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曹林多年来一直活跃于国内时评界,并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教授新闻评论课,既有资深的业界实践经验,也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心得,这使得本书在具有较强实操性的同时,也具备比较系统化的理论梳理。在力求跳脱教材式的传统结构的同时,本书尝试从融媒体时代语境出发,呈现时评写作的新特点与内在规律,传达理性、有效、负责任的时评写作理念。
《时评写作十六讲》由十六讲组成,每一讲都涉及时评写作理论讲解与思维训练、新时评写作案例分析,以及时评写作专题训练建议与学生习作点评等。对于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系学生的专业提升,以及各类考试中的评论写作水平的提高,本书可视为是一本“时评写作实战指南”,与此同时,本书更致力于启发评论思维,培养正确、公允的评论素养。
时评写作十六讲的创作者 · · · · · ·
-
曹林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曹林,《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评论业界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江苏扬州人,七次获“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得主,已出版《时评写作十讲》、《时评中国》系列、《守脑如玉》、《北大熏出来的评论》等;任多家报纸和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授新闻评论课程,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做过演讲,给多个单位做过媒介素养和新闻发言培训,课程很受学员欢迎。
目录 · · · · · ·
第一讲 评论写作的知识准备
一、评论员需要养成自虐的习惯
二、请在精神上做好进入评论课的准备
三、寻找简单并怀疑它,寻找复杂并使之有序
四、随时记下碎片想法并培养专注力、深思力
· · · · · · (更多)
第一讲 评论写作的知识准备
一、评论员需要养成自虐的习惯
二、请在精神上做好进入评论课的准备
三、寻找简单并怀疑它,寻找复杂并使之有序
四、随时记下碎片想法并培养专注力、深思力
五、养成建立自己资料库的习惯
六、习惯去跟人对话,而不是独自冥想
七、给自己创造公开表达的机会
八、培养“有证据”的质疑精神
九、慢一拍的能力
十、培养看数据来源的习惯
十一、别只寻找认同,兼听相反观点
十二、意识到局限性,避免走向极端
十三、对微妙变化的敏感
附:我和“求稳心态”的战斗 李菡
第二讲 跨越评论写作的心理障碍
一、评论写作心理障碍的几种症状
二、如何打破心理障碍,培养“想”的习惯
三、想法不是瞎想——思想中的“他者想象”
四、想法多了,评论自然就有了——评论的“养题意识”
五、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一步
六、学会看新闻后面的网友评论
七、一定要把想法写出来——跨越从“想”到“写”的障碍
八、在开放的平台上自由驰骋
第三讲 评论专业主义的内涵
一、同学们对评论的感性直观描述
二、评论专业主义之一:强大的内心
三、评论专业主义之二:对专业问题的敬畏
四、评论专业主义之三:历史主义意识
五、评论专业主义之四:程序主义意识
六、评论专业主义之五:超越泛道德化本能
第四讲 评论写作的表达效率
一、直话直说,不要绕来绕去
二、用收敛思维避免读者阅读“走神”
三、宁要片面的深刻,也不要肤浅的全面
四、亮点和论点体现在标题上 106
五、要有标题意识,但不可成为“标题党”
六、有冲突性的开头
七、结尾需要首尾呼应
八、事与理融合,不能“两张皮”
九、尽可能简短和直接的逻辑线
十、论点偏离由头,会让人感觉“扯远了”
第五讲 评论写作的抓手与钩子
一、评论的抓手
二、构思的过程要学会做减法
三、养成“先有标题再下笔写作”的习惯
四、标题要有感性的钩子
五、结构要简单清楚,别绕来绕去
六、开头不能只是由头和叙事
七、评论写作需要会讲故事
八、结尾不需要硬装建议性
九、应试评论的写作注意事项
第六讲 评论写作的语言和语态
一、警惕“政治八股”,避免空话
二、破除“罐头思维”,远离套话
三、别让正确的废话浪费评论资源
四、拒绝卖弄,拒绝掉书袋
五、好好说人话,别硬凑排比句
六、网络脏语言污染的不仅仅是语言
七、没文化却总爱装的标志就是满口金句
八、请文艺腔离评论远一点
九、避免战斗式战争式文风
十、“最美、最帅、最牛”之类的词语省着点用
十一、慎用标签化全称词语
