他应该记住购买 然而,最为重要的是,“情节”虽然琐细,却使米蒂的幻想有了意义。它揭示了米蒂需要从他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上逃走这一事实,来表明这些胡思乱想的动机。在那个世界上,他扮演的是一个怕老婆的丈夫这一角色,他的那个凶悍的、毫无想象力的妻子显然早已把米蒂先生对于英勇大胆行为的渴望很有效地压制下去了。这篇小故事中的“情节”使这种关系强有力地戏剧化了。虽然涉及的事情本身是平凡的一米蒂每小时开55英里或是米蒂对于穿套鞋所表示的反对一它们却阐明了米蒂生活的核心。 我们对沃尔特·米蒂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这里描绘的场面实质上就是连环漫画中怕老婆的丈夫的那种场面。可是这里指望造成的影响,并不像一套连环漫画所造成的那么明显。虽然沃尔特·米蒂的幻想包含着惊险小说及电影中最最陈腐的题材,他却并没有被写得滑稽怪诞。他还具有某种使人同情的地方,尽管他的创造者显然被他的懦弱无能逗得乐起来了。那么我们应该相当郑重地看待他,从他的困境中看到一个注定该遭受挫折的心地高超的人所受到的束缚吗?也绝不是这样。那些幻想的性质,以及它们很怪诞地一个堆砌在一个上面的那种方 式,有效地阻止我们一本正经地看待沃尔特·米蒂的困境。不过读者并不需要特殊的帮助来决定如何“看待”这篇作品。这方面,故事的“情节”又有助于提醒我们,应该以那种既同情又好笑的恰当的复杂心情来看待米蒂先生。作者一点儿也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感受,只戏剧化地向我们展示出米蒂先生生活中的几小时,然后就留下来让我们自己去推断。 且不问我们对沃尔特·米蒂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不妨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这篇作品的语调(见重要词汇)如何。语调就是故事结构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态度一对他的素材和对他的读者的态度。一篇作品的语调可以说成是阴沉的或欢快的,含蓄的或奔放的,直率的或嘲弄的,快乐的或忧伤的,严肃的或玩笑的,拘谨的或感情用事的一我们可以继续下去,说出上百个其他的形容词来。然而,实际上,大多数故事的语调通常总过于特殊,过于复杂,无法用任何一个形容词来充分加以说明。举例而言,瑟伯作品的语调是一种玩笑游戏的语调,但是我们看到它里面丝毫没有嘲弄的意味,甚至还带有一点儿唤起人同情的痕迹。 引自 第一章 小说的意图与要素 回应 2022-05-02 21:06:10 -
确实,小说中有不少情节,但这些情节掩盖着一个不可思议的东西,这就是作者没有讲述的故事的“中间部分”。是一种什么样的“非法行为”吸引着佩帕去寻找被追捕的格拉米格纳?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强盗一而且据我们所知,他一点也不爱她,她竟然失去了体面、舒适、富裕和菲努对她的真诚的爱,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爱情呢?当调皮的孩子们嘲笑她的儿子,管他叫“格拉米格纳的小崽子”时,她就朝他们扔石头,是什么驱使她在孤独和贫困...
2022-05-02 20:56:18
确实,小说中有不少情节,但这些情节掩盖着一个不可思议的东西,这就是作者没有讲述的故事的“中间部分”。是一种什么样的“非法行为”吸引着佩帕去寻找被追捕的格拉米格纳?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强盗一而且据我们所知,他一点也不爱她,她竟然失去了体面、舒适、富裕和菲努对她的真诚的爱,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爱情呢?当调皮的孩子们嘲笑她的儿子,管他叫“格拉米格纳的小崽子”时,她就朝他们扔石头,是什么驱使她在孤独和贫困中以这种奇特的方式对她的强盗始终忠贞不渝呢? 因此,这篇着重情节的小说终究也是一篇着重人物和心理描写的小说,还是一篇有主题的小说。它让我们去思索一个关于爱情性质的神秘问题,一个涉及到爱情与舒适和冒险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献出爱情和接受爱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引自 第一章 小说的意图与要素 不过,我们能否把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这些部分截然区分出来呢?不,它们都是同一个重要事件的各个侧面,是一个整体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思考题: 1. 显然,大多数年轻姑娘不会像佩帕那样行事,她们会按照村里的习俗和菲努一起幸福地生活。佩帕期望从这与众不同的爱情中得到什么?你是如何评价她所期望的一切的? 2. 我们怎样来理解佩帕和格拉米格纳的关系?怎样来理解他们的初遇?后来,她还生养下他的孩子,然而我们能否从某种意义上假定他“爱”她呢? 3. 如果要你用较长的篇幅来写这篇小说,你将在省略掉的神秘的“中间部分”增加些什么内容呢?现在,你是如何理解佩帕最后采取的根本立场的?它是否是一种后悔、怨恨、屈从于命运、对价值看法改变的表现呢? 引自 第一章 小说的意图与要素 回应 2022-05-02 20:56:18 -
同时,我也相信,当小说的各部分圆满地联结起来,使整个创作过程同人类感情的发展过程一样神秘莫测,小说的形式完美一致,小说的内容真实可信,小说的方法与存在如此吻合,使小说具有真人真事的效果,不露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艺术作品似乎自行变得成熟,一点儿不必依赖作者,就像自然事件那样本能地表现出来。到那时,小说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就会成为所有艺术作品中最完美、最富有人性的创作。这样,在小说的各个现行形式中...
