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之精妙》的原文摘录

  • 这场爆炸所产生的其中一些原子将构成生命。并非某种文学比喻,现代宇宙学已经揭示了,我们都是由货真价实的星尘所组成。 (查看原文)
    lily227 2020-05-20 18:52:33
    —— 引自章节:7. 遗传与物质权变
  • 人择原理 物理常数的相关性不仅体现在重原子的形成中,在其他方面很显。举例来讲:如若引力常数较现在略低,那么过快膨胀的宇宙将会只由稀薄的氧与気构成,难以形成星系。而如若引力常数较现在略高,那么在星系形成之前,宇宙就会再次收缩;如若电子电荷与现在不同,化学键的强度将会产生变化导致分子过于坚固或不稳定;如若弱相互作用常数较现在更高,氢气聚变反应成氨的过程将更快,进而导致恒星将在很早就爆发而没有为重核的形成留存于世间。星体中核反应的速率取决于质子所带电荷、强相互作用常数以及引力强度一一如若其中任何一个数值与现在不同,那么恒星的演化与原子核的形成都将与现在大相径庭。 (查看原文)
    lily227 2020-05-20 21:00:39
    —— 引自章节:8. 宇宙与生命: 令人惊异的调谐
  • 第三,核重超过碳元素的物质存在是偶然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本物理常数。这些基本常数与重物质紧密相关,或者换句话说,与生命和宇宙间的基本定律密切相关。哪怕仅仅是物理常数一个很小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产生一个全新且未知的宇宙。 (查看原文)
    lily227 2020-05-22 23:20:37
    —— 引自章节:10. 自必要永存的物质到历史偶然的物质
  • 因此寻找生命并不一定需要到达这个星球,研究它的大气成分就足够了。如若该星球大气中各种气体处于化学平衡状态,那么基本可以排除该星球上生命存在的可能。地球大气中的气体浓 度就不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如植物中的碳与氧反应,产生水蒸气与二氧化碳;而甲烷的存在必然归功于生物活动。自星体间水、碳、氮、磷与钙的大循环,到一个细胞内的代谢循环,生命体自身就是一种平衡外的现象,物质亦随之而循环。 (查看原文)
    lily227 2020-05-21 08:03:11
    —— 引自章节:8. 宇宙与生命: 令人惊异的调谐
  • 群星宇宙内生命的终章 浩瀚群星也绝非无穷无尽,其能承载生命的时间也不过90-120亿年。大约1.5亿年后,伴随着太阳中心氢的消耗殆尽,由氮合成碳的聚变将开始。太阳升温并膨胀,进而吞噬水星、金星及至地球。在这强大力量面前,地表的温度会上升到足以融化岩石。地球的生命将在大约30亿年后灭绝,届时,太阳日渐强烈的炙烤将蒸干海洋中的最后一滴水。 首先,智慧物种理应迁移到如火星那样远离太阳的星球发展,其次,当太阳逐渐熄灭时迁徙到足以承载生命的年轻星球。然而新的星系亦有终焉,不过数十亿年弹指一挥间又将面临迁徙。况且,这样游牧的苟活并非不会终结。随着银河星系年龄的增长,恒星的形成速度将逐渐减缓并富含重元素。大约600亿年后,宇宙中的生命也不过将如此消逝。 (查看原文)
    lily227 2020-05-21 08:12:17
    —— 引自章节:8. 宇宙与生命: 令人惊异的调谐
  • 极简热历史概括 先让我们在详细研究之前,简要地梳理下字宙热历史的主要阶段 最初,刚诞生时的字宙仅仅包含纯粹的能量。这些能量即刻产生了包含辐射与所有种类质量粒子在内的混合物。在这团混合物之中的主要是大质量粒子,并且很可能包含许多未知的粒子形式。这些粒子的解体,产生了夸克与轻子,即构成物质的基本组成物。伴随看宇宙的逐渐降温,夸克进一步以三三或二二的形式结合为强子,而这两种组合形式也分别产生了重子与介子。 温度进一步降低,不稳定的强子与轻子大量消失,只有寿命更长的质子与重子留存了下来。这些质子与重子合并产生了氢、复锂等较轻的核。 (查看原文)
    lily227 2020-05-20 17:48:20
    —— 引自章节:7. 遗传与物质权变
  • 观人类历史,在人与物质的关系中,最为艰辛、可耻、难 以见人的勾当,必定是对矿产资源的争夺。铅矿、铁矿、煤矿、铜矿、金银矿、油井、油气田、滨海砂矿,人类物用其极战争、征服、劫掠、奴役、黑帮,人类不择手段。遥远大都市中的权贵剥夺了原本属于平民的土地,迫使其榨取土地上的每一寸矿产与财富;被胁迫的贫民破坏着大自然而又不能从中得到一丝收益。人类穷尽其极、竭泽而渔。不论是从地质学还是经济学,哪怕从工业自身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切,原材料的发展史都具有我们难以忽视的阴暗面。本章中,我们尽可能用科学的态度来审视这一切。但同时我们要知晓:“科学”并非总是意味“客观”,因为仅仅考虑“客体”而忽略该客体在交由科学家手中做公正纯粹的研究前所触之一切不公本身就并非“客观”的表现。 (查看原文)
    lily227 2020-05-23 23:14:49
    —— 引自章节:13. 从原材料到全球污染