十二、不知所云的翻译体请从汉语中走开
十三、评论文采可以这样加持
第七讲 评论写作的构思
一、构思不是胡思乱想,要有信息和观点综述
二、从既有评论中寻找灵感和问题意识
三、在“专业增量”中寻找评论的附加值
四、如何把自己调整进入最佳写作状态
五、找到一个靶子,用辩论姿态激活评论细胞
六、跳出评论的“性冷淡状态”
七、学会寻找评论的基准线
第八讲 评论写作的选题
一、跳出互联网依赖,看到选题盲区
二、选题要精准,抓住评论点
三、跳出伪问题陷阱,死磕真问题
四、有些热点忍着不评论就是理性
五、别无聊到从炮轰脑残言论中找快感
六、对极端个案不要过度阐释
七、评论选题要有大关怀和大格局
八、日常生活中获得选题的本能嗅觉
第九讲 评论写作的论点与角度
一、先定位角度再构思论点
二、在缺席和盲区中找到角度
三、好的角度在于多问一句“为什么”
四、在新闻的联系中寻找靓亮的论点
五、从自己习惯代入的身份中跳出来——让脑袋质疑屁股
六、看到别人的框架,构思自己的框架
七、逆向思维是需要训练的
八、钉住一个专业的视角并死磕
九、评论要防范“天使角度”和“圣母角度”
十、评论写偏,多是违反了批评的次序
附:你最缺的是失意时的那个吻 曹林
在耳光与亲吻中与孩子渐行渐远 曹林
白天不懂夜的黑 王昱
别让孩子在喜怒两极中战战兢兢 王昱
第十讲 评论写作中的事实
一、把事实从抽象事物中解放出来
二、你看云时热切,你看我时眼盲
三、如果纯粹从理论推导,狗屎都可以吃
四、评论永远不能跑在新闻事实的前面
五、别给“假新闻”找“真问题”的台阶
六、一事当前先问真假——辨别假新闻的几个技巧
七、学会质疑新闻的判断,多问一句“为什么”
八、直观事实与法律事实
九、准确的报道本身是它自己的最佳社论
第十一讲 评论写作的论证与论据
一、不要把论辩对象简化为傻子
二、避免“强为一方说话”的硬论证
三、论证不能脱离评论的基准线
四、告别“官宣”语言,不要直接奔向结论
五、警惕漂亮的修辞,克制巧言令色
六、远离教条思维——总有一个教条让你停止思考
七、充分的论据——有一分论据说一分理
八、论证的一些基本原则
附: 以屠呦呦贬低黄晓明是脑子进了多少水 曹林
第十二讲 评论写作的论证与结构
一、跳出道德判断陷阱,让评论有话可说
二、善用案例,避免一条新闻杠到底
三、吸取俞敏洪教训,避免案例中的反向论证
四、论证需要学会呼应,用呼应提高论证黏度
五、论证不能扯得太远,善用典型论据
六、在抽象与形象的阶梯上游刃有余
七、逻辑链条千万不能超过三个层次
第十三讲 评论写作的理性与思维
一、从“全面看问题”的思维巫术中跳出来
二、尊重真相,抵制简单化思维的诱惑
三、标签化思维泛滥与评论的退化
四、脑残病因在于脑补思维
五、评论要有“同情的理解”的思维
六、带毒新闻大行其道,评论要有杀毒思维
七、克制正义感的“静静思维”
八、时评写作中常用的几种思维
九、警惕闭合思维
第十四讲 评论写作中的因果判断
一、防范假性因果的新闻诱惑
二、简单的单一归因,粗暴却无力
三、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
四、相关性与因果性
五、避免过度阐释特殊个案中的因果关联
六、跳出逻辑上的“幸存者偏差”
七、关于因果的一些错觉
附:关于性侵,几种不要脸的逻辑 曹林
老虎咬人事件归因中种种喷子逻辑 曹林
第十五讲 评论写作的逻辑
一、流氓逻辑
二、站队逻辑
三、“脑残粉”逻辑
四、意图伦理逻辑
五、个案统计
六、不当类比
七、以喻代证
八、滑坡谬误
九、偷换概念
十、诉诸权威
十一、虚假两难
十二、以人为据的谬误
十三、复杂问题谬误
十四、稻草人谬误
十五、“鸡汤”逻辑
十六、话题漂移
十七、同义反复
十八、俗语谬误
十九、诉诸无知的谬误
第十六讲 融媒体时代坚守评论的传统基因
一、时效压迫下守住事实这个评论生命
二、避免被网痞和爆款逻辑干扰
三、教育的“蓝翔化”和新闻的“民工化”
四、警惕“一句一段”带节奏的新媒体评论文风
五、没有交互性,则没有融媒体评论
六、理想能让我走得更远更出类拔萃
七、到传统评论岗位完成自己的代表作
后记 笛卡儿在怀疑前心里装着一个大千世界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崔永元曾如此夸奖记者柴静:“我接触的柴静,她特别在乎事件的真相,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你看她做的选题,很多选题是尘埃落定的,前面大家已经轰了两拨了,都不感兴趣了,她去重新调査。然后非常理智地告诉你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让你把这个事件看得更全面,或者听到另一种声音。这个非常了不起,她一直在做这样的事。你看她采访的新闻事件基本上都是滞后的,都不是第一轮的。她要整理自己的思想,要理性下来才去面对这个事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九、慢一拍的能力 -