2022-05-02 20:38:18
同时,我也相信,当小说的各部分圆满地联结起来,使整个创作过程同人类感情的发展过程一样神秘莫测,小说的形式完美一致,小说的内容真实可信,小说的方法与存在如此吻合,使小说具有真人真事的效果,不露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艺术作品似乎自行变得成熟,一点儿不必依赖作者,就像自然事件那样本能地表现出来。到那时,小说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就会成为所有艺术作品中最完美、最富有人性的创作。这样,在小说的各个现行形式中,我们就看不出任何构思的迹象,任何想象的幻影,任何吐出第一句话,如同造物主的命令那样的痕迹。小说像它应该也必须做到的那样,自成一种体裁。它像一尊巍然常存的铜像,经常洋溢着生活,而它的作者则以非凡的勇气把自己隐藏起来,消失在他的不朽著作之中。 引自 第一章 小说的意图与要素 回应 2022-05-02 20:38:18 -
注意到小说的视角似乎很重要,大概是在看《台北人》的时候。里面的短篇小说有各种人称和视角,效果各异。林·拉德纳的这篇小说《理发》,最初并没有让我把注意力放在它的叙述视角上——只觉得看了一个混账最后死于巧合的故事,又因为故事的叙述有些中性,显得还有些不明不白。看了评论才发现,“读懂”这篇小说的关键还在于找出叙述者,作为叙述者的理发师的观念像一层滤镜罩在这个故事上,而他看起来更像是同混账一头的——对...
2021-05-24 20:58:05
注意到小说的视角似乎很重要,大概是在看《台北人》的时候。里面的短篇小说有各种人称和视角,效果各异。林·拉德纳的这篇小说《理发》,最初并没有让我把注意力放在它的叙述视角上——只觉得看了一个混账最后死于巧合的故事,又因为故事的叙述有些中性,显得还有些不明不白。看了评论才发现,“读懂”这篇小说的关键还在于找出叙述者,作为叙述者的理发师的观念像一层滤镜罩在这个故事上,而他看起来更像是同混账一头的——对于他的一些恶趣味(甚至可以说是没人情味的恶劣)行为,叙述者只称其为“恶作剧”;尽管最后混账的死也没有激起理发师的什么同情,但对于他和他的兄弟伙惯常的那些行为,理发师在口吻中给予默许与同样恶趣味的调侃式包庇——“看啊,这个混账!”
不得不说发现了这一层后,这篇小说的讥刺味儿总算出来了;在这里,叙述视角所带来的的效果终于得到释放,但这依旧不算是一篇“好看”的小说——尽管它“有效”。
以旁观或者转述者身份立身的叙述者,他的功能是多样的。他或许被用于拉远距离,并在其中增加道听途说的遥远质感(《国王迷》);或许被用于加一层滤镜,起到对比作用(《理发》);或许只是便于视角的进入、限制和挪移,从而简化不必要的铺叙(《阿拉比》)。但在技巧的路上走得太远,往往忽视了故事本身的趣味——这也是我认为目前大部分所谓的严肃文学有的毛病。
回应 2021-05-24 20:58:05
-
当然,就一种意义讲,关于这篇作品的以上陈述是正确的:通篇故事的构思是为了展现人物性格的。除了这一展现之外,发生的事情的确很少。然而,证明它是一篇真正的小说毕竟并不困难。 第一,作者始终没有对沃尔特·米蒂的个性做过一次直接的评论。诚然,我们要推断出米蒂在停车场服务员的心目中,或者在他嘟哝着“小狗饼干”时经过他身旁的那个女人的心目中构成何种形象,这是并无困难的。但是作者始终没有亲自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想...
