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分析了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结合作者多年来对东亚秩序及中美、中日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提出了中国对国际格局和中国角色的理论和主张。作者强调了国家实力中的观念力量,回顾了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传统与现代国际秩序的融合会通,进一步用理论指导实践,提出了今后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主要国家化解矛盾与纠纷的方法和意见。对中国学者在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提出中国方案、建立中国话语权体系发挥了一定作用。
王庆新,籍贯福建泉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本科毕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政治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1996—1998年)和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1998—2008年)执教多年,于2008年夏天入职清华大学。研究方向包括国际政治,政治哲学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已发表了30多篇中英论文和著作,其中包括近20篇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英文论文和一本英文专著。
作者对比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区别,以建构主义视角分析了当今的国际关系、国际秩序的建立,比较了古代中国周时期诸侯国间的国际秩序与当今国际秩序的不同。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当今国际关系中国家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军事实力外,还包括文化的竞争,即软实力的竞争。中国的伟大复兴需要在经济和军事实力提升之后,完成文化实力的提升。任重道远。
建构主义认为,影响国家对外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物质力量(实力),而是目的和意图,后者是由国家对外交往中形成的理念、价值观和身份认同决定的。儒家天下秩序与现代国际秩序都强调伦理道德和制度约束,同意有限的人道主义干涉和援助,反对滥用武力。大国崛起不一定导致冲突。面对美国霸权的战略遏制,中国应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和春秋列国秩序,兼顾硬实力和软实力,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加强与主流价值的... 建构主义认为,影响国家对外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物质力量(实力),而是目的和意图,后者是由国家对外交往中形成的理念、价值观和身份认同决定的。儒家天下秩序与现代国际秩序都强调伦理道德和制度约束,同意有限的人道主义干涉和援助,反对滥用武力。大国崛起不一定导致冲突。面对美国霸权的战略遏制,中国应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和春秋列国秩序,兼顾硬实力和软实力,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加强与主流价值的对话与融合,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争取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展开)
> 更多书评 1篇
> 2人读过
> 9人想读
订阅关于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建构主义的新视角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Cos但丁 2022-03-21 10:50:40
作者对比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区别,以建构主义视角分析了当今的国际关系、国际秩序的建立,比较了古代中国周时期诸侯国间的国际秩序与当今国际秩序的不同。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当今国际关系中国家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军事实力外,还包括文化的竞争,即软实力的竞争。中国的伟大复兴需要在经济和军事实力提升之后,完成文化实力的提升。任重道远。
0 有用 盛世未眠客 2024-04-15 00:28:03 北京
建构主义认为,影响国家对外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物质力量(实力),而是目的和意图,后者是由国家对外交往中形成的理念、价值观和身份认同决定的。儒家天下秩序与现代国际秩序都强调伦理道德和制度约束,同意有限的人道主义干涉和援助,反对滥用武力。大国崛起不一定导致冲突。面对美国霸权的战略遏制,中国应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和春秋列国秩序,兼顾硬实力和软实力,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加强与主流价值的... 建构主义认为,影响国家对外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物质力量(实力),而是目的和意图,后者是由国家对外交往中形成的理念、价值观和身份认同决定的。儒家天下秩序与现代国际秩序都强调伦理道德和制度约束,同意有限的人道主义干涉和援助,反对滥用武力。大国崛起不一定导致冲突。面对美国霸权的战略遏制,中国应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和春秋列国秩序,兼顾硬实力和软实力,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加强与主流价值的对话与融合,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争取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