可我们很多人还没有养成敬畏专业的习惯,对自已不懂和无法理解的事物,缺乏一种“不懂就虚心聆听专业解释”的公民素养,而是习惯于用一知半解、不懂装懂或自以为是的想当然去粗暴地攻击科学和粗俗地调侃专业,在贬低专业和科学中完成一次“消解权威”的想象。这种在专业和科学面前的无知无畏,也是民粹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挟大众暴力以令正义”的民粹主义,不仅反智、反精英、反权威,更反科学和反专业,专家就是民粹主义者的敌人,他们要把对专业问题的判断权从掌握着专业知识的专家那里夺过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评论专业主义之二:对专业问题的敬畏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时评写作十六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时评写作十六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南周评论写作课:怎样表达一个观点 7.6
-
- 时评中国3:用温和的坚定抗拒冷漠 7.4
-
- 南方周末写作课 8.4
-
- 人民日报记者说典型人物采访与写作 8.6
-
- 新闻学概论(第七版) 7.3
-
- 知识内容写作课 7.0
-
- 冲击力 7.8
-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7.8
-
- 非虚构 8.3
-
- 来稿恕难录用 7.2
时评写作十六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独孤九剑的剑谱+快意江湖的变招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多深刻的洞见,你得先“偏见”,然后才会有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一种认知框架,可能都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构建起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系统认知。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歌是“一切知识的气息和更纯净的精神”,柯勒律治说诗歌是“最好的字按照最好的次序排列而成”,那评论... (展开)>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新闻人 (碧血丹心)
- 关于写作 (readgood)
- 我最爱的图书
- 我的乾坤 (在一切终结之前)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7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时评写作十六讲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Ex 2021-01-17 00:49:58
对评论初学者和新闻从业者,甚至是普通网友来说,都是值得一读的书。不过,内容精简一半儿会不会更好? 另外,1992年乔治·奥威尔23岁了这个错误有点儿不应该呀!(见第123页)20210116—0117借自部门图书室
1 有用 GG_Bond 2021-12-21 02:08:24
写时评难吗,难。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不是一回事,有理论有大观点,又如何抽丝剥茧,辨识具体事件?有很多想法,又如何引导舆论,行云流水,形成个人风格?写时评简单吗,也简单。每个人对社会诸事件都有一种直觉式的理解。这种直觉自有其内在理性,源于不同的生存处境、教育、经历和视野。多写多想,方为正道。
1 有用 瀚海一舟 2022-05-12 17:18:16
本书将曹林日常时评中的论点、论据全都用上了,而且时评集和本书内部又分别存在大量前后重复。这使得不少论点和论据至少出现过4次:曹林前期的时评、后来的时评、本书前面的章节、本书后面的章节。且这些案例充满了2010年的味道,已经和今天“清朗”的舆论环境严重脱离,不断的重复也使前后粘连,并不如目录般清爽明晰。
2 有用 Jyasyu7 2022-12-29 22:59:39 北京
对我的高中议论文写作影响极大,感谢曹林老师。
10 有用 SonamYontso 2020-02-11 16:05:17
写作十讲的延申书籍,看了十讲就不用看这本。定价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