2022-05-02 21:06:10
当然,就一种意义讲,关于这篇作品的以上陈述是正确的:通篇故事的构思是为了展现人物性格的。除了这一展现之外,发生的事情的确很少。然而,证明它是一篇真正的小说毕竟并不困难。 第一,作者始终没有对沃尔特·米蒂的个性做过一次直接的评论。诚然,我们要推断出米蒂在停车场服务员的心目中,或者在他嘟哝着“小狗饼干”时经过他身旁的那个女人的心目中构成何种形象,这是并无困难的。但是作者始终没有亲自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想法。他对于发生的事情的报导实际上是相当客观的。我们通过那些人的行动与评论一不是通过作者所做的任何评述一知道了人们对沃尔特·米蒂的看法。 第二,到了米蒂如何看待他自己的这一问题上,那也是通过“情节”传达出来的。我们看见米蒂在幻想。我们看见米蒂太太提到家庭大夫任肖医师怎样使米蒂想入非非:他成了一家大医院手术室里的出色医务人员,再不然就是他对区检察官说的那句毁灭性的驳斥,“你这个卑鄙的狗*杂*种”一这本身就是他的一次幻想的一部分 的,是小狗饼干。 怎样竟然使他一下想起,他应该记住购买 然而,最为重要的是,“情节”虽然琐细,却使米蒂的幻想有了意义。它揭示了米蒂需要从他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上逃走这一事实,来表明这些胡思乱想的动机。在那个世界上,他扮演的是一个怕老婆的丈夫这一角色,他的那个凶悍的、毫无想象力的妻子显然早已把米蒂先生对于英勇大胆行为的渴望很有效地压制下去了。这篇小故事中的“情节”使这种关系强有力地戏剧化了。虽然涉及的事情本身是平凡的一米蒂每小时开55英里或是米蒂对于穿套鞋所表示的反对一它们却阐明了米蒂生活的核心。 我们对沃尔特·米蒂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这里描绘的场面实质上就是连环漫画中怕老婆的丈夫的那种场面。可是这里指望造成的影响,并不像一套连环漫画所造成的那么明显。虽然沃尔特·米蒂的幻想包含着惊险小说及电影中最最陈腐的题材,他却并没有被写得滑稽怪诞。他还具有某种使人同情的地方,尽管他的创造者显然被他的懦弱无能逗得乐起来了。那么我们应该相当郑重地看待他,从他的困境中看到一个注定该遭受挫折的心地高超的人所受到的束缚吗?也绝不是这样。那些幻想的性质,以及它们很怪诞地一个堆砌在一个上面的那种方 式,有效地阻止我们一本正经地看待沃尔特·米蒂的困境。不过读者并不需要特殊的帮助来决定如何“看待”这篇作品。这方面,故事的“情节”又有助于提醒我们,应该以那种既同情又好笑的恰当的复杂心情来看待米蒂先生。作者一点儿也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感受,只戏剧化地向我们展示出米蒂先生生活中的几小时,然后就留下来让我们自己去推断。 且不问我们对沃尔特·米蒂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不妨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这篇作品的语调(见重要词汇)如何。语调就是故事结构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态度一对他的素材和对他的读者的态度。一篇作品的语调可以说成是阴沉的或欢快的,含蓄的或奔放的,直率的或嘲弄的,快乐的或忧伤的,严肃的或玩笑的,拘谨的或感情用事的一我们可以继续下去,说出上百个其他的形容词来。然而,实际上,大多数故事的语调通常总过于特殊,过于复杂,无法用任何一个形容词来充分加以说明。举例而言,瑟伯作品的语调是一种玩笑游戏的语调,但是我们看到它里面丝毫没有嘲弄的意味,甚至还带有一点儿唤起人同情的痕迹。 引自 第一章 小说的意图与要素 回应 2022-05-02 21:06:10 -
确实,小说中有不少情节,但这些情节掩盖着一个不可思议的东西,这就是作者没有讲述的故事的“中间部分”。是一种什么样的“非法行为”吸引着佩帕去寻找被追捕的格拉米格纳?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强盗一而且据我们所知,他一点也不爱她,她竟然失去了体面、舒适、富裕和菲努对她的真诚的爱,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爱情呢?当调皮的孩子们嘲笑她的儿子,管他叫“格拉米格纳的小崽子”时,她就朝他们扔石头,是什么驱使她在孤独和贫困...
2022-05-02 20:56:18
确实,小说中有不少情节,但这些情节掩盖着一个不可思议的东西,这就是作者没有讲述的故事的“中间部分”。是一种什么样的“非法行为”吸引着佩帕去寻找被追捕的格拉米格纳?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强盗一而且据我们所知,他一点也不爱她,她竟然失去了体面、舒适、富裕和菲努对她的真诚的爱,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爱情呢?当调皮的孩子们嘲笑她的儿子,管他叫“格拉米格纳的小崽子”时,她就朝他们扔石头,是什么驱使她在孤独和贫困中以这种奇特的方式对她的强盗始终忠贞不渝呢? 因此,这篇着重情节的小说终究也是一篇着重人物和心理描写的小说,还是一篇有主题的小说。它让我们去思索一个关于爱情性质的神秘问题,一个涉及到爱情与舒适和冒险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献出爱情和接受爱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引自 第一章 小说的意图与要素 不过,我们能否把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这些部分截然区分出来呢?不,它们都是同一个重要事件的各个侧面,是一个整体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思考题: 1. 显然,大多数年轻姑娘不会像佩帕那样行事,她们会按照村里的习俗和菲努一起幸福地生活。佩帕期望从这与众不同的爱情中得到什么?你是如何评价她所期望的一切的? 2. 我们怎样来理解佩帕和格拉米格纳的关系?怎样来理解他们的初遇?后来,她还生养下他的孩子,然而我们能否从某种意义上假定他“爱”她呢? 3. 如果要你用较长的篇幅来写这篇小说,你将在省略掉的神秘的“中间部分”增加些什么内容呢?现在,你是如何理解佩帕最后采取的根本立场的?它是否是一种后悔、怨恨、屈从于命运、对价值看法改变的表现呢? 引自 第一章 小说的意图与要素 回应 2022-05-02 20:56:18 -
同时,我也相信,当小说的各部分圆满地联结起来,使整个创作过程同人类感情的发展过程一样神秘莫测,小说的形式完美一致,小说的内容真实可信,小说的方法与存在如此吻合,使小说具有真人真事的效果,不露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艺术作品似乎自行变得成熟,一点儿不必依赖作者,就像自然事件那样本能地表现出来。到那时,小说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就会成为所有艺术作品中最完美、最富有人性的创作。这样,在小说的各个现行形式中...
2022-05-02 20:38:18
同时,我也相信,当小说的各部分圆满地联结起来,使整个创作过程同人类感情的发展过程一样神秘莫测,小说的形式完美一致,小说的内容真实可信,小说的方法与存在如此吻合,使小说具有真人真事的效果,不露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艺术作品似乎自行变得成熟,一点儿不必依赖作者,就像自然事件那样本能地表现出来。到那时,小说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就会成为所有艺术作品中最完美、最富有人性的创作。这样,在小说的各个现行形式中,我们就看不出任何构思的迹象,任何想象的幻影,任何吐出第一句话,如同造物主的命令那样的痕迹。小说像它应该也必须做到的那样,自成一种体裁。它像一尊巍然常存的铜像,经常洋溢着生活,而它的作者则以非凡的勇气把自己隐藏起来,消失在他的不朽著作之中。 引自 第一章 小说的意图与要素 回应 2022-05-02 20:38:18 -
注意到小说的视角似乎很重要,大概是在看《台北人》的时候。里面的短篇小说有各种人称和视角,效果各异。林·拉德纳的这篇小说《理发》,最初并没有让我把注意力放在它的叙述视角上——只觉得看了一个混账最后死于巧合的故事,又因为故事的叙述有些中性,显得还有些不明不白。看了评论才发现,“读懂”这篇小说的关键还在于找出叙述者,作为叙述者的理发师的观念像一层滤镜罩在这个故事上,而他看起来更像是同混账一头的——对...
2021-05-24 20:58:05
注意到小说的视角似乎很重要,大概是在看《台北人》的时候。里面的短篇小说有各种人称和视角,效果各异。林·拉德纳的这篇小说《理发》,最初并没有让我把注意力放在它的叙述视角上——只觉得看了一个混账最后死于巧合的故事,又因为故事的叙述有些中性,显得还有些不明不白。看了评论才发现,“读懂”这篇小说的关键还在于找出叙述者,作为叙述者的理发师的观念像一层滤镜罩在这个故事上,而他看起来更像是同混账一头的——对于他的一些恶趣味(甚至可以说是没人情味的恶劣)行为,叙述者只称其为“恶作剧”;尽管最后混账的死也没有激起理发师的什么同情,但对于他和他的兄弟伙惯常的那些行为,理发师在口吻中给予默许与同样恶趣味的调侃式包庇——“看啊,这个混账!”
不得不说发现了这一层后,这篇小说的讥刺味儿总算出来了;在这里,叙述视角所带来的的效果终于得到释放,但这依旧不算是一篇“好看”的小说——尽管它“有效”。
以旁观或者转述者身份立身的叙述者,他的功能是多样的。他或许被用于拉远距离,并在其中增加道听途说的遥远质感(《国王迷》);或许被用于加一层滤镜,起到对比作用(《理发》);或许只是便于视角的进入、限制和挪移,从而简化不必要的铺叙(《阿拉比》)。但在技巧的路上走得太远,往往忽视了故事本身的趣味——这也是我认为目前大部分所谓的严肃文学有的毛病。
回应 2021-05-24 20:58:05
论坛 · · · · · ·
看不懂《国王迷》 | 来自星星豆 | 2022-06-24 14:14:34 | |
2012版里的中文错译改了吗? | 来自一飞飞儿 | 1 回应 | 2021-07-22 20:24:50 |
和12年的那版蓝色封皮的有什么不同吗 | 来自昨日迷痕 | 6 回应 | 2020-07-01 18:52:35 |
吐槽 | 来自冰渊 | 1 回应 | 2020-06-05 16:09:20 |
这套书有锁线吗? | 来自寻找莎士比亚 | 2020-05-12 10:30:5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8.8分 841人读过
-
Longman (1979)9.3分 32人读过
-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9.1分 86人读过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9.0分 8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与你促膝长谈,实则三生有幸 (墨梓)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ZS)
- 文本细读与意义阐释 (花衣云影)
- 中英双语书籍 (Zelda Gatsby)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小说鉴赏(双语修订第3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毛绒绒 2020-03-20 10:26:39
看得好过瘾,确实融合了小说家和批评家的两个视角。光是选篇小说就唇齿留香,大师云集,还有点评和引导非常有意思,不是僵化的、结论式总结,和文本生机勃勃地站在一起,非常能唤起义务教育期间文学资源匮乏时期那种看到好小说的激动!新批评真是魅力四射哈
6 有用 安提戈涅 2021-06-11 13:48:34
下学期不想讲长篇小说细读了,目前的几个文本讲腻了,打算讲短篇细读,一节课里先现场读,再现场讲,这本书是极好的参考工具书。
2 有用 大林煎饼 2020-08-18 20:42:20
终于欣赏到乔伊斯的英文的美了。此外还喜欢上了卡森麦卡勒斯,侨民写得真不错。书里中后段的选文有注水嫌疑,尤其是一些美国的作品,大概也就是纽约客虚构栏目的平均水准。此外这本书里有很低级的翻译错误。
1 有用 奥利弗不吃蘑菇 2020-11-22 17:32:42
翻译良莠不齐
1 有用 白武 2020-12-04 07:53:37
妻子劳累过度去世后,那件旧礼服怎么也穿不上。丈夫去买酒,却买了药,吃了一整天也只是睡着了,是药店老板偷偷给他换了安慰剂。“要是没有那条假项链,这一切都不会发生,现在连药都是假的!”丈夫还是去买了酒,“只有酒精是真实的。” 第二天清晨,起了雾,夹杂着滚滚浓烟。
0 有用 陈桥 2022-05-17 00:19:56
选篇都堪称经典,只是评说水平有点二流
0 有用 2009 2022-04-19 21:41:03
买了,读过,怎么都忘记标了?还是挺提纲挈领的,能常看常新
0 有用 半橙一夏 2022-04-17 14:17:02
有一些收获。有的翻译有点一言难尽……
0 有用 阿尔忒弥斯 2022-03-22 15:02:35
看了他们的批评实践才有可能尝试理解新批评,新批评并不只是找悖论、张力。人物、情节、主题三位合一。作者写作整合了生活经验,而读者理解亦需如此。
0 有用 黑色曼陀铃 2022-03-19 20:27:50
大部分作品都好看,后面的分析和提问也辅助加深了认识。最后的重要术语表也有很大的帮助。除去特别喜欢其中的几部作品,还喜欢几位作家谈自己是如何写作的。编排很好,适合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